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学案 新人教版.docx

    • 资源ID:5285853       资源大小:39.69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学案 新人教版.docx

    1、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学案 新人教版2012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设计教案(其、若、焉)教学目标:1、集中认识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明确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察。2、掌握3个文言虚词(其、若、焉)教学重点:掌握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并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导入:1、何谓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2、虚词在联句中的

    2、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3、高考的虚词要求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18个 :其若焉,何所为,而且于因乃以则,之乎者也与。(1)诵读口诀(2) 识记18个虚词(3)解读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3、 “在文中”,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在语境里理解。2 “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3 “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二、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秦王恐其破璧(廉) 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

    4、西山宴游记) 第一人称代词, 我的,我自己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第二人称代词 你的,你们的其势不俱生。(廉) 指示文言虚词(教案)一、考点阐释2008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15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二、考查形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

    5、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从江苏2005、2006年的高考命题看,是从句子中挑出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意义与用法的异同,例句是所给文段中的,其他句子是所学课文中的。这就要求考生能把试题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会涉及文言虚词的考查。三、虚词类型1一词多类。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如“之”的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是动词,译为“往”;例是代词,译为“他”;例是助词,译为“的”;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见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

    6、其、乃、与、矣、且、夫、为、所、哉等。2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应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

    7、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四、复习策略1课文是基础。我们复习时应在通读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上述课文,力求字句过关,做到能准确理解,流畅翻译。215个文言虚词是重点。对于这些虚词,应借助教材并参考有关工具书,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3练习是关键。复习

    8、时,适当做一些练习题是必要的,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和解题速度。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夯实基础性质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第二个层次是做迁移理解性质的练习题,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课外和课内相结合。4典型例句是捷径。精选典型例句最重要的途径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五

    9、、知识链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以2007年各省市高考题为例,谈谈文言虚词的几种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C项“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D项“之”为代词,代事。2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

    10、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例2(2007年辽宁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以柳枝横扫之 然以其猛也B旦若遇之于市 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 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 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答案】D【解析】A项上句“以”为介词“用”,下句为介词“由于”。B项上句“于”为介词“在”,下句为介词“被”。C项“而”

    11、上句为介词“向、往”,下句为转折连词“却”。D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3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例3(2007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D【解析】D项“以”均为“因为”。A项“而”上句为“却”,

    12、下句为“并且”。B项“与” 上句为介词,下句为连词。C项“之”均为助词,上句无实意,下句用在主谓之间。4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4(2007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B辞不许,乃归白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帝欲为娶贵族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D【解析】A连词,来表修饰的

    13、连词,相当于“而”。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代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i,介词,替。5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例5(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变风发乎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 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 梅以曲为美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置杯焉则胶【答案】B【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B项均解释为“尚且”。C项分别解释为“因为”“把当作”。D

    14、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A项“然后变风发乎情”一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我们熟悉的成语“存乎一心”“出乎意料”来推断,应该是介词,解释为“从、于”。D项“置杯焉则胶”一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从成语“心不在焉”来推断)6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因为“其”一般不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

    15、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例6(2007年江西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答案】D【解析】A项“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项“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项“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

    16、的标志。D项“于”,均为介词“被”。7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有些文言虚词也往往兼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之”有三种词性:动词,“辍耕之垄上”,之,到。代词,有第三、第一人称两种,前者是一般用法,可以不必特别记忆,后者如“不知将军宽之(代“我”)至此也”属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还有作近指代词用,如“均之(代“这”)二策”。助词,一般有五个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一般用法。二是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作补语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无不在也”。三

    17、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翻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语、谓语或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六、课堂巩固1(2008年北京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问以谣俗、民所疾苦 其后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B微子,太守不自知过 微斯人,吾谁与归C高酒具食,亲与相对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D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答案】B【解析】A事情(名词)/ 被(介词)。B没有 / 没有。C他们 / 你。D于是 / 顺便。2(2008年天津卷)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不相同的一组是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答案】A 【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所以”是表示“的原因”。B项中的“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的意思。C项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D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并列关系。3(2008年上海卷)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

    19、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答案】B【解析】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4. (2008年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答案】A【解析】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

    20、译。C项,第一个“所”是直接用在动词前,作助词,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D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5(2008年福建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载而与之俱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而申乎知己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秦亦不以城予赵 【答案】B【解析】A项“之”,一为代词,他;一为助词,无实义。B项“而”,两者皆表顺承,无实义。C项“乎”,一项相当“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一项用在句中,表停顿。D

    21、项“以”,一项表凭借,译为“依据”;一项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译为“把”。6(2008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答案】A【解析】A于是、就 / 趁机。B跟、同,介词。C来、用来,连词。D到,介词。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答案】B【解析】“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8(2

    22、008年湖南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答案】C【解析】解答这道题须有一定对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功底,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基础或者相当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答题方法主要是借助语境比较异同作合理推断。A项前句“因”为连词,可译作“于是”,后句“因”为介词,译作“趁机”。B项两句中的“以”意义上都可译作“因为”,但用法上前句是连词,后句为介词。C项用法上

    23、都起指代作用,都可译作“那”,“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与”为介词,后句“与”为连词。9(2008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家焉 乃实告焉B将何作 何复尔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答案】C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表示目的,介词。10(2008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24、者B乃放纵诗酒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D与刘宾客齐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答案】D 【解析】D介词,跟,同。A第三人称代词,他 / 指示代词,那个。B副词,于是,就 / 副词,竟然,却。C介词,给 / 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高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25、,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

    26、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

    27、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语文《高考文言虚词》学案 新人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