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网络道德失范及应对策略》.doc

    • 资源ID:5062293       资源大小:96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网络道德失范及应对策略》.doc

    1、网络道德失范及应对策略工作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风华中学 作者:谢永海摘要 二十世纪末作为高科技卓越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并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生产、生活与生存空间,社会逐渐迈进一个新阶段网络社会。但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网络社会的道德问题,尤其是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网络一些基本特点的分析,总结出了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提出了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统一。道德自律主要是

    2、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道德修养;提高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提高网民的道德自律性来实现的。道德他律则主要是通过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和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跨国界的网络领域合作等措施来实现的。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只有坚持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统一才是正确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措施。关键词 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失范; 自律; 他律Moral Loss of the Network and Resolute MeasuresAbstract By the and of the 20th century, as an outstand

    3、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gh-tech,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depending on its unique charm, spread quickly all over the world, and provided people a vast production, life and living space . The society gradually entered a new step-the network society. However, the network technology is a double

    4、-edged sword, bringing the convenience to peoples life while bringing some moral issues to social networks, particularly the loss of social ethics network. This phenomenon seriously affected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 Therefore, 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basic characterist

    5、ics of the network, this passage summarize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of moral loss of the network, and based on this, provides effective measures about how to solute this issue of moral loss of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of combin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perspective-the reu

    6、nificat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others-discipline . Achieving moral self-discipline mainly by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network, improving the Internet moral cultivation, raising awareness and moral self-discipline of the Internet, while achieving others-discipline mainly by increasing t

    7、he intensity of supervision, establishing improved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twork, improving the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strengthening cord-border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the network .Only adhering to the reunification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and

    8、 moral others-discipline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of correct resolution the problem of loss of social ethics. Keywords Network Society; Network Ethics; Network Moral Loss; Self-Discipline; Others-Discipline 目 录前言 4一、网络道德概述 4(一)网络及其特征和本质 4(二)网络道德的概念和特点5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表现及成因分析7(一)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和表现7(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

    9、分析10三、正确解决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措施 13(一)网络道德自律体系的构建 14(二)网络道德他律体系的构建 17参考文献 21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人际交往和工作方式。但是“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以独特的魅力改善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网上的各种不健康的信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陷阱,直接的影响了网民的道德观念,甚至道德行为,因而出现了许多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那么,网络对网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

    10、止网民网络道德失范的进一步恶化?这是网络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领域,也是网络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研究它是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本文是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网络道德诸多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做出来的。虽然有些地方借用了别人的观点,但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在剖析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了建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防治体系的思考。“自律”在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他律”在网络道德失范防治中的作用。应该做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才能建立防治网络道德失范的有效体系。写作本文的最大初衷是希望能对网民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治有些帮助。由于本人的知识、理论水平和

    11、实践经验所局限,这篇论文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和深化的地方。一、网络道德概述(一)网络及其特征和本质1.网络及网络社会的界定。“网络”一词的使用非常广泛,但涵义各有不同。在“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的一项关于“网络定义”的决议中指出:“网络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网络协议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但李普纳

    12、克和斯坦普斯在他们的网络形成一书中写道:“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相互联系的过程。”我们认为: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更应理解为是一种文化和一种生存状况。关于网络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从狭义上讲,网络社会主要指因特网、计算机网络、上网、网上交际等技术要素和社会关系组合。从广义上讲,当前的网络社会已不仅局限于因特网,由于信息网络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全面渗透,一切现在还不是因特网用户的人员都生活在网络社会中,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享受网络社会的文明成果,并适用网络社会的运行节奏。因而,我们应该从广义上理解网络社会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道德思潮产生的影响。2.网络的基本特

    13、征和本质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因此它具有全球性、确定性、规则性等基本特点。在其本质方面美国学者米歇尔海姆在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认为“虚拟实在就是一种在效应上而不是在事实上真实的事件或实体”严耕,陆俊网络悖论网络的文化反思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12他考察了建立“虚拟实在”的七种观念,即建立模拟现实的理论基础,认为虚拟实在基本上是指这样一个概念:它包括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这个环境,使用者在一个模仿外界环境的数据结构中操纵一个代表他自己的数据。总的来说,“虚拟实在”扩展了人类的实践和感知力量,减少了人类实践和活动的费用,在许多方面它可以促进人类某些技能的提高。当然,

    14、我们也不能否认“虚拟实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潜在弱点。(二)网络道德的概念和特点1.网络道德的概念。要把握好网络道德的概念,就要从认识道德入手。所谓道德就是指社会指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利规范。它是一种特21殊的规范调节方式,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挥作用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在这一点上它不同于行政命令和法律。行政命令和法律,主要是依靠国家的权威和权利行使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行政命令、法律是维护统治的“硬刀子”,而道德则是维护统治的“软措施”。在网络出现后,网络社会中同样也需要维护其网络秩序的“软措施”网络道德。所谓网络道德就是指

    15、人们对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网络道德不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且也产生于人们的社会需要:一方面,它是对人们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的一种外在的社会需要。由于网络使人们的联系和交往变得空前的密切和频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才能使网络健康而有序地运行。另一方面,网络道德是网络主体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内在精神需要。2.网络道德的特点。 网络道德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新的要求,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传统社会由于时空的限制,交往面往往比较狭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

    16、而相比之下,“网络社会”更大程度上是“非熟人社会”,因为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这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很少人干预、过问、管理、控制的网络道德环境中,人们进入了“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界域,在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发布和接收任何信息。个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但同时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既得利益和需要制定的,因此便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就要求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更高的自律性,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真正体现出人格的尊严和道德的觉醒。也就是说,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更应该建立

    17、起一种自主自律型的新道德。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在现实社会中,虽然道德因为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而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个特定的社会只能有一种道德居于主导地位,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而网络道德则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经常性的冲突、碰撞、融合和重构。互联网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连接起来,导致了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它一方面使具有不同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人们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达到了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落后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并存,呈现出表

    18、面化、开放性的趋势。而在开放的网络社会中,人们作为道德主体,具有自由选择道德趋向的权利,经常对处于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趋向作出即时的取舍选择,网络社会正是这样逐渐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如果在涉及到每一个网络成员切身利益和网络秩序的正常维护方面,存在着同一的道德规范,而在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又有着各自特殊的道德准则,这些由于彼此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因此网络道德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是相互统一的。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表现及成因分析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不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如果把网络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概括起来可称之为网

    19、络道德失范行为。正是因为网络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所以要维护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和表现1.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为了更好的理解网络道德失范,就要对这一范畴进行逐层分析。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失范?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失范”的概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认为“失范”指的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和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次,认为在社会运行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病态和不正常的现象,是由于缺少一套具有凝聚力和调节力的规范体系;最后,认为失范现象严重的威胁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为了遏制“失范”对社会的不健康影响,就要把精力集中在道德建设上

    20、,因为“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制”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轮 M 北京:三联书店 ,2002.。在涂尔干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失范”没有得到其他学者的关注,因此便沉寂下来了,“在标准的社会学理论史中,失范充其量只是一个边缘概念和小角色”渠敬东 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 。到1938年,默顿的社会结构与失范一文的发表,才为社会中的失范现象建构起了一般性的理论基础,并且成为“早期一个特别有影响的关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我国学者高兆明认为: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

    21、、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 J 道德与文明,1999.6. 。这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的否定、失落和动摇,由此而产生心灵的困惑、迷茫、意志力的薄弱。而在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的失范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存在基本的价值体系,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心灵产生迷茫、困惑、意志力薄弱,而使这种价值体系不能够转换为现实的行为,使存在的基本良知被遮掩;一是内在精神家园的荒芜,缺失基本的价值体系。第二,人们的行为不合道德规范体系,而出现的行为越轨的现象。简言之,道德失范

    22、就是指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为基本内容,具体表现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由于现实社会中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道德规范体系,在网络社会中则逐渐的失去了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使得人们要求建立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以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但由于这种新的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形成,并且现在已有的规范体系也尚未被普遍接受,从而导致网络道德的混乱或堕落。因此,网络道德失范就是指在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导致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和失序。2.网络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使得人们认为网络上有绝对的自由,道德相对主义在网络

    23、世界也找到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导致了一些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主义盛行,道德意识滑坡。在互联网之中,网民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为,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我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爱看什么就看什么”,不顾后果的“我行我素”。这些行为正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从而导致道德意识的滑坡。第二,社会责任意识的淡化。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任何力量都不足以对其进行彻底的控制,致使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这样的虚拟空间里可以随心所欲的说话做事而不必承担任何义务和责任。随着这种错误习惯的形成,人们继而将这种行为方式从“网上社会”转移并应用到现实社会,由此造成现实社会生活秩

    24、序的紊乱,对现实社会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这是网络道德失范的又一表现。第三,网络犯罪现象频现。由于对网络的薄弱控制和网络的一些特点,使社会上不断出现网络行为越轨的现象,导致网络犯罪,例如网上经济犯罪、网上赌博、网络偷窃、制造或宣传计算机网络病毒、侵犯个人隐私等等,网络犯罪的严重程度也远远超过现实社会。据有关资料报道,全世界每年被计算机违法犯罪而直接盗窃的金额高达20亿美元以上,平均每次违法犯罪造成的损失,从1983年的约5万美元,到1988年增加到65万美元。而传统的敲诈银行案平均每起损失万美元。因此相比之下,网络犯罪的损失程度大于现实社会的常规犯罪。第四,网络文化的侵略。西方国家往往借助于网络

    25、技术的优势,传播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文化侵略”和“殖民文化”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也必然反映到社会道德领域,从而影响我国的道德体系,导致网络道德的失范。在当前的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大量出现,严重的影响了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因此,探求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实现网络技术和网络道德的协调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的基本前提。(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的观点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的原理。因此对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做了

    26、以下分析。1.从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来看内因方面。第一,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伪装”心理。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须与其他的人进行交往和交流。根据心理学研究的发现,人类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孤独感。而在人们的交往中,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如一个人的脾气、性格、文化程度、喜好、修养水平等。因此,自己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进行一些“装扮”,扮成能使他人喜欢的,使他人接受的一种心态、形象去与他人接触,以便能使交往顺利的进行,于是人际交往就带有了“面具性”。而网络便使得人类这种交往的“面具性”通过电子时空的放大而更具戏剧性、伪装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网络道德

    27、失范问题。第二,占有和侵略的心理。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双重属性,因此在人性的心理中就本能地具有占有性和侵略性,只不过由于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伦理道德的规范,以及现实社会中的交往是面对面的,人们不便于表露,并且总是在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抑制人性中的一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可以不必谋面而进行交流、交往。所以表现的非常自由,而人性中那些本能的需要和欲望便显露出来了。这也就为实现自己的侵略欲望和自我满足的占有欲望提供了条件,以至导致一些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第三,对压抑心理的宣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对压抑心理进行宣泄的需要,

    28、人只有把压抑在心理的一些需要、一些郁闷的情绪都宣泄出来,才能使人性得到健全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并不能随时随地发泄自己压抑的心理情绪。而网络空间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宣泄的场所,人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宣泄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压抑。正由于网络社会的特殊环境很可能使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赤裸裸地释放自己而不计任何后果,因此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第四,人们对网络社会的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人们对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存在误解,把虚拟混同于虚幻与虚无,导致人们对网络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现实社会。还有许多人没有真正地把网络社会视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因此人们形成了对网络社会

    29、道德问题的不同态度。有人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想象的、虚幻的、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必要对网络道德问题大惊小怪。但是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并不是虚幻的,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因此我们不能漠视它的存在。还有人认为,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的根源在于它的虚拟性,因此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关闭网络。但是网络在本质上是开放的,这也是网络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我们不能因为网络空间的道德问题而拒绝网络,因为它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不可逆转的。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信息崇拜误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人们的工作、学习、甚至生活

    30、变得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因为信息已成为现代人新的崇拜对象。而网络道德失范就与信息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谁对网络环境的破坏程度越大,人们就越容易认为他对信息操纵能力越强、水平越高,从而推崇他、敬仰他。“信息崇拜”者使网络环境下的一些破坏行为反而成了英雄壮举。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曾全面深入地揭示信息崇拜的负面效应。他指出“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 美西奥多罗斯扎克.

    31、信息崇拜 M 苗华健,陈体仁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网络道德失范的客观原因外因方面。第一,网络道德的虚拟性导致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因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是现实的,交往面相对比较狭窄,人与人之间主要是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友以及充分放大了的家庭国家构成的关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一个“熟人社会”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也都是一些熟识的人。碍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道德氛围,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守着既有的道德规范。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行为具有了“虚拟化”或“数字化”的特点,人们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来实现的,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个符号。人们上网进入网络社会就如同参加一场假面舞会一样,“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刁生富. 试论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在网络社会中,一个在线交谈中自称是少女的可能已是白发老者,而与之交谈的英俊少年可能早已是不惑


    注意事项

    本文(《网络道德失范及应对策略》.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