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docx

    • 资源ID:5148691       资源大小:20.58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docx

    1、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难点、重点分析有人说,第2段“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理由有二:删去此段则第1段和第3段衔接得自然;此句与第4段开头“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重复。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

    2、,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

    3、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国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赵大事纪年表:赵惠文王年序 大事16年(前283) 廉颇伐齐,取阳晋。17年(前282) 蔺相如完璧归赵当在此年。18年(前281) 秦伐赵,拔石城。19年(前280) 秦复攻赵,杀二万人。20年(前279) 渑池会。将相和当在本年或稍后。(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三、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四、讲解课文第15段。1阅读课文第12段。先解释

    4、“合传”体例,然后提问:(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2齐读第3段。(1)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2)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3)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4段。(1)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

    5、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2)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3)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4齐读第5段。(1)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2)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5整理前五段词语。(1)通假字:斧质( )可予

    6、不(否)奉(捧)璧。(2)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第二课时一、讲解第613段。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1)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3)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

    7、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4)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词穷。)(5)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

    8、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6)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7)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2)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3)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

    9、,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4)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5)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1)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

    10、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2)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二、讲解第1416段(“渑池会”)。1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

    11、子印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313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3学生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将相和”张本。)4学生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12、5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第三课时一、讲解第1721段(“将相和”)。1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2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3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4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试结合这段话说

    13、说“妙”在什么地方。(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5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二、作业: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类:负:依仗(负其强)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背着(肉袒负荆)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背弃(负约不偿城)引: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拉(欲引相如去)延请(引赵使

    14、者蔺相如)掉转(引车避匿)幸:侥幸(则幸得脱矣)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宠幸(幸于赵王)小结: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2)引申的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名词活用如动词。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刃:杀(左右欲刃相如)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归:送回(毕礼而归之)破:把弄破(恐其破璧)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小结:要注意变化后的意思跟原义是有联系的。教学反思:“学贵有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同学担心考试没有标准答案,无所适从。其实,敢于质疑,不等于否定,只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

    15、质,批判精神。能够保持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才是真正的本真教育。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以”当“因为”还是“凭借”讲?“以”确实有这两个义项,哪一个更合理?我们的原则是:有依据,能自圆其说。“依据”指工具书或学过的课文例子,或成语中有此用法;“自圆其说”就是在上下文语境中讲得通,合乎情理。在这里“以”当“凭借”讲更好,更能突出廉颇的“勇气”。“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句中“愿”可以解释为“愿意”或“希望”,学生开始认可“愿意”,我抓住契机,引导说“愿意,指心甘情愿。联系后文来看,秦王是心甘情愿吗?他只是想得到赵国的和氏璧,至于给不给赵璧却避而不谈”,学生立即醒悟过来,同意理解为“希望”。


    注意事项

    本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课时.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