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国家市场与社会下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1Word文件下载.docx

    • 资源ID:4524425       资源大小:27.8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家市场与社会下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1Word文件下载.docx

    1、 by drawing insights from both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cultural studies perspectives in Western cr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finally, reject any humanistic knee-jerk reaction against tyrannical states and exploitative capitalists by examining the specific patterns of communicative inclusio

    2、n and exclusion enabled by the intersecting logics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and by foregrounding the lived experiences and communicative needs of historically-located human subjects in an increasingly stratified Chinese society.Keywords: state, market, society, power, class传播、阶级构成以及社会冲突以上的讨论已部分说明

    3、,与国家对市场的简单二元论一样,简单的国家对社会二元论也会掩盖而不是昭示处于国家与社会接合点上的媒体和传播的角色。面对中国社会明显加剧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冲突和阶级意识的敏锐感知,简单地建构媒介消费者、公众和受众这些全称概念会掩盖中国社会内部的不平等,模糊媒体和传播在中国社会新旧权力关系重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如莫斯可所言,受众这一术语不是一个可以跟阶级、性别或种族这些概念相提并论的分析范畴,而是传播产业自身的一个産品,被用来鉴别市场和界定商品。因此,把它与国家放在一起使用并把它等同于政治意义上的人民或公民只会潜在地模糊媒体在构建社会的阶级、性别、种族和其它社会分野中的角色。反之,考察国

    4、家、媒体和社会不同分层之间的链接,分析媒体在阶层和阶级的分化与重构中的角色,各种社会群体的传播实践,以及他们与统计和专家话语、市场规则、传播技术和全球知识文化流之间极度不平衡的包容与排斥模式,将会更有意义。虽然新自由主义思想把市场关系的扩展等同于自由秩序的扩展,但是中国在建立市场关系过程中持续和深化的社会冲突好像已经进一步表明,制度经济学重要学者卡尔博兰尼在他的经典着作巨变中有关市场与社会的视角也许对历史和现实更有解释意义。博兰尼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与社会之间存在的持续张力。在他看来,建立自我规制的市场的社会工程不仅是乌托邦的,而且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市场秩序的推进注定会给社会带来毁

    5、灭性的后果。正因为市场的扩展危及社会,社会才被激活,把自己重构成活跃社会,并与国家互动以求克服因劳动力、土地、货币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而产生的对社会的破坏性后果。博兰尼把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自我规制的市场秩序的扩展和人类为避免这一秩序的扩展对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所作的努力和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称为双重运动。写于二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博兰尼乐观地认为,世纪上半叶世界市场秩序的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已经让人类记住教训,抛弃世纪建立市场乌托邦的实验。他当时相信,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可信性,人们也看到了自我规制的市场的终结。然而,在经历了二战后的劳资妥协和福利社会以后,

    6、经济自由主义以华盛共识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形式在世纪和年代卷土重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推进与以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为核心的争取社会正义和生态生存的社会抗争构成了世纪末和世纪初新的双重运动。中国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所独有的社会状况是,改革名义下市场关系的确立和资本原始积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剥夺式积累的客观过程、急速阶级分化的后果和社会文化的断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框架内进行的。更加非同一般的是,这一过程是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强调的平等、社会正义以及抗争的正当性等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体所亲历与体验的。中国民众长期擅长于解读媒体字里行间的意义。一句正面新闻反面读生动地反映解读新闻的一个重

    7、要策略。虽然主流舆论导向谨慎处理有关群体事件的新闻传播,稳定压倒一切更是媒体最重要的政治底线,但是,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仍感受到尖锐的阶级冲突意识。事实上,正是权贵阶层中部分成员的骄横和底层社会成员对社会分化和不公正所具有的高度敏感,才能解释2003年的宝马事件和2004年的万州事件。正因为如此,中国传播系统在遏制社会冲突,防止不同社会抗争势力的融合以及阻碍其他可能的政治替代选择出现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中国的社会抗争运动多数都是自发性的、小规模、地方性和彼此孤立的。它们缺乏内在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上的互相链接。因为不同社会群体面对不同的困境,所以他们用以表述各自的不平和社会正义要

    8、求的特定术语不容易超越阶级、地区、性别、宗教、民族和教育程度等障碍而形成社会运动合力。不可否认,中国的抗争性社会运动以分散和不协调的形式进行的部分原因正是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努力的结果。传播以及精英和大众话语之间的不同链接动态在促进或阻止有组织的社会运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结论总之,构建一个全面和综合的框架来分析全球化语境和世界体系中中国的传播与权力关系需要涉及如下方面:第一,避免媒体中心论和传播本质化,避免把诸如国家、市场、社会、自由民主,公共领域、阶级、权力、意识形态等重要概念脸谱化、去历史化和庸俗化。它要求对中国社会中国家和市场形成的特定历史过程有深刻、全面和从全球视角的理解,在以民族

    9、国家为分析单位的同时警惕方法论民族主义的陷阱。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当代中国国家是一个在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锻造过的,曾经拥有普遍的权力宣称的现代国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西欧资产阶级所反对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个国家一方面无法抛弃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遗产,一方面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和一个不平衡的国际权力结构的束缚下追求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第二,必须超越一系列受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伪二元逻辑。这些伪二元逻辑掩盖了中国国家和市场之间、国家和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市场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复杂构建和链接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有关传播与社会的研究需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中国的阶层、阶级形成和社会

    10、分化过程,以及已经和正在发生变革的国家仍是各种社会冲突的容器和纷争的场域这一事实。虽然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概念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吸引力,有关它们在中国语境中的讨论有必要考虑这样两个因素:世界体系中具体的社会权力结构以及中国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遗产。在高度全球化的信息资本主义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极端不平衡而且大部分人口还是生活在农村的社会里,在这样一个以代表工人和农民等底层公共群体为其历史合法性基础的政党领导的革命后国家,一个被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理想化了的、让人满怀期待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也许有因其先天发育不全而夭折的可能。从现实的角度,如果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西欧形成的本意就包含着既要反抗来自上面的政

    11、治威权又要钳制来自底层的大众抵抗的双重过程的话,那么,当今中国社会力量的平衡关系状况意味着,中国政治经济和媒体精英可能在钳制来自底层社会压力的共同事业中结成联盟 。当然,这不排斥国家与部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个被布尔迪厄恰如其分地称为统治阶层中的被统治者阶层之间的冲突。正如近几年的冰点事件和南都事件所显示,这种冲突有时会相当明显。但是,忽视、低估社会分化,把抽象的全称社会概念和单一的、理想化了的公共领域概念与被去历史化和脸谱化了的国家概念相对立的分析框架,要么是理论的贫困的表现,要么是有意自欺欺人。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努力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新兴权力集团的霸权意图而把自己呈现为普遍阶级的意识形态工程

    12、的一部分。第三,传播研究的广泛、更全面的视角要求克服多数公共领域争论中的理性主义和认知主义偏向而关注身份与认同问题,尤其是至关重要的民族认同问题,也要求克服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之间存在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分析重心上的分野。同时,还需要通过对国家边界之内、之间和之外的复杂互动的分析,来强调理解社会分层过程、统治和抗争的结构,以及全球人口、经济、文化流动中的动态发展。这将开启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民主形式的可能性,也将开启在全球背景下构想人类传播新视野的可能性这种传播研究关注人类在全球社会和一个由于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扩张而导致生态恶化的情况下对共同生存的追求过程。我们需要警惕以革命的名义施暴和在推翻

    13、一种统治权力关系后建立新的、也许更有压迫性的权力,也要拒绝因把权力和意识形态概念绝对化和庸俗化而导致的犬儒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诱惑。同时,我们也不应抛弃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革命话语所隐含的被布尔迪厄称之为合理的乌托邦的内核,无论它是法国革命、美国革命,还是俄国革命、中国革命,或古巴革命。第四,在价值层面,要超越对国家专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条件反射式的人文主义负面批评,而去分析国家、资本的不同赋权和社会压制本质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作为权力的不同矢量在具体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与不同社会力量的文化传播需求进行的具体链接,从而避免构建不同分析范畴之间的简单二元对立。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坚持和弘

    14、扬人文主义精神。如莫尔所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工程或者进步,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大规模的人类灾难。莫尔敏锐察觉到,值得记住的是,没有证据证明任何地方的民众曾经向往一个工业化社会,但有很多相反的证据。说到底,所有形式的工业化都是由残酷的少数人推动的自上而下的革命。莫尔的评论者弗雷德曼和斯加特接着指出:如果这将继续成为事实很难让人理解为什么这一不良的现实会突然消失那么,人们必须警觉那些许愿天堂就在市场经济和议会政治里的人们,而必须诘问在任何转型时期是谁在承受着痛苦。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和主要是传播领域的技术发展过程,已经加剧了这种许愿和痛苦。显然,我在这里讨论的宏观理论框架和阐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出

    15、发点不同于其他许多分析。比如,在国外,林奇就认为,中国文化持续重构过程中内在控制力的丧失,是中国为了财富和实力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国内,王山假冒德国汉学家的名义发表过为了所谓的民族大义某一阶级必须被牺牲的充满霸气、血腥气的反民主的超人政治言论。在朗咸平风波 中,北京青年报社评部主任张天蔚对主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集体政治姿态和社会传播策略的如下阐述也颇令人深思:尽管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些积累下来的矛盾已经很难遮掩,但遮,还是不遮,却依然是颇费思量的艰难选择。主流经济学家当然是遮掩派的骨干面对当前的现实,他们对自己当初不遗余力的主张也未必没有怀疑。但经济学家是深谙路径与成本计算的尽管可能付出代

    16、价,比如一代人当然不包括经济学家自己的幸福,但只要埋头冲过去,前面就是美好的秩序:产权清晰、交易公平、司法公正、 社会和谐。而能够冲过去的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注定成为代价的那些人,最好能在浑然不觉中被付出去。在主流经济学家的计算中,这是在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约束下,中国走向辉煌未来成本最小的选择。然而,中国的改革精英们不得不在推进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过程中面对那些作为代价的社会主体的知觉和感受。这些精英们认为必须被牺牲掉的人们不但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而且想方设法传播他们的声音和他们为生存而进行抗争的呐喊。少数绝望的个体,如青年民工王斌余,在拿不到工资还遭到人格侮辱之时,甚至行凶杀人。由于新华社最初

    17、的报道,王斌余在部分媒体上、尤其是有社会正义和同情意识的网民中以自己的死刑制造出了一件有关法律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公共传播事件。这反映了下层民众和部分社会话语主体对社会正义和个体尊严的强烈渴求和对扩大社会话语空间的热切呼唤。王斌余固然罪不可赦,但他以身试法的行为昭示,没有社会公正,何来社会和谐?而没有政治意愿表达的民主化和传播领域普遍权利的实现,又如何能实现社会公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在本文力图构建的分析框架内,权力问题是核心。就其终极关怀而言,这一理论框架的归宿不是中国、中国文化、民族大义、和中国走向辉煌未来等宏大叙事和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抽象全称概念和总体性社会工程,而是特定社会群体、特定时空和社

    18、会关系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和群体,以及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的不同构成之间活生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关系。毕竟,不是抽象的传播过程,也不是被物化的传播制度,而是社会传播,即,不同社会权力主体之间的传播关系,也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也即整个生活方式,才应该是传播研究的主旨。参考文献王山。第三只眼睛看中国。香港:明报出版社。王蒙。伊宁格尔和他的眼睛。刘智峰 ,解释中国: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批判。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王瑾。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国家问题。台湾社会科学季刊,第39期,页153190。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朱学勤。:自由主义的言说。取自天涯网, ht

    19、tp:/zuanglan/?id=760,上网日期: 2007年3月5日).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取自http:/Article/Class10/200608/。上网日期: 2006年9月10日.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牛津大学出版社。李培林、 张翼、赵延东、 梁栋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汪辉。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取自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http:/Htmldata/article/2006/0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

    20、来的中国社会。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马立城、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张天蔚。从另一个角度看郎咸平落选 。取自人民网,http:/GB/guandian/40604/ 。张维迎。学会理性思考。经济观察报。取自搜狐,http:/20060312/,凌志军、马立城。呼喊:当今中国的5种声音。广州:广州出版社。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中国传媒报告第3期。取自传播学论坛,http:/?Unid=1263。中国与跨国资本:文化视野中的考量。新闻与传播评论,

    21、2005年卷,页140153。文化産业、市场逻辑和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论坛2006论文,北京,2006年10月2729日。赵月枝、邢国欣。传播政治经济学。刘曙明,洪浚浩,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赵月枝、罗伯特A. 哈克特 。媒介全球化与民主化:悖论、矛盾与问题。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年卷,页115。罗伯特A. 哈克特、赵月枝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清华大学出版社。Beeson, M., & Robison, R. (2000). Introduction: Interpreting the crisis. In Robison, R., Beeso

    22、n, M., Jayasuriya, K., & Kim, H. R. (eds.), Politics and markets in the wake of the Asian crisis (pp. 324). London: Routledge.Bell, D. (1960). The end of ide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Bourdieu, P. (1998a). Acts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tyranny of the market (R. Rice, Trans.). New York: The New Pr

    23、ess.Bourdieu, P. (1998b). A reasoned utopia and economic fatalism. New Left Review, 227, 125130Burawoy, M. (2003). For a sociological Marxism: The complementary convergence of Antonio Gramsci and Karl Polyanyi. Politics & Society, 31(2), 193261.Chan, J. (2003).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media ma

    24、rketiz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ewspaper, TV and Internet markets in China. In C. C. Lee (Ed.), Chinese media, global contexts (pp. 159176). London: Routledge/Curzon.Chernilo, D. (2006). Social theorys methodological nation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 9(1), 522.Curran, J. (2

    25、002). Media and power. London:Curran, J., & Leys, C. (2000). Media and the decline of liberal corporatism in Britain. In J. Curran & M. J. Park (Eds.), Dewesternizing media studies (pp. 221236). London:Downing, J. (1996). Internationalizing media theory: Transition, powe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me

    26、dia in Russia, Poland and Hungary, 1980-95. Thousand Oaks: Sage.Eagleton, T. (1991).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Erwin, K. (2000). Heart-to-heart, phone-to-phone: Family values, sexuality, and the politics of Shanghais advice hotlines. In D. S. Davis (ed.), The consumer revolution in urban China (145-170).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Fraser, N. (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


    注意事项

    本文(国家市场与社会下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1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