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x

    • 资源ID:4911087       资源大小:19.5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x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生1:太阳生2:赵州桥生3:自然之道生4:月球之谜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生2:在太

    2、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师:什么关系?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生:做了三

    3、次试验。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生:读文理解。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

    4、,和眼睛无关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

    5、,读一读。生:读第六自然段。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师:读出来。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师:是什么,请读出来。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发现了什么?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师:(点课件)再读。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你有什么感受?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师

    6、:为什么?生3:没有想好。师:再想想,谁来帮忙?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6:少了“配合起来”。师:(点课件),再读。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7、起来探路的。师:你觉得哪句好?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生6:读第六自然段。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

    8、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生:都举起手。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

    9、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生(齐):科学家。师:怎么发现的?生1:通过实验。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生:读句子。师:(出示课件),谁来读?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师:读出来。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师:谁再读?

    10、生2:读这句话.师:你现在想说什么?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师:读出来。生2 、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齐):要准确。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生:齐读句子。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生:默读第八自

    11、然段,读句子。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生:荧光屏。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生:天线。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生:无线电波。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生:雷达。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生1、生2填板书。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生

    12、:观看课件。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

    13、提出你的疑问。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师:你很体贴。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师:谁来帮帮他?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生:第三自然段。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14、也能灵巧地避开。”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师:读出来。生1:再读体会。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师:你能读出来吗?生2:读句子体会。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生3:读句子体会。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生4:读这句话。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生5:再读句子体会。师:你又体会出什么?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师:说明什么?生5:这些词很重要

    15、。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什么特点?生6:准确、科学。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

    16、,你们搜集到了吗?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下课!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课堂实录.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