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震应急相关知识DOC.docx

    • 资源ID:514873       资源大小:33.47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震应急相关知识DOC.docx

    1、地震应急相关知识DOC1、你了解地震吗 1. 什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地面震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地震,会造成地面破坏和建筑物倒塌。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5级以上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12次。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或极震区。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它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水波,向四周一圈一圈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2、振动;横波引起地面和建筑物左右或前后晃动,它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大于横波,它总是先到达地表,横波则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们感觉到纵波时,应当意识到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要赶快防备。 3.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度,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相关。一次地震只有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用来表示地震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能造成多个等级的地震烈度。在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地震烈度对应现象简略如下表: 地震烈度表现: 一度

    3、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二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三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四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五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 家畜不回家, 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六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 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七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八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九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十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十一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十

    4、二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 大震来临时如何避震 大震来临时避震应掌握三个原则: (1) 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 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3) 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能安然无恙。但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

    5、去。 2.地震时来不及撤离建筑物时怎么办 (1) 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 选择合适的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 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降低重心;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枕头等物品或双手护

    6、住头部;保护眼睛,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防吸入灰土、毒气等。 3.在高楼内如何避震 专家建议,在以楼房为主的城市中,居民采取以下策略较为合适: (1) 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国际通用的避震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 (2) 避震位置至关重要。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结实的家具下和承重墙根都可作为临时避震场所,最好找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地方(如厕所)或金属管道密集的地方。 (3

    7、)特别要牢记不能滞留在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更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电梯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灾。 4. 地震时来不及撤离楼房能跳楼吗千万不能盲目行动,跳楼等于自杀。已有震例表明,钢筋混凝土房屋除具有刚性以外还有一定韧性,一般不会一震就彻底摧毁,况且地震又有大小远近之分,不是任何一次地震都会使房屋倒塌。躲过了危险的一分钟以后,就有生存的希望。 5.地震时撤离建筑物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地震时,已经撤离建筑物的人,不要以为没有危险了。狭窄的街巷,高大的建筑物旁,随时可能掉落建筑材料、玻璃碎片、广告

    8、牌、霓虹灯等,都有可能对行人构成威胁。此外,不要靠近河堤、水渠、陡壁、悬崖、桥梁,要远离高压电线、变压器,尽可能到公园、操场、田野等开阔的地方。 6. 行车中碰到地震应该怎么办 乘客要抓牢扶手,保持镇静。车辆应立即减速并停车,因为地震造成的路面晃动、开裂和桥梁损坏等随时都会危及驾乘人员和车辆的安全。 7.地震来临人群集中的娱乐场所怎么办破坏性地震一旦发生,人群集中的娱乐场所如影剧院、录像厅、音乐厅等要马上实施原来制订的地震应急方案。观众要迅速躲到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包、衣服或手保护头部。位于前排的观众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位于门口的观众可快速跑到室外。震动停止后,娱乐场所工作人员要指挥群众有秩

    9、序地撤离建筑物,避免乱挤乱哄、争先恐后、互相踩踏的事故发生,防止盲目跳楼。待群众撤离至空旷地后,马上切断娱乐场所的电源、气阀,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8.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遭遇地震怎么办 (1)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2)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活动的柜台。 (3)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4)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9. 学校人员应如何应对地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要安排学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绝不可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10.避震时应采取什么姿

    10、势最好 (1)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防止地震时的晃动让自己摔伤。 (3)如果时间允许,用被子等厚软的东西保护头颈,用湿毛巾、湿衣服等保护眼睛,掩住口鼻,防止管道破裂,导致有毒气体中毒。如果时间不允许,直接用手臂抱头。有条件时,以上三点均要采取。 (3)尽快离开受损建筑物。一定要记住,转移时不可使用电梯,要从安全通道撤离。 (4)带上收音机并打开,以了解紧急情况指示及灾情报导,从而做出正确的灾后生活安排。 (5)撤离前保持冷静,尽可能穿着方便奔跑的皮鞋,以防震碎的玻璃及碎物伤脚;可能的情况下,携带一些衣物、食品和水 (6)撤离后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示

    11、疏散,并注意余震发生。不要轻易返回受损现场,以防房屋延迟倒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7)地震后常常会有海啸等次生灾害发生,因此要远离海滩、港口以防海啸侵袭。 (8)受灾人群应团结互助,发动自救和互救,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救灾同时,应严防歹徒趁机抢盗。 三、 震后施救和护理 1. 灾后救援总原则 地震发生后,我们要团结一致,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帮助被困受伤人员,以减少人员伤亡,度过难关。 救援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2)应当首先抢救医院、学校、宾馆、招待所等人员密集地方的伤员。 (3)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

    12、,后救难;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 (4)救援要快,时间就是生命。据统计,受灾人员被困72小时后生存的可能性仅有10%左右。 2.救援时要讲究方法 (1)要先了解房屋结构,再行有效且有防护的抢救,以防止抢救时发生意外伤亡。 (2)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 (3)救援时,清除覆盖在伤员身体上的碎砖瓦时不可用利器刨挖,即使没有看到伤员的情况下也不可以。刨挖时要注意保护伤者的眼睛。挖掘被埋压人员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倒塌伤人。 (4)实施救援时首先应使被困人员头部暴露,先迅速清除其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对于

    13、埋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者,应首先输送饮料,以延长其生命,为抢救争取时间。 (6)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员,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以免造成进一步受伤,搬运时应用门板或硬担架;对于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急救,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或医疗点。 (7)当发现一时无法救出的存活者,应立下标记,以待救援。 3.地震发生后如何寻找被压埋的人 如何寻找被压埋的人,方法很多。利用救助犬、生命探测仪等,可以很方便地对被压埋者定位。但这些方法在大灾区无法普及使用,为了赢得抢救时间,也可以用简易的方法寻找被压埋的生存者。 首先,了解基本情况。向知情的生存者询问,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物内,震时是否外出等,从而了解哪些房屋

    14、内可能有较多的受困、受伤人员。 其次,要仔细观察。仔细观察废墟中有没有人爬动的痕迹或血迹,注意观察有人的居住空间是否完全密闭,有无幸存者 再次,要细心倾听存活人员的动静。可以趴在地上,耳朵贴着地面细听;也可以利用夜间安静时听;或者一边敲打(或吹哨)一边听。特别要注意一些轻微的呻吟声或微弱的敲击瓦片的声音。 4.地震后急救基本原则 强烈地震后,人员伤亡较多,未受伤者必要时会参与到救护工作中。急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作为非医务人员,不要轻易做危险的尝试,尽量找医务人员寻求帮助。如果无法找到医生,又急需要救助伤员,请记住下面的原则: (1)保持镇静,谨慎行事。 (2)根据需要采取措施: 将伤者从危险

    15、区域中救出f 检查伤者的呼吸和心跳 应对休克状况 护理大量出血的伤口 (3)组织救援(发信号、运送伤员等)。 (4)精心照看伤者。 5.何为“昏迷姿势” “昏迷姿势”能使失去知觉的伤者的颈部伸展,保持其呼吸道畅通;能使聚集在口中的液体流出,以免窒息。 怎样使伤者摆出昏迷姿势呢? (1)使伤者侧卧。 (2)将伤者压在身下的一侧手臂尽量拉直。 (3)将伤者近地面侧的腿弯曲。 (4)小心地将伤者远离地面一侧的肩部和腰部拉向自己(用腿托住) (5)将伤者压在身下一侧的胳膊肘小心地向后拉。 (6)将失去知觉者的头部向后伸展,脸部略微朝向地面 (7)将伤者上面的一侧手臂平放在脸颊下面。 6. 如何使生命垂

    16、危者保持正确的姿势等待救治 (1)救援者用双手从下方抓住仰卧伤者的后颈,同时前臂支撑伤者的头部。 (2)用力使伤者的上半身直起,成坐姿。 (3)救援者紧靠着伤者的背部,避免伤者身体滑下。 (4)握住伤者的一只前臂,放在伤者的腹部。 (5)救援者用双臂从伤者腋下穿过,双手握住伤者的前臂 (6)救援者微微屈膝,将坐着的伤者拉起,以双腿支撑 (7)救援者微微屈膝,后退,将伤者拉出危险区域。 (8)使伤者以“昏迷姿势”侧卧。 7. 如何从汽车内营救伤者 (1)从后面抱住伤者,高度与伤者的座位相当 (2)用一只手抓住伤者远离救援者一侧腰部的衣服(图),用力把伤者拉向自己 (3)救援者直立,将伤者的一只前

    17、臂放在伤者腹部。 (4)救援者将双臂从伤者腋下穿过,双手握住伤者的前臂。 (5)救援者屈膝,然后站直,将救援者拖出汽车(图) (6)将伤者小心地放在地上。 (7)检查伤者的气管、呼吸和心跳,然后使伤者以“昏迷姿势”侧卧。如果是脊椎受伤的伤员,则不能采取侧卧姿势。 (8)如果无法从汽车中救出伤员(可能被夹住),就必须在车内检查伤者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采取急救措施。 8.不同类型的伤员如何搬运 挖掘出被困伤员后,如何搬运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不同类型的伤员,要用不同的搬运方法。 (1) 在无法判断伤者受伤部位和程度时,不能扶着走,不能用软担架,更不能用一人抱胸、一人抬腿的方式。最好是三四个人

    18、分别扶托伤员的头、背、臀、腿,将其平放在硬担架或门板上,用布带固定后搬运,防止搬运过程中跌落而造成新的损伤。 (2) 遇到四肢骨折、关节损伤的伤员,应就地取材,用木棍、树枝、硬纸板等对骨折部位实施夹板固定。固定时应显露伤肢末端(手或脚),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包扎过紧导致肢体缺血坏死。 (3) 搬运呼吸困难的伤员时,应让伤员处于俯卧位(趴着),并将其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引起窒息。 9.学习救护员的专业救护方法 (1)扶行法:适合那些没有骨折,伤势不重,能自己行走、神志清醒的伤病员。 (2)背负法:适用于老幼、体轻、神志清醒的伤病员。如有上下肢及脊柱骨折等不能用此法。 (3)爬行法: 适用于狭

    19、窄空间或浓烟的环境下。 (4)抱持法:适于年幼或体轻、无骨折且伤势不重的伤员。如有脊柱或大腿骨折禁用此法。 (5)轿杠式:适用于神志清醒的伤员。 (6)双人拉车式:适用于意识不清的伤员。 (7)三人异侧运送或四人异侧运送:三人或四人可用平托法搬运伤员,主要用于有脊柱骨折的伤员。 10. 地震后主要有哪些人体伤害 地震过后的建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地震后的人体伤害有其自身特点。 各种伤害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骨折,其次是软组织损伤和挤压综合征。 脊柱骨折伤员约占骨折伤员的1/4,30%40%可并发截瘫,而且有相当数量的伤员在搬运中截瘫加重。四肢的骨折可造成伤员无法逃生,肋骨骨折的

    20、断端刺伤可造成气胸或血胸,导致伤员窒息或者失血休克而亡。 挤压综合征,是人体肌肉受到强烈挤压,或被重压6小时以上,局部肌肉坏死,释放出大量蛋白分解物质进入血循环,导致休克和肾衰竭。一旦发生挤压综合征,死亡率极高,稍轻的也会影响以后的肌肉功能。 各种伤害中死亡率最高的是颅脑损伤,其早期死亡率达30%。颌面、五官损伤会造成严重功能障碍,可因血凝块和组织移位,造成窒息。所以在逃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头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休克和外伤感染逐渐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地震后几天内,伤口极易感染严重的厌氧细菌而发生破伤风、气性坏疽等,从而导致死亡。饥饿和缺水也是地震后伤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11. 如何处理

    21、大量出血的伤口 面对大量出血的伤口,千万不要慌张,冷静下来,按照下面的步骤一步一步处理,通常都会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1)抬高流血的部位。 (2)挤压相关的大动脉。 (3)合拢伤口边缘。 (4)直接用绷带加压包扎。 注意: 血液随着心脏的跳动节奏流出。 包扎: (1) 伤口边缘尽量合拢。 (2) 使用尽可能清洁的敷料覆盖伤口。情况紧急时,可以使用干净的手帕或其他纺织品,甚至可以使用卫生纸。 (3) 用绷带固定敷料。 (4) 在伤口处绷带外面加一个(用纱布或毛巾折成的)垫子,局部压迫止血,并包扎牢固。 (5) 如果一个垫子被血浸透,再加一个。 注意: 每15分钟将固定的木板松开一次,否则会发生肢

    22、体坏死,导致截肢。 12.如何处理开放性伤口 (1) 每次处理伤口前都要洗手。 (2) 观察伤口。 (3) 被严重污染的伤口要用煮过的盐水(1升水中放1茶勺盐)冲洗,用器械的尖端剔除脏东西。 (4) 将伤口周围的皮肤消毒,以保持伤口的清洁。 (5) 如果受伤时间不超过6小时:?清洁伤口边缘,清除破碎的组织。将伤口边缘合拢并固定(缝合、夹住或用胶布粘贴)。 (6) 时间较长的伤口用抗菌敷料包扎。 (7) 固定身体受伤的部分。 (8)定期重新包扎伤口(间隔天)并检查伤口情况。 (9)如果从伤口向心脏方向延伸出红色痕迹或是发热,立即服用抗生素。 13.如何处理烧伤 烧伤分为级: 一级:皮肤发红,疼痛

    23、 二级:皮肤起水疱,水疱破裂后有分泌物流出,疼痛 三级:皮肤以及深层组织被损坏。 如体表15%以上的皮肤被烧伤就有休克的危险(人双手的面积大约占体表面积的1%) 治疗: (1)小心除去衣物。 (2)粘在身体上的衣物不要移动。 (3)被烧伤的部分在冷水(尽量是流水)中浸没1015分钟。但要注意,较大的伤口浸水时间不要太长,或者用温水降温,否则会造成体温过低。 (4)对于开放型的烧伤不要触碰,也不要在靠近伤口处说话(说话时溅出的飞沫有可能使伤口感染)。 (5)不要在烧伤伤口上涂抹药膏、药油、药粉或其他物质。 (6)保持伤口清洁。用干净的手帕,最好使用碘酒纱布覆盖在伤口上。如有必要,事先用聚维酮碘溶

    24、液冲洗。 (7)不要弄破水疱。 (8)小心地安放、运送伤者 (9)服用止痛药或镇定剂。 (10)让伤者饮水(每15分钟1杯)。最好在1升水中加入1茶勺盐、1茶勺糖、1茶勺碳酸氢钠。 (11)如果发现伤口处发出臭味、有脓液流出或伤者发热,那么伤口已经被感染。每天用温热的盐水(1升水中加入1茶勺盐)纱布敷3次(盐水和纱布事先煮开)。清除坏死的组织,服用抗生素。 (12)大面积烧伤时,一般服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14. 如何处理皮肤擦伤 (1)预防:可能受伤的部位涂抹润滑脂,然后包扎起来 (2)伤口尽量不要包扎,如果包扎,就要加上软垫。 (3)使用外伤药膏,用干净的敷料覆盖。 (4)如果伤口已经感染,

    25、使用含有抗生素的药膏(如新霉素等)。 15. 地震后砸伤的紧急处理 地震后若被砸伤,而没有被压埋,不要过于紧张,要冷静处理。 首先,要试着移动一下四肢,判断一下是否有骨折、头颈、脊椎损伤。 如果肢体活动自如,没有活动受限或者根本无法活动的情况,那么多数情况下,仅仅是被砸伤部位有出血伤口。一般伤口的处理原则不是太复杂,一定不要惊慌失措。平静下来,回忆学过的处理伤口的知识,迅速处理伤口,同时撤离现场。 伤口的紧急处理主要有两条:清洁和止血。 清洁: 地震发生之时,尘土飞扬,伤口难免会沾上一些脏东西,有时候甚至会有小石子或碎玻璃嵌在伤口里,这些脏东西容易使伤口感染。 在地震后,通常不可能找到生理盐水

    26、,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干净流动的自来水冲洗伤口。理想的状况下,我们需要生理盐水来冲洗伤口上的灰尘。对于嵌在伤口里的碎玻璃和小石子,别急着想办法把它们弄出来,否则会有划破血管导致大出血的可能。应该在清洁伤口之后,用干净的布或纸巾覆盖伤口,待专业的医护人员来处理。 特别提醒: 如果伤口出血很严重,止血就成为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待出血止住或医务人员到场后再处理伤口污染问题。 止血: 最常用的简便有效的止血方法就是“直接加压法”。具体的方法是,用干净的布块或纸巾,直接在出血伤口上方施压;如果出血仍然不止,那么可以将伤口部位抬高超过心脏的位置,并继续加压到不再流血为止。 特别提醒: 不可用布条或绷带长时间环扎

    27、出血肢体,否则容易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如果迫不得已必须采用环扎法,要注意肢体末端的感觉和皮肤颜色,如果感觉麻木或者皮肤颜色发紫或发黑,一定要解压。 16.地震后扭伤的紧急处理 地震后逃生过程中由于慌乱或者大量物体倒塌在地,容易绊倒而发生扭伤。 扭伤的部位往往是关节附近,以脚踝最为常见。 扭伤后的紧急处理第一步是固定,固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伤处休息、提供支撑的力量、减轻疼痛等。 最好使用弹性绷带,自肢体远端(即远离躯干的方向)开始,对伤处进行缠绕。 如果无法找到绷带,也可以使用厚衣物或枕头,将伤处包起来。 为了减轻疼痛,防止伤处继续肿胀,在受伤一天之内可以冷敷。第二天,再以热敷的方式来促进消肿。但如果

    28、开始热敷后,发现伤处又再度肿起来,就要继续冷敷。 17. 地震后断肢的紧急处理 地震中很多伤员发生肢体断裂。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伤员多已陷入昏迷,只能由旁人施救。 如果看到伤者断肢的情形,千万要保持冷静。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更好地救助伤员。 第一步:记住,止血永远是第一步。可以用松紧带或橡皮筋绑在伤口的上方,一定要紧,要看到出血减慢。断肢后都有较大血管的破裂,其出血一般都比较凶猛,如不及时有效止血,伤员会很快发生出血性休克,以致无法等到救援者到来。 第二步:尽快求救。先打电话到医院,一定要告诉对方伤员有断肢的情况,以方便医院先安排。然后,再向周围人求救,一起救助伤员。 第三步:保护断肢。准备两个清

    29、洁的塑料袋或两个装得下断肢的清洁容器,内层放断肢,外层放冰块。低温可以保护断肢,防止断肢腐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将断肢直接放在冰水或冰块之中!对于细小的手指等断肢,一定要保存好,以防慌乱中丢失。多半的断肢,在处理得当的情况下,都是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接回去,且恢复它大部分的功能。 第四步:密切观察出血部位。如果出血不仅没有停止,还有增多的情形,要及时调整止血方法。但松解松紧带或橡皮筋时,要同时压迫出血部位,防止突然解压后大出血致使止血更加困难。 第五步:密切观察伤员情况。如果伤员仍有意识,可以给其喝一些淡盐水。如果附近有小的诊室,就为伤员先行输液。 18.地震后骨折的紧急处理 前面已经讲过,骨折是

    30、地震后各种人体伤害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所以,我们应该掌握一些骨折后急救的基本知识。 通常,要通过X线片才能确定是不是骨折。但在地震后,大量人员伤亡,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医疗,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症状上来判断是不是有骨折。 骨折后的种种表现: (1)受伤的部位变形,它的长度和形状会与另一侧肢体不一致。 (2)受伤的人听到“啪”的裂声,或是感觉到骨头断裂。 (3)受伤的地方移动不自然,或是移动有困难。移动的时候会非常疼痛,或是移动时与正常的一侧肢体不同颜色变紫、变肿。 (4)肢体移动时没有困难,可是有“嘎吱嘎吱”的摩擦声。 (5)直接从伤口就可以看得见断裂的骨头(即为开放性骨折)。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只要

    31、受伤就有可能存在骨折,除非现场有紧急的危险,如房屋倒塌、燃气爆炸等情况,否则在确定排除骨折或者固定伤口之前,都不应该去移动伤员。 确定为骨折后,要保持冷静,正确处理。 (1)固定伤口。最好用夹板固定受伤部位的上下两处,越过伤口,让骨折的部位不能再移动。这样,既能止痛,又能防止因为骨折断端的移位而损伤神经、血管。在震区,往往无法找到像医院一样的夹板,这时可以就地取材,用一些厚报纸、两把伞的骨架、扫把柄、硬纸板、树枝等坚硬具有固定伤口作用的物品,再用布条将伤口固定住,这样也可以达到给骨折部位上夹板的效果。如果实在无物可用,可将受伤的上肢固定于胸壁,受伤的下肢固定于健侧,这样也能起到固定作用。 (2)如果有出血的情形,就轻轻地加压止血。止血过程中尽量不要使骨折骨发生移位。出血量大者,可以采用加压包扎或者止血带止血的方法。但要注意,大量出血与骨折断端移位比较,前者更具有致命性。 (3)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清洗伤口,也不要往伤口上涂


    注意事项

    本文(地震应急相关知识DOC.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