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

    • 资源ID:4714964       资源大小:665.50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

    1、第一章 绪论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础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

    2、稳态。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稳态 :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做稳态。负反馈:在体内自动调控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号调整控制系统的活动,使后者的输出变量朝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即通过反馈使某种生理活动减弱,或使某种减弱的活动增强,意义在于维持机体的稳定第二章 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1)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

    3、膜转运,也称简单扩散。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主动运输: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 分类: A原发性主动转运(泵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被动运输: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势能)。 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顺电-化学梯度进行。归属: A 单纯扩散:上已提 B易化扩散:一些非

    4、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的物质,需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此过程不需消耗细胞能量。 分类: A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B经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的特点: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传导 化学门控通道 电压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cAMP-PKA途径 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3

    5、)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激酶受体: A酪氨酸激酶受体 B鸟甘酸环化酶受体 JAK相关激酶受体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1. 静息电位: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之。 特点:在大多数细胞是一种稳定的直流电位。细胞内电位低于胞外,即内负外正。不同细胞静息电位的数值可以不同。产生机制: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安静时膜对K+的通透性远大于Na+,K+顺浓度梯度外流,并达到电-化学平衡。2. 动作电位:如果给细胞膜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的、快速的的膜电位的变化。也称神经冲动。 特点:“全

    6、或无”性质:当刺激未达阈值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动作电位便迅速产生,并达到最大值,其幅度和波形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强而增大。动作电位能沿细胞膜向周围不衰减性传导,即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双向性传导:如果刺激神经纤维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从产生部位沿膜向两端传导。具有不应期,峰电位不可融合叠加。 产生机制:膜内外存在Na+浓度差; 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3. 相关概念:极 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超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过程。去极化: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过程

    7、。也称除极化。阈刺激: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超 射: 膜电位发生反转的部分,也称反极化。复极化: 超射后膜又迅速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4. 神经冲动传导的一般特性: (1)生理完整性:只有在结构和生理机能完整时,才有传导冲动的能力。(2)双向传导:刺激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纤维向两侧传导。(3)非递减性:传导冲动时,动作电位电位幅度不会因距离增大而减小。(4)绝缘性:一条神经干有很多神经纤维,由于有髓鞘进行绝缘,使得在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冲动不会相互干扰。(5)相对不疲劳性:因为冲动传导所消耗的能量要比突触传递所消耗的能量少得多。5. 简述神经-

    8、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答: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电-化学-电传递的过程:躯体运动神经兴奋(产生AP)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接头前膜融合突触小泡破裂释放Ach(量子式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受体(亚单位)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Na2+通道开放Na2+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并以电紧张方式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1. 突触后电位形成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 、K+,尤其对Na+通透性

    9、,Na+内流导致膜去极化,提高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或如下简述: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 突触囊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 K+外流 去极化(EPSP) 特点:(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出前神经元轴触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提高了突触后膜对Cl-、K+,尤其是Cl-的

    10、通透性,Cl-内流使膜电位发生超极化。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或如下简述: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 突触囊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主要) K+通透性 Cl-内流、 K+外流 超极化(IPSP)。 特点:与EPSP的相似。2. 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只能由传入神经元传向传出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2)突触延搁:突触传递是以递质为中介,需要经过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等过程,需要耗费时间。(3)突触可塑性调节:突触传递功能可发生较长时间的增强或减弱的特性。(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突触传递易受体内各种环境的影响

    11、。第五章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1. 肌节:在肌原纤维中,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的。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 肌丝分粗、细肌丝两种,都呈纵向平行排列。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三种蛋白组成。粗肌丝由激动蛋白组成。3. 骨骼肌收缩机制: (1)肌丝滑行学说:肌肉伸长或缩短均通过粗、细肌丝在肌小节内的相向滑动而发生,肌丝本身的长度或所含蛋白质分子结构不变。 (2)横桥与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横桥与细肌丝的结合、解离、复位,然后在与细肌丝上另外的点结合,出现新的扭动。 (3)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启动因子。(兴

    12、奋-收缩偶联:肌膜的电变化和肌节的机械缩短之间存在的关联过程) 肌膜电兴奋的传导:指肌膜产生后,AP由横管系统迅速传向肌细胞深处,到达三联管和肌节附近。 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 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指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所以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启动因子。4. 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形式(1)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表现长度变化而张力基本不变的收缩如:肢体自由屈伸。(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产生张力的变化而长度几乎不变的收缩如:用力握拳。(3)伸长收缩:当一个重物作为负荷施加在肌肉上时,如果该重物承受的重力超过了肌纤维横桥所能产生

    13、的力,肌肉将被伸长。如人站立姿势到坐在椅子上5.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动作电位,一种是快反应动作电位,存在于房室肌细胞和特殊传导组织浦肯野纤维中;另一种是慢反应动作电位,存在于窦房结处,是心肌自动起搏点的发源地。6. 心肌细胞包括: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特殊传导组织(窦房节、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纤维自律性由高到低)。7. 心肌收缩的Ca2 +移动机制:来自于动作电位或神经递质的作用会引发胞外Ca2+的内流,进而促发了肌质网中的Ca2+ 释放,胞质中的Ca2+ 引起肌丝的收缩。然后通过Na+- Ca2+ 交换机制和Ca2+ 泵的作用,使Ca2+排出胞外或

    14、重新回到肌质网中,肌纤维舒张。8. 肌丝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肉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邻的Z线都相互靠近,肌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9. 单 收 缩【twitch】:单个肌纤维对单个动作电位产生的反应。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10.强直收缩【tetanus】: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持续收缩状态。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在低频刺激情况下,由于两次刺激之间肌肉部分处于舒张

    15、状态,因此产生的肌张力曲线呈振荡波形。12. 完全强直收缩: 在高频刺激情况下,肌肉处于持续稳定的收缩状态,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第六章 神经系统1. 神经元的功能分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反射弧【reflex arc】: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过程(1)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2)传入神经将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向中枢(3)神经中枢接受、分析、整合信息,并发生兴奋(4)传出神经将兴奋传至效

    16、应器(5)效应器活动发生改变,引起效应。4.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四种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免疫防御作用)、室管膜细胞5. 反射活动的协调:A 诱导:反射活动协调的主要方式。一个中枢的兴奋过程引致其他中枢的抑制,此种中枢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负诱导。反之正诱导。B 最后公路原则【principle of final common path】: 主要是指传出神经元的活动规律。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触联系传来的影响,既有兴奋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因此该神经元最终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以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冲动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C 大脑皮质的协调作用D 反馈 交互抑制

    17、【reciprocal inhibition】:为负诱导的一种。当一组肌肉收缩时,与它作用相反的的肌肉则松弛,互相配合,得以完成某一动作。6. 脊髓反射【spinal reflex】:一种反射活动如果涉及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只是脊髓,那么这种反射活动称,有膝反射、腹壁反射、肱二头反射。7.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的发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类型:相位牵张反 射:是肌梭中的初级传入终末兴奋引起的。紧张性牵张反射:是肌梭中的次级传入终末兴奋引起的。8. 脊休克【spinal shock】: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断面以下节段

    18、暂时地丧失反射活动能力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特 点: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9. 网状结构【reticular formation】:脑干中有大量中间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去大脑僵直:如果在中脑上丘和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

    19、上将麻醉动物脑干切断,则动物立刻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10.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的特点: (1)交叉支配:一侧皮层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两侧呈交叉支配关系但头面部均受双侧运动区支配。(2)精确的功能定位:刺激皮层的一定部位,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而且这种功能定位呈倒置支配关系。(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4)不同动物皮层运动区的定位显著不同。(5)刺激运动区不引起协调性肌肉收缩。11.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将小脑分为:(1)前庭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2)脊髓小脑:由蚓部和小脑半球中间部(旁中央小叶)构成。(3)皮质小脑:是

    20、指小脑半球的外侧部。12.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的神经系统不受意识的控制,自动的调节着机体的内脏活动,故称自主神经系统,也称内脏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 13.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1)紧张性作用:切断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可使心跳加快,切断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使心跳减慢。(2)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在心脏: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在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增强其运动,交感神经抑制其活动;(3)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如刺激唾液腺的分泌。14. 紧张性作用【tonic action】:在静息条件下,自主神经纤维上经常都有低频的神经冲动传出到效

    21、应器。15. 简述下丘脑对内脏功能的调节?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参与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行动、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生理过程。a.调节体温:下丘脑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对机体产热和散热活动进行调节,使体温保持稳定;(调节内脏活动)b.调节水平平衡:下丘脑外侧区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并通过改变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ADH的分泌来控制肾排水,以维持水平衡:c.调节摄食行为:在下丘脑外侧区有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有饱中枢,两个中枢神经元的活动具有互相制约的关系,以调控摄食活动;d.调节腺垂体释放激素: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调节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激素的

    22、释放;e.调节情绪反应:下丘脑腹内侧区存在有防御反应区,与恐惧和发怒等情绪反应有关;f.调节生物节律: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调节日周期节律有关。16. 海马环路是由颞叶 海马回 海马 穹窿 下丘脑 乳头体 丘脑前核 扣带回 海马 所构成的神经环路。近期记忆与海马有密切关系。17. 自发脑电活动:大脑皮质经常有持续的节律性电位改变。 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18. 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形成的本能行为,无需训练而存在的反射活动 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某个具体生活过程中的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较强易变性和适应性的反射活动。第七章 感觉器官1.感受器的类型:根据对

    23、不同刺激的敏感性分:化学感受器痛觉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温度觉感受器(热、冷感受器)机械感受器光感受器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如果感受器是一种特化的传入神经元末梢,这种膜电位的局部去极化性变化。也称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 感受器的适应:某些感受器具有降低它们去极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而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这一现象称之。 分为:紧张型感受器 和 位相型感受器 感受野: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仅限定在所支配的皮肤表面的某个区域。2. 人的眼球壁自外向内:1、巩膜和角膜2、脉络膜、睫状体、虹膜3、视网膜。3. 眼的折光和其异

    24、常的矫正: 眼的折光异常:由于眼的折光系统异常或眼球的形状异常,外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视网膜的现象,如近视、远视、散光等。近视: 近视大多数是由于眼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的曲度增加所致,致使来自远处的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之前,所以看远物模糊。 近视者可在眼前加一凹透镜进行矫正。根据对近视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一般认为近视是由于长时间看近物或看细小的物体,睫状肌持续紧张以致萎缩所致。远视:远视一般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少数也有因先天性或后天性角膜曲度减小所致,致使来自物像的平行线聚集在静息眼视网膜之后,造成视物模糊。远视者可在眼前加一凸透镜,提高折光度进行矫正。 散光:散光多数是由于角膜表面经线和纬

    25、线曲度不一致造成,也有因晶状体曲度异常所致,致使不同平面的光聚集距离有差异,也即光线不能都聚集于视网膜上,致使视像模糊且歪。散光者需用尺寸适当的圆柱形透镜加以矫正。】4.视力、视野: 视力:眼辨别物体细节或精细结构的能力反映了光刺激在视网膜上的空间分辨力。也称视敏度或视锐度【visual acuity】. 视野:【visual field】:指单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它可以度量静止眼的周边视网膜对光发应的区域大小。 不同颜色的视野大小:白色蓝色红色绿色。5.视杆、视锥细胞的特点: (1)视杆细胞主司暗视觉,数量多,只含一种视色素视紫红质 (2)视锥细胞主司明视觉,数量少,含三种视色素

    26、。6.视紫红质: 包括视蛋白 、视黄醛。7.暗电流【dark current】:在暗中,脊椎动物视杆细胞的去极化是由于外段膜上存在一种持续的Na+内流, 这电流称之。8.给光中心型细胞【on-center】:一类细胞在光点进入其感受野中心时,冲动发放显著增加,而周边光照则引起抑制,但撤光时发放增加。 撤光中心型细胞【off-center】:一类细胞在光点进入其感受野周边时,而中心光照则导致发放减少,撤光时发放增加。9. 眼球光系统: (1)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2)感光系统:视网膜10.行波学说【traveling theory】: (1)对纯正弦声波的反应基底膜的振动频率

    27、与纯音频率相同; (2)基底膜的振动并不是以驻波形式振动,而是以一种行波的方式有窝底较窄的基底膜向窝顶端较宽部分移动,如低频声波以一种行波方式沿基底膜全长移动; (3)有声波引起的基底膜最大振动部位是声波频率的函数,高频率声波振动只发生在基底膜起始部分,而低频率声波振动发生在基底膜更远的部分。 (4)当刺激声为高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底端附近 (5)当刺激声为低频时,行波产生的基底膜最大位移发生在耳蜗顶端。11.阈值【threshold】:耳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感觉的最小强度,也称最小阈值或听阈【threshold of audibility】. 最大可听阈【

    28、maximum hearing threshold】:耳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引起听感觉的可耐受的最大可听强度。12.耳的基本结构: 人耳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中耳内为鼓室,内含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并由肌肉相连组成听骨链)内耳:又称迷路,由骨迷路(由耳蜗、前庭、半规管组成)和膜迷路(由耳蜗内的 蜗管,前庭内的 球囊、椭圆囊和三个膜性半规管 组成。球囊、椭圆囊和三个半规管统称为前庭器官。13.声音在耳内的传递: 声音经外耳、中耳到内耳:当空气中的声波经外耳道到达外耳道末端时,撞击鼓膜引起震动,鼓膜的震动再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和整个听骨链,通过蜗管传递到内耳听神经

    29、,听神经浆震动变成“信号”,大脑感知声音来源及音调。14.嗅粘膜内含有三种细胞:嗅细胞或嗅感受器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1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感觉功能: 触觉、压觉、温度觉、痛觉。 皮肤的传入或感觉神经脊髓神经 16. 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有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 (1)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鼓膜、听骨链和卵圆窗传入耳蜗,这是声波传导的主要途径。 (2)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振动,经耳蜗骨质部传入耳蜗内淋巴液,骨传导极不敏感,一般是振动的物体直接和颅骨接触,才能引起听觉。17. 简述眼视近物时的三重调节?答:晶状体调节:视近物时,通过反射使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从而使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增加,将近处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的使瞳孔缩小,以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与色像差,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视轴会聚:视近物时,两眼的视轴同时向鼻侧聚合,使近处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清晰的像。生理意义:减少进入眼的光线量,并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加深聚焦,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第八章 血 液1.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人体内,存


    注意事项

    本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考试重点.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