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4998412       资源大小:140.6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八国联军侵华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的一次集体侵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探究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未考史料读出史论史料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命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

    2、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教你读史阅读本段史料应把握每段材料的关键语句。第一段中“不以倭人为意”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中“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表明清政府寄希望于外国调停,准备不足;第三段中李鸿章的“器械论”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

    3、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表明清政府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罪恶”表明清政府吏制腐败。综合以上史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史论形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探究点二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已考史料命出新意史料(摘自2011年海南高考T27)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

    4、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日本

    5、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答案:转变:由瓜分到“保全”。实质: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2)结合史料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3)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

    6、的影响。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总结升华列强侵华的方式、趋势和阶段特征1侵华方式(1)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2)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3)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文化入侵。(4)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2趋势(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2)经济侵略日益加强的同时,不断渗透政治与军事控制。3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侵华国家:主要是英、法,其次是美、俄。侵略范围: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侵略方式:主要是武力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加紧

    7、商品输出,掠夺原料。(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法、美、俄、德、意、日等。向中国内地扩展。侵华方式:在发动军事侵略的同时,由“中外和好”到瓜分中国再到“以华治华”,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3)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侵略国家:美日成为侵华主要国家,先是日本独霸中国,后是美国确立优势地位。侵华手段:主要是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历年高考真题整体研究找规律1(2014重庆高考)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 解题提示

    8、:定时空:中国近代。抓关键:“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C2(2014山东高考)“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依据材料中 “举国争言洋务”“开铁路”“言银行”等信息可知,客观反映了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D3(2014海南高考)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

    9、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年。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它扩大了美国在华的特权。4(2012海南高考)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1870年前后,湖

    10、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因此,教案频发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5(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1900年,中国。东南保护约款表明东南地方政府并未追随中央政府向列强宣战,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

    11、危机。B 6(2014上海高考)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

    12、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结合材料“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和“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从多方面概括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

    13、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在外交方面,李鸿章采取联一国制一国的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最新史学动态分类研究看趋势 史学拓展类(五)中国近代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 “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平等条约体系: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

    14、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另一面,将中国推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首先,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须遵循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考向新视角1(2015佛山质检)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解析分析其出发点,应从其客观背景与主观目的入手。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故南京条约的重心是解决通商口岸与关税问题,以满足其商品输出需要;19世纪末,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形成,要求对外资本输出,故马关条约的重心是解决投资办厂问题。综上所述,D项最为符合。答案D2(2015武汉调研)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

    16、上说明()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依据材料中“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要求对方也守约”等信息说明随着国门被打开,清政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关系上逐渐近代化,故C项正确。答案C近期模拟试题重点研究练能力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北京顺义区统考)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选C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

    17、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项正确。 衢州检测)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选D由“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可知,日本要求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故D项正确;日本独占中国是在全面侵华期间;马关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B、C三项错误。3(2015宜宾诊断)梁启超曾评论道:

    18、“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在此,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A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开始B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对决C洋务运动发展的重要转折D中国人民群体意识形成的开始选D据材料“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可知,中国人民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开始觉醒,形成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群体意识,故D项正确。4(2015无锡期末)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

    19、为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选B“改年号为永清”说明还是旧式政权,故A项错误;结合题干时间,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被割让,台湾人民采取的特殊措施,故B项正确;台湾民主国成立是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而不是脱离祖国的行为,故C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材料中体现不出拥护大清王朝的信息,故D项错误。5(2015枣庄二模)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题目所刊载的期数论非皇上复政则同乱不能平定第49期论义民与乱民之异第52期论中国民气之可用第57期排外平议第68期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选C由189

    20、8年可排除A、D两项;由“义民”“民气”“排外”可知与义和团运动有关,故选C项,排除B项。6(2015宣城调研)右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B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已经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选C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21、7(18分)(2015临沂模拟)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危船”与“陆沉”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中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反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

    22、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材料二“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梁启超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道:“我以病夫

    23、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10分)(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逐层概括;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秋瑾诗句体现出的情感中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等信息归纳得出;第二小问可从民族危机、中国国际地位、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命运的思考等角度分析。(1)状况:中国社会落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心境: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2)病夫: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问题: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