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docx

    • 资源ID:4579152       资源大小:66.53KB        全文页数:6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docx

    1、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_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内容精讲1.植物能否和动物一样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剖析:本题在知识上考查生物基本特征中“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理解,在能力上考查同学们对自然界中一些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一些生物科普读物中相关知识的储备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动物对刺激的反应都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但对植物对刺激的反应认识不够。事实上,向日葵的花盘能随太阳转动、含羞草在被触动后会闭合叶子、食虫草能吞噬昆虫这些都是植物对刺激的反应。再比如许多植物到冬季叶子会变黄,进而会落叶,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2、书本上提到的绿色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茎向光生长,是植物对地心引力和光的刺激的反应。因此,植物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也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2.自然界生物种类约为200多万种,科学家如何给它们进行分类?剖析:科学家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植物分类时通常依据它们的花和果实的特点,比如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属于种子植物。动物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比如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分类依据是

    3、它们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差异:弹涂鱼用鳃呼吸,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蝾螈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幼体必须在水中生活;蜥蜴体表有角质鳞片,幼体和成体都在陆地上生活。在生物科学中,生物分类学研究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生物分类法是现代科学家研究时使用的一种科学分类法。现在普遍使用的生物分类法来源于林奈命名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把所有已知的物种按照亲缘关系远近归入到“种、属、科、目、纲、门、界”这样由低到高排列的分类等级范畴里,使之便于分类检索。3.校园里足球场有一排樟树(间距不太大),到了冬天,当别的树早已叶子落尽,只剩光秃秃的枝干时,樟树却

    4、依旧绿意盎然。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樟树落不落叶产生了分歧,于是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几个同学分别提出了以下方案:A.挑选一株樟树,将树下清扫干净,不留任何叶片,假如过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则说明樟树是落叶的。B.挑选一株樟树,选一段枝条(叶片不少于50片),将枝叶一起用大塑料袋包裹起来,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取下观察,发现叶片则说明樟树是落叶的。C.挑选一株樟树,选一段枝条(叶片不少于50片),用粘胶纸写上特定记号,粘贴在枝条每一片叶子的背面,过一段时间,发现有标记的叶片落下,说明樟树是落叶的。我们能看到有叶子掉落下来就说这种树是落叶树吗?为什么有的树到冬天会落叶?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部

    5、分叶子掉落?植物学上木本植物常被分成落叶树和常绿树两类。有人可能会认为,常绿树大概不会落叶,否则为什么会四季常青呢?常绿树真得不会落叶吗?不是的。植物中可以说无树不落叶,树树落叶。哪怕是苍松翠柏,冬青绿竹,一旦西风起时,叶子也会经不起寒风的“考验”,纷纷脱落下来。常绿树既然也会落叶,那么为什么有些树木,却是终年身披绿装呢?原来那是因为叶子的寿命有长有短的缘故。落叶树叶子的寿命通常只有几个月,春夏长成,秋季就“夭折”了。而常绿树的叶子寿命一般来说要长得多,如松树叶子可活35年,紫杉叶子可活610年,冷杉的叶子可达310年。到了秋天,有些年轻的叶子还不到凋落的时候,同时又有一些新的嫩叶出现。因此,

    6、尽管有些年迈的老叶不断脱落,但整个树从外形上看,始终不会光枝秃条。 探究:常绿树也落叶,只不过一年四季都不间断地落旧叶,长新叶,所以不能说这种树就是落叶树。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光合作用减弱,落光叶子有利于植物抵御不利环境。除了气候条件外,土壤、病虫害等因素也会导致部分叶子掉落。例题精讲例1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A.松树B.蘑菇C.钻石D.乌龟思路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生物,通常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能生长发育;(2)能产生后代;(3)对外界刺激能产生反应;(4)与外界不断地交流物质和能量等等。答案:C例2生物在繁殖后代时,把它们的特征传给后代,叫做遗传。因此,有“种瓜得瓜,

    7、种豆得豆”的俗语。同时,又有俗语讲: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知道这又说明了生物的什么生命特征吗?思路解析:对于遗传现象的理解,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与父母的共同特征来直观地理解;对于变异也可通过找自己与父母的不同特征来解决。但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可能比较难理解“九子各不同”中蕴涵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也是变异”。答案:这说明生物在产生后代中存在变异现象。亲代与子代的差异是变异,子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也是变异。_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内容精讲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通常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这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所起的作用是否等同呢?剖析:光、水、温

    8、度、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当这些条件发生改变时,通常会导致生物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正说明了鱼的生活环境中不能缺少水;通常人们为了延长鱼的寿命,会在养鱼缸里通入空气,增加水中的含氧量,说明空气影响鱼的生活。相对而言,土壤、光等对鱼的生活影响就要小些。而对植物而言,显然光照是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各种非生物因素对不同的生物所起的作用并非相同。2.设计一个探究实验通常要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剖析:首先,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要注意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所选材料要简单易得。其次,实验中所选动物或植物要具有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力。再次,要注意设

    9、置好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求只有一个量是可变的,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比如在“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中,若对于“光”这个变量,设计了“光亮与黑暗”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就都应该相同;对于“水”这个变量,设计了“干燥与潮湿”的对比环境,其他因素也都应该相同。实验设计要分清是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或随堂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体现能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理解假设对科学探究的作用。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制定计划、进行技术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发展形成科学解释、评价过程与结果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发展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认识合作和交流对科学

    10、发展的意义。例题精讲例1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它在沙漠中能生存下来;而一些高大且叶片宽阔的乔木却不能在沙漠中存活下来,这说明了()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C.生物和环境相互影响D.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无关思路解析:生物的生存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在沙漠中生存下来的生物在形态、结构、功能上都必须适应环境。如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茎绿色肥厚等等都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而高大且叶片宽阔的乔木需水多且易散失水分,因此不易存活下来。答案:B例2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两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

    11、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图)。根据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哪一瓶中的蚯蚓蠕动逐渐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 。(2)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 。(3)在本实验中设置甲瓶的作用是 。思路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土壤等。在本实验中,除了土壤中含水量这一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本实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研究土壤的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在乙瓶中,由于放入了经烘干的土壤,蚯蚓不能依靠湿润的皮肤继续呼吸,所以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甲瓶在实验中起对照的作用。答案:(1)乙瓶(2)土壤的湿度(3)进行对照例3

    12、某同学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提出异议:我们捕捉多只鼠妇进行实验,并且在5 min内多次观察记录,这样太复杂,不如抓一只鼠妇,往实验盒中一放就能得出结果。你认为他的说法有道理吗?思路解析:本题在知识上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的理解。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不仅是生物学的第一个科学探究实验,也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探究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能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技巧,进一步学会理解和运用如变量的控制、实验材料的选取、观察的方法、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技巧等等。本实验中鼠妇应选多个,进行多次观察记录可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我们不能为图方便而将实验简单化,这样得出

    13、的实验结论很可能就是不正确、不科学的。答案:该同学的说法没有道理。我们选用多只鼠妇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多次观察实验可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而不是只用一只鼠妇,也不能仅凭一次实验就草率得出结论。_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内容精讲 1.生物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试举例说明。剖析:以抗生素为例,青霉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

    14、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青霉素既能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些青霉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军的伤病员。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2.20世纪50年代以后,生物学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生物学对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也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剖析:人造皮肤:皮肤不仅能使人不受到污物或细菌的侵袭,也能保持人体内的水分不致逃逸。当大面积的皮肤受到严重的烧伤或损害时,皮肤就不能靠自己修复。一个人烧伤之后,失去了大部分皮肤,不光疼痛难耐,而且没有皮肤的遮掩,所有包围在人体周围的细菌,都

    15、会毫无阻挡、大摇大摆地侵入人体;身体里的水分,也会很快从创伤面蒸发或流失,如果没有补救措施,这些都足以致人于死地!医学家到处寻找代替皮肤的材料,先是从别人身上取下的皮肤,再是胎盘上的薄膜,结果都很少能成功。1981年,一位名叫波克的医学家,制造出人造皮肤。人造皮肤保护伤口免受感染,并促进结缔组织的生长。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分解这些多聚物,一旦病人自己的表层皮肤被植上以后,伤口会很快愈合。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医药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一位35岁的妇女,在一次煤气爆炸中,皮肤烧伤75%,被送到医院,医生在她身上取下一块好皮肤,然后把这块没受伤的皮肤送到生化技术公司去“培植”,

    16、30天后便“培植”出完全可以够给这位妇女植皮的人造皮肤来。科学家是先从表皮层抽取纤维细胞,然后植入呈网状的骨骼,不断提供营养和氧气,经过一段时间后,纤维细胞就会成长为一层薄膜,和人体真皮一模一样。这位美国妇女就是用人造皮肤治疗烧伤75%的皮肤,46天后这位妇女出院了,人造皮肤终于还给她一副好的面容和形象。3.巴斯德是法国的化学家,可他在微生物学方面却有突出的成就。1865年,法国南部的养蚕业正面临一场危机,一种病疫造成蚕大量死亡。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巴斯德开始了他的研究。蚕得的是一种神秘的怪病,让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蚕常常抬着头,伸出像猫爪似的脚要抓人;蚕身上长满棕黑的斑点,就像粘了一

    17、身胡椒粉。多数人称这种病为“胡椒病”,得了病的蚕,有的孵化出来不久就死了,有的挣扎着活到第3龄、4龄后也挺不住了,最终难逃一死。极少数的蚕结成茧子,可钻出来的蚕蛾却残缺不全,它们的后代也是病蚕。当地的养蚕人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治不好蚕病。 问题:(1)蚕是如何得这种病的?(2)这种病具有传染性吗?探究:(1)巴斯德作出了下面的假设:这种病和所吃的食物有关。接着他开始收集材料,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经过多次研究,发现一种很小的、椭圆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丝蚕以及饲养丝蚕的桑叶。巴斯德强调所有被感染的蚕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须毁掉,必须用健康的丝蚕从头做起。(2)为了证明“胡椒病”的传

    18、染性,巴斯德把桑叶刷上这种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蚕吃了,立刻染上病。他还指出,放在蚕架上面格子里的蚕的病原体,可通过落下的蚕粪传染给下面格子里的蚕。巴斯德告诉人们消灭蚕病的方法很简单,通过检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来孵蚕。这个办法挽救了法国的养蚕业。例题精讲例1下列关于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学B.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C.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生物学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D.人类创造了生物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物学思路解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和生物密不可分。答案:C例2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物。联系自己的生

    19、活实际,举例说明人类与生物的关系。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生物学观点的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比如我们吃的食物主要取自于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我们穿戴的衣帽鞋等大都取材于生物,我们住的房子、用的家具也来自于生物,我们使用的交通工具同样需要生物材料,甚至所使用的燃料都是远古的生物变来的。在地球上,我们与各种生物平等地生活着,必须和谐相处。一方面,我们要爱护、保护生物,适当控制有害的生物;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来促进人类的发展。无论是保护、控制还是利用,都需要我们不断认识生物、了解生物,发展生物学知识。答案: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比如我

    20、们建房子、做家具都要用到木材,因此树木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恣意乱砍滥伐,否则,就会导致水土流失,出现自然灾害,反过来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我们要与生物和谐相处,合理利用生物资源,造福人类。_第2章探索生命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内容精讲1.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剖析:除了书本上的操作要求外,在使用显微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2)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否则,有可能压坏物镜和玻片

    21、标本。(3)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转动。(4)通常由低倍换成高倍观察时,光度会不足。此时可转动光圈或选择较大光圈,以得到适当的光度。(1)取拿显微镜时,必须用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显微镜的镜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的状态,切忌用单手提拿。(2)将显微镜放置桌上时,务必要轻轻放下。(3)显微镜的镜头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用拭镜纸擦拭镜头,不可使用布或一般的纸,以免损伤镜头。(4)将显微镜轻轻地放置桌上,镜臂放在靠近身体的一边,镜座后缘位于离桌子边缘约三厘米处。(5)使用显微镜时,应调节反光镜和

    22、光圈以获得适当的光线。(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两眼同时张开,以避免眼睛的疲劳,同时一眼窥物,另一眼与手配合绘图或写字;右手写字的人,宜用左眼观察,左手写字的人,宜用右眼观察。(7)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例如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物镜放大倍率为400倍。2.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通常显微镜有哪些种类? 剖析:显微镜的作用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因此它的主要结构是目镜和物镜。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依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性能、构造等自然也不一样。平常我们所使用的是最普通的单眼光学显微镜。除此之外通常有以下几类: 双眼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双眼解剖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

    23、电子显微镜等等。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按观察对象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按光源类型可分为普通光、荧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摄影和电视显微镜等。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等。除此之外还有电子显微镜等。不管是哪种显微镜,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镜头,即目镜和物镜。3.马尔比基是位意大利解剖学家及医生,他成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科学研究中度过的。大约在 17世纪40年代,马尔比基开始从事解剖

    24、学研究及显微观察,他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证实。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观察青蛙肺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提出的存在毛细血管的看法。哈维认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可是哈维从未看到过毛细血管。除了看到动脉和静脉之外,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血管,正是这些微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问题: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的发展有着什么联系?为了证实毛细血管的存在,马尔比基还发明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方法。他首先向肺动脉注水,冲淡血管的血液,使连接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肺毛细血管在显微镜下显得更加清晰。同时他还发现,肺中含有气泡,气泡和血液之间由隔膜隔开。这为后人理解肺中气体交换的生

    25、理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马尔比基除了利用显微镜研究动物外,还研究植物。他提出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他认为,呼吸器官的大小与生物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并且成反比。生物越不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大,如植物体中充满了丝状气管,而生物体越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小,如人的呼吸器官只是口、鼻、气管和肺。当然,现在看来,马尔比基的推论太欠成熟,他错误地将动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呼吸进行了模拟,其实,二者的生理机制截然不同。探究:科学的发展依赖一定的技术。人的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静脉血管可以用肉眼看见,而毛细胞血管却非常细小,肉眼难以观察。哈维通过推理、猜测认为应该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存在联系。马尔

    26、比基正是借助显微镜观察到了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网,从而完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器具和技术的支持。例题精讲例1在显微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装片和更换物镜后,仍然存在,这说明污点在()A.目镜上B.物镜上C.反光镜上D.光圈上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显微镜使用上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熟练程度。用显微镜观察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污点,有时这些小污点会影响观察,须清除。要清除污点,就要先判断污点在何处。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来自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反光镜和光圈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那究竟是来自目镜、物镜,还是玻片?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先转动目镜,污点随着动,污点肯定在目镜上;污点不

    27、动,再移动玻片,污点随着动,污点就在玻片上,否则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答案:A例2某同学在做显微镜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1 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请予以指出及纠正。思路解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当显微镜的镜头脏时,要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物镜下降时要双眼侧视,降至距标本23 mm时停止。临时装片的制作要科学规范。在载玻片上放入组织材料

    28、后,要盖上盖玻片,用以固定材料等。答案:该同学操作步骤不规范。(1)应该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2)在载玻片水滴中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3)物镜距标本距离约23 mm时停止。_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内容精讲1.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那么是否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一定要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呢?若结果与原来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应该怎么办?剖析: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在学习中应有较完整、自然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而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时可以部分

    29、地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侧重于探究的某一个过程,探究的几个步骤也可以顺序颠倒,或有交叉。当科学探究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学会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我们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从观察实验入手分析思考问题,使思维得以深化。我们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要学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2.在科学探

    30、究中,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那么实验中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剖析: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观察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若假设鼠妇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则一组鼠妇放在潮湿的土壤中,另一组放在干土中,放在干土中的一组就是一个空白对照。(2)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采集鼠妇,学生在采集时会发现,当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由此提出假设: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3)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

    31、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对照性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认识和了解生物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

    32、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而大多数生物实验是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3.四天前,小刚的爸爸出差了,临行前,爸爸让小刚听妈妈的话,并且照看好鱼缸里的鱼。爸爸告诉他,这几天不要换鱼缸里的水,并且注意要给鱼喂食。小刚按爸爸的话去做了。昨天,他学着爸爸的样子喂鱼,给一匙鱼食,不一会儿就被鱼吃光了,接着的第二匙鱼食也被鱼吃光了,他又多放入了两匙鱼食,这回没被鱼吃光,还剩余很多。今天早晨,小刚突然发现鱼缸里有五条鱼漂在水面,其中三条鱼已经死了,另两条也快要死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科学探究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通常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探究的几个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七年级生物上册 名师名师精编导学案 苏教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