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docx

    • 资源ID:4647581       资源大小:64.05K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docx

    1、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1、诗经风秦风蒹葭蒹葭(jin ji)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洄(hu)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白露未晞(x)。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注释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萋和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溯洄(s hu)从之:逆流

    2、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这里指逆行。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代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晒干。湄(m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跻(j):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水中的小洲或小岛。采采:茂盛的样子。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消失。涘(s):水边。右:迂

    3、回曲折。沚(zh):水中的小块陆地。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和方玉润的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所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

    4、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时这个区域的。描写意境: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2、诗文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5、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张玉谷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注解:这首诗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乐府解题云:江南,古辞,盖美芳晨丽景,嬉游得时也。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古代诗歌中用莲字还有一种原因,是因为莲和怜同音,因此也借来表示怜爱的意思,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宋

    6、朝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赋予莲花以品性高洁的形象,从此莲被誉为花中君子。注释: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

    7、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意思是: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莲更多解释是恋。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作者小传: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

    8、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3、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亭亭:高耸的样子。瑟瑟:形容风声。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罹(l)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

    9、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咏松柏。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一首写法,与咏苹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写背景,后写主体,而是开笔便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突兀

    10、撑青穹的雄伟气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风加以烘托,写得极有声势。后面两句为表现松柏的苍劲,进一步渲染谷风之凛烈:风声一何盛,松技一何劲!前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简直就要横扫万木;后一何叙写松枝之劲,更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诗人也许觉得,与谷风相抗,还不足以表现松柏的志节,所以接着又加以冰霜的进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前一个正字告诉人们,此刻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后一个正字又告诉人们,再看松柏,它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礼记说: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正可拿来作端正的注脚。这两句描摹冰霜,辞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态从容。松柏的坚贞志节,正显现

    11、于这一鲜明的对照之中。此诗结尾也是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意谓:难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归结到诗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吐语沉着,戛然收笔。读者于涵咏之际,恍可见到,那雄伟苍劲的松柏,还久久矗立在眼前。简介:刘桢,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文学成就主要表现 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与孔融、陈琳、

    12、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合称建安七子,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4、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1注释1 玉阶:皇宫的石阶。 夕殿:傍晚的宫殿。 流萤:萤火虫。息:停止。2 罗:一种丝织品。 何极:哪有尽头。译文:夜殿窗外的帘儿已垂下,她隔帘久立,见那帘外的流萤闪闪;它们飞着飞着,直至夜深而息。长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独自缝制罗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尽头。2背景:汉成帝时,赵飞燕得幸,班婕妤失宠。班婕妤进见皇帝不得,担心自己地位不保,退而写下纨扇诗及自悼赋,情词凄怆。谢朓所作的玉阶怨,是受晋代陆机班婕妤的启发,谢朓以班婕妤

    13、的故事制题,写下玉阶怨一诗。作品鉴赏:首句点明地点是宫殿,时问是傍晚。“夕殿下珠帘”,写出了日夕时分冷宫偏殿的幽凄情景。“殿”字照应题名“玉阶”,交代出宫中的特定环境。“夕”字点出当时正是暮色降临之时。黄昏本是一天之中最令人惆怅的时候,对于宫嫔们来说,又是决定她们今夜有无机缘得到君王恩宠的时刻。然而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首句既是以富丽之笔写清冷之景,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不幸处境。截取深宫夜景的一隅,令人从全诗展示的画面中体味抒情主人公的命运和愁思,显得兴象玲珑,意致深婉。诗的第二句“流萤飞复息”,以动景烘托环境之静,让读

    14、者沉浸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中。点点闪烁的萤火在串串晶莹的珠帘外飘流,不但融和成清幽的意境,而且使华美的殿宇和凄清的氛围形成对照,令人想到被幽禁在这里的女子纵然能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更何况她们处在被冷落、遭遗弃的境遇之中。其次,萤火虫多在夏秋之交出现。流萤飞舞是初秋夜景的特征,这就进一步点明时令,补足了首句的意思。流萤透露出秋的消息,难免会使本来就无限怨怅的主人公更觉惊心,又添一层时不待人、朱颜将凋的忧虑。同时,“飞复息”三字还暗示了人从日夕到夜半久久不能入眠的漫长过程。连流萤都停息了飞舞,那么珠帘内的人也该安歇了,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三句“长夜缝罗衣”的主人公。诗的第三句,“

    15、长夜”顶住“飞复息”,点出已到夜深,又不露痕迹地将笔锋从帘外的飞萤转到帘内的人影。此处着意选择自缝罗衣这一细节,还包含着希望邀得君王恩宠的一层深意。如果主人公是一个从未得到过恩幸的宫女,她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或者能有偶然的机会引起君王的眷顾。那么,她在罗衣里缝入的便是借此改变命运的一丝幻想,这就愈见出她处境的可怜。谢诗之妙却在它没有点明主人公究竟是由于哪一类原因被冷落的,唯其如此,才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余地,也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概括出所有深宫女子共同的不幸命运。“长夜缝罗衣”的动作暗含着主人公希求获宠的幻想。诗的第四句,“思君此何极”就是她内心愁思的直接流露了。但从诗中所表现的今夜的情景来看,

    16、“此何极”又与“长夜”相应,夜有多长,思也就有多长。对于一个不寐的女子来说,这长夜似乎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她的愁思也是无尽无极的。这种思本身就意味着怨。寓怨于思,含而不露。作者:谢朓,南朝齐代诗人。字玄晖。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初任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

    17、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5、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3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译文:暮春时节,长安

    18、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2 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赏析: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

    19、前二寒食句先写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

    20、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

    21、”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作者简介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韩翃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

    22、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6、近试上张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近试上张水部张籍:唐代诗人。水部:水部司,官署名。隋朝始置,为工部所属四司之一。当时张籍任水部员外郎。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舅姑:公婆。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1洞房里,昨天夜里留着的红烛一夜没熄;新媳妇等待天亮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她梳妆打扮完低声问丈夫:我描画的眉毛,颜色深浅是否合宜?2背景: 书法作品此诗为宝历(唐敬宗年号,825827)年间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所作。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

    23、,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便是行卷之作。1赏析: 近试上张水部意境图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

    24、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

    25、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

    26、巧感到惊叹。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

    27、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1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

    28、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鉴赏: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越女新妆出镜心, 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译文:越女新妆出镜心:指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明艳:指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

    29、的赏识。更沉吟:指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精美,自古有名(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未足人间贵: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背景:由于朱庆馀的赠诗近试上张水部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简介:张籍,字文

    30、昌,唐代诗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门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7、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1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234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觉已经横斜。今夜十分意外,感觉初春暖意,一声清脆的虫鸣透入绿色窗纱。1刘方平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

    31、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


    注意事项

    本文(上上海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120诗歌.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