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IPMA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汇总.doc

    • 资源ID:5334749       资源大小:108.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IPMA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汇总.doc

    1、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人员素质测评导论1、 素质的概念2、 素质的特性3、 素质的构成4、 人员素质测评的五种主要类型5、 人员素质测评的三大基本作用与运用原则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一、 素质人员素质测评,素质是我们测评的基本对象(一) 素质的概念素,指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或带根本性的物质。质,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与发展水平。人的素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和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把素质限定在个体范围内,指个体完成一定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和根本要素

    2、,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工作潜力发展和工作成就的提高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素质是个体完成任务、形成绩效及继续发展的前提。素质对个体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素质是绩效与发展的内在条件,而绩效与发展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二) 素质的特性素质的第一个特性便是它的基础作用性。第二个特性是它的稳定性。-经常性,习惯性;持续性,一致性。第三个特性是它的可塑性。第四个特性是它的内在性。-隐蔽性、抽象性。 表出性。也体现为素质表现的实在性和具体性。 差异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综合性。还表现在素质对行为辐射的共同性、普遍性与全时空性。 可分解性。 层次性与

    3、相对性。有核心素质、基本素质与生成素质等不同的层次区分。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基础,基本素质是生成素质的基础。(三) 素质的构成个体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大类。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的体质、体力和精力的总和。心理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智能素质,包括知识、智力、技能与才能。品德素质,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创新意识与其他个性品质。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的广度、深度以及工作与生活的经验。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指标内容。二、 素质测评(一)基本界定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行为事实)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

    4、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前一部分主要是测的工作,后一部分主要是评的工作。测包括测评者的耳闻、目睹、体察、访问与调查。评包括评论、评价、评定。科学方法,如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分析、比较分类、因果关系分析、因素分析、典型分析、理论分析、黑箱分析、移植分析、仿真分析等。引发与推断是指测评的归纳、概括或抽象,是一种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升华现象。这种活动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既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我,既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同级,还可以是下级。三、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人员素质测评是指

    5、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狭义的人才素质测评,指通过量表对人才品德、智力、技能、知识、经验的一种评价活动。广义的人才素质测评,则是通过量表、面试、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评等多种手段,综合测评人才素质的一种活动。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人员选拔,就是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个人与岗位的匹配。测评在企业里主要用于纵向人员配置。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按照测评标准划分,有无目标测评,常模参照性测评与效标参照性测评。按照测评范围划

    6、分,可分为单项测评与综合测评。按照测评技术与手段划分,有定性测评与定量测评以及包括模糊综合测评在内的中性测评。按照测评结果划分,有分数测评、评语测评、等级测评以及符号测评按照测评目的与用途划分,有选拔性测评、配置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与鉴定性测评。一、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测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第二, 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第三, 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第四, 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第五, 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与可比性:公平性原则是保证选拔性测评结果被

    7、公众接受的前提。公正性原则是保证人们认为选拔结果有效的前提。差异性原则是保证选拔结果正确性的前提。准确性原则是保护人们对选拔结果信任的前提。可比性原则是保证选拔结果最后在选拔人员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前提。二、配置性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人力资源发挥最佳作用的前提是人事相配、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显其效。具有针对性、客观性、严格性、准备性等特点。三、开发性测评=勘探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也可以称为勘探性素质测评。具有勘探性、配合性、促进性等特点。四、诊断性素质测评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组织

    8、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四个特点:第一, 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十分全面。第二, 诊断性测评的过程是寻根究底。第三, 测评结果不公开。第四, 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五、考核性素质测评考核性素质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特点:1、 它的测评结果主要是给想了解求职者结构与水平的人或雇主提供依据或证明,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2、 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比较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原有基础或者发展过程的差异。3、 具有概括性特点。4、 要求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原则:1、 全面性原则。2、

    9、充足性原则。3、 可信性原则4、 权威性或者公众性原则。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一、 评定二、 诊断反馈三、 预测第四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一、基本作用1、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2、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3、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检验的“尺度”。4、建立促成性素质测评模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二、运用原则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2、发现不足与整体协调。松下,十分重视整体协调开发,把员工划分为文人型、武士型、运动员型,各占三分之一,达到整体协调开发。3、分享诊断与综合开发4、统一标准与量材开发。王安石曾经说过,用人应该使大者小者、

    10、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所任者焉。宜栋则栋,宜橼则橼。5、 自我测评与外部强化6、 他人测评与自我激励7、 模糊测评与精心指导8、 相互比较与职业发展第二章 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重点)1、 胜任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2、胜任力定义3、胜任力分类,强调分类标准4、胜任力结构模型与数据分析方法5、胜任力理论的作用和价值第一节 胜任力研究起源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代表作1、 促使现代胜任力研究运动兴起追溯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2、 1959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在再谈激励:胜任力的概念第一次正式提到与“人才识别”和“个人特性”相关的“competence”,正

    11、式因为他,才促使哈弗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在1973年使用“competence”而非“talent”。3、 1972年和1973年,麦克里兰和他的助手戴雷联合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改进外交官员的甄选和评估用于测量优秀海外文化事务官员的必备素质的新方法,特别是第二篇文章标志着胜任力的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诞生。此后不久,麦克里兰就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标志着胜任力体系的正式确立。此后不久,麦克里兰等人在波士顿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咨询公司。4、 理查德.鲍伊兹继续麦克里兰的研究工作,1982年,出版胜任的经理人:有效绩效模型,发现了与有效管理绩效相关的19项胜任力,其中7项被称为门槛式胜任力,

    12、他的研究成果标志着胜任力研究新阶段的到来,胜任力模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5、 1985年,罗伯特.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胜任力的概念,其实践智力与内隐知识的概念为胜任力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 20世纪90年代,胜任力概念被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带入战略层次。7、 1993年,斯班瑟,胜任力评估方法。对胜任力含义进行了界定。8、 德鲁克,1994年,提出了商业成功的三组假设:第一组是关于商业环境;第二组是关于组织使命;更为重要的是第三组,它是关于员工为完成组织使命必须拥有的胜任力。第二节 胜任力理论比较一、 胜任力定义国外代表性定义;1、 麦克里兰:胜任力是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

    13、、角色或者情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潜在特性。2、 美国管理协会:在一项工作中,与达成优良绩效相关的知识、动机、特征、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和技能。3、 1980年,麦克拉根:所谓胜任力,是指一个人在某个角色或职务上有优越绩效的能力。4、 1993年,斯班瑟:胜任力指的是人格中一项潜在的、深层次的并且持久的个人特性,它能够预测一个人在宽泛多样的情境和工作任务中的行为和工作绩效,能够预测哪些人能做得好和哪些人将做得不好。这些特质与效标参照组的工作绩效,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他主要研究了动机、特性、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五个方面。5、 理查德.鲍伊兹:胜任力是一个人具有的并用来在某个生活角色中产生成功表现的任何

    14、特质,这种个体的潜在特质,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或者知识。6、 合益集团:胜任力是能够把平均绩效水平者和高绩效者区分开来的任何动机、态度、技能、知识、行为或个人特点。7、 哈克尼:从培训角度指出,胜任力就是一个人成功完成组织目标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胜任力是确保产生绩效的能力。8、 哈雷:实施,胜任力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特征,它能够使一个人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完成他的工作,而且这种特征能够依据一个可接受的绩效标准进行测量。它包括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态度、动机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存在两种鲜明对比的观点:第一种是特质观。潜在特质,个人人格中深层次的、持久的部分,能够预测行为和

    15、工作绩效。第二种是行为观。保证一个人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维度 ,是具体的、可观察的、能正视的一类行为。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高绩效者所具备的可以测量的与开发的个体特征,它们能够将高绩效者和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其中有潜在的个体特征,也有外显的个体特征。二、 胜任力分类强调分类标准具有代表性的胜任力分类有以下几种:第一, 根据个体在工作中不同的职位,把胜任力分为工作胜任力、岗位胜任力、和职务胜任力。第二, 根据可观察性、潜在性等特征,将胜任力分为表面胜任力和中心胜任力两大类。第三, 1991年,伍德夫根据胜任力的可变化情况分为硬性胜任力和软性胜任力。第四, 按组织需要的核心

    16、专业和技能分为通用胜任力、可迁移胜任力和专业胜任力。第五, 诺德豪格从任务具体性、行业具体性和公司具体性三个维度对胜任力进行划分,提出六个范畴的胜任力分类:元胜任力、行业通用胜任力、组织内胜任力、标准技术胜任力、行业技术性胜任力和特殊技术胜任力。第六, 依照胜任力的区分度,胜任力可以划分为基础胜任力与转化类胜任力。第七, 根据可观察性、潜在性等特征,将胜任力分为最外层胜任力、中间层胜任力和核心层 胜任力三大类。三、胜任力结果模型(一)冰山模型技能:执行有形或无形任务的能力知识: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自我概念:关于一个人态度、价值和自我印象。特质:身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动机

    17、:一个人对某件事的渴望,以及自身的信念或自我期望。技能和知识就好比处于水面以上看得见的冰山,最容易测量、改变和开发提高。特质和动机潜藏于水面以下,难以触及,也最难改变和发展。自我概念特质介于二者之间。(二)洋葱模型胜任力被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个性物质、动机-难以评价与后天习得中间层: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态度价值观最外层:知识、技能-易于培养与评价,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三)梯形模型第一层,行为层=具体职位的工作绩效表现第二层,知识-技能-态度第三层,思考方式-思维定式第四层,自我意识-内驱力-社会动机其他层次共同决定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绩效行为,越往下,它们在决定个体的行为上起着越稳定的作用。(

    18、四)金字塔模型该模型分三个层次:顶部是先天具备和后天开发的具体行为表现=行为;中间部分是可以通过学习、工作锻炼等途径开发的知识和技能;底部是难以开发的态度和人格特征。(五)有效绩效模型鲍伊兹,胜任的经理人:有效绩效模型,19项胜任力,其中13-19项是门槛式胜任力。1、 关注影响2、 诊断应用的概念;3、 效率导向;4、 先行性5、 概念化6、 自信7、 口头表达能力8、 管理团队过程9、 社会化权力的使用10、 知觉的客观现实11、 自我控制12、 毅力与适应性13、 逻辑思维14、 准确的自我评价15、 正面奖赏16、 开发员工17、 自发性18、 单方面的权力的使用19、 专业知识四、构

    19、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要注意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一)文献查阅法界定工作内容和识别需要的胜任力的基本方法是文件查阅法,主要指对该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相应的胜任力要素。文献的来源包括著作、专业杂志、协会杂志、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二)焦点访谈法组织协调者与一小组任职者、他们的管理者以及顾客等相关人员共同界定工作内容,或者识别他们认为绩效必需的胜任力需求。(三)行为事件访谈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开发,通过对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访谈,获取与高绩效相关的胜任力信息的一种方法。意义在于,通过访谈者对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些关键事件的详尽描述,揭示与挖掘当事人的胜任力

    20、,特别是隐藏在冰山下的潜能部分,用以对当事人未来的行为及其绩效产生预期,并发挥指导作用。(四) 问卷调查法(五) 工作日志法(六) 职业分析法(七) 关键成功因素法汤普森,斯特里克兰第三节 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 一、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主要采用收集学业成绩和工作资历的办法。直到二战后,开始采用收集智力测验结果的方式进行人事决策。智力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如测验分数与工作绩效的相关)的大小是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进行员工胜任素质测评,要把握以下内容:1、 知识与技能2、 能力3、 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4、 特性5、 职业倾向二、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求职申请表的设计设计求职申请表时,可

    21、以根据胜任力模型中关键的胜任力设计一些行为描述式的问题。例如:了解求职者是否具备成就导向、团队协作和坚韧不放弃的胜任特性,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在你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中,最使你有成就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请描述你在工作中失败的事例,以及失败后的内心感受和具体行动。”“你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是否与合作者发生过冲突,你是如何对待与解决的?请以具体事例说明。”1、2、工作申请表的改进我们认为要从有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去衡量。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设计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必须是结构化的面试过程。所谓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前就面试的流程、试题、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结构化

    22、设计的面试方式。这种面试方式优势在于,面试过程的标准化程度高、可控性强,面试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能确保面试的有效、客观、公平、科学。过程设计如下:1、 开发面试题库 行为描述式的问题是能够有效进行胜任力甄别的提问方式。基于胜任力识别的面试试题的开发,应尽量按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要求编写。行为事件访谈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方法。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的事件或负面事件各二至三项,例如,说明是什么原因使被访者产生类似的想法,被访者又是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的。2、 明确评分标准,设计面试评分表3、 面试考官四、应用胜任能力模型构建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一种使用多种测评方法和技术由多个测评师同时对多个测

    23、评对象的个体行为实施的标准化测评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构建胜任力模型2、 甄选评分标准及建立评价体系3、 选择与设计情景演练工具评价中心通常要用到多种评价技术,包括访谈、问卷以及情景演练等。通过对现实工作出现的问题的再现,让被测评者面对这些问题,表现出出力这些问题的各种行为,以供测评师观察评分。情景演练技术是评价中心的核心技术。4、 测评实施与观察评分5、 综合评价第三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测评目的、测评内容、测评目标、测评项目、测评指标横向:结构性要素: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行为环境要素: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工作绩效要素:工作数量

    24、、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群众威信、人才培养。二、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体系三个要素1、标志标志,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划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标志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它揭示的内涵来看,有客观形式、主观评价、半客观半主观三种。从形式来看,有评语短句式、设问提示式与方向指示式三种。从测评指标操作的方式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测定式与评定式。2、标度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大致有量词式、等级式、数量式、数轴式、图表式、定义式、综合式等。3、标记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三、人员素质测评

    25、标准体系的两大类型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飞行员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干部选拔三、权重的概念和形式、确定权重的方法与加权的类型1、概念权重,测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重要性或测评指标在总分中应占的比重。其数量表示即为权数。权数,绝对权数、相对权数。所有测评指标的绝对权数之和为1。2、加权的类型(1)纵向加权,对不同的测评指标给予不同的权数值。(2)横向加权,每个指标分配不同的等级分数(3)综合加权,纵向加权与横向加权同时进行3、确定权重的方法(1)德尔菲法(又称专家咨询法),美国兰德公司1964年首先用于技术预测的。这种方法避免了权威、职称、职务、口才以及人数优势对确定权重的干扰,集中了大多数人的正

    26、确意见。缺陷是由于最后不再考虑少数人的意见,容易失去一部分信息,同时也缺乏可科学的校验手段。(2)层次分析法是把专家的经验认识和理性的分析结合起来,并且两两对比分析的直接比较法,使比较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一种变形称为对偶比较法。(3)多元分析法也可以用多元分析中的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来计算各个测评指标的权重。(4)主观经验法 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变通性、模糊性计量的要素一是计量的等级及其对于的分数;二是计量的规则或标准。计量标准的类型(1)客观性测评指标,出勤率、犯错误次数等。(2)主观性的测评指标,测评方法:分点赋分法、分段赋分法、连续赋

    27、分法、计分赋分法四、信度与效度的含义及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采用科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检验了总问卷的信度及各因素分问卷的信度,根据心理学要求,信度分数达到0.7以上即可接受。第 四 章一、人员素质测评组织实施的一般流程按照先易后难、先测后评的顺序进行1、 确立测评目的2、 构建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3、 制订人员素质测评实施计划4、 组织实施人员素质测评5、 分析测评结果和测评本身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环节(一)统一思想认识(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三)选择测评人员(四)培训测评人员(五)建立必要的后勤保障三、人员素质测评的组织实施(一)宣传的方式:(1)广播(2)宣传栏(3)展板(4)公司内部网站(二)

    28、组织专家评委(1)选择评委组成人员。高层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3-7人,一般为奇数。(2)对评委进行培训(三)编制试题(1)机考试题(2)笔试试题(3)面试试题(4)情景模拟试题(四)确定测评日程安排不干扰公司正常工作。(五)其它准备工作-场地、车辆,人员联络、考场、考试用品等。情景模拟对测试人员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中易出现晕轮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对测评结果进行计分、统计和解释。第 五 章一、心理测验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贡献1、起源于实验心理学中个别差异研究的需要,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2、1883年,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一书中

    29、首先提出了“测验”这个术语。3、1890年,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的论文,第一套心理测验题,主要测量个体的感觉能力与动作过程。心理测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时期、成熟时期、昌盛时期与完善发展时期。1869-1904年,处于萌芽时期。1905-1915年,处于成熟时期,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鉴别低能儿童。1941年至现在,完善发展时期,默里与摩根,主题统觉测验(TAT);哈特威和麦金利,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MMPI);艾森克夫妇,人格(个性)问卷(EPQ)。二、心理测验的划分标准及种类定义: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和标准的测量。种类:1、 根据测验的具体对象,划分为认知测验

    30、与人格测验。2、 根据目的,划分为描述性、预测性、诊断咨询、挑选性、配置性、计划性、研究性等形式。3、 根据材料特点,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4、 根据质量要求,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形式是指测验的表现形式,包括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根据测验时被测评者反应的自由性来看,有限制反应和自由反应型。三、品德测评与能力测评,特别注意教材中的例子品德测评:品德测评的主要方法:FRC品德测评法、OSL品德测评法、问卷法、投射技术法。1、FRC品德测评法: 是过我国学者1991年自行设计并进行过实验研究的一种方法。是事实报告计算机测评法的简称,基本思想是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从个体品德结构要素2、 主观量表测评法3、 OSL品德测评法是一种以品德素质开发为目的的行为测评法,或者把它称为开发性品德测评。O=ON(做到),S=SHORT(稍差),L=LONG(较差或需努力)特别强调突出被测人的自我测评。特别注意


    注意事项

    本文(IPMA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重点汇总.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