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docx

    • 资源ID:4550142       资源大小:84.80KB        全文页数:7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docx

    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八: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把脉高考】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此考点一般不会单独命制试题进行考查,通常放在文言文的翻译中考查。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003年以前,翻译为选择题,此后变为了主观试题,增大了难度。2002年以后,

    2、文言文的翻译赋分逐年增加,现在一般为610分,翻译23个字句。材料可以是文言文语段中的句子,也可以单独翻译一小段材料中的划线句子。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备考策略】在200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中列出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五类。这部分知识我们仍需化些功夫,因为在具体阅读文言语段的时候肯定会遇上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如果没有这方面的

    3、知识准备,要想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必然会有难度;内容不能准确理解,后面的题目也就无从下手。另外,在做文言句子翻译题时,也会经常直接遭遇含有特殊句式和用法的句子。如2002年高考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句中的“其之谓”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另一个句子“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也涉及到省略句的知识,翻译时需补充必要的成分。2003年高考翻译题中的“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则涉及到词类活用知识,“廷”和“面”都是名词用作状语,翻译时应体现出来。2005年浙江卷翻译题中的“宁有顾惜心耶”,涉及反问句式“宁耶”。1、文言句式下面就文言特殊句式逐一举例细说。(一)判断句 在古代汉语中,

    4、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例如: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臣之所好者,道也。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梁,吾仇也。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例如:晋鄙嚄唶宿将 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5、用“是”

    5、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例如:巨是凡人 问今是何世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被动句 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例如:而君幸于赵王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例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用“被”表示被动。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

    6、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 孟子二章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例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3、省略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赤壁之战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5、省略介词“于”,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四)倒装句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

    7、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张衡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鸿门宴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

    8、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9、。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10、”)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

    11、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

    12、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3)数量词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13、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序)(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14、之) 张衡传(五)疑问句文言疑问句,一般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等)。在句子中,有时二者全用,有时不全用。情况虽较复杂,但不难辨认。例如: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云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何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以为: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之有:孔子云:何陋之有?(六)否定句文言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否定词包括“不、毋、弗、勿、未、否、非、无、

    15、莫”等。如:圣人无常师。 距关,毋纳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七)固定文言句式: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2、孰与:可译为“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

    16、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4、得无乎(耶):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或“该不会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5、何为:可译为“为什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7、所以: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

    17、等)”。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8、无以有以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9、比及:等到的时候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

    18、“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愚公移山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9、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12、其其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13、谁者 = 者谁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14、宁耶(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

    20、林岩穴呢?15、岂哉(乎)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日夜望将军

    21、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4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

    22、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凡吏于土者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二月草已芽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非能水也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范增数目项王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

    23、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4、名词直接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

    24、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吾得兄事之。 “兄事之”即“事之如兄”。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操军破,必北

    25、还。 “必北还”即“必还于北”。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

    26、 伏:伏兵。2、动词作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蹶:使受挫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四美具,

    27、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大王必欲急臣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

    28、孔雀东南飞)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 四:成为四个人。(唐雎不辱使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诗经氓)5文言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几乎年年考,在2002年以前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3分,2002年起改为主观笔答题,分值有58分。

    29、而从历年考试的情况看,这部分的得分并不理想,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因此应该加强训练。文言句子的翻译会涉及到诸多文言知识,有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有特殊用法的文言句式,还有一些文言固定结构,综合体现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1)译文要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


    注意事项

    本文(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的句式和翻译.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