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x

    • 资源ID:486626       资源大小:132.21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x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一、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生理学(physiology):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以正常人体及高等哺乳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2、研究任务:正常人体、高等哺乳动物及各系统、器官和细胞所表现的生命活动规律。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机制。各系统、器官和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内外环境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3、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细胞生理学或普通生理学)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研究(组织和器官生理学)系统水平的研究(系统生理学)整体水平的研究4、研究方法:急性

    2、实验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二、内环境与稳态人体与环境:内环境与稳态: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作用部位精确体液调节:激素缓慢、持久、广泛自身调节:适应性反应范围局限、幅度小、对刺激的敏感性低2、机体稳态的反馈调节(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第一节 细胞膜超微结构及物质跨膜转运一、细胞膜的结构1、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

    3、l)提出:Singer和Nicholson(1972)特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膜蛋白酶蛋白、受体蛋白、转运蛋白(载体、通道、离子泵)二、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转运形式单纯扩散:O2和CO2等易化扩散: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主动转运: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继发主动转运:肠上皮对葡萄糖等的吸收入胞和出胞: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第二节 细胞间通讯和信号转导细胞生活环境中各种信号,一般先作用于细胞膜,通过膜结构中一种或数种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相应的功能改变,这一过程

    4、称为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或跨膜信号传递。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激酶受体、JAK相关激酶受体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器官生物电细胞生物电跨膜电位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一、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 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产生机制: K平衡电位、Na的扩散、Na K泵的作用几个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刺激

    5、与反应 兴奋与兴奋性 阈强度与阈刺激阈强度为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常用指标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并可向周围和远处扩布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去极相(上升支):Na内流;复极相(下降支):K外流;复极后: NaK泵的作用几个概念:超射值;锋电位;阈电位;“全或无现象”;局部兴奋三、组织的兴奋(excitation)和兴奋性(excitability)1、兴奋和可兴奋细胞2、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刺激3、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 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低于正常 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

    6、 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四、兴奋(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学说: 已兴奋区与未兴奋区之间出现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邻近未兴奋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动作电位。此过程在细胞膜上不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五、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征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六、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七、单相和双相动作电位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一、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神经元兴奋 Ca2内流 前膜量子式释放Ach(乙酰胆碱) Ach扩散并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 终板膜上离子通道打开,对Na、K通透性增加,尤其是Na 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达

    7、阈电位即爆发一次动作电位二、终板电位的特征类似于局部兴奋,具有以下特征:1、没有“全或无”性质,其电位大小与神经末梢释放的Ach量呈正比;2、无不应期;3、可表现总和现象;4、以电紧张扩布形式影响终板膜周围的肌细胞膜。(终板电位的幅度一般都大于使肌细胞兴奋的阈电位,能引起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三、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特征 信息传递物质为乙酰胆碱。 兴奋传递为一对一。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高敏感性。四、药物对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影响1、美洲箭毒和银环蛇毒可以同乙酰胆碱竞争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而可以阻断接头传递而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这样的药物常称肌肉松弛剂。2、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

    8、对胆碱酶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可造成乙酰胆碱在接头和其它部位的大量积聚,发生肌肉痉挛。五、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1、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囊泡释放化学递质并与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后膜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2、由于递质及其对突触后膜通透性影响不同,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 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发生局部去极化形成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可发生空间和时间的总和。(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释放抑制性递质提高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发

    9、生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六、突触活动的调节1、突触前的调节突触前抑制: 通过突触前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突触前易化:当一个突触前轴突末梢被反复刺激,突触后的反应将可能会随每次刺激而增大的现象。 2、突触后的调节突触后抑制:是由于中枢内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所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2)回返性抑制七、突触传递特征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突触活动的可塑性调节; 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八、神经

    10、递质与神经调质1、确定神经递质的基本条件2、神经调质3、神经递质的种类及其受体:胆碱类(如Ach)、儿茶酚胺类(NE、Adr、DA)、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GABA、天冬氨酸)、其它(前列腺素PG、P物质、组胺等)。第五章 骨骼肌生理一、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运动神经纤维兴奋 兴奋的传导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二、横桥具有两个特点1、在一定条件下,头部可与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可逆性结合而产生横桥运动;2、头部具有ATP酶活性,可分解ATP获得能量,提供横桥运动所需能量。三、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1、肌丝滑行理论提出:Huxley(1954年)内容:肌肉的缩短是

    11、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的滑行,而肌丝的长度和结构不变。直接证据: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发生缩短,同时看到H带相应变窄。2、收缩过程胞浆内Ca2浓度升高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 肌钙蛋白变构 原肌球蛋白变构 肌动蛋白上活性位点暴露 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 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3、舒张过程胞浆内Ca2浓度降低 Ca2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 肌钙蛋白构型恢复 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 掩盖肌动蛋白上活性位点 横桥不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细肌丝回到原位 肌小节长度恢复,肌肉舒张四、兴奋收缩耦联的基本过程肌细胞兴奋 兴奋传至三联管处 激活T管膜上的Ca2通道(变构)激

    12、活终池膜上的Ca2释放通道 终池内的Ca2释放入胞浆 胞浆内的Ca2浓度升高 激活纵管膜上的钙泵,回收Ca2 胞浆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引发肌肉收缩五、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1、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2、单收缩和单收缩的复合第六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1、结构 树突:接受传入信息并传至胞体 轴突:将始段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末梢,再传递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 胞体: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几个概念:棘突(刺)、轴丘、始段、轴浆流.2、机能分类(1)按生理机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2)按神经元对后继单位

    13、的影响分类: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3)按神经纤维末梢释放递质不同分类:胆碱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等。二、神经胶质细胞1、数量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的90,多突起而无轴突,总体积约占50。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和传播神经冲动。内含一般细胞器,代谢活跃,具缝隙连接利于离子通透。2、周围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少突胶质、小胶质。3、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隔离及绝缘、摄取化学物质、分泌、修复及再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营养功能。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联系; 聚合式联系;

    14、 链锁状联系; 环状联系; 神经元的韵律活动神经元的韵律活动源于中枢模式发生器2、反射和反射弧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首先由法国笛卡儿提出,后由英国的謝灵顿和苏联的巴甫洛夫阐明其规律。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任何一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3、反射活动的协调 反射活动协调的表现: 诱导; 最后公路原则; 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 纠正扰乱产生新的协调关系; 反馈: 使反射活动的调节精确化和自动化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接受外周和高级中枢的信息,其轴突构成纤维

    15、支配梭外肌;运动神经元分散在运动神经元之间, 纤维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3、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部分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呈现无反应状态。表现: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肌紧张减退甚至于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流。原因: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而不是离断脊髓的刺激本身所引起。4、脊髓的躯体反射(1)屈肌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屈肌反射有避免刺激、自我保护的

    16、意义。(2)对侧伸肌反射:当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该反射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衡的作用。(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该反射是维持机体姿势及完成躯体运动的基础。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网状结构:在脑干,有一类形状不一、分化较差的神经元,它们和许多神经纤维交织在一起构成一种犹如网状的组织。 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内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 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内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脑干通过上述两区实现对肌紧张的调节,形成适宜的肌紧张。2、去大脑

    17、僵直概念: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的现象。产生机制:由于在中脑水平切断脑干后,中断了大脑皮质、纹状体等对网状结构抑制区的功能联系,结果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相对占优势所致。3、姿势反射概念: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身体在空间姿势的反射。(1)状态反射:头部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引起的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可分为:迷路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2)翻正反射概念:动物被推倒后,经一系列反射活动,恢复正常姿势的反射。反射过程:动物翻到,头部位置改变,视觉与前庭迷路感受器受到刺激兴奋,反射性地引起

    18、头部位置恢复正常,进而颈肌内的感受器发生兴奋,躯体翻转,动物恢复正常状态。迷路器官和视觉器官在该反射中起重要作用。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代表区 包括:主要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和其他感觉运动区。(1)主要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相当于Brodmann分区的4、6区。其功能特征: 交叉性支配,但头面部肌肉多为双侧性支配。 功能定位精确,且为倒置排列,但头面部代表区内部呈正立排列。 皮质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确复杂程度有关,运动越精确、复杂的肌肉其代表区越大。 由刺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比较单纯,不能产生肌群的协调收缩。(2)辅助运动区:位于大脑皮层4区之前的内侧面,与双侧

    19、运动有关。在复杂运动编码上起重要作用。(3)其他运动区:用较强的电流刺激第一、二感觉区能引起肢体运动反应分别称为第一感觉运动区和第二感觉运动区。运动柱的概念:在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垂直切面上,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一个运动柱可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的活动,一块肌肉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功能:大脑皮质运动区除调节躯体运动外,尚与感觉机能有一定的关系,运动区皮质接受来自感觉皮质、小脑、基底神经节等处的传入信息,经分析、整合后,通过下行纤维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2、运动传导通路皮质脊髓束:皮质内囊脑干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皮质脑干束:皮质内囊脑干运动神经

    20、元。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其神经联系概念:大脑皮层下的一些主要对运动调节具有重要作用的神经核群。包括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尾状核和壳核合称纹状体。纤维联系:接受大脑皮层发来的纤维;基底神经节另有传出纤维发向丘脑、下丘脑、红核、黑质和脑干网状结构。2、主要生理功能:抑制全身肌紧张。3、基底神经节损伤的表现基底神经节的不同部位损伤,可导致运动障碍:(1)震颤麻痹(帕金森病):全身肌紧张亢进、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淡漠、静止性震颤。产生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释放减少,而对纹状体内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引

    21、起的。(2)手足徐动症:运动过多、肌紧张低下。五、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结构:灰质、白质及深部四对核团,表面分为: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三部分。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1、结构特征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结构特征的比较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发于胸腰段脊髓外侧柱长,发于脑干及脊髓底部侧角节后纤维长,一根节前纤维可和多个节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短,一根节前纤维只跟一个节后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节后纤维递质绝大部分是NA,支配汗腺、胰腺及骨骼肌中的舒血管N释放Ach(M受体)Ach(M受体)2、功能及特征

    22、(1)功能: 如:循环器官(交感神经加强;副交感神经抑制)、呼吸器官(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加强)、消化器官(交感神经抑制;副交感神经加强)(2)生理功能特征: 紧张性作用; 颉颃作用;协同作用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活动的控制1、脊髓: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但若没有高位中枢的调控,则不能很好适应生理活动的需求。2、低位脑干延髓: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的所在部位,吞咽、咳嗽、喷嚏、呕吐等反射活动的整合中枢。脑桥:前端1/3区域存在呼吸调整中枢。中脑:是对光反射的中枢,还与皮肤电反射、竖毛、防御性血压升高等有关。3、小脑:不同部位的兴奋

    23、可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的活动影响内脏机能。如刺激小脑能引起血压、心率的变化,对瞳孔运动和小肠运动也有影响。4、下丘脑 调节内脏活动(如血压); 调节体温; 调节摄食行为; 调节水平衡; 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调节情绪与行为; 控制生物节律5、大脑皮质新皮质;边缘系统6、边缘系统的定义和组成部分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回钩等在大脑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连接成一体,故称边缘叶。边缘叶连同与其结构及功能存在密切关系的结构一起构成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乳头体等结构。边缘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与内脏活动的调节

    24、、情绪反应和记忆有关。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觉的产生感受器接受的各种信息只有传到大脑,才能产生感觉。人的感觉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外,还有痛觉、压觉、温度觉、平衡觉(本体觉)、内脏感觉等等。二、感受器(receptor)1、组成形式 外周感觉神经末梢本身,如痛觉感受器; 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再包绕一些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样结构; 结构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受细胞 (sensory cell),它们同感觉神 经末梢相联系,如视网膜中的视杆和视锥细胞是光感受细胞,耳蜗中的毛细胞是声波感受细胞等。2、分类根据感受器所在的部位、接受刺激的来源等可将感受器分为: 外感受

    25、器:分布于皮肤、粘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温度、光和声等。 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感受机体内在的刺激,如渗透压、压力、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 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肉、肌腱、关节和内耳的位觉器等处,感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时所产生的刺激。3、功能原理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encoding)作用。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三、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1、感觉接替核: 腹后外侧

    26、核(接受躯干、四肢感觉传入纤维); 腹后内侧核(接受头面部感觉传入纤维);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觉传入纤维); 内侧膝状体(接受听觉传入纤维)2、联络核: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乳头体纤维联系,参与内脏活动) 腹外侧核(与小脑、苍白球、腹后核纤维联系,参与运动调节) 丘脑枕(与内侧、外侧膝状体纤维联系,参与感觉形成与协调)3、非特异投射核:内髓板内核群四、特异性投射系统1、投射特征:从丘脑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2、功能:传递精确的信息到大脑皮层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五、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投射特征: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部分纤维

    27、或侧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与其内的神经元发生广泛地突触联系,并逐渐上行,抵达丘脑非特异投射核,然后进一步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2、功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不产生特定的感觉。六、视觉1、引起视觉(visual sense)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睛(eye),由含有感官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2、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3、人脑通过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视网膜像的亮度和色泽,看清视野内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4、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在中央凹处无分布,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其与双极细胞、

    28、神经节细胞的联络方式存在汇聚现象。视杆细胞对暗光敏感,故光敏感度较高,但分辨能力差,在弱光下只能看到物体粗略的轮廓,并且视物无色觉。视杆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5、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在中央凹分布密集,而在视网膜周边区相对较少。中央凹处的视锥细胞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存在“单线联系”,使中央凹对光的感受分辨力高。视锥细胞主司昼光觉,有色觉,光敏感性差,但视敏度高。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视红质、视绿质、视蓝质6、视力眼辨别物体细节或精细结构的能力,也称视敏度。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设计的。所谓视角就是由外界两点发出的光线,经眼内结点所形成的夹角。正常情况下,人眼能分辨出两点间的最小距离所形成的视角为最

    29、小视角,即一分视角。视力表就是以一分视角为单位进行设计的。七、听觉1、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2、由声源振动引起空气产生的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组成的传音系统传递到内耳,经内耳的感觉毛细胞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后者传送到大脑的听觉皮质,从而产生听觉感受。3、听觉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其完成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即大脑皮层的存在。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的两种类型: 自发电位:无刺激就具有的持续、节律性的电位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诱发电位: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大脑皮层某一区域产生的电位变化。1、脑

    30、电图的种类和特征脑电图是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自发电活动的表现,可在头皮或大脑皮质表面描记这种自发电活动,称前者为脑电图,后者为皮层脑电图。正常脑电图可根据频率、波幅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波、波、波、波。2、两个概念同步化:大脑皮质中许多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呈现步调一致时,呈现出低频高振幅的脑电图波形。(如波为一种同步化波)去同步化:当大脑皮质中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不一致时,出现的高频低振幅的脑电图波形。(如波为一种去同步化波)3、脑电波形成的原理产生脑电节律活动的条件:同步化;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突触后电位皮层神经元节律性同步活动的起源:丘脑二、睡眠与觉醒睡眠与觉醒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两个必要过程,正常情况下,随昼夜周期而互相交替。觉醒是保证大脑正常工作的生理条件,睡眠是大脑维持正常机能的自律抑制状态。特点与意义:


    注意事项

    本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