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523087       资源大小:235.93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1、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一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2、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3、这反映了秦汉时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有事请也,必以书”“但以文案为务”,说明政事运行和公务处理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和制度化,反映出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说法错误,规范化制度化的权力运行不能认为是体制僵化;D项结论与材料无关,排除。2.“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A. 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 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 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

    4、. 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答案】A【解析】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错误;C和D项均于出来主旨不符。3.从下图可知军机处A. 由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B. 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 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D.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军机处处于内廷,紧靠皇宫,既便于皇帝处理政事,又少受外界干扰,因此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军机处由身份低微的士人组成,不能反映军机处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也没有涉及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人员构成,排除ABD。4.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

    5、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C. “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D.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反映的是西周时的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巡狩是指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故A项排除;述职指古时诸侯向天子陈述职守,故B项排除;C项是指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符合题意;D项反映的是周天子有较大的权威,

    6、诸侯须听命并纳贡,并且按爵位高低缴纳贡赋,排除。5.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秦始皇此举的主要意图是A. 建立保密制度B. 震慑谋反之徒C. 维护皇帝权威D. 削弱丞相权力【答案】C【解析】这段材料的大意是秦始皇在梁山宫时看到丞相有大量车骑随行,对此表现出不满,后有人将此事告知丞相,丞相随即减少了车骑数量,秦始皇认为随行人员中有人泄露他所说的话,但没人承认,因此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这表明当时皇权具有专断性和残暴性。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告密,但不是建立保

    7、密制度。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谋反,只是涉及告密。故错误。D项错误,秦朝时虽设立丞相,但国家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由其任免,相权并未威胁到皇权,没有必要去削弱。故D项错误。6.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 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答案】C【解析】【详解】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较多国家

    8、实行民主共和制。B、D两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影响。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深刻影响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故C项正确。7.“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B. 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C. 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D.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答案】D【解析】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

    9、但几经周折,最后确立了共和政体,故选D;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排除A;在颁布1875年宪法之前,法国曾实行过共和政体,排除B;1875年宪法标志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排除C。故选D。8.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上与劳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A. 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B. 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C.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D. 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答案】C【解析】据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

    10、于各邦法律”可知,德国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加强中央权力,维护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反映了帝国法律的权威性,但不能说明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故B项错误; D项与材料“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不符,故D项错误。点睛: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唯一秘籍,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紧密结合关键信息排除无关选项即可。9.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

    11、泪”。这说明五四运动A. 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 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C. 青年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D.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许多人民看见掉泪”“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故答案为B项。五四运动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青年学生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C项;西洋人脱帽喝彩,不能说明西方国家支持五四运动,排除D项。10.1919年,美国的杜威应胡适邀请来华讲学,他目睹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后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从某些方面说来,他们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材料反映出A.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B.

    12、 中国儒学的复兴为大势所趋C. 新文化的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9年”的时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等信息,可判断杜威目睹的中国事件应是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青年人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符合题意;A“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较为迅速”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B不符合史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排除。11.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

    13、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A. 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B. 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C. 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D. 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描述的是当时闽西苏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以及支援红军的情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土地革命的进行,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促进了根据地建设以及武装斗争进行,故D项正确;A项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材料反映的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土地革命,

    14、故C项排除。12.下列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红色旅游”纪念邮票,邮票中革命纪念地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产生影响的先后顺序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即可知答案选择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13.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

    15、基本一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决定了双方抗战路线不同中共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所以排除B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只能说中共的最低民主革命纲领和国民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排除;依据所学,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14.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为瓦解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投放了大量歪曲真相的宣传画。某种意义上,此类宣传画里也隐含着一些历史信息,是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材料。下面两幅宣传画从侧面说

    16、明了A.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B. 日本侵华大大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C. 蒋介石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D. 中国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结盟关系,也就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成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本侵华大大降低而非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蒋介石维护而非牺牲民众利益来换取英美援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和英国是同盟关系,并非甘愿充当英国抗击日本的炮灰,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5.历史学者沈志华对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每年数百个讨论的问题及

    17、做出的决议进行粗略统计发现,其中直接涉及中国或中共的议题,19451948年每年只有45个,最多时也没超过7个,而1949年便陡然增加到70个。这说明A. 亚洲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冷战的焦点B.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已开始生效C. 美苏争霸呈现出美攻苏守的基本态势D. 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地位不断提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的焦点主要是在欧洲,故A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与美攻苏守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了苏联对中国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在苏联国际战略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故D项正确。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

    18、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名师点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如:政策的灵活性:一边倒与西方大国建立外交关系等全方位外交(与邻国、发展中国家、大国伙伴关系)。原则的坚定性: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出发点)、综合国力(决定成败的关键)、意识形态,国际形势。16.19世纪中叶,“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典型地体现了

    19、这种论述的历史事件有A. 虎门销烟与第一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与台湾反割台斗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清政权所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中国地主文人学者统治阶级对它的忠诚,并借此镇压一切可能在农村平民中掀起的骚动及反清叛乱”,说明该事件与农民的反清斗争有关;材料中的“平息沿海英国人的滋事,起初只被当作一个次要的小问题”,说明该事件与英国人的侵略有关,符合这两点的只有B项,一为太平天国运动,一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项。A项不涉及农民的反清斗争,C项是反对日本的侵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并非只是“英国人的滋事”,排除D项。

    20、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点17.沈志华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这反映了临时政府A. 因决策失误导致失去民心B. 对国际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C. 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D. 没有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观点是临时政府没有真正认识人民的力量,没有满足群众的急切要求,是终被推翻,当时人民的迫切要求是生存与和平,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

    21、与和平法令,满足了人民的要求,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临时政府的决策失误,故A项错误;C项表述不够全面准确。点睛:材料“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8.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B.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C.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答案】A【解析】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

    22、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于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故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合题干的中心思想。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19.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3、1954年宪法十一届三中全会B.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C.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D. 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铲除专制政治”是指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是指1954年宪法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是指“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辛亥革命铲除君主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提出“依法治国”,故A.排除。共同纲领只是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故B.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只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C.排除。20.1

    24、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C. 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D. 美中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至71年前中美对峙的状态,这是因两极格局政治格局下,中美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这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

    25、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2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表明A. 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B.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D. 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故C正确;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A错误;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错误;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欧洲出现了两

    26、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22.1963年,法国戴高乐将军说:“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别人开始有求于她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模式怎能不改变?”上述言论反映了A. 法国与美国关系走向彻底破裂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导致法美关系调整C. 法国主张改变由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合作关系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促使美国重视法国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她(法国)不再需要任何人”是指法国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要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以改变二者合作的模式。故C项正确。材料只表明法国与美国合作模式需要改变,并不意味着关系走向彻底破裂,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的信息,

    27、故B项错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23.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的频率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A. 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B. 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 “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D. 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各类经济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反映了经济区域化,说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应是经济全球化,排除

    28、A。“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但对材料的解读不全面,排除B。现今的国际局势正是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排除C。只有D对材料的解读最为全面。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24.观察下侧漫画(lraq、Afghanistan、Balkan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 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B. 冷战能有效抑制地区性冲突C. 当地人冷战思维依然强烈D. 多极化趋势不利于世界和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29、题的能力。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等问题是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结果,反映了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由图片中的子弹乱飞可以看出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故本题选A项。BCD不符合史实。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霸权主义25.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19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能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并于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美国对日政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推行民主改革B. “冷战”的加

    30、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C. 加紧孤立、封锁和威胁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D. 扶植日本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时间信息可知,美国对日本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冷战”的加剧和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称霸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威胁,美国通过扶植日本来对抗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B项。A项不是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下面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材料二 下图是大宗、小

    31、宗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列举出几个这样的封国。(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后世统治者能否仿效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治国?说明理由。【答案】(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鲁、卫、燕等。(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和“家”密切结合。(3)不能以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治国。分封制度下,诸侯国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便于其实力发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解析】【详解】(1)根据“(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和饼形图可知,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结合所学,晋、鲁、卫、燕等都属于同姓诸侯国。(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和“家”密切结合。(3)


    注意事项

    本文(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