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4878462       资源大小:60.11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

    1、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教材首先告诉学生: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他们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也是“等式”。这时,可以让学生对另外两道题写出的50+50=100、x+50100和x+50200不能称为方程的原因作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对方程的理解会更深刻。教材接着安排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即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练一练”的第题,让学生判断的同时,明确这道题里有以x为未知数的等式,也有以y为未知数的等式,使学生对“未知数”有正确的理解,防止把未知数局限为x,把

    2、方程狭隘地理解为“含有x的等式”。第2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3题都是看图列方程,编排这些题的目的是体会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数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巩固方程的概念,并为以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注意的是在几个部分数相同时,它们相加用乘法比较简便。如x, x+ x,如果遇到多个相同加数时,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如在关系式:买4本同样的故事书一共要16.8元,列出的方程是4x=16.8。如果少数学生列出的方程16.8x=4也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绝不能列出16.84=x这样的方程。因为后者仍然是过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于学生体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以后的教学也是有弊无利的。2、利用等式的性

    3、质解方程。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计算的各部分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也要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因此,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 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3仍然用天平的直观情境来教学等式的性质。教材设计了四组天平图,每组左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前的等式,右边的天平图表示变化后的等式,从左边的等式到右边

    4、的等式,反映了等式的性质。教材精心设计每组天平上物体的质量,第一组图写出的是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在左边的天平表示20=20以后,右边天平的两边各加1个10克的砝码,看图填写20+()20+()。学生在两个括号里都写“10”,在圆圈里写“=”,联系天平两边各加10克都变成30克,而天平仍然平衡的现象,体会填写的等式是合理的。这样就首次感知了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第二组图写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x=50到x+20=50+20的变化和比较中,对等式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数有进一步的感受。第三组图写出的等式两边都用字母a表示砝码的质量,圈出a克砝码并画上箭头,表示去掉它的意思。联系已有经

    5、验,这里的a代表许多个数,这组天平图与等式概括了众多等式两边减去相同数的情况。第四组图在方程x+20=70的两边都减去20,不但又一次表示了等式性质,而且与解方程的方法十分接近。另外,这道例题的8个等式中,有7个让学生在圆圈里填写“=”组成等式,这是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等式有没有变化。右边的四个等式分别让学生在括号里填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的数,有利于发现等式的性质。例5教学等式的另一个性质。教学时有两点应注意: 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图意。上面一组天平图的左边原来是一个质量为x克的物体,又添上一个质量相同的物体;右边原来是一个20克的砝码,又添上一个同样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乘2。下面一组

    6、天平图左边原来是3个质量都为x克的物体,现在只剩下1个这样的物体;右边原来是3个20克的砝码,现在只剩下1个20克的砝码。这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都除以3。二是等式两边同时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一点学生能够接受。因为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提到除数不能是0。例4和例6教学解方程,解方程的关键是方程的两边都加(减)几、乘(除以)几,教材对此有精心的设计。例4看图列出方程,学生先从图中能得到求x值的启示: 只要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各去掉10克的砝码。联系等式的性质与方程x+10=50的特点,理解“方程两边都减去10”的道理: 等式的两边都减去10,左边就剩下x,x的值只要通过右边的计算就能得到。例

    7、6在列出方程以后,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方程经验和有关的等式性质,思考“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这个问题,并解这个方程。这些设计都体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另外,例4的编写还注意了三点: 一是示范了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强调等式变换时,各个等式的等号要上下对齐,教学时必须严格遵循;二是求得x=40后,通过“是不是正确答案”的质疑,引导学生根据“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进行检验;三是在回顾反思求x值的过程基础上,讲了什么是“解方程”。这些都是以后解方程时反复使用的知识。 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是教材编写时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好教材设计的两道题,能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8、一处是第4页“练一练”第1题,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的左边已经加上25(或减去18),右边应该怎样?这是刚开始教学解方程时的设计。通过在方框里填数,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 引导学生正确应用等式的性质,体会解方程的策略和思路,理出解方程的关键步骤。学生在方框里填数一般不会有问题,在圆圈里填运算符号可能会出现错误。要通过交流和评价,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另一处是第6页第7题,简化解方程过程的书写,浓缩思路,是在基本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以后安排的。如解方程x-20=30,在方程的两边都加20这一步,省写了虚线框里的内容: x-20+20=30+20,直接写出x=30

    9、+20。这样做能使解方程的思考流畅、书写简便,从而提升解方程的能力。教学时要让学生体会简化的过程,重点讨论圆圈里填什么符号、方框里填什么数以及为什么。第8页“练一练”第1题、第10页第2题的编排意图与上面相同。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解决的都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时的数量关系与列算式时明显不同。列算式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方程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在寻找等量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一是联系生活经验,按照事情的发生与发展线索,理

    10、顺数量关系。如买1件上衣和1条裤子一共用去86元,原有的图书借出56本还剩60本,付出的钱数减电话机的价钱得找回的钱数,妈妈的岁数减小红的岁数得妈妈比小红大的岁数。有了这些等量关系,列方程就方便了。二是暂时不要鼓励对数量关系的发散性思考,也不要提倡列出的方程多样,确保把握和应用事件里的最基本的等量关系。这对以后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学解方程的时候,渗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例4求天平左边正方体的质量,例6求长方形试验田的宽,都是先列出方程再求解。这两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有两点好处: 一是初步体会列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继续体

    11、会列方程的依据是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例4的相等关系是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例6依据长方形面积公式列方程,是对等量关系的一次引导。教学的时候,既不要冲淡例题的教学重点,又要让学生获得这两点体会。例7首次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三个内容: 一是怎样寻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二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列方程解答,三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格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最重要,另两个内容都能在第一个内容中得到启示。这道例题的相等关系是从“小刚比小军少跳0.06米”得出的,把文字叙述的相差关系改变成数学式子表示的相等关系,就列出了方程。在这里要注意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写设句列方程

    12、解方程-检验写答”。特别要提醒学生规范地写设句,自觉得进行检验。在交流中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对学生的多种解法,教材对此表示肯定,但并不要求学生一题多解。“试一试”辅助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在分析“蓝鲸的体重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的基础上,以填空的形式得出等量关系。其他解题活动由学生独立完成,逐渐熟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例7和相配合的“试一试”“练一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里都有一个关于“相差多少”或“几倍”的已知条件,只要抓住这个条件分析相差数或倍数的具体含义,就能找到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练习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有了扩展,如

    1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有、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单价数量=总价等,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寻找和应用等量关系列方程。教材在整理与练习中,还安排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提高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体会初步的数学模型思想。像13页的第8题,分四步引导学生探索并运用规律:第一步,先写出3组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求和;第二步,引导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用语言表达这一数学模型;第三步,直接运用发现的规律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步,拓展规律,运用连续5个奇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五、学生可能的错误与困难:、学生一开始解方程时不能正确书写格式,等号不能对齐。算出结果后,不能正确进行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没确定等量

    14、关系式就开始写设句,设句不完整,算出结果后会不自觉地加单位。、不能根据关键句找到正确的等量关系式。许多发展性的关系式有所遗忘。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强调与练习,我以前的教学是要求每人解完方程后把检验的过程也写下来。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前先写出数量关系式。慢慢地让学生形成习惯达到一定的技能。六、精彩的课例推荐: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贲友林“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 (江苏省20XX年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二等奖)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包括上课视频“列方程解题”教学实录与评析大家可以到“小学数学教学网”上去查看:“方程”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

    15、,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 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1. 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2. 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提问:你看懂了什么?学生可能想到:一边托盘内放了两个重50克砝码,一边放了一个重100克的砝码,两边一样重。追问:不看两

    16、边托盘内放的东西,你知道两边一样重吗?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50 + 50 100)为什么用等号连接?指出:像这样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就是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二、 认识方程1. 出示例2天平图中的指针部分局部图(第一幅图)。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用式子来表示,还会选用等号写等式吗?为什么?2. 出示完整的天平图。你能用语言描述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怎样用式子表示?x + 50 100)x表示什么?3. 依次出示例2第二、三幅天平图。要求:先用语言描述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然后用式子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17、板书:x + 50 150,x + 50 200。 4. 出示:2x 200。根据这个式子,想一想天平两边的物体是怎样的?你能描述出来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出示教材第1页例2的第四幅天平图。5. 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在黑板上集中呈现5个式子的卡片:50 + 50 100 x + 50 100 x + 50 150x + 50 200 2x 200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分成三类。按照你的理解,你能找出哪些是等

    18、式吗?学生口答,教师请学生根据他们的发言在黑板上移动式子卡片,将式子分类。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三类,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教师对黑板上的卡片位置作如下调整:50 + 50 100 x + 50 100x + 50 150 x + 50 2002x 200 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这里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让学生在黑板上把另一套式子卡片分类排列,并指导学生按下面的方式排列:50 + 50 100 是否含有未知数x + 50 150x + 50 100x + 50 200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

    19、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卡片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学生对黑板上的式子进行调整。教师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标注类别序号。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成了四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第类式子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6. 完成“练一练”第1题。依次出示前三道式子:6 + x 16;36 - 7 29;60 + 23 70,学生逐一做出是否是方程的判断,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对“60 + 23 70”做出判断后,教师将这道式子板书在算式卡片的第类中)出示第1题的其他式子

    20、,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式。结合学生的判断,教师指出:方程中的未知数,既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反思:根据刚才的练习,你发现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用课件结合“练一练”第1题进行动态演示:先是将所有的等式画上集合圈,再闪烁显示其中的方程式,将方程式画上集合圈,集合圈中的等式渐渐淡化直至消失,出现文字“等式”与“方程”,如右图: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黑板上对式子进行的分类,理解:方程是一类特殊的等式;等式中,一部分是方程。7. 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写一些方程,再在小组里交流。三、 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

    21、程思想 1. 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图略)。学生先用语言表述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2. 完成“练一练”第3题。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四、 课堂总结(略)五、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13题。 说明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对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强调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开展方程的教学。以天平为形象支撑,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写出式子,再通过分类,比较式子的异同,在讨论和交流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感受,理解方程的含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并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

    22、甚至告诉学生,而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 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小学生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如在算式“3 + 2”的后面写上等号,往往被理解是执行加法运算的标志。他们通常把等号解释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也就是在3 + 2与5之间建立了相等的关系。本课设计,首先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对相等关系和等式的理解,而不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从而为后续认识方程,体会列方程是表示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建立良好的基础。 方程,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的认识,也是感受在解

    23、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立模型的过程。全课教学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的基础上,都是引导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即把日常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进而转换成符号语言。如“试一试”第二幅图,学生很容易列出形如“20 - 12 x”的式子,这样的式子反映的是学生仍然停留于算术思路。让学生先用语言描述图意,从直观的图中抽象出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让学生进一步用数学式子表示。在多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顺利实现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第二单元“确定位置”一、 知识体系本单元主要教学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

    24、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还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此外,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时相关的找点、描点知识也为本课的学习积累了操作层面上的经验。如果说这些已有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向、对应学生的生活常识的话,那么本课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类似于“第几排第几个”的生活化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也就是数学化的表达,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第三学段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六年级的确定位置对应是的极坐标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知识还关涉到

    25、物理学中“维数”的数学表达。二、 教学建议1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用“第几排第几个”及类似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教学例1时应充分利用并及时提升学生的这一经验。具体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呈现教室里的座位场景,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同时产生正确、简明地描述位置的需要;(2)介绍“列”“行”的规定;(3)将实际场景抽象成“行、列”的方式排列,确定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些都是人们的约定;(4)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 一是“数对”指两个数

    26、,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2呈现丰富的情境,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教材给出了公园平面图,标出了行数和列数。在明确书报亭的位置是(2,3)后,教材放手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7个地点的位置。这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教材还有意识地安排了类似儿童乐园和书报亭这两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时前一个数相同,后一个数

    27、不同;类似饭店和水池的位置,前一个数不同,后一个数相同,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三、 教材练习的处理在练习中,教材注意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情境,让学生练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比如,练习三中让学生确定厨房瓷砖和会议室地砖的位置,这里根据实际,列数和行数指的是方格,而不是方格线上的点,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质上与平面图是一致的。教材还在“你知道吗”介绍了地球上用经线和纬线确定位置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了计算机可以根据需要,输入列数和行数制成表格。教材还在练习中联系国际象棋的棋盘,让学生确定棋子的位置。教材还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一是联

    28、系平面图形的知识,像16页第1题、17页第2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确定顶点的位置或根据数对确定的位置,判断连成的图形;二是联系方位的知识,根据数对描述路线,像19页第4题;三是联系用字母表示数,感受数对之间的联系和简单规律,像第5题。四是联系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用数对确定图形平移或旋转后顶点所在的位置,像20页第7题。四、 相关教学案例一、 情境引入,激发需要 能说出我们班中队长坐在哪里吗? 出示例1主题图,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描述小军的位置。(学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4组第3个,也可能认为小军坐在第3排第4个) 质疑:同样都是表示小军的位置,怎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呢?(第一种意见是把一竖排看作一个

    29、小组,小军就在第4组第3个;第二种意见是把一横排看作一排,小军就在第3排第4个)怎样才能用一致的方式,更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学生可能想到:先说清楚是什么排或什么是组,再说明小军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统一规定,横着的是排,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定去说)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如果有一个约定,大家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做,就不会表达不清了) 揭示课题:怎样规定横排和竖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既准确又简洁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 认识列、行,理解数对 1. 对照座位示意图认识列与行。 讲解:(出示教材第15页的座位示意图)习惯上,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这样的方法来描述,小军就坐在第4列第3行的位置上。第4列第3行)(在示意图的第2列第4行的位置上,点出小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