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docx

    • 资源ID:4932142       资源大小:22.9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docx

    1、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姓 名 : 0000 班级、学号 : 0000班、00号 系 (部) : 经济管理系 专 业 :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 0000 开题时间: 2009-6-4 完成时间: 2009-11-17 2009 年 11 月 17 日目 录毕业设计任务书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4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5答辩过程记录表16课 题 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 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 樱花的魅力1.2 古今集中的樱花2.从武士道的精

    2、神看日本人的生死观.2.1武士道精神2.2武士对死的认识2.3叶隐中的武士道精神3.从日本电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3.1入殓师的揭示3.2入殓师的影响4.从参拜靖国神社看日本人的生死观5.结论二、 内容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本文主要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三、 参考文献1 岸英司 罗东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2日 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2005年版3日 孔祥旭著樱花与武士:那些决定

    3、日本的细节. 2007年10月版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不同角度看日本人的生死观00中文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0.引言 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

    4、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1.1樱花的魅力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

    5、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死观,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

    6、。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欣赏自然,关注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樱花是一种开放期极短的花,一个晚上大风一吹,樱花就全凋谢啦。因为如此,在他盛开的姿态里,他充分展示出了生命的光彩。自古以来,樱花是日本人最爱的花,而据我的理解,樱花的凋谢是归于尘土,是获得永恒的唯一方法。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对死亡的态度,它显示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以死求生”。据说,日本人有自杀为美的古典传统。“日谚有云: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意味着花以樱花为贵,人以武士为上。人的生死,犹如樱花,一下散落,干净利落,故美。.因为死与自杀具有樱花一般的美,日本作家自杀率之高,举世闻名。 又如日本著

    7、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说:“死是唯一的神秘,想象力的深邃极致处就是死的那一刻,象樱花那样热烈而短暂的盛开和急遽的飘落消失,似确乎象征着这种死亡的行动为美的日本式的心理塑造。”大和民族似乎对死存着一种向往和渴求,“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截然对立的界限,在日本人的审美目光中变成了变化过程中相互连接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日本人正是对这种沉沉寂灭的深情凝望中,让目光望穿这寂灭,使生命的鲜活从中透露,所以死不是可怕而是可喜,不是丑而是美。1.2 古今集中的樱花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纷纷飘落的樱花,把只不过是永远流逝着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加以晕染和放大,

    8、从而构筑出一个极美的、浪漫的“交界线”。樱花自身也被认为是这种“交界线”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古今集里的樱花才不能不凋谢。飘落的花瓣弥漫在生与死的“交界线”,是樱花生命中最美的、也是最令人伤感的一幕,这就是落花被人们所喜爱和欣赏的原因所在。古今集(古今和歌集),是日本中古文学的代表作,编订于905年,为日本最初的敕撰和歌集, 也是日本宫廷文学摆脱汉风文学影响后的纯日本文学的开创性作品,标志着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歌人们不仅通过一首首构思精巧的和歌展示了在文学理念、歌风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变化,更通过吟诵樱花的歌群体现了由畏惧死亡、逃避死亡向亲近死亡、赞美死亡的生死观的转换。这与

    9、古今集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及其基调“流逝”与“无常”紧紧相连,形成一种互现互证、互相阐发的关系,同时还标志着古今集歌人咏唱落花、讴歌“流逝”的优雅纤细的美意识的形成。作为流动在古今集基底的歌人的感受,“无常”、“流逝”、“短暂”、“虚幻”,是贯穿于古今集始终的基本思想。结合春歌(上、下)来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花”的世界。在古今集当中,“花”就是“樱花”,春歌(上、下)共有134首和歌,其中有70首之多是咏樱花的。 除(春歌以外,“贺”、“恋”、“哀伤”等卷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樱花的面影。)通过这些咏樱花的和歌,歌人们所要表达的,与其说是华丽,不如说是流逝

    10、与无常的感受。最能表现其无常感的是咏凋落着的樱花的和歌,而樱花歌群的一半左右都是咏唱“散樱”的。咏唱凋谢樱花的庞大的歌群中间,首先不可忽视的是称得上“拔群秀作”的纪友则的“咏凋谢的樱花”。春色悠远日,日光迟迟时,满树烂漫花,为何凋落急?(二春下84)阳光明媚、春色烂漫的日子,面对着盛开的樱花,虽然心里希望她永远不要凋谢,自己也永远这么沉溺在她的美丽之中,可是她依然迫不及待地凋落殆尽,与安宁和煦的春色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把这种矛盾和不调和感寄托在这首和歌中,发出了无奈和哀惋的叹息。造成这种“不调和感”的原因,在于充满温和阳光的悠远的“静”与簌簌凋落的樱花的“动”的对比。在这个对比中,流露出歌人

    11、对凋落飞散的花的爱惜之情,而标志着今春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毫不犹豫地纷纷飘落的樱花,肯定会使歌人想起死亡,这时歌人的感受也一定是死亡吧。所以,从生与死这个层次上把握此落花现象,正是这首和歌的趣旨所在。歌人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春日的“静”之中,凝视着在眼前簌簌飘落的樱花的“动”。站在“动”与“静”的交界处,对比感受两边的景象,歌人究竟在凝视着什么,他又看到了什么?不是别的,正是“生”与“死”的转换。阳光和煦的春日,微风不兴,樱花为何无“静心”而匆匆凋落呢?这是因为她知道自身的“时刻”已经来临,所以自动凋谢。花的生命是如此,这是温暖和煦的春光所不能阻拦的。就这样,歌人看到了生与死的交替,从而向人们揭

    12、示了樱花乃至世间万物衰落死亡的秘密。通过凋落的樱花,看到了她背后“无常”与“流逝”的阴影。并且,“没有静心的赴死的匆匆”,更令人感受到在这风景中悄悄流动着的“生”的寂静。更进一步说,在古今集中,樱花本身就是表示生死交界线的物象。因此,吟咏凋谢的樱花的和歌对于古今集来说,是不可欠缺的,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古今集咏樱花原因也就是基于樱花原本就拥有的视觉上的美丽,在短暂的时间内燃烧全部的生命的绚烂盛开,然后转瞬间凋落殆尽,还归纯洁,还有飘零逝去时的凄楚死亡的美感等原因。可是,从欣赏“飞花落叶”的审美意识到欣赏古今集中频出的豪迈华丽的落花飞散的场景,单纯释为歌人们对落花的爱惜与赞美之情是远远不够的。这不

    13、如说是歌人们能够透过飞散凋零的樱花而凝视一场生与死、“流逝”与“无常”变幻的景致之故。在这生与死的交界线上,樱花的花瓣在纷纷地飘落。永远流转不息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被落花放大、胧化,从而构筑出一个浪漫的、极美的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才能够冷静地凝视“死”,看透从生到死的转换,感受到生命乃至世间万物的流逝与无常。可以说,樱花是创造出“生与死的交界线”这个典型的文学空间的物体。古今集中的樱花,是“生与死的交界线”的具象化。把凋落的樱花看成是最美的东西来欣赏,并把她咏入和歌之中,这种古今式的意识,是古今集以生死融合的生死观为支点的“流逝”思想的反映。这也就是除了“哀伤歌”之外,被称

    14、作“另一个生与死的世界”的樱花歌群“间接地”捕捉“生死流转”与“世事无常”的原因。2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2.1武士道精神武士,这个作为日本独特的阶层,他的出现,对日本的精神,思想,生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生存,经历了许多武士中杰出的思想者的创造与完善,武士阶层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道德的标准武士道。所谓武士道或者武士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生命为主尽“忠”的精神。武士道中“忠”的含义意味着死的坚决意识,式将生命交给主君的彻底献身精神,为主君牺牲生命是武士的绝对义务。也可以说大和民族的生死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武士道精神所倡导的生死观。2.2武士对死的认识武士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和对死的

    15、恐惧同时存在,这是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具有的本能,他们对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就是死的觉悟。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武士对死亡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他们这种死的觉悟就是把死看做是人生的必然,是自己这种社会角色的必然,是不可逃避的命运。武士身份者对死的态度,向来被视为日本武士阶级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提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人生。2.3叶隐中的武士道精神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的死,毫

    16、不留恋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一般人对生命的执着,武士道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实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这种对死的态度来自他们对名誉的追求,就象中国儒学所说的那样,生命是有度的,有时间限制的,唯一让自己生命得到永恒的方法就是青史留名。这种对生命的看法也深深的留在了武士的思想中,构成了武士道德精神的内涵,是武士们生存于世间所追求的目标。这体现在武士的身上就是他们对名誉的追求,追求名誉,维护名誉是武士身份者的基本的存在状态。3从日本电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3.1入殓师的揭示今年2月,日本影片入殓师夺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本届奥

    17、斯卡的一个冷门。影片说的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乐队解散,不得不回乡下找工作,意外地接受了“入殓师”的挑战。在伴随着各种困惑的工作中渐渐地产生了以敬意送走逝者的心理,并逐渐理解了这项工作的意义。电影通过表现人类共通的感情夫妻爱,父子、母子爱,还有友情,细腻地展示了日本的独特文化,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影片以“死”贯穿始终,突出了生与死的尊严,凸现了日本人的价值观。或许,唯有日本人,才能够拍出入殓师这样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把死描绘得如此美丽。入殓师的编剧小山薰堂谈到写剧本的感想时说,体验生活时有入殓师告诉他一句印象至深的话:死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平等。如果不能直面死的话,那么也不可能平等对待生者3

    18、.2入殓师的影响当然,电影入殓师的涵义是广泛的,它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呼吁人们重视老龄社会,因为现在日本社会对老人越来越淡漠。年长的观众看了影片尤其能够得到共鸣,他们的心灵离“死”更近些。在这金融危机时代,别看日本政局一团糟,老百姓还是平静过日子,隐忍、节俭,并冷静地思考生死,进而珍惜生命,这本身就是件了不起的事。前几日,入殓师的日文官方博客上,曾有位孕妇写下了这样的感想:我和未出生的小孩一起看入殓师,我希望他(她)从小就明白生和死是同样的尊贵,死是每个人都不可逃避的一位即将当母亲的人,迫不及待地要向小孩灌输生死观,这对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吧。入殓师的力量在于展现

    19、一个人静止永恒的美丽,对死去的人那种特定的温柔是无语伦比的.所以死亡是不可怕的.死亡的力量真是强大,让人屏息让人仰视,让人反思.4从参拜靖国神社看日本人的生死观小泉纯一郎在他从2001年4月起的五年半首相任内六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一再伤害曾遭到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在国会回答在野党代表质询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时,小泉纯一郎竟然强硬地表示:“无论哪个国家都都有追悼战死者的心情。以什么方式进行追悼,别国不应该干涉。不明白对全体战死者表达敬意和感谢之诚为什么不对”,他对“参拜靖国神社被说成是美化军国主义感到意外”。小泉还表示:“有人提到东条英机的甲级战犯问题,中国的孔

    20、子说过恨罪不恨人,我不是为一个人前往参拜的,也不认为参拜有什么问题”。 小泉的言行严重伤害了受到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友好的基础,招致了中日两国关系出现大倒退。 关于“生死观”,一般日本人认为,人死后都会变成“神”或者“佛”。这种对死的传统意识,决定日本人有着独特生死观。在武士作为领导地位的时代,日本就传承着一种精神:“以死谢罪”。日本的所谓“武士道”,“就是要知道死的事”。在日本传统观念中,认为“过于执著于生是丑恶的”。因而一旦遇到大的挫折或名誉受到污损时,他们就以死来收拾事态、解脱罪责。死者用死来表明他们竭尽了自己的责任,或祈求人们结束对自己罪责的追究。所以,至今许多日本人仍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没有罪了。亦如小泉所说的“恨罪不恨人” “死后无罪”、“以死赎罪”的观念,就是相当一部分日本人之所以不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重要原因。5结论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中。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参考文献:1 岸英司 罗东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2日 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2005年版3日 孔祥旭著樱花与武士:那些决定日本的细节. 2007年10月版


    注意事项

    本文(日本人的生死观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