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4958996       资源大小:97.17KB        全文页数:8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Word文件下载.docx

    1、“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总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三、赏牡丹 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分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

    2、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总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

    3、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四、小松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分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

    4、机旺盛之意。“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总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五、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

    5、。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的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破空而来,画出了漫天杨花,纷纷飘坠,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并以之笼罩全文。“似花还似非花”,似问非问,似感慨又似彷徨,显示了“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深广忧愁;也表明了似花也无人惜,非花也无人惜,总之是酿就春色、装饰春光的美好事物都无人能惜而任其飘坠。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令人遗貌而得其神。“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语诉尽抛家,无家可归,惶惶然丧其家、失其职

    6、;傍路,则流离失所,终不免于填沟壑。“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闭还开。”细而柔嫩的柳枝遭风折损,宛如辗转的思念愁坏女子的柔肠,而飘扬飞舞的柳叶,就像美人倦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唤起。”杨花随风飞转,时起时住,正像美人梦中万里寻郎,忽被黄莺惊醒。留既难,去亦不可;人不见,梦也难成;是血、是泪,是离情、哀思,的确抓住了杨花的神魄。“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句把杨花的命运和转瞬即逝的春色联系在一起。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的命运更惨“晓来雨过,遗踪何在?”风吹杨花入水,化为一池碎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

    7、随水流去,“三分春色”就这样消失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截然顿住,画龙点睛,余味不尽,发端于杨花,归结到离人,一鳞一爪,读者自可会心。通观全词,感慨深沉,艺术高超,触物起兴极其自然,达到了人、物交融,物我莫辨的境界。以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把咏物和写人结合在一起,在描绘杨花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思妇形象的塑造。王国维曾称“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认为此作“和韵而似原唱”,评价极高。六、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片写幽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首两句既描写景物,又交待

    8、时间。“疏”字写景之惨淡,“断”字写夜之深沉。两句渲染出寂寥萧瑟的气氛。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却有“幽人独往来”。“独”字写其不得知音,“往来”写其因苦闷不能入寐而起身徘徊。“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孤鸿,其眷恋、怅惘、愁怨都凝结在看似悠然而缥缈的往来盘旋之中。“幽人”在昏暗的月光下,若隐若现,好似“缥缈孤鸿影”。以“孤鸿”喻“幽人”,启引出下片对鸿的描写。下片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以“惊起”、“回头”两个外部动作,引出内心世界深藏的苦衷无人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出孤鸿的孤寂处境和傲岸孤寂的品格,暗示孤鸿不肯随人俯仰,屈身寒枝。“良禽择木而栖”,孤鸿的形象人格化了,个

    9、性化了。孤鸿曲,艺术化地写出了被贬黄州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遭遇与心情,其实是诗人的心曲。七、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八、咏 柳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

    10、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2.咏史抒怀诗词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典揣摩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推敲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

    11、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分析咏史抒情时的写法。咏史诗的写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一、长沙

    12、过贾谊宅 刘长卿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谪宦”,贬官生涯。“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佗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

    13、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详的鹏鸟,深感自己之不幸。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究竟不能自释其然,

    14、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3鉴赏要点这首诗怀古伤今,表面上写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处处着

    15、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透着诗人自我的行踪和心迹。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诗人在南巴时有诗新年作,与此诗意正相近“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二、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基本解读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句,即“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长久。威风无比的汉武帝,也如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只留下虚幻的马嘶,拂晓时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秋风客”

    16、,即秋风中的过客。汉武帝曾作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特征。“夜闻”一句,承上启下,写出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夜”和“晓”前后照应,显出时代更迭的倏忽。这既是对上面“秋风客”一词最好的诠释,也为下句写汉宫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热闹无比,如今却是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袭人,三十六宫却早已空荡荡的,惨绿色的苔藓生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让人不忍目睹。第二部分为中间四句,即“

    17、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之状。铜人亲见了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历史,而今又要被强行拆离汉宫,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交织一起,复杂难言。“魏官”二句从客观上写铜人依依不舍的心情。“指千里”,言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迢迢千里,一路之上定是风餐露宿,困苦不堪。而此时往东而去,霜风凄紧,直射眼中,教人不仅眼为之“酸”,心更为之“酸”。这是铜人主观的感受,把当时秋风的凛冽、惨烈、尖利巧妙地描绘出来。“空将二句,从主体上抒写铜人当时的情感在魏官的驱使下,作千里之行。伴随着铜人的唯有天上的明月。说为“汉月”,是一种怀旧的情绪,如王琦李长吉歌

    18、诗汇解所言“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因铜人亲眼看到过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的景象,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对于武帝、汉宫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要长别故地,远离故主,抚今追昔,不禁潸然泪下。第三部分为后四句,即“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写铜人出长安城后的情景。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

    19、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最后两句更进一步地抒写铜人恨离伤别的情绪。尽管铜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时间的推移,故都也越来越远。诗人从铜人的听觉落笔,用“波声小”反衬铜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这既是波声邈远,也是前途漫漫。委婉而形象地写出了铜人“思悠悠,恨悠悠”的复杂心情,而这正是诗人自己遭受打击,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复杂而痛苦的心境。鉴赏要点语中

    20、含情,寄寓深刻。如风射眸子,知其酸楚;眼中流泪,忠君情怀;听觉细微,波声渐小等,情思绵绵。实际上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无望,离开长安时的痛苦心声。拟人手法的运用。写金铜仙人,把它写得如人一样有情有义,难舍汉宫,难舍故主,一片凄怆忠义柔肠。全诗摹写铜人神态,正面和侧面交互着墨,使诗意开阖宕荡,摇曳多姿。抒写时始终围绕一“愁”字,于错杂中见整饬。如“魏官”二句从侧面写,“空将”二句则从正面写。诗人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兼有人性和神性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新奇生动。比喻奇特。“泪如铅水”,不仅是正面抒写铜人对故主深厚感情,而且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这是铜人“人性”的一面,涔

    21、涔的泪水,正是其对汉宫、故主的无限依恋之情。同时,“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物性”的一面相吻合,构想新奇独特。三、过陈琳墓 温庭筠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首联“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颔联“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

    22、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纪昀说“词客指陈,霸才自谓,此一联有异代同心之感,实则彼此互文。应字极兀傲,始字极沉痛,通首以此二语为骨,纯是自感,非吊陈琳也。”(瀛奎律髓汇评)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声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颈联“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

    23、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之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尾联,“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遇合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

    24、惆怅,黯然神伤了。这首诗巧用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腹怨情尽情抒发出来。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也就是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写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3.即景抒情诗词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

    25、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这种意境中表现了怎样的理想?明确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

    26、境烘托。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例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

    27、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例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景?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第一句仰视,第二句府视。这两句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明确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例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

    28、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明确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语文备考古典诗词分类鉴赏精讲6类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