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docx

    • 资源ID:492574       资源大小:71.22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docx

    1、I马克思与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写于 1845-1846 年目录: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一书写于 1845 年秋至 1846 年五月。马克思与恩格斯二人当时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 清算一下。全书分成两卷,其主要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哲学观点。由於书报检查制度及其它种种原因,这部着作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 1847 年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八月和九月号发表了第二卷第四章,其馀手稿则惨遭老鼠牙齿的批判。德意志意识

    2、形态全书直到 1932 年才以原文发表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第五卷。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於第一卷成书的不同时间。但就理论内容而言,该章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此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据此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着作之一。在此收录的版本是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 年版,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编译。补充日期: 2004-10-24 15:06:45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

    3、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在年这叁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叁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然而,不管怎麽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当它的 生命的最後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

    4、构成新 的物质。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竞争在所不免。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 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後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 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 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

    5、叫卖, 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 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於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着差异,就必须站在德 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1一费 尔 巴 哈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德国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 没有研究过自己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 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 义。对黑格尔的这种依赖关系正好说明了为什麽在这些新出现的批判家中甚至没有一个人 试图对黑格尔体系进行全面

    6、的批判,尽管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已经超出了黑格尔哲学。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於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抓住黑格 尔体系的某一方面,用它来反对整个体系,也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起初他们还是 抓住纯粹的、未加伪造的黑格尔的范畴,如“实体”和“自我意识”,但是後来却用一些比较 世俗的名称如“类”、“唯一者”、“人”等等,使这些范畴世俗化。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於对宗教观念的批判2。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至於什麽是宗教意识,什麽是宗教观念,他们後来下的定义各有不同。其进步在於:所谓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以及

    7、其他观念也被归入宗教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还在於: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被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都被宣布为宗教的关系,继而被转化为迷信对法的迷信,对国家的迷信等等。到处涉及的都只是教义和对教义的信仰。世界在越来越大的规模内被圣化了,直到最後可尊敬的圣麦克斯完全把它宣布为圣物,从而一劳永逸地把它葬送为止。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 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 尔派同意老

    8、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不过一派认为这种统治是篡夺而加以反对,另一派则认为这种统治是合法的而加以赞扬。既然这些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就像老年黑格尔派把它们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真正镣铐一样,那麽不言而喻,青年黑格尔派只要同意识的这些幻想进行斗争就行了。既然根据青年黑格尔派的设想,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 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那麽青年黑格尔派完全合乎逻辑地向人们提出一种道德要求,要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从而消除束缚他们的

    9、限制。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於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如果说,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人宣称只为反对“词句”而斗争,那就确切地表达了他们的活动。不过他们忘记了: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麽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这种哲学批判所能达到的唯一结果, 是从宗教史上对基督教作一些说明,而且还是片面的说明。至於他们的全部其他论断,只不过是进一步修饰他们的要求:想用这样一些微不足道的说明作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发现。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

    10、於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於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3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

    11、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5。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於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麽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於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

    12、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麽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麽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麽样的,这取决於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於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於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於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

    13、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同时,由於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於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父权制、奴隶制、等级、阶级)。在交往比较发达的条件下,同样的情况也会在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

    14、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靠耕作维生。在後一种情况下,它是以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於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因此,社会结构只限於家庭的扩大:父权制的部落首领,他们管辖的部落成员,最後是奴隶。潜在於家庭中的奴隶制,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战争和交易这种外部交往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於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在这种所有制下仍然保存着奴隶制。除公社所有制以外,动产私有制以及後来的不动产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但它们是作为一

    15、种反常的、从属於公社所有制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公民仅仅共同享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因此受公社所有制形式的约束。这是积极公民的一种共同私有制,他们面对着奴隶不得不保存这种自然形成的联合方式。因此,建 在这个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民权力,随着私有制,特别是不动产私有制的发展而逐渐趋向衰落。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後来,一些代表城市利益的国家同另一些代表乡村利益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出现了。在城市内部存在着工业和海外贸易之间的对立。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里第一次出现了这样的关系,这些关系我们在考察现代私有制时还会遇见,不过规模

    16、更为巨大而已。一方面是私有财产的集中,这种集中在罗马很早就开始了(李奇尼乌斯土地法就是证明),从内战发生以来,尤其是在王政时期,发展得非常迅速;另一方面是由此而来的平民小农向无产阶级的转化,然而,後者由於处於有产者公民和奴隶之间的中间地位,并未获得独立的发展。第叁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古代的起点是城市及其狭小的领域,中世纪的 起点则是乡村。地旷人稀,居住分散,而征服者也没有使人口大量增加,这种情况决 定了起点有这样的变化。因此,与希腊和罗马相反,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宽广得多的、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了的地域中开始的。趋 於衰落的罗马帝国的最後几个世

    17、纪和蛮族对它的征服本身,使得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农业衰落了,工业由於缺乏销路而一蹶不振,商业停滞或被迫中断,城乡居民减少了。这 些情况以及受其制约的进行征服的组织方式,在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的影响下,发展了封 建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像部落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一样,也是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的。但 是作为直接进行生产的阶级而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已经不是与古典古代的共同体相对立 的奴隶,而是小农奴。随着封建制度的充分发展,也产生了与城市对立的现象。土地占有 的等级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武装扈从制度使贵族掌握了支配农奴的权力。这种封建结构 同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一样,是一种联合,其目的在於对付被统治的生产

    18、者阶级;只是 联合的形式和对於直接生产者的关系有所不同,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生产条件。在城市中与这种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 织。在这里财产主要在於个人的劳动。联合起来反对成群搭伙的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 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公共商场的需要,流入当时繁华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的 加剧,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切产生了行会;个别手工业者逐渐积蓄起少量资本, 而且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他们的人数没有什麽变动,这就使得帮工制度和学徒制度发 展起来,而这种制度在城市里产生了一种和农村等级制相似的等级制。这样,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方面是土地所有制和束缚於

    19、土地所有制的农奴劳动,另一方面是拥有少量资本并支配着帮工劳动的自身劳动。这两种所有制的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小规模的粗陋的土地耕作和手工业式的工业决定的。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是很少的。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等级结构固然表现得非常鲜明,但是除了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学徒以及後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之外,就再没有什麽大的分工了。在农业中,分工因土地的小块耕作而受到阻碍,与这种耕作方式同时产生的还有农民自己的家庭工业;在工业中,各业手工业内部根本没有实行分工,而各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也是非常少的。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而在比较新

    20、的城市中,只是在後来当这些城市彼此发生了关系的时候,这样的分工才发展起来。比较广大的地区联合为封建王国,无论对於土地贵族或城市来说,都是一种需要。因此,统治阶级的组织即贵族的组织到处都在君主的领导之下。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

    21、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6。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7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麽这种现象也是从

    22、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 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 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 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 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

    23、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 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 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 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後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 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

    24、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於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的顺序。但是这些抽象与哲学不同,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於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时代的还是

    25、有关当代的资料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排除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是根本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这里我们只举出几个我们用来与意识形态相对照的抽象,并用历史的例子来加以说明。附注1手稿中删去以下一段话:因此,在我们对这个运动的个别代表人物进行专门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见。这些意见足以表明我们在进行批判时所持的观点,而表明我们的观点对於了解和说明以後各种批评意见是必要的。我们这些意见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因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迈进了几步,只有他的着作才可以认真地加以研究。-编

    26、者注2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这种批判自以为是使世界消除一切灾难的绝对救世主。宗教总是被看作和解释成这些哲学家们所厌恶的一切关系的终极原因,他们的主要敌人。-编者注3 手稿中删去以下一段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 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 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 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编者注4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

    27、动不在於他们有思想,而在於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编者注5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但是,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或不发展。-编者注6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段话: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或者是关於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於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於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而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相反的假设, 只有在除了现实的、受物质制约的个人的精神以外还假定有某

    28、种特殊的精神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这些个人的现实关系的有意识的表现是虚幻的,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把自己的现实颠倒过来,那麽这又是由他们狭隘的物质活动方式以及由此而来的他们狭隘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编者注7 手稿中删去以下这句话:而且人们是受他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编者注补充日期: 2004-10-24 15:07:46德意志意识形态当然,我们不想花费精力1去启发我们的聪明的哲学家,使他们懂得:如果他们把哲学、神学、实体和一切废物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如果他们把“人”从这些词句的统治下而人从来没有受过这些词句的奴役解放出来,

    29、那麽“人”的“解放”也并没有前进一步; 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2;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 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 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 状况促成的其次,还要根据它们的不同发展阶段,清除实体、主体、自我意识和 纯批判等无稽之谈,正如同清除宗教的和神学的无稽之谈一样,而且在它们有了更充分的 发展以後再次清除这些无稽之谈。3当然,在像德国这样一个具有微不足道的历史发展的国家里,

    30、这些思想发展,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作用的卑微琐事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它们已经根深蒂固,必须同它们进行斗争4。但这是具有地域性意义的斗争。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於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5。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麽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而且对费尔巴哈的总的观点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致只 能把它们看作是具有发展能力的萌芽。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於对 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於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一般人”, 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一般人”实际上是“德国人”。在前一种

    31、情况下,在对感性世界 的直观中,他不可避免地碰到与他的意识和他的感觉相矛盾的东西,这些东西扰乱了他所 假定的感性世界的一切部分的和谐,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 得不求助於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於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 物的“真正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6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於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 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 象也只是由於

    32、社会发展、由於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 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於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 是由於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7此外,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後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人对 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或者如布鲁诺所说的(第页),“自然和历史的对立”, 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 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产生了关於“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 题。然而,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着名的“人和自然的


    注意事项

    本文(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