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

    • 资源ID:531733       资源大小:29.9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

    1、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2、我国第一本温病专著瘟疫论的作者是吴又可。3、温病总的病理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和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4、温病的主症是发热,病理演变特点是化燥伤阴。5、温病与广义伤寒是隶属关系,与狭义伤寒是平行。6、卫分证的病机是温邪袭表,肺胃失宣。7、对温病辩证一般先用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和发病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8、舌苔白厚干燥,舌质红为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9、温病辨舌质多厚营血分病变,辨舌苔则侯卫气分病变。10、温病舌诊应注意舌苔舌质互诊和动态变化。11、舌质焦紫起刺,状如杨梅血分热毒极盛,色如猪肝肝肾阴竭。12、齿燥光

    2、燥如石柱胃热伤津,燥如枯骨为肾阴枯竭。13、温病痉症即肝风内动,包括热极生风和虚风内动。14、祛湿法分为宣气化湿,清热燥湿和分利湿邪。15、通下法中通腑泄热法称峻法攻下,导滞通便法又称轻法频下。16、叶天士对卫气营血的治疗大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17、吴鞠通三焦辨证的职责是:“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18、风温顺传是由太阴传阳明,而逆传则是由肺胃传心包 。19、斑疹的成因,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20、春瘟邪入血分可见热盛动血,热与血结。21、春瘟邪陷正衰可见阳虚邪陷,内闭外脱。22、春瘟阴虚的热型是低热,邪留

    3、阴分的热型是夜热早凉。23、张凤逵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酸泄酸敛”24、暑湿病的外因 暑热病邪 ,内因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25、叶天士对湿热病的病变中心认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26、对湿温的治疗,吴鞠通认为:“徒清热则湿不去,徒祛湿则热愈炽。”27、吴鞠通认为湿温初起:“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洞泻,润之病深不解。”28、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29、伏暑初起可表现两种性质,发于气分为湿热性,发于营分为温热性。30、伏暑的病因有新感和伏邪,其伏邪有暑热和暑湿两种。31、秋燥的治疗,方书载:“上燥治气;中暑增

    4、液;下燥治血。”32内径记载燥病的特点是“燥胜则干”治疗原则“燥者润之”33、三黄二香散中的二香乳香,没药。34、烂喉痧的辩证是通过察痧;视喉;观神、切脉来判断病势。35、疫疹的基本病因病机是疫疠毒邪; 窜扰营血而成。36、疫疹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透疹;凉血化癍。37、素问、虐论说:“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38、湿热的阴阳调理,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39、温热论:“若其邪重在气分流连者,可翼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40、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温病: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

    5、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3、温疫:由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4、疫毒:一指病因,即温热毒邪;一指疾病,由温热毒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特点,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或溃烂、斑疹的一类外感热病。5、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的温病。6、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7、天受:经空气传播。8、传染:直接接触传染。9、时行:即流行。10、开散疏泄:风热病邪的病因特性,风热由内向外,导致腠理疏松,津液外泄的特性。11. 日晡潮热:日晡是古代计时的方法,相当于下午 3-5 时,潮热即热如潮水定时涨落。12.

    6、夜热早凉:夜晚发低热,天亮则热退。13. 逆传心包:肺卫之邪气不解,患者突然神昏谵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症。14. 昏谵:即神昏谵语,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丧失。15. 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16. 昏蒙:神志模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17. 昏狂:甚至狂乱,躁扰不安,如狂发狂。18. 痉厥:痉指痉挛强直,即肝风内动;厥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昏厥),四肢逆冷(称肢厥);痉和厥常伴随出现,故痉厥并称。19. 战汗:换证突然全身颤栗,继而身出大汗的症状。20. 身热不扬:发热而热象不显。21. 白焙:降起于皮肤之上,内含浆液,晶莹透亮,呈半透明状的白色尖细疱疹。22. 分消

    7、走泄:通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分消上中下三焦气分湿热的治法。23. 透热转气:在清泄营热的药物中加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透出气分而解的一种治法。24. 凉血散血: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的治法。25. 辛开苦降:辛温药能开通气机,宣泄湿邪;苦寒药能清热燥湿,以轻苦微之品清热燥湿的治法。26. 戾气:又称疫气、杂气。是一类药物性致病因子,是温疫病的致病主因。27. 风温:由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28. 春温:有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29. 暑温:有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病在阳明,甚则直入心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0. 伏暑:发于秋冬季节,临

    8、床见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1. 冒暑:即夏季感冒,是感受暑湿病邪,初起病在上焦肺卫的急性外感热病。32. 暑祭:感受暑热病邪,损伤肺络,骤然咯血咳嗽的病证,因其状如痨祭故称暑祭。33. 燥干清窍:燥热化火上犯头面清窍的病证。34. 痰热结胸:痰热互结阻于上焦胸脘的病证。35. 心中詹詹大动:心动悸而有心中空虚的症状。36. 暑入心营:暑热传入营分,内闭心包的病证。37. 湿胜阳微:湿为阴邪,伤人阳气。湿邪偏盛,后期伤人及人身阳气的病证。38. 丹痧:丹者,红也。即皮肤发红;痧:红色小疹。疹间皮肤发红称丹痧。39. 疫疹:由疫疠毒邪引起的,以壮热、肌肤斑疹或多部位出血为临床特征

    9、的急性外感热病。40. 上受:邪从口鼻而入。41. 两阳相劫:风和热均属阳邪,风热相搏,风火相煽,劫灼阴液的病理。42. 浊邪害清:浊即湿浊,清即清窍。湿热蒸腾,湿浊蒙蔽清窍的病理。43. 缓急之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44. 龙火内燔:龙为水中之王,肾主水,龙火即肾火;肾阴亏乏,虚热内生的病理。45. 上者上之:病在上,用药轻清上浮以治上达上的治法。46. 甘守津环:在滋润药中加甘草以守中气,复津液。47. 水主之气:肺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此即肺肾气虚,津不上荣。49. 中有虚相:中焦无结实之邪。50. 内匮:正气亏竭。51. 土燥水竭:阳明腑实,燥屎内结,劫灼肾水而致肾阴枯竭

    10、。52. 木火内燔:肝胆属木,即肝胆火旺。暑秽:夏天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猝然闷乱。53. 地浆水:在黄土地挖坑 3 尺,灌入新汲井水搅浑,澄清取用,功同黄土,清热解毒之效更强。54. 升降悖逆:脾胃升降失常55.56. 白砂苔:苔白厚,干硬如砂皮,邪热化迅速,苔不急转黄,津液已伤。57. 杨梅舌:舌质焦紫起刺,状如杨梅,为血分热毒盛极之侯58. 猪肝舌: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为肝肾阴竭之象59. 镜面舌:舌绛光亮如镜,胃阴衰亡之象60. 内闭外脱:热闭心包,正气外脱61. 逆传:温病的传变方式,与顺传相对而言,即病邪不按照一般的传变顺序,而是急剧内陷之变62. 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下焦,由太阳传至

    11、阳明得的顺序1 温病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成长时期形成时期的特点萌芽时论述简单 理论朴实温病概念隶属于伤寒 成长时期 温病学理法方药和临床实践都有很大的提高 并逐渐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形成时间温病理法方药和临床得完善 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广泛有效地指导临床2 温病的特点病因有特异性传染性 流行性 季节性地域性病机演变有规律性临床表现尤其特征性3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的区别新感感邪即发发病于表病机由表入里 由轻到重逐步发展 病情较轻 病程较短 治疗得法易愈 治则以解表透邪为主 伏气温病感受邪气不即时发病过时而发 病发于里 病机可外达 亦可内陷 病程重 病程长难于速愈 治疗以清里热为主4. 试述卫分证的

    12、辨证要点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 试述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6. 试述营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红7. 试述血分证的辨证要点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8. 瘟病的特征是什么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与时令季节有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不同温邪侵入部位有别9. 风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先犯上焦肺卫,传变迅速,依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可见肺胃阴虚10. 暑邪有何致病特点径犯阳明气分或直入心营,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易兼夹湿邪为患11. 湿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致病以中焦为病变中心,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长12.

    13、 燥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病变以肺为中心:易致津液干燥;易化火上炎,干犯清窍。13. 温毒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攻窜流走,蕴结壅滞。14. 热极动风和虚风内动证治有何异同?热极生风是因阳热亢盛,燔灼肝经,以致筋脉挛急。表现为四肢抽搐频繁有力,两目上视, 牙关紧闭甚则角弓反张,伴高热见症,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虚风内动是 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而拘挛。表现为手足蠕动,甚则瘈瘲,口角颤动,心中 詹詹大动,伴阴虚见症,治以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15. 痰蒙心包和热闭心包证治有何不同?痰蒙心包是因湿热蕴蒸,酿生痰浊蒙蔽心窍,其神智表现为:神志昏糊,意识朦胧,时清时昧,似醒

    14、非醒,似睡非睡,间或谵语,伴湿热见症,治以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 热闭心包是因邪热亢盛,炼津成痰痰热毒闭清窍,其神志表现为: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或昏睡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伴高热见症。治以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三宝”。16. 何谓湿温“三禁”?误治后有什么后果?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三种治法禁忌,即汗,下,润。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暝而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17. 如何辩证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辩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湿重于热,身热不扬伴恶寒,头身重痛,四肢沉重,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喜热饮,胸腹痞满,小便不利,大便糖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热重于湿,壮热不恶寒,肢

    15、体酸痛,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腹痞满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18。温病中时有汗出和无汗的病机是什么湿热蒸腾,热蒸湿动,故时有汗出,为湿热蕴蒸,温病初起,邪遏卫气,开合失司而无汗, 后期,阴液亏损,无作汗之源亦无汗。19.怎样鉴别风温和春温风温和春温发病季节相同,但风温多为新感温病,病发于表,初起见肺卫表热证,春温为伏气温病,初为即见里热证。20 暑伤心肾和春温阴虚火炽有何异同暑伤心肾证是暑热余邪上助心火 导致心火偏亢 同时下截肾水 一直肾水匮乏 其主证是心热烦躁消渴不已 治以清涤暑热余邪 养阴生津止渴 方用连梅汤 春温是因为小脚肾阴亏虚不能够上济心火而至心火亢于上

    16、肾阴亏于下 心肾不交 主证是心烦不得卧 治以滋阴降火育阴安神 方用黄连阿胶汤 两方前者是以麦冬 乌梅酸甘化阴以治消渴 后者以鸡子黄交通心肾以治不得卧21 斑疹的形成机理斑疹是邪热内郁 窜入营血而成 发斑是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 内迫营血 从肌肉而发 发疹是太阴肺热走窜血络 从肌肤血络而发22 春温的理疗原则清泄里热为主透邪外达 保护阴液 同时应该积极治疗合并症23 比较热结腑实和湿热阻滞肠道热结腑实是由温热病邪与肠中糟粕互结 腑气不通 症见潮热 腹满硬结 大便秘结 纯利稀水舌苔老黄 脉沉实 治以通腑泄热 方用调气承胃汤 以通便为度 便溏不宜在下 湿热与肠积滞相互胶结阻于肠道 传导失职 症见身热稽

    17、留胸腹灼热 呕恶 大便溏而不爽 色黄如酱 苔黄垢腻 脉滑数 治以导滞通下 方用枳实导滞汤 以便硬为度24 轻清宣气 辛寒清气 清热泻火的作用的病位各是?轻清宣气用于邪热出入气分 热式不甚 郁上焦胸膈 心寒清气用于传中焦阳明 胃热亢盛热炽伤津 清热泻火用于三焦热郁化火 部位偏下焦25 清心开窍与豁痰开窍需要配合何法使用 清心开窍配合清热解毒 豁痰开窍配合祛湿法26 鉴别署温伏暑署温伏暑发病季节不同 署温发于夏季伏暑发病于秋冬之际 病性不同暑温是温热性质 新感温病 伏暑为湿热性质伏气温病 初期临床表情不同 暑温初起阳明气分热盛或暑入心营伏暑初起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27 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是怎么理解的

    18、温病是外感疾病 病变过程为邪正相争过程 温为阳邪 与之抗争的正气是阴液 阴液的亏盈直接关系到病变的预后 正如吴鞠通所说的伤之未尽责则生 伤之已尽则气绝而死矣 所以说留一分阴液便有一份生机、28 三种滋阴法的配伍特点滋养肺胃用药味甘寒 増液润肠多以甘寒和咸寒 填补真阴29 竹叶石膏汤的法夏法夏虽然温辛 胃热和阴伤据不适宜 再该方中不但能够降逆解郁和胃 而且能防麦冬之腻助甘草以保胃气。30 湿温为何是以脾胃的病变中心湿温是感湿热病邪为病,湿为土之气,而脏腑之中,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居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而入,直驱中道犯及脾胃,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即所以湿热病终归

    19、脾胃。31 湿热偏脾偏胃与哪些因素有关?偏脾偏胃取决于内外两种因素:外因湿重偏脾,热重偏胃;内因阳旺病偏于胃,中阳虚则偏于脾。32 鉴别大头瘟和痄腮?大头瘟和痄腮都是温毒类温病,大头瘟以头面焮赤肿痛,伴咽喉疼痛为特征,前额及面部肿,形似倒梨,皮肤红赤;痄腮即腮腺炎,儿童为多见,一侧或两侧腮肿为特征,其肿胀以耳垂为中心,皮肤紧张而不红,可并发睾丸炎。33 鉴别烂喉痧和白喉?烂喉痧咽喉肿痛糜烂,可见淡黄色脓性伪膜,易揩去,肌肤丹痧;白喉咽喉肿痛,见白色伪膜,不易揩去,强行揩去时易致咽喉出血,无丹痧。34.为什么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斑疹外透是邪气外露的标志,故宜见;斑疹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炽盛

    20、,故不宜多见。35 温病多部位多窍出血怎么选择止血药?钮血者加茅根、侧柏叶、牛膝;尿血者加小蓟、茅根;便血者加地榆、槐花、白头翁;吐血者加茜草、茅根;若斑色紫黑者,可加大青叶、玄参、单身、紫草等。36 如何选用三宝?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用于痰热较重者;至宝丹长于化痰浊;用于痰浊较重者;紫雪丹长兼能息风,热闭心包兼动风者选用紫雪丹。37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多由口鼻进入人体,肺为五脏之华盖,位置最高,邪必先伤,心与肺同居上焦,肺卫邪热不传中焦,则可横逆而内陷心包。叶氏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谢途径、病变部位、以及传变规律。38. 如何理解“热病救阴尤易,通阳最难”?温

    21、为阳邪,伤入阴液,治疗温病养阴在所必用,人所共知。切养阴之品多为咸寒,符合“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易于掌握,故说“热病救阴尤易”。阳虚多见于湿热性温病,温热性温病一般无须温阳,人皆少知。温阳之剂有助热之敝。医者皆不轻易使用,故说“通阳最难”。39. 如何理解“先安未受邪之地”?此乃中医治未病思想。温热的发展趋势是由上而下,由卫之血。在治疗中稍佐药物以防止病邪深入下焦或血分,即“先安未受邪之地”。符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的思想。40. 为什么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血通行脉中,其清者为营,故有“营为雪中之气”之说。营为气之里层,与气的关系密切。邪热由气之营而血,是病位加深

    22、、病情加重。反之则病情减轻。因此,在治疗营分病时,在清泄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透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不使深入血分,是治疗营热的最佳方案。1、患者,男性,6 岁,2000 年 8 月 18 日住院。发热,头痛 2 日,抽搐 2 次。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 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高热无汗,面潮红,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儿 8 月发病,症见高热无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 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牙关紧闭;暑气通于心,暑热扰心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

    23、定痉主方:羚角钩藤汤用药:羚羊角,钩藤,生地黄,桑叶,菊花,茯神,竹茹,川贝母,白芍,甘草2、患者,男性,8 岁,1998 年 3 月 17 日就诊。发热咳嗽 1 日,神昏谵语半日。患者昨日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而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气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舌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心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由于风热善行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儿脏气清灵,正气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心包,堵闭清窍, 故突见神昏谵语,身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舌謇,四肢厥冷;心包属营,故舌红绛

    24、治法:清心开窍主方: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用药: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屑,连心麦冬3、陈某,女,10 岁,咳嗽 3 天,于 2001 年 9 月 10 日初诊。患者于 3 日前因外出郊游, 出现咳嗽,少痰,自觉全身轻微怕冷,测体温 378,咽干鼻燥,口渴,头痛少汗,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右寸数大。家人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胸透正常,血象无异常。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治法:辛凉透邪,甘润养津方药:桑杏汤桑叶 5 克,杏仁 5 克,沙参 6 克,象贝 6 克,豆豉 3 克,栀皮 5 克,

    25、梨皮 5 克4、某男,11 岁,于 1993 年 2 月 15 日下午因高热、呕吐、头部剧痛一天,由门诊入院。病史:患者三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疗站诊治,未见好转,今天上午各症加剧,呕吐频作,遂由其母送来门诊。查体:T:40 度,P:120 次/分,BP:14.5/10kPa,神志尚清,手臂及背部可见红色斑点, 颈项稍强,克氏征(+),布氏征(+)。16 日上午查房,症见高热,烦躁不安,面赤气粗,头痛如裂,颈强、多汗、肌肤发斑,渴欲饮水,呕吐时作,呈喷射状,二便如常,舌红赤苔黄,脉洪数。病名:春温辨证:气血两燔病机分析:本证为气分之热未解,而血分之热已盛之候。邪由卫

    26、传气,由气入血,使邪热炽盛于气血阶段。治法:气血两清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 30g、生地 15g、水牛角 10g、黄连 10g、栀子 10g、黄芩 10g、知母 10g、赤芍12g、玄参 15g、连翘 12g、竹叶 5g、丹皮 10g、甘草 5g5、患者,男性,12 岁,1986 年 2 月 21 日就诊。高热,头痛,肌肤斑疹 2 日。患者昨日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T:40.5),剧烈疼痛,项强,全身皮肤多处红色斑疹,心烦谵语,经物理降温而热不退,今来就诊。现症见:壮热,(T:41.5),口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头痛叫喊不休躁扰不安,查:肌肤斑疹密布,色暗红,咽扁桃体不红肿,脑膜刺激征阳性

    27、。舌红绛,苔黄,脉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脑脊液涂片和化验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诊断中医诊断:春温证型:气营两燔辩证分析:患者春季发病,初起即见里热证,病属春温。温热病邪入里,炽盛于气营。气分邪热炽盛则高热,头痛,口渴引饮,苔黄,脉数;邪热内迫营血则见斑疹,躁扰不安, 舌绛;总属邪热入里,气营两燔之证治法:清气凉营解毒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黄,加细生地黄,玄参方加味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细生地黄,麦冬,大青叶,丹参,紫草6、患者,男性,12 岁,1988 年 12 月 20 日就诊。自诉昨日突感恶寒发热,头痛。今晨起, 面部红肿微痛,左侧为甚,伴目赤咽痛,稍咳

    28、。现症见:发热(T:38.5),恶寒头痛, 头面红肿作痛,目赤咽痛,稍咳,舌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大头瘟证型:毒侵肺卫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时毒,邪从口鼻而入,初起侵袭肺卫,邪毒犯卫则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热毒郁肺,肺热上炎则目赤,咽痛微咳;热毒上攻头面则头面红肿微痛;苔薄黄,脉浮数为毒侵肺卫之候治法:疏风清热透表,宣肺利咽解毒主方:加味葱豉桔梗汤用药:鲜葱白,桔梗,山栀子,薄荷,淡豆豉,连翘,甘草,淡竹叶,牛蒡子,金银花,大青叶,蝉蜕7、李某,女,13 岁,发热、呕吐、泄泻 2 天,于 7 月 10 日初诊。患者昨日因贪凉饮冷, 复加淋雨致发热,体温 387,并有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泄

    29、泻每日 4 次,泻下物黄臭粘腻不爽,纳呆,脘腹胀满,小便黄赤,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病名:暑湿辨证:暑湿干犯肠胃病机:本证为暑湿病邪直趋中道,肠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治法:清暑利湿,调中健脾方药:桂苓甘露饮茯苓 10g,甘草 6g,白术 6g,泽泻 10g,官桂 6g,石膏 10g,寒水石 10g,滑石 10g,猪苓 5g。8、李某,男,14 岁,发热、咳喘 3 天,于 1999 年 3 月 12 日初诊。患者曾自用解热药效不显。现仍有发热,测体温 38,汗出热不解,口渴,咳嗽,喘憋,二便正常。胸透示: 双肺纹理增粗,其它检查无异常发现。舌红苔黄,脉数。病名:风温辨证:肺热

    30、壅盛病机分析:本证为风热病邪化热入里,热壅于肺所致。里热炽盛,肺气失于宣降为其病机特点。治法:清热宣肺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 6 克,杏仁 9 克,石膏 30 克,甘草 5 克9、患者,男性,18 岁,2003 年 7 月 15 日就诊.起病 3 日,仍身热(38),恶寒少汗,头身重痛,四肢沉重,胸闷不舒,口淡不渴,苔厚白腻,脉缓中医诊断:湿温证型:邪遏卫气证辩证分析:患者感湿热病邪,始则湿遏卫表,卫气失宣故身热不扬而恶寒,头身重痛;湿阻气机,故胸闷不舒,口淡不渴,苔白腻而厚,脉缓为湿重于热之候,故证属湿重于热,邪遏卫气治法:宣化表里之湿主方:藿朴夏苓汤用药:藿香,厚朴,法夏,杏仁,薏苡仁,

    31、白蔻仁,猪苓,泽泻,淡豆豉10、孙某某,男,19 岁,某医科大学学生。发热、咳嗽 3 天,于 2000 年 3 月 12 日初诊。患者 3 天前外出郊游,因调摄不当致发热,测体温 38,并有轻微怕冷,咳嗽,痰少,伴有口干咽痛,无汗,余无其它不适。遂往校保健室诊治,校医甲某谓其“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解热止痛片、红霉素等药对症治疗。近 2 天来,病证未见好转,现上症俱在,要求服用中药治疗。病名:风温辨证:风热犯于肺卫病机:风热袭于肺卫,肺卫失宣,正邪抗争。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方药:银翘散双花 15g,连翘 15g,竹叶 3g,桔梗 10g,牛蒡子 10g,薄荷 10g(后入),豆豉 6g,芦根 15g,甘草 6g11、患者,女性,20 岁,发热,胸闷脘痞,便溏 10 日。患者平素减肥节食,病前曾淋生雨,始发热,恶寒少汗,身重肢倦。服用感冒药不效,近 10 日来,恶寒消失,发热渐增, 汗出热不退,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大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


    注意事项

    本文(湖南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复习题完整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