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初中数学 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

    • 资源ID:4451962       资源大小:139.43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数学 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

    1、三、盘点收获盘点本课的知识内容、数学思想、问题解决方法等。基础好的班通常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础弱的班可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逐渐引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识系统化。四、学习检测基础好的班级尽量安排简短的3-5分钟当堂检测。检测的习题可以来源于课本作业题等,可以在课堂最后进行。五、作业布置根据学情,完成作业本及书本作业。对书本习题的使用,尽量遵循:课内完成A组题,课外及复习过程中完成B、C组习题,确保课本习题的完全使用。六、课后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记录课后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某些教学策略的特别效果、教学重点完成的情况、难点突破的效果、学生课后作业反映的问题等。详见附件

    2、1、2、3: 教学设计案例 附件1 51 一元一次方程 柯城教研室 刘芳 2012.06.29 【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方程及其解的概念。2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3 体验用尝试、检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与方法。【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贯穿整章,因此“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与“尝试检验法”求解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比较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习准备】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1); (2) (3)(4) (5) (6)2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需要我们进一步

    3、学习研究。【课本导学】 思考一 阅读并解答课本第114页“合作学习”的三个问题,思考:1列方程就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原价为50元的衣服,按8折销售,售价是多少元?原价若为元呢? (2)你能举例说明你对“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米,物体承受的压力就增加 1个大气压”这句话的理解吗? 下潜水深 承受压力 增加( )米 增加( )个大气压 增加 x 米 (3)张明投进个,那么“小杰投进的球的个数”可以怎样表示?“3人一共投进 的球数”怎样表示? 你是怎么理解“三人平均每人投进14个球”这句话的?思考二 观察你所列的方程,这些方程之间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请思考: 1

    4、. 你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些方程进行观察呢?说说你的想法。 2. 具有“合作学习”中所列方程一样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你能说说这 个名称中“元”和“次”的含义吗? 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1归纳 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应抓住哪几个关键特点?思考三 阅读课本第114页倒数3行至第115页正文结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1)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14 有什么关系?(2)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 应该是多少?(3) 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你会怎么做? 2. 对方程进行尝试求解时,你认为必须是整数吗?可以取2

    5、1吗?20呢?可以取10或者比10 还小的值吗?为什么? 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课内练习2归纳1.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有哪些? 2. 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你觉得关键的步骤有哪些?【盘点收获】【学习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等式 (B)是方程 (C)方程是等式 (D)等式是方程2下列式子中,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B) (C) (D)3设某数为x,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求该数的方程:(1)某数加上1,再乘以2,得6. (2)某数与7的和的2倍等于10.(3)某数的5倍比某数小3.4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己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

    6、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设还需租用x辆,则可列出方程44x64328. 请用尝试的方法,将有关的数据填入下表,直到找到问题的解。租用客车辆数x乘车人数44x64用、或填空总人数313264196328(1)写出一个方程,使它的解是2.【作业布置】略【课后反思】课堂教学总是在“预设”与“生成”间交融进行,如何根据学情做好充分的预设,又根据课堂生成灵活应变,这既能反映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反刍本课,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与改进:1.忽略课堂“火花”错失追问良机在交流对方程的共同特征探讨的环节,有一个同学直接说出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名称.【片断实录】师:讨论好了吧.哪个小组先

    7、来说说你们所归纳的特点.生8:这些等式都含有未知数的,用x或y来表示.师(板书):嗯,都含有未知数,这个未知数呢,有的地方是x,有的地方是y.还有呢?还有黑板上的所有等式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师(惊喜):嗯,你都知道了所有的等式都是我们今天接下来要具体研究的一元一次方程,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我们看,刚才这位同学归纳了:都含有未知数.那么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不难看出,笔者在这里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的课堂即时生成资源,用一句“嗯,这位同学已经预习了呢.”轻轻带过,仍然拉着学生回到了预设的轨道“,请同学们看得更仔细一点,未知数在这里具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当时直接问她“那么

    8、请你讲讲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你是如何理解的?”,再问问其他同学“大家听懂了吗?”,“请你再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等类似的智慧追问,效果应该更好一些.2忽视智慧跟进擦肩“同化”过程学生对于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那同学们有没有觉得有困惑的地方?比如说这个方程,你们判定它“是”还是“不是”?觉得“是”的请举手.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了).还有觉得“不是”的.嗯,你认为它为什么不是呢?生13:因为它出现了两个,所以不是一元的.和这位同学观点一致的请举手.好,有支持者.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想法的?生14:因为一个方程中的一个字母是一样的,所以它代表一个数.嗯,这位同学

    9、纠正前面同学的想法了.她说在同一个方程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只能认定为同一个未知数.明白了吗?也难怪同学们,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知道含这两个未知数的项是可以合并的.在本环节中,对于学生思维产生的“对抗”与“质疑”,笔者采用了让学生自己辨析,思维互相碰撞而未作更多深化就过去了.当时的讲与评其实可以如此改进:在学生评述之后,教师对学生讲解的内容先进行比较、鉴别,然后是分析,再做出评判.在分析时应让学生回到课本概念中去,大家再一起看看书本概念中有哪些关键词,怎么理解.比如可以提问“概念里说方程中含有一个未知数,这里的方程中,指的是某一边有未知数还是两边都可以有未知数?”,“同一个方程中

    10、的同一个未知数,意味着表示它的字母是怎样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来固化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建构并深化理解正确的概念含义,以更有效地促进概念的同化过程.如此处理效果显然要好得多.3.轻视问题追踪弱化达成效果教学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内涵的讨论过程中,跟进不到位.比如说我看完第一句话“使一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我就在思考了: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与14有什么关系?生(齐):相等.这个我们刚才在表格中已经验证过了.那下面我还会接着思考:的解,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边计算得到的值应该是多少?50.那我还会思

    11、考:前面两个方程都有一个特征:方程右边是固定的数,假如换成这个令同学们曾经困惑过的方程,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那么这个时候要判断是不是方程的解,你会怎么去做呢?在本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应用这个概念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教学中一切都很顺利,水到渠成地得到了代入法验根的注意点和关键步骤.反思这个环节,如果能在前两问之后穿插一段对话式教学,是否会更妥当:哦,前两个问题同学们答得又快又准确.那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解”这个字眼的?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吗?生:.之所以如此考虑,是因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在小学里学生已

    12、经有了知识基础,要求学生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今天的概念,有助于学生通过原有知识的巩固来得到新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的经验,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锦上添花. 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认真解读,进行深度地理解与把握.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真实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否则教材内容就无法真正被理解和接受.笔者以为: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唯有设计出顺应学情且能有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回归本真以“学为中心”.诚然,教与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实践与探索,殷切期待广大同仁的共同研讨,以带给笔者

    13、更好的启迪与提高!附件2 2.4等边三角形柯城教研室 刘芳 2012.09.201. 通过阅读、回顾小学学习,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2. 通过类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自主探究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 会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本节的范例运用轴对称性和旋转变化来解决,学生在这方面尚缺乏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系列问题深化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学习准备】 请整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研究元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边 角对称性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思考一 阅读课本31页“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14、.思考并尝试: 以已知线段a为边长,作(画)一个正三角形(保留痕迹,不需要写画法).思考二 类比等腰三角形,猜想并验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要求:先独立填写表格,并进行验证;然后与组内同学交流你的探索结论与说理过程.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说明理由归纳 1. 你分别从哪些方面研究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 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相比较,性质上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3. 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思考三 阅读课本第32页例题,并思考下面的问题:(2)通常我们会用什么方法来判断AOBBOCAOC?你觉得这三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描述?(3)图中具备全等关系的三角形还有哪几对?(

    15、4)问题2中的旋转度数还可以是多少?这些不唯一的度数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5)点O到ABC各边的距离都相等吗?请说明理由.归纳1.书本例题的解决过程中,分别运用了哪两种图形变换的性质? 2.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你有了哪些方法?试着归纳.思考四 类比等腰三角形,猜想并验证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说明理由 练习1. 阅读下列折叠正三角形的方法,并回答问题:如图,(1)将正方形ABCD沿直线MN对折;(2)将顶点A沿直线BE对折到MN上的点O,连结OB;(3)连结OA.则ABO是以正方形ABCD为边长的等边三角形. 请说明理由.2. 完成课本33页作业题4: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

    16、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理由.归纳在ABC中, (1)请补充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 (2)若AB=AC,请补充条件,使ABC为等边三角形.【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3页作业题2及作业本 2.阅读补充材料折出等边三角形.1一个三角形具备下列条件,仍不能判定为等边三角形的是( ) A三边都相等; B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上的中线或高重合; C有两边相等,且有一个角为60; D有两角相等,且这两角和等于第三个角的2倍2. 已知,等腰ABC中,AB=AC,若AB=BC,则ABC为_三角形;若A= ,则ABC为等边三角形3. 请你把图中的等边三角形分成4个全等的三角形4.已知,如图,ABC是

    17、正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点,且AD=BE=CF.请你说明DEF是正三角形.【教学反思】略附件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柯城区教育体育局(文化局)教研室 刘芳 2012.11.161. 让学生经历对方程解法的讨论,强调创设从未知到已知转化的条件,即:在保持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逐步使方程变形,让学生学会对算理的分析,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分母。2.让学生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合并同类项”、“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体会学习的循序渐进,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处理分母中含有小数的方程的解法,感悟方程转化的思路。3.归纳出一般情况下,解一个一元一次

    18、方程的由繁至简的基本步骤,渗透解法中的“程序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贯穿整课,因此“去分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例3(2)中的“去分母”易错点较多,因此,例3(2)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例4的方程分母中含有小数,解方程的过程较为复杂,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1 判断对错,并解方程:解方程,移项得: 对的打“”,并继续求出方程的解; 错的直接在题上圈出错误即可。 2. 解方程:设计意图:1.练习1的选材来自第一课时的例1(2),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旧知,体会两种 移项方法。练习2的选材来自本课将要学习的例3,是例3去分母之后的形式, 引导

    19、学生进一步巩固去括号等变形,并为新知引入做好铺垫。 2.通过新课学习之前的独立检测、反馈与订正,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与小组内的 互助,同时便于教师掌握学情。【课本导学】思考一. 1例3(1)的第一步方程变形,两边同乘以6的根据是什么? 这一步可以在方程两边同乘以12吗? 一般情况下,去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以各个分母的 会比较简便。 2. 从例3可看出,今天所学的方程,在形式上与上一节的方程相比,出现 了含 的项,因此在解法上增加了一个步骤: ;它 的变形依据是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程的新的变形方法的必要,理解变形依 据。练习 完成课本第123页的做一做。归纳1. 一般情况下,我们解一

    20、元一次方程遵循的程序应该是: 2. 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易错点有哪一些?需要注意什么?通过两个归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例、习题的解后反思,尝试积累解题经验, 督促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渗透解方程中的“程序化”思想。思考二. 阅读课本第123页例4,并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1例4的方程与例3比较,形式上有什么异同点? 2. 对例4进行的第一步变形,我们是针对方程的哪一部分进行的?依据是什么?通过课堂上的自主阅读,进行例4 的自学。两个思考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 学生辨析例4中方程的结构特征,准确理解例题中第一步变形的必要性、方法、 依据及目的。归纳类似于例4,当方程的分母中含有小数时,你积累的解题经验是什么?通过解题后的及时归纳,形成解题的基本思路,巩固解题方法,体会例4变形 的首要目标是将方程转化为例3 的形式,再一次体会“由繁至简”、“化未知为 已知”的“化归思想”。 练习 完成课本第125页的作业题3。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整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与经验,并将其纳入一元一次方程学习的知识体系。(直接在课本上完成) 书本第124页课内练习2. 书本第124页课内练习1.(2)在课堂时间充足的前提下,进行本节课“双基”落实情况的检测,利于督促学 生认真听讲和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数学 教学简案模版及教学设计范例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