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docx

    • 资源ID:5067706       资源大小:62.54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docx

    1、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 具体方

    2、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

    3、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

    4、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

    5、”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

    6、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

    7、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五)扩。就是扩展。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

    8、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

    9、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九)替。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10、。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

    11、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

    12、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3、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

    14、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2、观

    15、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

    16、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文言文题解题技巧一、文言文关键在整体阅读,一般阅读顺序是这样的:1先仔细看一遍原文,目的是了解一下全文写的内容。现在的全国题大都围绕人物展开情节,以选记叙性的文字为主。2第二步是浏览一下最后概括全文的判断题。因为此题一般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且都是细小的问题。这样读了以后,对

    17、全文内容的把握就心中有数了。3第三步,再去读原文,然后逐个做题。因为对全文理解得越透彻,做题的准确率就越高,做题的速度也越快。(当然这要结合自己的做题习惯)二、现在,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这样一些变化:1离教材越来越近。文言虚词的考题大都引用教材的例子,所以熟悉一下古文的基本篇目还是有用的。2对全文整体认知的考查越来越具体。考查对事情来龙去脉的理解与把握,考查观点认识的提炼等。三、实词的考查:1把意思代入原句,看词性与意思是否解释得通,如果还不能排除,再把它还原到原文,看具体语境。2实词释义方法: 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8、 “以”对应“用”,所以它可以解释成“被任用”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劳苦”同义,所以“倦极”也同义,“极”就是“疲惫”的意思 “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得失”是反义词,所以“治乱”也应该是反义词,“治”就只能解释成“治理得好,太平” 联想该字熟悉的课文中的例子或在成语中的用法 如:贷 责无旁贷(推卸) 严惩不贷(宽恕,饶恕) 把这两个意思代入“虽亲属不贷”,可知“宽恕”更合适 或者把该字在现代汉语中可组的词代入解释 如:“无所阿避” 现代汉语中有“避免、回避、躲避”等词,代入句中比较可知“回避”更合适四、虚词释义:考试说明给出的虚词是18个,尽可能熟悉这些词的用法。 五、给出观点,筛选

    19、材料1先看材料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2再看材料的内容是否能证明观点六、根据全文语意,找出错误项1先把选择肢还原到文中相关部分2注意时间、事件、人物的对应关系,注意事件内在的因果关系,注意个别词语的对应解释七、文言文中一些固定短语的翻译: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7比及:等到,等到了。

    20、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

    21、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应对方法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总有不少学生在翻译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硬伤”,影响得分。现就这些经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如下

    22、: 一、该留不留,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例2其李将军之谓也。 误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以上两题就犯了固定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例1中的 “交觐”是地理名词,例2中的“李将军”是李广将军,都应保留下来不作翻译。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时往往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3今之朝

    23、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4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例6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 误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以上

    24、两例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例5中的“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例6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例8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误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例9阿母谢媒人。 误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例7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败北”;例8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例9中“谢”的翻

    25、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在这里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10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例11宋何罪之有? 误译成:宋国怎么会有可能怪罪他呢? 例10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例11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翻译时也应删去,可译为“宋

    26、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12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例13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误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例14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误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例12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时要添加上才能使句意完整;例13的译句中明显缺少陈述的主语“他”,且陈述的也非“茶和盐的利弊”而应是“茶制和盐制的利弊”;例14是个省略句,省略了“

    27、执而纺”的宾语“董叔”翻译时也应该补上。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15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误译成:他孝顺恭谨,传到他的族人中,他讲信用和道义,彰显在朋友间。 例16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误译成:喝酒,在这个亭子里作乐。 例17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误译成:(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又何必请示他呢? 例15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孝谨于其族闻,其信义于其友著”,翻

    28、译时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例16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斯亭饮酒而乐之”,应翻译成“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把这当作乐趣”;而例17句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欲而得之,又请何焉”, 应翻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 , 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

    29、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

    30、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B.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C.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D.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