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组织陪胚胎学.doc

    • 资源ID:5050288       资源大小:95.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组织陪胚胎学.doc

    1、第十二章 细胞学思考题参考答案1、简述细胞膜的构造。 答:细胞膜(cellmembrane) 又称质膜,包围在细胞质的外面,为一层极薄的膜。细胞膜在光镜下一般难以分辨,电镜下细胞膜可分为暗-亮-暗三层结构。细胞质内的一些细胞器,如内质网等,也具有三层结构,称为细胞内膜。细胞膜相对于内膜又称为外周膜。外周膜和细胞内膜统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 2、简述各细胞器的结构及功能。 答:细胞器分布于细胞质内,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功能的微小器官,包括膜性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 (微体) 板;非膜性细胞器,如中心粒、核糖体、微管、微丝、中间丝等。

    2、(1)线粒体是细胞的氧化供能结构,存在于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内;其形态、大小、数量和分布随细胞种类和生理状况不同变化很大,即使同一细胞在不同生理状态下也不一样。(2)核糖体在电镜下核蛋白体为直径1525nm的小体,由大小两个亚基构成,大亚基的体积约为小亚基的两倍,略呈圆锥形,两侧稍隆起,底面扁平并有一条窄沟,中央有一管道;小亚基略呈弧形,凸面向外,凹面向内并与大亚基的扁平底面相贴。(3)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Ium,ER) 由一层单位膜所组成的一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小管、小囊或扁囊结构。根据其表面是否附着有核糖体,可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由扁平囊和附着在

    3、其表面的核糖体组成,排列较为整齐,其主要功能是合成和运输蛋白质。滑面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重要场所,广泛存在于合成固醇类的细胞和肝细胞中。横纹肌和心肌细胞内有大量滑面内质网,又称肌浆网,能摄取和释放Ca离子,参与肌纤维的收缩活动。(4)高尔基复合体又称高尔基器或高尔基体 ,位于细胞核附近。光镜下呈网状,故又称内网器。其形态和分布因细胞不同而异。(5)溶酶体(lysosome) 是一层单位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一般直径为0.25-0.5um,最大可3um。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根据溶酶体所处生理功能阶段的不同,大致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体。 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

    4、消化作用,消化分解进入细胞的异物和细菌或细胞自身失去功能的细胞器,有些细胞 (如巨噬细胞)的溶酶体还具有防御功能和其他重要功能。具体功能有:异噬作用 自噬作用特殊作用,某些细胞的溶酶体还与细胞的特定功能直接相关 自溶作用 。(6)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又称微体 (microbdy)是由一层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泡,直径为0.1-0.5um,内含过氧化氢酶和多种氧化酶以及类脂和多糖等,大多存在于肾细胞、肝细胞和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内。(7)中心体(centrosome)位于细胞中央近核处,光镜下,中心体呈颗粒状。在电镜下观察,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Centriole)和周

    5、围电子密度高的物质构成。中心粒呈圆筒状,筒壁由9组三联微管有规律地呈风车旋翼状排列而成。一般认为它们与细胞分裂期纺锤体的形成及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移动有密切关系。此外,还参与细胞运动结构的形成,如纤毛、鞭毛等。(8)微丝(microfilament) 又称肌动蛋白纤维,为直径57nm的细丝,由肌动蛋白组成。微丝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内,与细胞的运动、吞噬、分泌物的排出和胞质分裂等功能有关。 (9)微管(microtubule) 是由微管蛋白装配成的长管状细胞骨架结构,直径为1825nm,存在于一些细胞的细胞质内或细胞的纤毛和鞭毛中,呈网状或束状分布,并能与其他蛋白共同装配成纺锤体、中心粒、基粒、纤毛

    6、、鞭毛、轴突和神经管等结构,参与细胞形态的维持、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此外,还有直径为l0nm的中间纤维,介于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主要有神经元纤维、神经胶质纤维、角蛋白纤维等,其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与细胞分化有关。 3、名词解释:细胞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细胞凋亡 答:细胞器:分布于细胞质内,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功能的微小器官,包括膜性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 (微体) 板;非膜性细胞器,如中心粒、核糖体、微管、微丝、中间丝等。 常染色质呈解螺旋状态,容易观察到,多位于细胞中央,是正在执行功能的部分(复制DNA和合成RNA)。

    7、异染色质呈不活泼的螺旋状,多位于核的边缘部分,在光镜下呈粒状或块状,被碱性染料染成蓝色。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cell cycle)。每个细胞周期又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普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在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细胞凋亡,有机体得以清除不再需要的细胞,保持自稳平衡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4、什么叫染色质?与染色体二者的

    8、关系如何? 答:染色质(chromatin) 是指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分裂期间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它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而呈不同形态。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时,每条染色质丝均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成为一条条的染色体(chromosome)。有丝分裂结束后细胞迸入间期,染色体螺旋松懈又恢复染色质状态。由此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实际上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功能状态。 5、细胞的分裂方式有哪几种?有丝分裂过程有哪几种? 答:细胞分裂方式除繁殖周期中的有丝分裂外,还有无丝分裂。(1).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是指细胞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过

    9、程,在这个时期,光镜下看不到细胞明显的变化,称为静止期。但在细胞中,却进行着DNA复制、RNA的转录和蛋白质的合成等一系列生化反应。间期以DNA合成为标志,常将其分成三个时期:即DNA合成前期 (G1期)、DNA合成期 (S期)和DNA合成后期 (G2期)。间期的长短随细胞而异。细胞完成DNA合成,即进入分裂期 (简称M期)。 1)DNA合成前期 (G1期) 持续时间较长。G1期是DNA合成的一个准备阶段,开始合成细胞生长需要的各种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 2)DNA合成期 (S期) 是细胞增殖的关键,但持续时间较短。 3)DNA合成后期 (G2期) 为进入M期做准备,常称为有丝分裂准备期。此期

    10、持续时间较短。(2)分裂期 (M期) 细胞完成了以上三个时期,便进入分裂期 (M期)。细胞的分裂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变化过程,根据其主要变化特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 1)前期(prophase) 细胞核增大,染色质丝逐渐卷曲并变短增粗形成染色体。与此同时,核仁、核膜消失。细胞内的两个中心粒向两极移动,并伸出放射状丝芒形成星体。分向两极的中心粒之间有许多细丝相连呈纺锤状,称为纺锤体。 2)中期(metaphase) 染色体致密而明显,中心粒己移至两极,纺锤体发达。染色体移至纺锤体中部并排列形成赤道板。 3)后期 (anaphase) 染色体的着丝点己分开,赤道板上纵裂的染色体完全分

    11、离,各自成为染色单体,且受纺锤丝的牵引逐渐移至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膜在细胞中部出现缢缩。 4)末期(telophase) 此期细胞分裂将近完成。染色体已到达两极,开始细胞核的重组。同时,细胞膜进一步缩窄,形成两个子细胞。子细胞的胞核较小而致密,以后逐渐变大,染色体又恢复为染色质,核膜及核仁重新出现。伴随着细胞分裂过程。第十三章 基本组织学、上皮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被覆上皮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腺体可分哪两大类型,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简述上皮组织的分类(可列表分类)。 、简述上皮细胞游离端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的形成部位和功能。 、名词解释:内皮、间皮、鳞状上皮、腺上皮

    12、、腺体、单细胞腺。7、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8、疏松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光镜及电镜结构特点。 9、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0、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及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 11、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哪几种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12、简述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结构。 13、肌节的概念、构成及功能。 14、闰盘的概念、构成及功能。15、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16、何谓突触, 简述其电镜结构及功能。 17、名词解释:神经原、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肌梭、游离神经末梢神经、运动终板、神经胶质细胞。第十三章 基

    13、本组织学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皮组织的特点有哪些? 答:上皮组织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是:上皮细胞成层分布,并紧密排列成膜状,细胞之间被少量的细胞间质黏合。上皮组织具有极性,即有处于不同环境的两个面。一个面向着体表或管、囊、窦的内腔,不与任何组织相连,称游离面;另一个面则与深层结缔组织相连,称基底面。 、被覆上皮主要分布在哪些部位?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单层上皮 (coveringepithelium)为上皮组织中分布最广的一类。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如下:单层扁平上皮多见于心、血管、淋巴管内皮;胸膜、腹膜、心包膜腔面的间皮;肺泡、肾小囊壁层和髓祥降支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在心血管及淋巴管内称为内皮,

    14、在浆膜上称为间皮。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呈六面形矮柱状,其长、宽、高几乎相等。核大,呈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图9-2)。见于多数腺体的排泄管、肾小管、脉络丛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呈多面形高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基部 。含细胞器丰富。见于胃、肠、子宫上皮。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由一层高矮和形状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细胞有三种,其中主要的是高柱状纤毛细胞,其次是梭形细胞和小型的楔形细胞。三种细胞互相夹杂排列在同一基膜上。由于细胞高矮不同,只有高柱状细胞才能达到上皮游离面,且胞核分布在上皮不同的水平面上,看来像复层,实际是单层,故称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见于呼吸道、附辜管、输精管上皮。 变移上皮 (transi

    15、tional epithelium)其形态结构随器官功能状态而改变。如膀胱上皮。当器官扩张时,上皮变薄,细胞层数减少,表层细胞变扁,深层细胞为不规则的立方形;当器官缩小时,上皮变厚,细胞层数增多,细胞变高,表层细胞呈倒梨状。 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皮肤、口腔、食管、肛门、阴道、尿道外口和角膜等处。复层柱状上皮,家畜很少见,仅局限于个别部位,如眼睑结膜处。此种上皮的表层细胞呈柱状,中间层为多角形细胞,基底层为矮柱状细胞。 、腺体可分哪两大类型,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腺上皮在胚胎时期,系原始的上皮细胞索向深层结缔组织内生长、分化而形成。如果腺体的导管与表面上皮有联系,其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到器官腔内或体

    16、表,这种腺体称为外分泌腺 (exocrine gland),亦称为有管腺,如汗腺、唾液腺、胃腺等。如果在发生过程中,上皮细胞索与表面的上皮脱离,不形成导管,腺细胞则呈索状、团状排列,它们之间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腺的分泌物(激素等)通过渗透进人血液或淋巴而由体液传递到机体各部这种腺体。内分泌腺 (endocrine),亦称无管腺。如甲状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等 、简述上皮组织的分类(可列表分类)。 被覆上皮分单层(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变移上皮)、复层(复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 、简述上皮细胞游离端特殊结构微绒毛、纤毛的形成部位和功能。

    17、答:微绒毛 (microvilli)是从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小肠上皮的纹状缘、肾近曲小管的刷状缘属这类结构。电镜下微绒毛中纵行排列的微丝下端与终末网的微丝相连,构成微丝的肌动蛋白收缩可使微绒毛收缩,微绒毛外常附有一层较厚的细胞衣。 纤毛 (cilia)是从游离面伸出的比微绒毛稍粗而长的细小突起。纤毛中纵行排列的微管下端与致密结构的基粒相连。纤毛可有节律地向一定方向摆动,称动纤毛,如大部分呼吸道上皮。有的纤毛不能运动,称静纤毛,如附辜管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的纤毛,静纤毛排列不整齐。 、名词解释:内皮、间皮、鳞状上皮、腺上皮、腺体、单细胞腺 答:内皮和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在心血管及淋巴管内称为内皮

    18、,在浆膜上称为间皮。 腺上皮 (glandular epithelium) 由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上皮细胞所构成。细胞多数聚集成团状、索状、泡状或管状,也有单个分散存在的。 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则称为腺体(gland)。 单细胞腺 (unicellular gland)指单独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的腺细胞,如呼吸道和肠上皮细胞之间的杯状细胞。 鳞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表面细胞逐渐变为扁平且呈鳞片状。7、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答:结缔组织 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多样化的一大类组织。它包括疏松和致密的结缔组织、软骨、骨组织及液体状的血液和淋巴等。 8、疏松中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

    19、细胞、肥大细胞光镜及电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意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的光镜结构,理化特性和染色特点。 答:成纤维细胞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常与纤维靠近。可合成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光镜下:形态细胞多样。核小,着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嗜酸性。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细胞膜附近有较多微丝微管;胞质内含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及残余体。有趋化性和定向运动的能力;吞噬作用。有分泌功能,如溶菌酶、干扰素、补体、血管生成素、胶原蛋白酶等。有抗原提呈作用。浆细胞(plasma cell) 常见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淋巴组织及胃肠道、呼吸道和输卵管等固

    20、有膜内形态:细胞呈球形大小不一。核圆形,偏居于细胞一侧,核内染色质成块状,状如车轮。胞质:嗜碱性,靠近胞核处有一浅色区。功能: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即抗体(antibody),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肥大细胞(mast cell)形态:呈球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胞质充满嗜碱性颗粒,但颗粒易溶于水,在HE染色标本上不易看到,颗粒具有异染性。功能:合成与分泌:组织胺(histamine)。肝素(heparin)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三烯(leukotriene)参与变态反应及抗凝血作用胶原纤维(白纤维)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纤维呈波浪形,粗细不同 (直径1一l2m

    21、)、长短不一,有分支、交织分布。每条纤维又由许多极细的(直径0.2一0.5m )胶原原纤维合并而成。在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具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新鲜时,这种纤维呈白色,故又称白纤维。其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有强的韧性,抗拉力强。弹性纤维数量比胶原纤维少,是单一的纤维,粗细不同 (多数直径为l5 m ),且有分支。折断时,断端常呈卷曲状。新鲜时呈黄色,故又称黄纤维。其化学成分为弹性蛋白,纤维有很大的弹性。这种弹性对某些器官 (如肺)的特定功能是非常有利的。网状纤维数量很少,很纤细。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下的基膜中、脂肪组织、血管、神经及平滑肌的周围。在电镜下也显胶原原纤维的横纹结构,其化学成分也是胶原

    22、蛋白。网状纤维具有嗜银性,又称嗜银纤维。纤维有韧性,无弹性。 9、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1)致密结缔组织 (dense connectiv e tissue) 由大量紧密排列的纤维成分和少量的细胞成分 (主要为成纤维细胞)构成,基质含量少,形态固定。致密结缔组织包括: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以胶原纤维为主,纤维排列方向不规则,互相交织,构成坚固的纤维膜。如真皮、骨膜、软骨膜和巩膜等。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有的以胶原纤维为主,如肌健;有的以弹性纤维为主。如项韧带。纤维排列十分规则而致密,具有弹性和抗牵引力作用。(2)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细胞表面包绕着致密而

    23、纤细的网状纤维,基质含量极少。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和小血管伸如脂肪组织内,将其分隔成许多小叶。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皮下、肠系膜、腹膜、大网膜以及某些器官的周围。其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并参与能量代谢,是体内最大的能量库。此外,脂肪组织还有支持、保护和维持体温等作用。(3)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为星形多突细胞,突起互相连接成网,胞核大而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网状细胞的功能主要为形成网状纤维,并与T、B淋巴细胞定居和发育成熟有关,有些网状细胞还具有吞噬作用。网状纤维含量多,紧贴在网状细胞的表面。网孔内充满淋巴液或组织液。网状组织分布在淋巴结、脾、胸腺和骨髓等组织器管中,构成它

    24、们的支架。 10、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及纤维软骨的结构特点、分布与功能 答: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含有较细的胶原原纤维,主要分布在成年动物骨的关节面、肋软骨、鼻中隔软骨、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处。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含有弹性纤维,分布在耳壳、会厌和咽鼓管等处。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含有大量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分布在椎间盘、半月板和耻骨联合等处。 11、血液中的白细胞有哪几种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答:1)嗜中性粒细胞 细胞呈球形,直径为7-15um。核的形状有肾形、杆形和分叶形。在正常血涂片中核深蓝紫色,三叶的核居多。细胞质染

    25、色浅,淡紫红色,其中含有许多均匀分布的特殊颗粒,颗粒在细胞质中一般不明显。在特殊颗粒间,还有一种少量的大的嗜天青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呈圆球形,直径为8-20um,核有肾形和分叶形的,一般为二叶,染成较浅的蓝紫色。细胞质内含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3)嗜碱性粒细胞 细胞略小于嗜酸性粒细胞。核常呈S形或2-4个分叶形,染成很浅的蓝紫色。细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特殊的嗜碱性颗粒,染成深蓝紫色,常将核覆盖。 4)单核细胞 呈圆球形,体积最大,直径为10-20um。胞核呈卵圆形、肾形和马蹄形,马和牛常为分叶形,染成蓝紫色;细胞质丰富,染成浅灰蓝色,其中常可见到散在的嗜天青颗粒。 5)淋巴

    26、细胞 呈圆球形。依体积可分大、中、小三种。血液中无大淋巴细胞。中淋巴细胞直径9-12um,胞质较丰富,核椭圆形或肾形,着色较浅,有时难与单核细胞相区别。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直径5-8um;胞核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粗大而致密,着色深;胞质很少,胞质在核周呈一窄的浅色环,含少量嗜天青颗粒。12、简述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结构。 答:骨骼肌(skeletal muscle)主要分布在骨骼上,因其肌纤维显有横纹,也叫横纹肌。肌纤维呈长柱状,末端呈圆锥形,其长短及粗细,随肌肉的种类及生理状况而异。一般长约140mm直径l0-l00um。肌纤维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肌膜。平滑肌细胞一般呈长梭形,平均直

    27、径约10m,长约100m。细胞中央有一个核,呈棒状或椭圆形,内含纤细的染色质网,并有1-2个核仁。肌纤维收缩时,核可扭曲成螺旋状(图9-27)。胞质通常称肌浆(sarcoplasm),一般染色切片不显任何结构,特殊染色,可显示出与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myofibril)。肌原纤维细而光滑,不形成肌节,无横纹。在电镜下观察,它是由更细的肌微丝 (myofilament)束组成 。心肌纤维上有染色较深的粗线,以阶梯形横越肌纤维,宽0?5一1m,称闰盘 (intercalated disk)。闰盘是相邻肌纤维两端的接触面彼此嵌合以黏合小带和桥粒连接而成。细胞间纵的接触面上有缝管连接,这种连接

    28、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成一个整体。 13、肌节的概念、构成及功能。 答:I带中央也有一条深线,称Z线。两条Z线间的部分,称为一个肌节由 0.5I 带 + A带 +0.5I 带组成,为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单位。 14、闰盘的概念、构成及功能。 答:肌纤维上有染色较深的粗线,以阶梯形横越肌纤维,宽0.5一1m,称闰盘闰盘是相邻肌纤维两端的接触面彼此嵌合以黏合小带和桥粒连接而成。细胞间纵的接触面上有缝管连接,这种连接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成一个整体。15、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答: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可以有一条或几条,一般较短,反复分支。轴突通常只有一条,长的轴突可达lm。从功能上看

    29、,树突和胞体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冲动,而轴突是将冲动传至远离胞体的部位。神经元之间借突触彼此相连。有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详细结构将在第九章神经组织中叙述。 16、何谓突触, 简述其电镜结构及功能。 答:突触 (synapse)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是特化的细胞连接。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包括突触前膨大和突触前膜。突触前膨大内含突触小泡与少量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突触前膜上富含Ca2+通道。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宽20-30nm,内含糖蛋白和一些细丝状物质。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

    30、e):上有受体及离子通道 17、名词解释:神经原、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环层小体、触觉小体、肌梭、游离神经末梢神经、运动终板、神经胶质细胞 答:神经元: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故称神经元。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神经纤维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在中枢称神经纤维束。由脊髓向脑传导感觉冲动的神经束称上行束;由脑传导运动冲动至脊髓的称下行束。 突触: (synapse)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是特化的细胞连接有髓神经纤维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的组成部分。是由中央的轴索和外包的髓鞘和雪旺氏鞘三部分组

    31、成 髓鞘: (myelin sheath)是直接包在轴索外面的脂质鞘状结构。每隔一定距离,髓鞘便出现间断,此处称朗飞氏结。 环层小体 :(lamellated corpuscle) 有结缔组织被囊包裹,分布于皮下组织、骨膜、胸膜、腹膜及某些脏器结缔组织中,为深压力感受器。 游离神经末梢 :(free nerve endings)构造最简单,分布很广,主 要分布在角膜、黏膜、表皮、浆膜、蹄、爪等敏感的上皮中,能感觉痛觉。运动神经末梢 (motor nerve endings)是中枢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梢装置,又称效应器 (effectors)。支配骨骼肌收缩的效应器称运动终板 (mOotoren

    32、d-plate),是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失去髓鞘后,反复分支,分支的终末膨大,终止于骨骼肌纤维表面的一种卵圆形板状结构,也称神经肌突触。 运动终板有支配骨骼肌收缩的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不具有兴奋传导功能的一种辅助性成分,有支持、营养和保护等作用。第十四章 消化器系组织学思考题参考答案1、试述胃底腺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答:主细胞 又称胃酶原细胞,数量较多,主要分布于腺体部和腺底部。细胞呈低柱状或锥体形,胞核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切片HE染色,胞质嗜碱性。电镜下,细胞基部有许多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细胞顶部有许多折光性很强的酶原颗粒。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分泌后在盐酸作用下变为胃蛋白酶。壁细胞 分泌盐酸,又称盐酸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主要分布于腺颈部和腺体部,介于主细胞之间或位于其外侧。核圆形,胞质强嗜酸性,HE染色很红。电镜下壁细胞的主要特征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形成大量迂曲分支的小管称为细胞内分泌小管。胞质内有大量的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滑面内质网能传递血浆内氯离子到细胞内小管膜上,壁细胞胞质内又有丰富的碳酸酐酶,能把细胞代谢产生的C


    注意事项

    本文(组织陪胚胎学.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