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考经典时评阅读教育和法治.docx

    • 资源ID:4875967       资源大小:30.6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考经典时评阅读教育和法治.docx

    1、高考经典时评阅读教育和法治南开校长被指论文造假,是非曲直归于客观调查2019年11月19日 07:44:43来源:新京报 观察家当此之时,我们还没必要对曹雪涛“一棒子打死”,相比所谓的“学术不端”指控与学术清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公开、公正地对待此事。近日,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指有18篇论文涉嫌造假,论文实验图片也存在PS痕迹,一时引发热议。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工作人员回应此事时称,已经了解到网络上有关曹雪涛院士的投诉,并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18日凌晨,曹雪涛在同行评议网站“pubpeer”发文,回应了爆料者Elisabeth Bik对他部分论文的

    2、质询,表示正在仔细检查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并补充说,“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论文造假,是事关学术道德的一个大事。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术造假违背了治学的起码要求,更违背了学者的基本诚信。恰如费尔巴哈所说,“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论文造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是白璧微瑕的小事,而是有损职业共同体声誉的恶性事件,是不折不扣地触碰了“学术高压线”。遗憾的是,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丑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2010年卷入学术造假风波的长江学者李连生,到2014年国际新闻界杂志曝光大篇幅抄国外论文的北大博士生于艳茹;从2018年被曝多篇论文涉嫌抄

    3、袭的南大社会学院教授梁莹,再到2019年不知“知网”的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翟天临。尽管最后主管部门都给予了涉事人员严厉的处分,比如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取消博士学位、给予行政记过处分等,但目前还难以做到学术造假事件“清零”。也正因为学术造假的严重性,就需要匹配严肃程度相当的审慎调查。就当下曹雪涛教授被指论文造假来说,所涉及的是医学免疫学这样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远不是如翟天临博士论文查询复制比就可以一眼看出端倪的事情,必须仔细检查论文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录,同时邀请业界国内外专家进行评析,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对学术造假的调查,尤其是涉及科学研究成果的认定,还不是一个“一刀切”的问题,而必须还原事实

    4、,公正评判。比如2009年6月时任辽宁大学副校长的陆杰荣教授何谓“理论”?一文被曝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学校方表示,陆杰荣虽是第一署名作者,但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师大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署名陆杰荣仅为帮助论文得以发表。当然,这样的行为也有悖学术道德,曹雪涛在回应Elisabeth Bik博士时也表示:无论如何,在监管和实验室领导方面,没有任何借口出现失误。但“主动造假”和“被造假”,性质还是有所不同,这就给调查的客观中立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曹雪涛身为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术共同体中居于重要位置,兹事体大,由不得“自说自话”,有关方面当成立相对

    5、独立和权威的调查组介入调查,必要时引入国际专家进行评审。同时对调查数据进行详细披露,以接受公众和学界的监督。当此之时,我们还没必要对曹雪涛“一棒子打死”,南开大学也无须背上沉重的负担,“允公允能”是南开的校训,相比所谓的“学术不端”指控与学术清誉,更重要的是如何公开、公正地对待此事。我们不妨把结果留给时间,让子弹飞一会儿,期待问题尽快“水落石出”。莫一尘(学者)院士被指学术造假,期待官方权威调查2019年11月19日 07:44:05来源:南方都市报从11月15日起,有关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18篇论文涉嫌造假、论文实验图片有PS痕迹等消息就一直在网上热传。目前,在最初爆出曹雪涛论

    6、文造假的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能检索到有上述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括曹雪涛的论文已超过40篇。对此,曹雪涛于15日下午作出回应:“我知道大家关注这个事情,查完了,我会给大家一个回复。”最新消息显示,曹雪涛的学术团队已经回应了多篇论文中的图像异常问题。曹雪涛表示,基于截至目前的分析,以及从同事和同行那里收到的补充反馈,他希望补充一点“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不过,学术质疑并非一两个回合就可以结束,因为也有学者质疑曹雪涛可能有修改数据的嫌疑。这场发生在互联网科研论坛上的“论文是否造假争论”,具体情况如何,想必会在媒体介入下不断被

    7、披露。曹雪涛拥有颇具传奇色彩的学术经历。出生于1964年的他,26岁时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因硕士论文优秀被直接授予博士学位。28岁时,他破格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时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41岁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17年起,曹雪涛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医学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竞争领域,曹雪涛有大量论文刊发在英文期刊上。此次对曹雪涛的论文质疑,也来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爆出曹雪涛论文图像异常的人,是曾供职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比克博士。从2016年起,比克博士辞掉工作,专职调查各类论文图像异常问

    8、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早在2014年,比克博士就在无意间发现了曹雪涛作为通讯作者的3篇论文有可疑之处。她认为图像异常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有意为之,另一种则是“诚实或者无意的错误”。然而,比克博士的曝光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曹雪涛被平台上的学者所聚焦,最终曝光了他作为作者或共同作者的40篇论文涉嫌存在图像异常方面的问题。在这40篇论文中,“诚实或者无意的错误”占多大的比重成了一个问题。需要补充的是,比克博士并没有下结论,但她的确给出了自己的怀疑。被媒体报道涉嫌学术不端之后,曹雪涛的回应及时而简单,“查完了会给大家一个回复”。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既包括曹雪涛院士学术团队的自查自纠,更包括当

    9、事人接受学术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由调查委员会向学术界和公众发布调查公告。不过,到目前为止,南开大学官方还没有发表回应,中国工程院则表态会针对网络反映曹雪涛院士的有关问题展开调查。近年来,对于大牌学者,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论文真实性质疑可谓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曾因卷入论文造假事件而被浙江大学不予续聘药学院院长一职,但中国工程院并未取消其院士称号,也未公布调查结果。2014年,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认定王正敏在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但中国科学院也未将王正敏除名。从反应的速度到程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都出现过失位或迟缓的问题。那些

    10、被曝光的院士,即使被所在学校或科研机构认定存在学术不端,最终也很难被处理。而这也恰恰是许多青年学者所忿忿不平之处:为什么学术不端付出的代价可以如此之低,长此以往,等同于鼓励造假,鼓励剽窃,中国学术界的诚信和进步都将受到极大影响。反过来,如果曹雪涛能够自证清白,也会给中国学术界强烈的信心,给年轻学人树立非凡的标杆。总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期待从曹雪涛院士论文被质疑开始,学者所在机构应该形成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完全地向公众通报调查情况;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不应该仅仅作为“只进不出”的荣誉榜,对于调查确认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学者,应该采取零容忍态度,予以终身除名。论文涉嫌造假,无论

    11、是谁都要查清楚来源:光明网2019-11-18 12:00周末两天,斯坦福博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11月13日发表于知名的学术真实性举证网站PubPeer上的推文,引发了中国国内学术界的严重关注。该推文指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为通讯作者的多篇学术论文存在用“PS代替真实实验数据”的造假行为。这个推文引发了诸多“好事者”的追查:目前,在PubPeer网站上,已经有49篇曹雪涛院士以往发表的学术文章被质疑涉嫌造假,这些文章发表时间的跨度从2007年到2017年,其所刊载的期刊包括分子免疫学(Molecular Immunology)、血液(Blood)、欧洲免

    12、疫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癌细胞期刊(Cancer Cell)、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科学研究期刊,其中还有一篇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上。今天(11月18日)有媒体报道说,对此指摘,曹雪涛院士做出回应,表示其收到质询后,已将相关质疑列为“最高优先事项”,并开始自查,“仔细检查了手稿、原始数据和实验室记

    13、录”,“如果调查中发现对已发表记录的最高精度造成影响的任何风险,他们将立即与论文相关期刊编辑部合作”。曹雪涛院士表示,对这些研究的分析仍在进行中,基于截至目前的分析,以及从同事和同行那里收到的补充反馈,“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如果不算时差,恰在上述推文发表的同一天,2019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曹雪涛等3名工程院院士给现场6000名听众以及全国各地观看网络直播的约80万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带来了“有关科学家精神与学风建设的豪华大餐”。王泽山“嘱咐年轻人,在做科研过程中,要有责任感,学会包容和诚信,杜

    14、绝学术腐败、抄袭、造假、浮夸浮躁等背离科学精神的行为”。相关报道称,“曹雪涛没有讲自己的故事,而是用邓稼先、屠呦呦、顾方舟、黄大年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向大家诠释了中国科学家的爱国奉献精神”,“呼吁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新时代的中国学派,通过鼓励批判、质疑探索精神,允许宽容科学研究的失败,鼓励科技工作者立异鼎新,建立新学说、标立新学派、追求新境界,推动文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出中国声音,走出中国道路,作出中国贡献”。此次会上还发表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倡议书。11月8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和选举会议结束,会议初步确定了新当选的中国

    15、工程院院士。此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把院士队伍比作科技长城,是学术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所以珍视荣誉,固守长城格外重要。正因为如此,院士称号不应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院士们要强化科学道德建设,加强自律,不要四处兼职,尤其是不要在非本专业领域挂名兼职”。这番话也曾在前两天引起各方关注。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就已有人说过这番话。2006年,中科院科学道德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说,“院士就是院士,只是学术荣誉称号”,“不要把院士和学术以外的东西挂钩,这种挂钩可能导致不良科学作风问题”。问题出在哪,大家显然都清楚。并且早就清楚。“近八成大学生网购过不实用物品”的警示2019-1

    16、1-19 09:28:32来源:北京青年报去年“双11”,福建农林大学的余玲珑在一次性购买五六件衣服后,沮丧地发现适合自己的只有一两件,其他的被妈妈转手送给了姐姐。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792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6.99%的受访大学生有购物后不怎么使用的情况,而后悔自己买过没用东西的受访大学生占77.53%。(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熬夜剁手狂欢购物后,才发现自己购了一堆并不需要的东西,具有这样的经验和体验的“剁手党”不在少数。调查的结果足以说明,近九成的大学生购物后存在不怎么使用的情况,近八成的受访者后悔购买了无用的东西,如此超高的不合理采购率和后悔率,足以说明在网络购物中

    17、,普遍存在消费不理性的现象。冲动的购物形成了“消费浪费”,让消费者更加理性地消费,依然是道沉重的现实课题。网购节促销打折,形成了全民疯抢的购物氛围与效应,再加上电商拼团销售等策略的使用,对消费购物欲望是一个极大的刺激。精准的营销策略下,人的消费欲望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只是浏览一下到初次尝试,再到最后一直停不下来。这些沉溺于网购的群体,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其结果,购物成了一种愉悦自己的乐趣,置入其间者高度享受过程带来的快感,却忽视了需要所采购商品本身,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种失去理性的依赖。这种冲动式购物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强迫性购物。强迫

    18、性购物是一种功能紊乱的消费行为,这类人群失去了对购物行为的控制,持续过度地购物。最突出的表现是,先是不加节制地疯狂购买了一大堆东西,等冷静后又开始苦恼和后悔。如果强迫性购物行为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变得更加严重,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虽然按照电商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购物后有“后悔权”,但基于对商家利益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若没有相对合理的理由,这种权利也会受到限制。同时从避免资源浪费的需要出发,也应当避免后悔权的滥用。强迫性购物后果的严重性,一些个案足以证明。今年“双11”期间,因妻子网购去年欠20万,今年又欠30万,四川泸州一男子走上天台“以死相逼”阻止其老婆“剁手”。还有很多购物者,还没

    19、有等到“双11”的到来,就把手中的“子弹”打得精光。“买买买”所带来的快感,最后变成了一地鸡毛的烦恼,闹得鸡犬不宁的强迫性购物,除了“以死相逼”的外力介入,还需要理智下的自我控制。从调查的情况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诸多群体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强迫性购物。在身边强迫性购物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外力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让“理性购物”重新占据上风。回归理性没有特效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比如加强对强迫性购物的危害性的宣传,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警醒他人;还比如应当实行家庭温情关怀,对具有强迫采购倾向或已出现这种状况的群体,家庭成员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协助其做好自身控制;还比如要在“双11”等关键节点

    20、,以陪伴、旅行等方式,转移采购者的注意力,使之从采购依赖中摆脱出来。在此基础上,应当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方式,从基础层面做好理性购物的教育和引导,让理智成为一种个人素质和社会氛围。(堂吉伟德)高校“倡议”学生捐书惹争议,问题出在哪2019年11月19日 07:43:58来源:光明网又见高校“强制”学生捐书的现象。据封面新闻报道,11月15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校图书馆下发通知,要求2017、2018级每位同学都要捐书,引发学生热议。该校文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系通知群里,均表明每位同学都要捐书。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回应称,图书馆只是在全校倡议捐书,将通知下发到院系,而学生投诉的强制捐书行为

    21、系个别院系所为,院系怎样做与图书馆无关。高校要求在校学生捐书的现象,不是第一次发生。过去的一些案例中,校方多强调的是向师生发出倡议,而并非强制。这次事件涉事学校图书馆的回应也是如此。不过,从报道中的对话截图看,院系要求学生捐书,显然不像是倡议。到底是图书馆一开始就是强制要求学生捐书,还是这个倡议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除了图书馆和涉事院系这两个直接责任主体作出回应,校方恐怕也应该调查清楚后加以释疑。图书馆也好,院系也罢,无权强制要求学生捐书,这个常识无需再重复,包括此次案例在内的多起类似事件中的涉事主体都极力否认强制要求师生捐书,也说明相关学校应该懂得这个常识。但类似的现象一再出现,还是需要深刻

    22、的反思。跳出个案看,更应该追问的一点是,高校图书馆为何要倡议学生捐书?客观说,如果是在毕业季,为避免一些毕业生在书籍处理上“浪费”,学校倡议毕业生可以将不需要的书籍捐赠给图书馆,倒也未尝不可。但是除此之外,学校方面是否又有其它的动机?比如,不少高校的简介中,都往往会突出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以此作为高校实力的一种象征。但是,如果高校藏书的丰盛是通过倡议乃至强制学生捐书的方式实现的,是不是有变味之嫌?一方面,大学生所能够捐出来的书,基本上还是教材。全靠教材来为图书馆藏书“充数”,这是否有点重量不重质?另一方面,每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图书采购经费,倡议学生捐书,到底是相关经费不够用,还是正常经费被挪作他用

    23、?除此之外,一项倡议很容易变成强制,这本身也折射出高校内部的某种管理文化。一般而言,我们往往将不正当的强制行为看作是权力的颟顸做派,那么,一项号召捐书的倡议变成强制,这是否也说明某些院校的管理也沾染上了不该有的权力恶习?因此,捐书到底是强制还是倡议,必须说清楚,不能给学生带来无谓的压力。而即便是倡议,也未必就一定理直气壮。一者,倡议的背后是否存在问题,同样值得深究;二来,倡议容易被扭曲为强制,也未必不对应着管理理念上的偏差。总之,看似正常的高校捐书倡议时常惹来争议,背后可能蕴藏着一些高校管理当中的诸多隐蔽乱象。涉事高校要明白“错在哪”,才能真正避免类似现象一再发生。(朱昌俊)智障女孩遭性侵怀孕

    24、,未成年人保护网需收紧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9-11-18 18:32作者:西坡广东茂名12岁智障女孩小文(化名)遭性侵两次怀孕。近日,这起令人震惊的性侵事件引发舆论关注。据澎湃新闻报道,女孩第一次怀孕后,所居住的社区书记接到求助后报警,但未主动与妇联等部门沟通,一定程度使得该事件未得到重视。但社区书记认为,自己报警了,并且“告诉她的父母要管好她”,尽到了义务。然而,女孩父母也是智障人士。这一事件中,小文亲属称,家庭、妇联、派出所等在关心保护上不够。对此,该社区妇女主任表示,事后她曾多次跟随小文并将其送回家。针对网友对妇联在第一次事发后未起到主动联系作用的质疑,妇联则回应称,“街道、市级

    25、妇联平日有做很多工作,帮助了很多人”。而多位社区干部表示,安排人力时刻保护小文并不现实。对于第一次报案后为什么没有破案的疑问,派出所回应称,报案至今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小文表达能力限制等原因,破案线索较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保障,似乎都或多或少地失了效。目前为止,尽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出现了重大疏漏。受害者小文的父母二人均为智障人士,我们不去讨论其婚姻的合理与否,但从目前的事实来看,其家庭确实是悲剧的。这样一个家庭生育的孩子,在许多人的眼皮底下,短短时间内被性侵两次怀孕,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孩子是无辜的,她没有权利选择是否要来

    26、到这个世界。但既然孩子出生了,就要有人为她的安全负责,当她遭遇欺辱就应该有人为她主持正义,并修复破损的安全之网。这是问题讨论的起点,而文明社会要求所有人承认这个起点。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每一个环节都缺乏强有力的介入和推动。从其负责人的回应中,我们也能看出每个环节都觉得自己尽力了,或者问题出在另一个环节上,没有人觉得自己应该对悲剧负责。而对于一个无力自我保护的未成年残障女孩来说,可能正是这种推卸心态,将这个生命体置于无人保护的状态下。我们无法接受一个女孩两次遭遇不幸的事实,那就要努力去追问安全之网究竟是如何破损的,才能知道该从哪里补牢。对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我

    27、们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方案对其进行保护。这个方案要指定一个主要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其他的主体各司其职、及时补位,才能形成一张有效的网。不得不承认,过去这个方案是有所缺失的,虽然有很多部门、人员名义上负责,但却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小文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个案,更应该是一个警钟。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建立保护机制,防止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西坡)12岁智障少女遭性侵两度怀孕,亟须补牢防护之网2019年11月19日 07:44:40来源:新京报视点期待小文的遭遇,能激发出更多的保护力量,共同织密、织牢守护未成年人、残障人士的防护之网。最近一则题为12岁少女遭性侵两度怀孕:一

    28、家四口智力残障、嫌犯未定的新闻,单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人五味杂陈。看到“12岁”会愤怒,看到“性侵”会痛恨,看到“智力残障”会悲悯;而看到“两度”,则让人倍感无力。并且,这个“两度”的间隔时间,只有短短数月。如果说,第一次可以归为“偶然”或“个案”,从而得出“难以避免”的结论,那么第二次呢?智力残障人士遭遇性侵的新闻并不罕见,但这次发生在广东茂名的案件更加典型。如果说,日常的保护体系不够健全,导致性侵发生尚有谅解空间,但是小文在刚做完流产手术后的“敏感时期”再被性侵,笼罩在她周身的防护系统,就显得漏洞太大、能量太稀薄了。而从第二次作案人员的心理来分析,他如果明知小文第一次怀孕,已经引起了家属、社

    29、区、警方的注意,还肆无忌惮地作案,其胆量何来?抑或是,他从小文第一次被性侵的“淡化处理”中看到了某些侥幸,反而鼓起了勇气?如果这种可能性存在,那无疑是更大的悲剧。报道当中还有个细节:第二次发现小文怀孕后,“家属没急着让小文做流产,一度打算凭此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但随着小文的肚子一天天变大,家属妥协了。”好在,目前不仅是警方和媒体,中国残联、广东妇联都已发声,其悲剧终于引起了重视。我们也期待最后的结果以及随后的系统性建设,都无愧于这份重视。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幼女,本就要从重处罚,造成被害人怀孕的,还要从重处罚。所以,这不仅仅是“至少两起强奸案”,更是情形严重、性质恶劣的强奸案。相

    30、关部门也都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追查到底。不过,法律的惩罚,永远是悲剧发生后,是造成的伤害无法挽回时;而预防性的措施,则可以尽可能地将伤害堵在源头上。11月,刚好是我国“残障发声月”。去年此时,在北京召开的残障人士全面性教育挑战与实践策略研讨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残障儿童遭受性骚扰、性侵犯的比例高于健康儿童。研讨会指出,要从家庭支持、学校教育、机构服务三方面推进残障儿童与青少年全面性教育。回看小文的处境,父母和哥哥也都是智力残障人士,且是贫困家庭,他们本身就是需要保护的对象,所以更多的力量还是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和机构服务上。其实,不仅仅是未成年的残障人士,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孤儿等群体,都存在类似问

    31、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未成年残障人士遭遇性侵的问题,也就可以转化为另一个更加广泛的问题:失去有效监护的人该如何被保护。按照民法总则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亲属和其他愿意监护且有能力的个人或组织按顺序担任监护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我们不知道小文的监护人到底是谁,又是如何履行监护责任的。但显然,眼下的监护结果,是不合格的,是需要改变的。值得一提的是,检索有关智力残障人士性教育和性安全的相关论文发现,它们多是综述类和总结性的文章,具备调查性、研究性、建设性的学术著作并不多。甚至,很难找到这一群体被性侵的相关数据。这个“信息匮乏”的信息,其实恰恰从侧面反映出

    32、,这方面工作的薄弱。不过,因为一个事件或一条新闻,促进一部法律诞生的案例并不罕见。比如美国的梅根法案、韩国的熔炉法等。期待小文的遭遇,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保护力量,共同织密、织牢守护未成年人、残障人士的防护之网。他们的天空,应少一些阴霾,多一些色彩。与归(媒体人)穷县“富教”该不该,复杂现实里没有简单答案2019年11月19日 07:44:11来源:南方都市报一个深度贫困县,教育能如何作为?日前,云南省绿春县砸两个亿建高中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该县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2018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亿元,贫困人口尚有30128人。绿春县这两亿是经过几年从各级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里积累而来的,动因包括改变过去绿春县高中教育一直被其他地区“掐尖”的状况。对于穷县“富教”,大致没有什么异议,争议点主要在于如何“富教”。具体到绿春的案例,就是“富教”是否意味着这两亿就要“富”在建高中上。国务院参事室参


    注意事项

    本文(高考经典时评阅读教育和法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