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 资源ID:5113487       资源大小:1.48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

    1、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2年05月02日 11:06 来源:城市规划学刊 2012年第1期 作者:宁越敏 张凡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49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提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并成为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心。国务院已颁布一系列与城市群发展相关的规划,以此作为区域发展的引擎。首先,回顾了城市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城市群界定必须建立在都市区基础之上,并提出了5项指标;而后利用五普数据,界定了13个大城市群,并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分析了大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其次,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层

    2、面开展城市群界定的工作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而学界则需进一步探讨城市群的功能从集聚转向扩散的规律。关键词:大城市群,界定,集聚与扩散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在谈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时,先后原则性地提出要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城市群的发展将作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形成以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那么,中国究竟有哪些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1。“十二五”规划纲要并未明确指出哪些城市群,只是笼统地说“构建以陆桥通道、沿

    3、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在配发相关说明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图时,共圈出21个主要城市化地区2,或许暗喻未来的城市群将在这21个城市化地区中形成。显而易见,要使城市群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首先需要明确哪些地区已形成或有条件形成城市群,但这一问题显然与城市群的概念和范围界定有关,而只有明晰城市群的界定,才能进一步研究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1 城市群概念的来源和存在的问题197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在历经劫难后开始

    4、复苏。当时,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引进西方城市发展的理论和经验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城市规划译文集l一书中,申维丞撰写了“兰斯塔德西欧典型的城镇群”一文,称荷兰的兰斯塔德是一个由大、中、小型城镇集结而成的城镇群(或城市综合体、城市区)3。兰斯塔德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德勒支等4个大城市以及其他一些中小城市,所在三省的面积为6800km2,与上海市的面积相仿,人口440万人(1970年),其尺度相当于一个大都市区。但与常见的单中心的大都市区不同,兰斯塔德是一个多中心的大都市区。1981年,尹培桐根据日本彰国社1978年出版的现代城市规划用语选译部分用语

    5、,在其“现代城市规划名词术语浅释”一文中,把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megalopolis翻译为大城市群4。众所周知,戈特曼是在研究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化现象时提出megalopolis这一术语的5。美国东北海岸,分布有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5个大都市,面积约13.9万km2,超过长三角的面积,人口达4200万人(1970年),被称之为“波士华士”。显然,波士华士和兰斯塔德的空间尺度相差甚大,就如长三角和上海之间的规模差异。因此,宁越敏等在1983年引入Megalopolis时翻译为巨大城市带6。宋家泰、崔功豪、张同海等3人明确提出中国城市群的概念。他们在1985年编著的城市总体规

    6、划一书中认为,城市群即“多经济中心的(指同一级,或称“城市群”)城市区域,即在一个特定地区内,除其中一个作为行政-经济中心外,还存在具有同等经济实力或水平的几个非行性的经济中心”7。该书提出苏锡常、长株潭、沈鞍抚本辽就是这样的城市群,甚至扩而大之,像京津唐地区都是,但该书并未把长三角也列入城市群的范畴。同时,该书提出“大城市及其围小城镇或卫星镇的结合,可视为城市群类型的变型”。这就使城市群包含了两种类型,城市群的概念也因此具有一定的变通或弹性。顾朝林1992年在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一书中未明确提出城市群的概念,但认为我国城市群有3种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块状城市集聚区,有长三角、珠三角等5

    7、个;条状城市密集区,有胶济线、闽东南、成渝线等沿线城市密集区7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有长、太原、西安等为中心的11个8。但3种城市群之间的尺度差异甚大。姚士谋和陈振光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大城市群一书,这是首次以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他们认为城市群系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核心,借助现代化的运输网、信息网发生紧密联系而共同构成的城市“集合”。根据城市群的组合特征、城市规模、经济基础和自然环境特征,该书把城市群分成3种类型:一是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四川盆地等6个超大型城市群;二是中等规模的城市群组,如关中、湘

    8、中、中原、福夏、哈大齐、武汉、台湾西海岸等7个城市密集地区;三是地区性的小型城市群组9。方创琳近年来致力于城市群的研究,他在质疑国内城市群概念纷争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除西藏外遍布各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的23个城市群10。其中,除人们常提及的那些城市群外,还包括呼包鄂、银川平原、酒嘉玉、天上北坡、兰白西、黔中、滇中、南北钦防规模较小的城市群,因此同样存在城市群之间的规模差异过大的问题。特别是把酒泉、嘉峪关、玉门3个城市列入国家级城市群相当勉强,因为在这23个城市群中未列入城市发展水平更高的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城市群、浙江南部的金华义乌衢州丽水城市群等。如前所述,城市群一词从产生之日起

    9、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由于没有界定指标。城市群的确定任意性太大,空间尺度不明确,由此产生3个问题:一是各人所提出的城市群数量各不相同;二是城市群之间的规模差异巨大,一些规模小的城市群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很低,很难起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三是某些城市群划定的范围过大,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过低,如姚士谋、方创琳等提出的四川盆地城市群的面积是我国最重要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面积的一倍,而前在2000年五普时的城市化水平仅28.8,这如何谈对区域经济的引领作用?因此,城市群概念的确定和范围的界定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到城市群能否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中国城市学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长三

    10、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尺度的城市密集地区,而这些城市密集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周一星根据中国城市化自下而上的特点提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这一概念,以与国外普遍使用的megalopolis这一概念相对应11,并在1990年代被我国城市地理学界在研究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时所采用12。都市连绵区建立在都市区这一国外广泛使用的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其内涵较为严密,因空间尺度与megalopo-1is接近,不能应用于中等尺度城市群的研究。城市群这一概念因中国特色,其英文翻译也令人困惑。姚士谋等人第一次把城市群这个中国概念翻译为urban

    11、 agglomera-tion,但联合国有关组织在城市化研究报告中所采用的urban ag-glomeration一词系指城镇集聚体,与都市区形态的城市群较为一致,并非指尺度更大的城市群。在此,笔者采用large city cluster来表述大城市群。2 中国大城市群的界定虽然城市群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但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等少数几个城市群曾在都市区的基础七做过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从而有着明确的区域范围外,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没有进行过科学界定。鉴于城市群具有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市群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笔者在过去提出的大城市群概念的基础上13-14,

    12、进一步修正为以下5项条件:以都市区统计范围为基础15。这是因为中国城市的行政区划已不能反映城市实体地域的大小,有必要引入城市功能地域即都市区的概念。但作为功能地域组织的都市区缺少相应的统计资料,在此把都市区所在城市的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城市群统计的基本单元(重庆的市域规模相当于省,只计算核心地区);至少有2个人口100万人以上大都市区作为发展极,或至少拥有一个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大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达1000万人以上;应高于全国平均的城市化水平;沿着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连同周边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和区域,相互连接形成的巨型城市化区域;大城市群的内部区域在历史上要有较紧密的联系,

    13、区域内部要有共同的地域认同感。 根据大都市区空间分布的研究结果,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中半岛、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中原地区、闽南地区、成渝地区等10个地区均有2个人口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以及一批人口在50-100万人的都市区,这些都市区沿交通干线相互连接,形成了彼此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群。此外,武汉、长株潭、关中等3个地区虽无2个人口百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区,但核心都市区的人口超过200万人13。由于2000年时中国整体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城市群的范围不宜圈的过大,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个别早已明确范围的城市群外,其他大城市群的空间界定为以两大都市区为端点

    14、,沿铁路干线所形成的城市带。如辽中南城市群主要以沈大线之间的城市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由济南一青岛一烟台之间的城市组成,成渝城市群主要以成都和重庆之间的城市组成,中原城市群主要以陇海线开封一洛阳之间的城市组成,等等。这样,中国大陆合计有13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表1是根据2000年五普结果计算出的13个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它们的总人口均超过了1000万人。按照城市群人口规模的大小,可将13个大城市群分为3个等级:一级大城市群的人口总规模达到5000万人以上,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超过8000万人,远超过其他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若包括区

    15、域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其人口规模也达到5000万人,是中国第二大城市群;二级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介于000-4000万人之间,包括京津唐、成渝、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闽东南等6个大城市群;三级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介于1000-2000万人之间,包括关中、哈大齐、长吉、武汉、长株潭等5大城市群。从大城市群人口占所属区域人口比例看,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闽东南等4个城市群占各自区域总人口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说明大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很高;京津唐、山东半岛、哈大齐、长吉、关中等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在30-50之间;成渝等城市群的人口集聚度在30以下。大城市群是城市的集聚区,一般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200

    16、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除中原城市群外,其他12个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珠三角等8个大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过50,而闽东南、成渝、关中、长株潭、中原等5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均不到50。其中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虽仅为44.1,但比四川盆地城市群28.8的城市化水平已高出15.3个百分点。显而易见,笔者界定的成渝大城市群能够比四川盆地城市群更好地反映它作为巴蜀地区增长极的地位。从大城市群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的哈大线、中部的京广线、西北的关中地区和西南的四川盆地(图1),这和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和经济梯度差异是一致的。3 中国大城市群

    17、的地位和作用3.1对国家层面影响力的分析大城市群是经济的核心地区,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2000年,13个大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为52074亿元,占全国GDP的58.25。2009年,各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0305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上升到59.63,经济集聚度略有上升(表2)。其中,长三角、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合计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1/3,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更高达74.5,但其他大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4,尚不具备全国的影响力。作为对比,地处北部湾的南北钦防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73。因此,就广西而言,珠三角的经

    18、济影响力要明显大于区内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影响力。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是中国的三大城市群,它们集聚了最多的经济能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2009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GDP的17.61,9.44和7.47,合计占全国GDP的34.52。三大城市群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0.50。三大城市群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74.50,而实际利用外资更占到84.82(表3)。三大城市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还反映在其核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对经济的指挥和调配能力上。早在十多年前,笔者就指出:“北京和上海集中了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绝大多数投资性公司和

    19、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标志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开始出现管理与生产分离的等级结构,这对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重构有重要意义”16。从2008年数据看,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及总部性质的投资公司、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和广州(表4),而2007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总部的分布则明显集中在京津和长三角(图2)17。虽然珠三角中国制造业500强总部的数量不如京津和长三角,但珠三角真正的经济中心是香港,而香港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数量远多于上2个大城市群。由此可见,目前真正对中国经济起到引领作用的城市群只有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3.2对区域层面影响力的分析近20年

    20、来,各地均将城市群能级的提升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基础设施配套、政策支撑、产业引导等层面予以重点扶持,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要素进一步向城市群集聚,城市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现以大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经济集聚度,考察其变化。其中,长三角所在区域为江浙沪,京津唐所在区域为京津冀,成渝所在区域为川渝,其他城市群对应的区域为各自所在的省。对比2000年和2009年的数据,各大城市群在区域中的经济集聚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表5)。若以集聚度为x轴,且以67为界(表明区域经济总量2/3以上集聚在大城市群),再以集聚度变化的百分点为Y轴,13个大城市群在图3中成4

    21、个象限的分布(图3):第一象限为高集聚度,集聚度呈上升趋势,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哈大齐等5个大城市群。由于集聚度的持续上升使这些大城市群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极化现象更显著,但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由于经济总量大,且目前的集聚度已高达80以上,未来进一步升的空间有限,其对外辐射力很可能加大。第二象限为低集聚度,集聚度也呈上升趋势,包括成渝、中原、武汉、长株潭4个大城市群,其中成渝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度仅略有上升。这类大城市群由于经济总量相对较低,且仍处于集聚阶段,集聚的趋势还可能保持较长的时间。第三象限为低集聚度,集聚度呈下降趋势,有山东半岛、关中、长吉3个大城市群,其中后两大

    22、城市群的集聚度下降较快。一般来说,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度下降表明城市群以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但是否是城市群的扩散作用所致则尚难判定,如关中大城市群经济集聚度大幅下降与陕北能源大规模的开发有关,由于能源的开发带动了陕北地区生产总值大幅度增加,在全省的比重也有明显上升。第四象限为高集聚度,集聚度呈下降趋势,即闽东南大城市群。但过去10年闽东南大城市群的经济集聚度仅轻微下降,未来发展趋势尚难判断。如果集聚度有大幅下降且保持较长时间,则表明大城市群开始发挥扩散作用。4 结论城市群是城市化空间组织的重要形态,且已两次写入国家的五年发展规划,但目前尚无官方对城市群的界定,这不免使城市群的发展战略缺乏可操作

    23、性。美国早在1910年就提出都市区的概念,并于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我国在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战略中,也就四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开展城市群界定的工作以指导城市化的推进。其次,城市群究竟能否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也需进一步研究。迄今为止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显示,大多数城市群仍处于极化发展阶段;由此导致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地区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如北京周围有所谓环北京贫困带,广东省的两翼及粤北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也未见缩小。另一方面,城市群不断极化的趋势使城市群自身的生态和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其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因此,从学术层面而言,探讨城市

    24、群从集聚转向扩散的规律是今后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参考文献(References)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新华社.http:/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新华社.http:/3申维丞兰斯塔德西欧典型的城镇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建设编辑室。城市规划译文集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4尹培桐.现代城市规划名词术语浅释M/建筑师编辑部.建筑师7.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5Gottmann,J.Ma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

    25、dJ.Economic Geography,1957(33):189-2006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宋家泰,崔功豪,张同海.城市总体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10 方创琳,宋吉涛,蔺雪芹,等.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0.1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2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

    26、出版社,2000.13宁越敏.中国大城市群的界定和作用兼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M/宁越敏.中国城市研究(第三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宁越敏.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11,31(3):257-263.15宁越敏,高丰.中国大都市区的界定和发展特点M/宁越敏中国城市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6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3(5):470-476.17宁越敏,武前波.企业空间组织与城市区域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注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1JHZD02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ZH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l145项目成果。(本文系作者根据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七的演讲整理而成)作者简介宁越敏,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9币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yming张凡,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硕士生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城市群研究的几个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