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最终版地概历年真题考点汇总.docx

    • 资源ID:4662923       资源大小:46.0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最终版地概历年真题考点汇总.docx

    1、最终版地概历年真题考点汇总名词解释1、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2、黄道面:太阳系中的行星的分布和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平面内,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白道面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面3、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4、大陆边缘:大洋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5、大洋中脊: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发生地震和火山运动。6、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和大洋中脊之间较平坦地带。7、科里奥利力:在运动着的物体上施加一个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

    2、变的力。:地转偏向力,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方向偏转。其偏转方向与大气相同。北半球向右。只改变运动方向而不改变速度。8、潮汐: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引潮力,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绕地月系质心旋转,绕太阳公转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9、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10、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其自由表面水潜水面。11、承压水: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12、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以7.0km/s左

    3、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也从4.2km/s突增到4.4km/s。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称为地壳。1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85km的深处。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7.23km/s向下突然消失。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及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部分称为地核。14、低速带:出现深度一般介于60250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少5%10%左右,低速带上下没有明显界面,波速的变化是渐变的,低速带在地球

    4、中所构成的圈层被称为软流圈。15、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16、地温梯度: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17、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18、磁倾角:磁场强度矢量与水平面的交角,以磁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19、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百分比。20、丰度: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21、矿物: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22、晶质矿物:内部质点呈有规律的排列的固体矿物,在有利的条件下都能生成规则的几何多面体外形。非晶质矿物,内部质点排列无规律

    5、,颇类似于液体。2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裂开面为解理面。24、断口: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25、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26、岩石的构造:岩石中矿物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27、大洋地壳:主要分布在大陆坡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厚度较薄,结构较一致。28、大陆地壳:主要分布于大陆及其毗邻的大陆架、大陆坡地区,厚度较大,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29、重力异常:在地面某点用重力仪获得的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重力异常。30、重力均衡: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作用,总是力求与其

    6、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和重量上的平衡状态。31、地质年代: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32、相对地质年代: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33、同位素地质年龄:主要运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规律测定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34、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行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35、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常以岩石的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36、风化作用: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或岩石圈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分解和破坏的过程。37、温差风化

    7、: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解的过程。38、残积物:化学风化作用后的难溶物质、岩石碎屑和风化形成的矿物。39、风化壳: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40、差异风化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于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41、球形风化作用:如果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相互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岩块,在岩块的棱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坏破坏,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棱角消失,在

    8、岩石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42、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喀斯特作用)43、石林: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形成巨型石芽,称石林。44、海蚀凹槽: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45、波切台: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46、搬运作用:

    9、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47、机械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营力以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四种方式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48、化学搬运作用: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49、分选性: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50、磨圆度: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碎而接近圆形的程度。51、冲积物的二元结构:河流冲积物在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水流速减小,洪水夹带的细粒泥沙,覆盖在河床冲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砂和砾石组成的河床冲积物,上部为细沙或粘土组成的河漫滩冲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

    10、构。52、三角洲: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水对河流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大量沉积下来,形成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的沉积型态。53、洪积物:由洪流形成的沉积物。洪积物再冲沟口所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叫洪积扇。54、坡积物: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55、黄土: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解理发育。成因复杂,以风成为主。56、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57、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份的熔融体。58、岩浆作用: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

    11、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59、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常形成熔岩流与熔岩被.60、中心式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常形成火山锥.61、岩株: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00km2。62、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间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63、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64、河流

    12、阶地:若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到达,形成分布于河各个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65、准平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改造,其总趋势是把原来地表高差相对较大的形态,经过风化剥蚀把它削低,同时又将破坏下来的物质搬运到地表低洼处进行堆积,以减少地表的高差,这种削高填低的结果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准平原。66、夷平面:当地表演变到准平原之后,如果地壳又重新上升,

    13、准平原被抬高,并遭受流水切割而成为山地,这时在山地的顶部可以残留着原有准平原的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其范围可大可小,上面可见到准平原时期的沉积物或风化壳,而且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他们代表已被破坏的原来准平原的表面。66、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67、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核老翼新。 68、震级: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以这次地震中的主要震级为代表,可用地震仪上记录到的最大振幅来测定。69、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

    14、破坏程度。往往与震级、震中距及震源深度直接有关。70贝尼奥夫地震带:在海沟附近都是浅源地震,离海沟较远出现中源地震,在更远的大陆内部则出现深源地震,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带,倾角一般为45左右。71、大陆漂移说:根据大陆形状的相似性、地层、地质构造、古生物、古气候等方面的证据提出来的大陆长期漂移、且至今仍在不停飘移着,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72、磁异常条带:是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形成一条条正向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平行洋脊对称分布的磁化条带。72、威尔逊旋回: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

    15、大洋形成消亡的一般规律。73、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断层两侧相互错动仅发生在两侧中脊轴之间的段落上,与平移断层把洋脊错开方向相反,是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74、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各种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75、矿产: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76、矿床: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与量符合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需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77、矿体: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一定形状、产状和大小的矿石堆积体,是开采的对象。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

    16、石称为夹石。78、矿石: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79、成矿作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内生外生变质80、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81、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的状态。82、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83、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

    17、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84、冰期: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间冰期,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85、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86、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8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88、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

    18、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89、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90、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91、摩氏硬度计:德国矿物学家弗里德里克摩斯(Friedrich Mohs)选择了 10种软硬不同的矿物作为10个等级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称为摩氏硬度计。92、花岗岩:火成岩的一种,在地壳上分布最广,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

    19、凝结成的结晶岩体,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色泽美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93、裂隙式火山:岩浆沿地面上的长裂隙喷出而形成的火山。94、贝尼奥夫带:自海沟向岛弧或大陆倾斜的震源带。简答及分析题1、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历史比较法是一种研究地球发展历史的分析推理方法,它的提出,对现代地质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均变论”认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球的演变总是以渐进的方式持续地进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其方式

    20、和结果都是一致的。但现代地质学的研究证明,均变论的观点是片面和机械的,地球演变的过程是不可逆的,现在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地球演变的过程也并不总是以渐进、均变的形式进行,而是在均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短暂的、剧烈的激变过程。所以整个地球的发展过程应是一个渐变-激变-渐变的前进式往复发展过程,也符合量变质变量变的规律。因此在运用历史比较法时,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思想作为指导,而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将今论古”,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地球科学的研究意义。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地球科学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

    21、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他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他的研究对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的作用。3. 大气圈层划分,以及各层大气温度变化特征大气圈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运动特点,可将大气圈自地面向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及散逸层。对流层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每升高1km温度降低6,称为大气降温率。由于对流层热量主要依靠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距地面越高,所获得的热量越

    22、少。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由于地面的不均与加热而导致的不同纬度、不同高度的大气具有温度差和密度差形成的。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对流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显著,人类生产活动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该层。平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气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但不存在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该层上部存在多层的含臭氧层,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有害紫外线平流层的温度最初随高度增加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到臭氧层处,由于其吸收大量的紫外线,温度上升很快。中间层:由于下热上冷,出现空气的垂直运动由于没有臭氧来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大而迅速下降。该层顶部已出现弱的电离现象。暖层:又称电离层在太

    23、阳辐射和宇宙高能粒子作用下,温度迅速升高,再次出现随高度上升气温增高的现象。由于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氧、氦被分解为原子,并处于电离状态,按电离程度可分为几个电离层,各层能反射不同波长的无线电波。散逸层:也称外逸层,是大气圈和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离地面太远,地球引力作用弱,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快,所以气体质点不断向外扩散。4. 冰川形成过程。冰川是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它是陆地上以固体形式存在的水。气候寒冷是冰川形成的必要条件,另外要有丰富的降雪量和合适冰雪堆积的场所。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降雪不能在当年全部融化而积聚起来,形成积雪区。积雪区的分布常受到雪线的控制,

    24、雪线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耗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如果地形合适,雪就不断聚集起来,随着积雪的增加,刚降下的雪,在地表热力及雪层压力的作用下,雪的尖端融化并逐渐冻结形成粒径较小的雪粒,经过一系列的压实,冻结和重结晶作用,雪粒增大变成粒雪,粒雪中空隙进一步减小,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5.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划分依据,陆壳和洋壳在物理性质,形成时代及厚度上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以650km深处为界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

    25、划分为外地核(液体28854170km)、过渡层(41705155km)及内地核(固体51556371km)。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随深度而递增变化的。当地震波遇到不同波速介质的突变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而地球内部圈层中出现两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一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g/cm3.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陆壳的厚度变化较大

    26、,结构较复杂,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陆壳内岩石变形强烈,而且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的时间漫长。现在一般认为形成年龄为46亿a。所以,陆壳自地球形成的早期便开始发育,并一直演化至今6. 地质年代中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者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为地层层序律。它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当地层因构造运动倾斜但未倒转时,地层层序律仍然使用,这时倾斜面以上的地层新,以下的地层老。当地层发生倒转时,上

    27、下关系正好颠倒。化石层序律: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它们一般被钙质、硅质等充填或交代(石化)。生物演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越简单则地层时代越老,反之越新。地层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置在一起的地层的新老关系,对比不同地区地层的新老关系应用化石层序律。地质体之间的切割:上述两条准则主要是用于确定沉积岩或层状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但对于成块状产出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则难以运用,因为他们不成层也不含化石。但是块状岩石常常与层状岩石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相互穿插、切割的

    28、关系。他们的关系以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来判定,切割者新,被切割者旧。地质年代单位的划分是以生物界及无机界的演化阶段为依据,主要的有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按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及构造运动特点划分地层单位称为岩石(区域性)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7.风化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碎屑型风化壳与砖红土型风化壳形成的气候特点。风化作用类型:物理风化: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层裂或卸载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解或碳酸化作用;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a. 气候和植被: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温度通过控制化学反应速度来控制化学风化作用的

    29、进行,也直接影响物理风化作用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等。降雨量和湿度通过介质的温度变化、水溶液成分的变化等来影响。植被对风化作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直接影响生物风化作用;间接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过程。b. 地形:地势的高度影响气候的局部变化,植被特征不一样,因而影响风化作用的类型和速度;地势起伏影响地下水位植被发育以及风化产物的保存;山坡方向,阳坡阴坡风化作用类型和强度都不一样。c. 岩石特征:岩石成分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抗风化能力从而形成的岩石抗风化能力也不同(差异风化)、岩石结构和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粒径、分布特征,胶结程度及层理对风化作用的速度和强度都有明显影响)、裂隙的发育使岩石与

    30、水溶液、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增强水溶液的流通性,促进风化作用进行等。寒冷地区形成碎屑型风化壳,湿热地区形成砖红土型风化壳。8.河流地质作用及各阶段的主要产物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A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两种。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通过自身动力以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的破坏机械破坏过程,而化学侵蚀作用使通过河水对河床岩石的溶解和反应完成的,尤在可溶性岩石地区比较明显。总的老说,以机械侵蚀作用更为主要些。河流的侵蚀作用按其侵蚀方向又可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使河谷加深加长。下蚀作用强烈的地方会形成瀑布,并且由于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

    31、直至分水岭。由于不同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强度和速度不一样,还会发生河流的袭夺现象。河流的侧蚀作用会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形成自由河曲还有牛轭湖。B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水在流动过程中,搬运着河流自身侵蚀的和谷坡上崩塌、冲刷下来的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机械碎屑物,少部分为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合物。前者称为机械搬运,后者称为化学搬运。河流机械搬运量与河流的流量、流速有关,还与流域内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有关。C河流的沉积作用也是以机械沉积为主。河床沉积形成心滩、江心洲和边滩。河漫沉积形成河漫滩、冲积平原和天然堤。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山口沉积形成冲积扇。还有牛轭湖沉积。9.岩溶作用发育基本条件、岩溶地形。通

    32、常把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基本条件:a. 可溶性岩石(必备条件)b. 岩石的透水性流动性(透水性强流动性强有利于岩溶作用进行) c. 地下水的溶蚀能力(二氧化碳含量高,降雨量大,潮湿炎热气候区最为发育)岩溶地形:包气带地下水的垂直运动形成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潜水面附近水平运动主要形成溶洞。10. 机械搬运方式及特点。a. 推移:pf(G-F-R)碎屑颗粒沿介质地面滑动和滚动,被推移的物质一般为粗碎屑物质,如粗砂和砾岩。若碎屑颗粒成分相同或相似,细小颗粒更易搬运;若成分不同,比重小的更易推动,球形颗粒更易被推动。b. 跃移:RG-F,碎屑物质从地面跃起并在推力作用下向前移动,当颗粒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上举力大大减小,


    注意事项

    本文(最终版地概历年真题考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