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4906137       资源大小:64.34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docx

    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课程编号:C01二、总学时:36三、总学分:2四、课程简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夺取全国政权后,以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为宗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发展阶段、所有制结构等重大理论问题;针对当今时代的新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概述了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趋势以及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新问题。

    2、五、教材: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六、教学目的:帮助学员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模式”到多国探索的发展历程;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要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七、教学方法:鉴于该课程的基本内容学员都有所了解的实际情况,采取课下读书、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及课后撰写论文的教学方法。其中,在课堂这个基本的教学环节上,主要就社会主义建设

    3、中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力求使学员对有关问题或在思路方法上或理论观点上或在实际做法上有新的认识。八、考试方式及考试时间: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课程总成绩(满分100分)由试卷卷面考试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等三部分组成。其中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分别占该课总成绩的70%、20%、10%。其中,试卷按70分(满分)命题,试卷卷面成绩、出勤与课堂互动参与成绩、作业成绩及课程总成绩均由任课教师评定。九、授课计划:第一讲导论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讲当

    4、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基本走势第四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第五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发展第六讲工人阶级执政党能力建设的若干问题第七讲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执政的基本经验和主要规律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比较案例教学随专题进行第一讲导论科学社会主义如果从理论、运动说起,迄今为止已经有16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建立制度说起,已经有年91的历史。期间,共经历了5次大的高潮和5次大的低潮。第一次: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第二次: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及其失败、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第三次:1889年第二国际的成立;第二国际后期

    5、修正主义泛滥、1914年第二国际停止了活动、社会主义类型政党的大分化。第四次: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与欧洲革命的低落。第五次:二战后,中国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们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讲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近91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怎样来与现实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问题(一)社会主义应当如何来(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的时候。这时,工人阶级将首先在西欧几个最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共产

    6、主义。(2)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榜样和支持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4)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更高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内容的基本特征看,要经历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基本过程。其中,思想革命是先导,政治革命是前提,社会革命是基础。基础性的社会革命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进步过程,是文明成果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和质上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政治革命在一定(特殊)的条件下可以一举成功,社会革命则不能;政治

    7、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不能取代社会革命。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不是一回事。(二)现实社会主义是如何来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跨越。从世界范围来看,总的来说不是在资本主义后,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像中国,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前。从基本事实来看,既没有西方先进生产力的迅速“补充”,也没有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即“呼应”。比如俄国:十月革命。再比如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这种必然性,一方面是指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是指中国走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即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但是,这种“必

    8、然”和“质”的实现,不仅受制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还要受制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受制于建立新制度的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党的领袖的主观认识。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特别是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历史可以走着一条或几条具体的道路。具有历史主动性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时局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判断,对本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性或特殊性。总的来说,20世纪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而具体到中国则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前)在中国诞生的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特殊性交互作

    9、用的结果。其具体的发展逻辑是(四对“特殊”与“必然”的对应关系):第一对:鸦片战争的发生,中断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使中国逐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即首先要解决“两个方面”的民主问题。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担负不起这两大历史任务的重任,而由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种特殊,而这种特殊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革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

    10、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第三对:由于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走,从世界范围看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而从中国来看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前,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为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乃至国际方面的资源是及其贫乏的,这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种特殊,而这种特殊决定了经由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建设,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条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四对: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有很好的分析,建国前后我们党的一些领导人也都有过精彩的论述和总体上的设想。可是在事实上没有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建设就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按照原来的设想经过十

    11、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而经三、四年的时间就宣布完成。概括起来就是“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特殊。这种特殊,决定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必然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是指道路的特色,而不是目标的特色;本质指的是道路的本质,而不是目标的本质;格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三)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及现实社会主义又是怎样的?1、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1)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2)社会生产将有计划的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4)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

    12、步自行消亡。高级阶段的特征:前提条件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具体特征是:(1)每个人在德、智、体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和自然的真正主人;(2)劳动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3)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实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4)人们摆脱了私有观念、传统意识形态和旧文化、旧习俗的束缚及影响,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实现思想上的彻底解放。2、现实情况:从本质特征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历史使命的角度看:消灭贫穷,赶超发达资本主义从发展动力的角度看:矛盾改革变化发展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初级

    13、阶段从前途命运的角度看:合格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四)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干什么及现实社会主义干得怎么样?1、经济建设2、政治建设3、文化建设4、社会建设概括起来:三大文明加和谐社会;根本目的:人的自由充分而又全面发展。过去干得怎么样?苏联:中国:总的来看,可以用这六句话来概括:在危险当中求得了生存在困难当中求得了发展在危机当中找到了道路在挫折当中积累了经验在比较当中认清了规律在发展当中赢得了地位(五)现实社会主义应当怎样干?1、明确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2、全面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3、全面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4、全面开放: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

    14、文化资源的全球配置5、遵循三大规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6、实现三个规律统一: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参照系过去:只唯书:把经典和本本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只唯苏:把苏联模式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只唯上:把本国政治领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和建设主张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现在:1、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2、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民生、民权、民智3、把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己的优秀历史传统)当作参照系搞社会主义(六)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怎样的及应当怎样回应?1、对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

    15、捍卫和发展者关于“两制关系”的思想观点作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从理论上讲,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开始的,后来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思想观点。深入挖掘、系统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观点,是我们探讨“两制关系”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科学分析、梳理他们这些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主观和客观原因,以及在实践中的影响,是我们阐述和揭示“两制关系”发展规律的理论上是生长点。2、对20世纪社会主义

    16、国家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经验作系统总结。如果说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论断开始的话,那么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则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从全球化视域,通过纵横比较研究,深入考察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发展的客观历史条件,认真总结和分析“两制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全球化条件下“两制关系”发展规律的历史起点。3、深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关联性问题的研究。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作为一种现象,还是作为一种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剖析这些新变化的“因”与“果”,以揭示现实社会主

    17、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互影响,这是我们研究和揭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事实依据。4、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类型政党主张或探索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共产党所主张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的关系问题。深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社会主义流派或思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各社会主义流派或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以及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是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问题的新视角,这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

    18、系问题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5、对全球化条件下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处理“两制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政策作比较研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前后相继的两种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起点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社会主义当然的继承品。但由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诞生,无论是原苏联东欧国家,还是中、越、朝、古等,在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问题上,都不是本国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产物,而是全球化进程在本国特殊条件下的必然结果。从个案分析中,把握“两制关系”在具体民族国家中表现的特殊性;从比较研究中,把握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一般规律。这是搞好本问题研究的现实基

    19、础和事实依据。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其一,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规律。其二,全球化进程中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绝对薄弱与资本主义发展强势的条件下,“必须利用”与“必然代替”相统一规律。其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上的对立性、关系上的矛盾性,与不同时代条件下表现形式的不同性规律。其四,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但其本质上的统一性与资本主义发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其五,由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引发并主导的全球化与随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孕育的社会主义因素的同一过程而不同结果的规律。其六,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竞争博奕的规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大国崛起的问题1、这

    20、是官方、学届、民间说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2、经济频道大国崛起,是一部力作,谈到了制度问题。3、大国的崛起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说到底应当是文化的崛起;4、大国崛起有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归根到底应是社会的崛起,即社会的强大,而不是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弱小。5、案例:苏联的崛起。(七)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执政党应当是怎样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廉洁、廉价、高效1、文明水平高的党(政党文明;政党文明的国际比较,政党能力的国际展现;政党作用的国家发挥)2、自身能力强的党(政党的能力,政党的执政能力)3、法治意识强的党(政党法治;政党权利;政党权力)4、执政本事大的党(科学执政、民主

    21、执政、依法执政、高效执政)5、群众威信高的党(政党执政合法性:合自然法、合文本法、合事实法)参考书: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上、下),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思考题目:1、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2、试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经验3、联系实际论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教训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两制”关系的基本认识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来与马克思主义

    22、中国化问题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讲社会主义在中国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与特殊性的问题。重点讲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很多。经验表明,在同一社会条件下,由于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和层面的不同,会对这一问题形成不同的解读,而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由于研究者看问题历史起点的不同,对这一问题也会有新的认识。在新中国历经57年,中经计划经济、闭关锁国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历史发展之后,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进一步思考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对于更好地从规律层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科

    23、学判断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及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分析和发展设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经由社会主义革命转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这里讲的必然性,一方面是指20世纪中叶的中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是指这种必然性还进一步表现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质”的规定性。这里的特殊性,即指与马恩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比较,中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以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必要的条件。中国社会由新民主

    24、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主要根据或基本条件,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政治条件。首要的是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及其巩固的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民民主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经济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与上述两个条件密切相联的是文化条件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程度。上述各项条件发展到怎样的情况下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呢?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当时都有一些认识。整体上看,可以认为刘少奇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的思考及其对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探索,代表着党在当时对此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在时间问题上,尽管当时的说法在表述上不是十分精确,也不一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

    25、时期。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特征是“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我们党所形成的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符合中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情况。而我们党在建国之初着手从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是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正确的战略举措。可是,这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考不久就发生了变化。主要观点:不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要发展,过早地实施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一种表现;而向社会主义转

    26、变过程中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实践上无疑等于雪上加霜。这其中留给我们的教训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急于过渡”,一是“过渡过急”。关于“急于过渡”。这主要是由原来设想的经过二三十年甚至50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时间,缩短为十几年,进而缩短为几年,实际上仅为3年的时间。与此相应的必然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起点大大降低。关于“过渡过急”。这就是加快过渡进程,缩短过渡时间,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可事实上,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伊始,就表现出“急”的情绪、“急”的要求和“急”的措施。事实上不到3

    27、年的时间内,就宣布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一举”使社会主义革命获得彻底胜利。三、造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急于过渡”和“过渡过急”的原因,既有直接的现实诱导,又有深层的思想认识,还有领导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第一,诱导性因素直接现实原因。导致毛泽东和我们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生重大改变的直接现实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有利发展,另一方面是国内新矛盾及其斗争的出现,还有一方面是苏联斯大林的压力。第二,基础性、决定性因素思想认识根源。其一,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肤浅。其二,在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

    28、基本思路上发生了偏差,过分地强调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其三,没有用“建设与发展”的标准审视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其四,对革命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认识不全面,不恰当地强调了其在政治上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对生产力发展积极的一面。除上述二个方面的基本原因外,还有一个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是党在长期战争年代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决策体制没有“破”,因而在事实上“引导”并“保证”着我们党仍然按照革命夺权的思路与方法,认识和解决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或者说是与执政党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没有“立”,因而不可能在党内形成应有的民主机制,使不同的思想认识和政策主

    29、张得以在认真的比较鉴别和实践检验中加以选择。总而言之,导致当年我们党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其过渡过急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形势发展的诱导,也有外部压力的促成;既有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肤浅,也有对资本主义作用认识的偏颇;既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不科学,也有对如何发展生产力认识的不清醒。它是一系列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以及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具体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实际相结合的一项不成熟、不完善的实践成果,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认真汲取。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与基本规律(一)总原则: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则,

    30、中国化就会因失去灵魂而迷失方向;二是必须坚持中国化,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因脱离实践而成为教条。(二)具体经验1、从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原则。正确认识国情、时代特点和国际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出发点。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革命建设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定内容。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借鉴和汲取他党和他国的经验教训

    3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条件。既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善于汲取失误的教训,不断进行学风整顿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搞清楚社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或者叫作永恒主题。2、从客观条件的角度看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有一个理论上成熟、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团结的领导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织保证。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三)具体规律1、“客观有需求”、“主观有能力”有机结合、交互作用的规律。任何科学理论的创新都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说明,即有其客观必要性;一是理论创新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即有其主观可能性。2、“基本原理”、“基本经验”和“文化传统”融为一体、交互作用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理论上的生长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实际及其经验是现实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国化的实践上的生长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文化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国化的文明载体及其民族气派的表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