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doc

    • 资源ID:4390310       资源大小:5.54MB        全文页数:18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doc

    1、初中物理目录第一章 声现象3第二章 光现象7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9第四章 物态变化17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21第六章 电压 电阻26第七章 欧姆定律30第八章 电功率35第九章 电与磁40 电学部分综合训练45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53第十一章 运动和力58第十二章 力和机械能66第十三章 压强和浮力73第十四章 机械能82 力学部分综合训练90第十五章 热和能93 第一章 声现象一、 知识点总结(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

    2、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

    3、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二)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

    4、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三) 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4、音色:

    5、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

    6、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五) 声的利用一、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二、典例透析透析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_产生的,然后通过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的。透析点二:声音的特性【例二】 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下列声音的说法中指音调的是_;指响度的是_;指音色的是_。A“高声大叫”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B女高音歌唱家与男低音歌唱家C二胡与钢琴发出的声音不同D在山谷中说话听到回声透析点三:噪声的防治【例三】 以下控制噪声的方法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_,阻断噪声传播的是_,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的是_。A. 堵塞感

    7、受噪声的器官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C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透析点四:声的利用【例四】 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D利用声呐测海深【例五】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透析点五:回声【例六】 利用回声来测量海深的仪器,叫回声测深器它装在海船舱底,由舱底向海下发出声音传至海底、暗礁、鱼群处,再经暗礁反射到海面,由舱底的灵敏回声接收器

    8、把回声接收下来,准确记下声音由发出到回声返回所经过的时间,可测海深及鱼群或暗礁的位置如果接收器收到声音从海面发出到被某暗礁反射回海面共用了0.8秒,求暗礁在海中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平均声速为1500米秒)三、巩固提高1学校联欢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_产生的,同学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_传播的。在学校的走廊里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让学生保持肃静的做法是属于在_处减弱噪声。2雨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秒听到回声,那么小雨和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_m(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3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小沈阳”在节目中分别模仿了刘欢、阿宝的声音,模仿得

    9、惟妙惟肖,从物理角度说,他是模仿乐音三要素中的 ,特别是把阿宝的高音也能唱上去,其中“高音”是指 高。(填“音调”、“音色”或“响度”)4在使用小提琴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调节琴弦的松紧,俗称“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振幅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到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6下列措施中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四、当堂检测1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

    10、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 )A.放在种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种罩内的空气抽掉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C.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空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D.在吊着的大种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种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线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3在唱歌时,演员发出的每个音的音调不同,这是因为发音时声带振动的()A频率不同 B振幅不同C频率和振幅都不同 D响度不同

    11、4关于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大 B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大C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小 D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小5如图8所示,是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_,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_.五、课后拓展学案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2大音

    12、乐家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命运、田园、英雄等,有些作品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A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B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填空题1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 ;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2有时我们接起电话,彼此间只说了声“您好”,对方还未来得及告诉我他是谁,如果他是我们熟悉的人,我们就能知道他是谁,这是根据_来判断的。计算题1某人站在两平行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一枪,在0

    13、.2s和0.6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声速为340m/s,求山谷的宽度。 第二章 光现象一、 知识点总结(一) 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

    14、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4、应用及现象: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5、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 光的反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

    15、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分类: 镜面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条件:反射面 平滑。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漫反射: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

    16、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4、面镜: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 虚 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球面镜: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17、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18、(三) 颜色及看不见的光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一、 知识点整理(一) 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

    19、),折射角=入射角= 0 度。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浅 ;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但两者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二) 透镜1、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

    20、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2、 典型光路 3、填表:(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3、 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1、。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增大(减小)像变大(变小)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减小(增大)像变小(变大)(四) 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五) 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

    22、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二、 光学部分的例题讲解及巩固一、选择题:1.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浓密的树阴下有许多圆

    23、形光斑 B. 阳光下出现树的影子 C. 平静的湖水中映出岸边树的倒影 D. 游泳池中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2. 晚上,人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长度变化的情况是( ) A. 先变短后变长 B. 先变长后变短 C. 逐渐变短D. 逐渐变长3.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 岸上的树在水中的倒影 B. 用放大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C. 通过汽车的观后镜观察车后面的情况 D. 人在岸上观看湖中的鱼4. 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 A. 逐渐变大B. 逐渐变小 C. 始终不变D. 无法确定5. 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如图1中正确的是( )图16. 一学生坐在离平面

    24、镜1m远的椅子上,当他离开椅子后的1m时,他和镜子中椅子的像的距离是( ) A. 1mB. 2m C. 3mD. 4m7. 关于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发生镜面反射的物体,我们才能看清它 B. 人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桌上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C. 在反射现象中,所有光线都遵从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反射定律 D. 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从反射定律8. 如图2中表示了光线在空气和玻璃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图29. 在观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透镜25cm处,此时屏上所成清晰的像是( ) A. 倒立放大实像 B

    25、. 正立缩小实像 C. 倒立缩小实像 D. 正立放大虚像10. 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A. 放大镜B. 潜望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11. 用照相机照相时,要想得到较大的人像,则( )A. 人应靠近镜头,同时应缩小底片与镜头的距离B. 人应靠近镜头,同时应增大底片与镜头的距离C. 人应远离镜头,同时应缩小底片与镜头的距离D. 人应远离镜头,同时应增大底片与镜头的距离12. 物体从无穷远沿主轴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这个过程中( ) A. 像远离焦点且逐渐变大 B. 像远离焦点且逐渐变小 C. 像靠近焦点且逐渐变大 D. 像靠近焦点且逐渐变小13. 幻灯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

    26、,银幕上成放大的像,则此幻灯机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40cmB. 30cm C. 20cmD. 10cm14. 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路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看到的是路灯的虚像,且变高了 B. 看到的是路灯的虚像,且变矮了 C. 看到路灯的虚像,是反射现象 D. 看到路灯的虚像,是折射现象15. 用照相机拍摄景物,相机镜头焦距是50cm,要在胶片上得到缩小清晰的像,景物到镜头的距离是( ) A. 大于100cm B. 大于50cm小于100cm C. 小于50cm D. 大于50cm的任意值16. 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轴移动,当物距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一个放大的像,当物体移到离透镜12cm处时,它的像一定是( ) A. 缩小实像B. 放大实像 C. 放大虚像D. 缩小虚像二、填空题:17.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5108km,太阳光经_s才能传播到地球上来。18. 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传播的,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还有_。19. 一束光照在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保持不变,当镜面转过角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改变_。20. 平行光线射到光滑的平面上,反射光将_地射出;平行光线射到物体的粗糙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知识点.doc)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