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docx

    • 资源ID:4620443       资源大小:234.83KB        全文页数: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docx

    1、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第章教育与教学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功能:从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本能:法立、英沛、美桑);心理起源说(儿童无意识: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5、学校的出现时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6、一般认为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7、古代教育三大类型:官学、私学和书院8、官学: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等;书院兴起于宋代9、

    2、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刻板性10、洋务教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总纲;学习内容“西政:西方行政管理:西艺:西方科技知识;西史:西方历史”11、蔡元培:提出五育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12、晏阳初:1920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化农民和农民化”13、梁簌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黄炎培: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导者14、陈鹤琴提出活教育,中国幼教之父15、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思想16、德国(普鲁士)1763年普及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7、现代社会教育的五大特点:全

    3、民化、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终身化(全民多献忠)18、民主化是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2、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君子和培养政治家(学而优则仕) 教育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教学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行忠信是德育教育的要求;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乐

    4、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对教师的看法: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古代外国教育中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也是教育平等的体现。3、孟子:教育作用:性善论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培养君子“明人伦”;道德教育主张: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4、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墨子“兼爱非攻”;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认为认得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

    5、于黄则为黄”。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教育内容:提出了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朱熹(南宋)四书章句集注,教育的作用“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6、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成的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2)尊师重道:明确提出“师严

    6、而道尊”教师观 (3)长善救失: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4)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肤浅,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5)藏息相辅: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6)相观而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取长补短。(7)豫时孙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豫:“预防”时“及时”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摩:”相观而善之谓摩,教学中注重相互观摩,取长补短。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教育首要任务:培养道德;教学法: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

    7、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认为:问答分:讽刺、定义和助产术三步。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学习观:回忆说。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政治学中,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1、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教育学之父”: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

    8、课制;提出了“泛智”思想。3、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4、康德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5、瑞士裴斯泰洛齐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的教育学家6、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所决定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教育漫画中。7、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学之父。最著名的“四段教学法”: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学生加应用。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9、。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8、福禄贝尔“幼儿教育之父”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育思想。西方教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1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1、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写的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

    10、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4、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实验教学论体系,主张“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15年之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信号)

    11、、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和次要)。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更新、创造。5、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决定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学记中“建国君民,教育为先”也反映了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教育可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7、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能够改变

    12、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对教育技术的影响8、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人口质量(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等。3、学校精神文化课分解为四中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4、学生文化的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

    13、位、社区的影响5、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调适性。6、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利用。7、教育对人口的影响: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性别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教育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第三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落后生产力;教育超越生产力。生产力对

    14、教育有制约作用)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平行主义(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想结合),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影响最大的。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一般发展。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基础性、基本型和范例性)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1、个人身心发展的概念:(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15、)2、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3、个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一般不可“陵节而施”4、发展的阶段性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反映出一些的新的典型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刀切。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5、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发展的速度不均衡。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二是青春发育期。关键期是指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个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间,关键期由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在动物心理实验研究中提出来的。(当期可谓之时)第二节影响的身心发展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孟子。尽心上“

    1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基因复制看做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而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是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双生子爬楼梯实验。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遗传因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英国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3、多元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及作用。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

    17、: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学校交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影响全面。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1、个体发展包括:身心和心理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

    18、功能。3、个体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学会承担社会角色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的主要表现: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5、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6、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第四节学校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察力(小学生分三

    19、个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想想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情感、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学习兴趣与习惯;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儿童良好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4、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总任务:根本人事物是打好基础,即要求

    20、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具体任务:允许系统学习;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观点,由于智力的发展,处在少年期的儿童不仅能认识真实的课题,而且能考虑非真实的、可能出现的事件。艾里克森12-18岁时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青少年发展的目标是在于建立自我同一性。2、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生理断乳期”。少年期总体

    21、性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3、初中学生的教育方式:独立思考、家庭教育、自学能力、意志培养、非智力培养。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未来”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概念。解决认识和价值问题是高中阶段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2、高中教育要兼顾三个功能的实现;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和提升;高中教育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意义在于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关于身

    22、心素质的规定。3、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4、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5、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6、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7、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裴斯泰洛齐、等):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古之王者,见过君民,教学为先” 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8、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

    23、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9、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10、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区别:教育方针除了“为谁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含有“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的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11、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型和功用性;终极性和发展性;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内在和外在。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个法律形式的教育目的。1995中国

    24、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四有人才”2001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2、基本精神: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发展。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志4、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5、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6、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7、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 8、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生存。9、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10、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1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3、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基础;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26、力为重点;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各个方面;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14、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科学性;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15、素质教育的实施: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加快教育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进行招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客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16、素质教育的优

    27、点: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17、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8、19、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超越式教育;主体性教育;健全人格教育。20、创新教育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21、素质教育的目的:做人、成才22、素质教育的任务: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23、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和统帅24、智育是前提和支持;体育是物质基础,美育是动力。25、教师的权利:教学、研究、报酬、管理和培训26、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27、特点;交往对象的局限性、工作关系的规范性、教师地位的主导型;学生参与的能动性。28、类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29、内容:教学

    28、上授受;人格上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30、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3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了解和研究学生;梳理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素质;发扬教学民主;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其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课程概述1、广义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2、课程即教学科目的缺陷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3、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4、课程的类型:按内容属性分:

    29、学科和经验;按组织形式分分科和综合;按实施要求分:必修和选修;按开发主体分:国家、地方和学校(校本)5、综合课程的主要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6、古德莱德认为课程氛围五个层次“理想的、正式的、领悟和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课程发展1.、美国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赫尔巴特):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布鲁纳。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赫尔巴特和巴格莱。永恒主义的课程理论:古老。赫钦斯。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长。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课程组织心里话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奈勒。后现

    30、代主义课程理论:多尔,4R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3、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4、课程设计两种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5、目标模式:奠基者博比特;提出者泰勒,现代课程教育之父。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确定目标课程目标选择;选择经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泰勒认为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要求。6、过程模式:斯特豪斯7、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和时间性。8、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和参照法。9、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构成:教学科目的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

    31、周安排。地位:学校和老师的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内容: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教材和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编排:直线式和螺旋式10、课程资源分为:x校内和校外。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优先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1、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巨大发展潜力、处在发展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自身独特性、与成人差异巨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恶人(独立于教师头脑、学习的主体、责权主体)2、学习方式:自主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3、教师观: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倡导“反思+实践”);从教学与课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对


    注意事项

    本文(事业单位考试教育类基本知识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