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自考《美学》0037笔记.docx

    • 资源ID:4374295       资源大小:40.22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自考《美学》0037笔记.docx

    1、自考美学0037笔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来源于黑格尔。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

    2、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中国有李泽厚。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

    3、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自然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自然只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不存在审美意

    4、义。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生和生成的。科技美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审美现象。审美形态多种多样。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形态包括进去。“丑”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美而转化。19世纪才有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的出现。说审美现象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等于说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其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首先,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由是:第一

    5、,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第二,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因为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独的研究,它和许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渗透、影响和综合。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包含着哲学的品格。另外,它与艺术也有分不开的联系。它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的,并且不断从各种艺术之中汲取营养。它和自然科学也有很多联系,不断受到科学新发展的推动和科学新方法的启迪。美学也和艺术的各个门类也开始结合起来,各种具体门类的美学不断生长出来,美学更加丰富。由此可见,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关

    6、于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四、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的成果。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方法:哲学方法。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其次,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

    7、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再次,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美学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高级审美意识不仅更成熟、更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审美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又有发展,是指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实践论首先,马克思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再次,物质生产劳动

    9、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生活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存在论经历了从理性存在到感性自然存在再到社会存在的转变过程,最后把人定位于漫长实践中生成出来的处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二、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基本内容和特色: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从人与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社会存在论。自由作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指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全面的人生的实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

    10、,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而以自己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如此地开显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世界存在的意义。自由表现的三种基本形态: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既物质成产劳动中获得的自由,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既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放;另一种是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既日常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的自我超越。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人类的产生证明了这一点。审美活动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

    11、,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内在的。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强力。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动地成型。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冯友兰曾从低到高

    12、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觉解与情感不可分离。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表现为情与景、心与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同时,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审美境界也有不同的层次。审美

    13、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应当成为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第一,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对对象外观、形式的观照,返回到主体的内心,以自己内在生命的投入来领悟和体验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进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圆融一体的境界。第二,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

    14、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自由关系是人与世界形成审美关系的关键。自由首先表现为超功利性,其次,自由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再次,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逻辑在先原则)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审美关系在内,审美活动在外。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审美活

    15、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只有在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所谓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物因素”。只有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存在的真理”才从这些“物因素”里生发揭示出来。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客体的体现生成审美形态;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偏重于主体的体现产生审美经验。二,美与审美形态现成论认为美完全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外在于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实体。生成论认为美只能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生成和当下发生的。广义的美包括着丑。美指广义上的美,包括审美意义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中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

    16、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审美对象的特点:第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第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第三,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第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趋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审美形态是指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

    17、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三,美感和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简称美感。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认识为理性)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快感。最后,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精神性的对话和交流,以达到主体在心灵上与对象的和谐交融,产生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即美感。四,艺术和审美教育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艺术与艺术品的联系与区别。艺术活动的三个环节:艺术创造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往复循环)艺术活动三个

    18、环节的构成和展开体现为以下四点:首先,它必须有作者;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是“创造”;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次的,意蕴不确定和空白;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需要什么叫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

    19、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的特征: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审美理想什么叫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和有很高的稳定性。审美理想的作用: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

    20、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内在关联提醒我们,审美理想不仅仅是审美活动本身的产物,而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的结晶。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它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审美趣味什么是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兴趣和品位。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审美趣味的特征:第一,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第二,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的观

    21、点。“趣味无可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判断审美趣味的标准:第一,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因而也就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表现在:(2010年7月简答题33)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当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己性的精神交流和沟通,

    22、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的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期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的最高功利性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

    23、”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是人自我构成的手段,而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审美活动的他律性是指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它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

    24、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因此,审美活动与其他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审美活动与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既是从生活世界中的暂时退出,又是向生

    25、活世界更深的突进。因此,审美活动所追寻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真”、“善”。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审美的需求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具体表现在(超越性、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由于

    26、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西是美的,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在“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的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的;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人(类)性,是长期实践活动(含审美活动

    27、)的历史产物,是从全部人类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二、审美的存在状态所谓人在审美活动中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指在审美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体验和澄明。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当人处在主客不分的混沌蒙昧状态时,不会产生惊异。美学中的“惊异”与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惊奇现象区别开来。审美中的惊异的特点:第一,审美惊异不是一

    28、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主体对客体的向往。第二,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方式,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

    29、,不可能离群索居。但审美体验与一般生活体验是不同的,因为生活体验往往带有功利性。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审美体验的整体性表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的一切遮蔽、晦暗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澄明之境。只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广、最丰富的高远境界。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音响)审美对象的物质属性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必须

    30、能唤起人的审美需要。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指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方面。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线条它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特殊语汇。一定的线条之所以会具有某种情感意味,是因为这些线条所附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在生活中就实际上使人产生过类似的经验。形状形状使事物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可感性。音响听觉对象。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

    31、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多样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统一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和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是承载着、蕴涵着一定的客观生活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的不表现任何内容意蕴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就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本真性隐藏在它的有用性之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显现。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杜夫海纳称为主体的“非现实化”。3、审美


    注意事项

    本文(自考《美学》0037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