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

    • 资源ID:4373589       资源大小:26.1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 今午睡起来就打开电脑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直到现在才整理完毕,这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首先是眼睛很疲劳,我越来越感到我的眼睛有问题,视力在不断的下降。怎么办呀?要工作,要生活,要挣钱养家糊口。哈哈! 今年新生的讲座定在9月8号,讲什么内容呢?总不能再讲过去两年的讲稿,索性把今天整理的教案抽出一节作为讲座好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自我意识 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来访者在内心深处总隐隐有着一种不安全感;再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的心理变得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高校要实施

    2、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许多高校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由生理疾病的后遗症引起的“机体性失常”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机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为异常,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因性疾患”。如: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人格障碍与性变态。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巨大心理障碍。 据调查,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压力事件中,平均压力最大的十项为: 1、感到竞争激烈;

    3、2、择业困难;3、考试不过关;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5、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6、理想与现实有差距;7、精神空虚,无所事事;8、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9、面临考试;10、隐私被别人发现。可见,社会环境的嬗变,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并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将会才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在着越来越高的相关性。 二、大学生成长面对的压力 为什么在大学生中会出现以上这些不健康的负面现象呢?我认为,如果从整体上看,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于以下四种压力。 时代压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不论是什么人,稍不留神,就会落后于汹涌澎湃的

    4、信息潮流。大学生是处于成熟与不成熟、独立与不独立之间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时代背景使他们承受着更加尖锐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必须努力完成在校学业,同时还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一方面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信息时代获取新知识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必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塑造能够融入和谐社会的健全人格。诸如此类的高期望值,必然给他们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生活压力所谓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经济压力。学生上学的费用一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变化,大学所需费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则影响更大。在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了“高中生拖累全家

    5、,大学生拖垮全家”的现象。这对于尚未自食其力的贫困生会造成更大压力。2.自理自律压力。目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学习就是一切,长期忽视一般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因而不少人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很多人不会或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面对挫折和新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也就形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压力源。 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或是拼搏于考研、考硕博连读的行列,或是

    6、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为的是努力获取各种“证书”。过多的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就业压力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竞争加剧:竞争择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连续多年的扩招本来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城市里大量下岗职工的出现,使得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尤其在大学生、研究生择业相当集中的单位(三资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党政机关),以及择业相当集中的地区(北京、上海、沿海发达地区),已经逐渐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严峻局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形成大学生

    7、诸多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源。 三、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1、案例1及其分析 来访者A 性别:男; 某系:某班级:06级学生;来访时间:2008年5月20日主述内容 做在教室里看书时,总担心会有人坐在身后并干扰自己,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以致于只能做在角落或者靠墙而坐,否则无法安心看书;对同寝室一位同学放收音机的行为非常反感,有时简直难以忍受,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总担心会有收音机的声音干扰自己,从而睡不着觉,经常休息不好。但又不好意思跟其发生当面冲突,因为觉得为这样的小事发脾气,可能是自己的不对。很长时间不能摆脱这种心理困境,很苦恼,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

    8、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自卑,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来访者自认为性格内向。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做起。案例分析 在该案例中,来访者虽然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来访者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来访者学习成绩

    9、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行为发生学认为,当人受到刺激时就会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异常敏感和脆弱,这一点在来访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直接体现出来。哪怕有一点动静,来访者在教室看书或者在宿舍睡午觉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即使没有任何干扰,来访者也会怀疑、担心和害怕受到干扰;第四,择业压力和敏感的心态极易使来访者面临人际性冲突问题,这是来访者采取回避和压抑等消极应对策略的必然结果。在与同学相处时,尽管来访者自己也意识到只是一些很小的事

    10、情,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当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多次引起自己的反感和不快时,就很自然地把自我消极情绪固着在该事或该人,从而影响人际的和谐与沟通。实际上,这是由于来访者刻意回避主要现实压力,导致压力感(压力能量)转移的结果。第五,来访者内向的个性,直接决定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及特点:内在指向性和内在性体验,敏感,脆弱和消极。 2、案例2及其分析来访者B 性别:女; 某系:本学院; 某年级:2007级学生; 来访时间:2008年6月10日主述内容 看不进书,坐在教室里总是东想西想,精神不能集中,对自己的行为很不满意,很烦,非常担心自己就一直这样下去。近来尝试着想改变自己,但不知从何做起,效果也不好。心情越来

    11、越坏,对任何事情好象都提不起兴趣。吃饭经常没有胃口,去医院检查过,医生说没什么问题。没想过毕业后找工作的事情,还有一年的时间,有点茫然。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大学毕业后唯一的目标就是考研究生。父母均为下岗工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鄹减,生活水平大幅度降低,尤其是为了供给来访者昂贵的读书费用,父母亲平时总是省吃俭用,生活十分拮据。父母把未来的希望全寄托在来访者身上,对来访者期望值很高。同时父母对来访者的要求非常严格,有时严厉到伤害来访者的自尊。来访者压力很大,平时不愿回家,心理总有一个疙瘩。来访者自认为性格趋于内向。案例分析 来访者B的心理问题显然也是由压力造成的。首先,家庭变故是来访者的主要压力来源

    12、;根据西方有关家庭应激(压力)的理论,家庭薄弱性与事件威胁性是与家庭应激相关的两个主要因素,家庭应激增加了家庭成员的易受伤害性。家庭成员感受到的压力取决于他(她)对变化含义的个体意识,同时也将依赖于个体能够影响(帮助)改变应激源事件过程的程度或其能减少改变冲击的程度。在本案例中,来访者父母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骤减,而且还必须供养来访者上大学,可见家庭应激(压力)是非常大的。来访者作为一名学生,对事件的冲击无能为力,只能消极地承受威胁。其次,持续的家庭压力,直接影响了来访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方式,甚至影响到来访者的某种生理机能。例如吃饭时没有胃口,很有可能是该事件使来访者联想到了父母

    13、省吃俭用的情景;父母稍微言语过重,来访者便觉得很受伤害;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想起父母和家庭状况,便心烦意乱,再也看不进书了。再次,来访者采取的方式是摇摆于积极和消极二者之间的。一方面,来访者确立了考研究生的目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将来能够提高自己应对家庭危机的能力,这是积极的应对;另一方面,来访者由于害怕面对来自家庭的压力,在受到父母批评后,进而不敢回家,也不想回家,以图回避来自家庭的压力,这又是消极的应对。 3、案例3及其分析 来访者C 性别:女;某系:某年级:2006级学生; 来访时间:2006年9月18日主述内容 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

    14、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来访者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15、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来访者学习成绩在班上为第一名。 案例分析 来访者C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由其社会适应挫折所引发的人际性压力。首先,来访者直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来自于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方式,先是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与群体、社会隔离开来,后又过于以他人为中心,事事自责,迷失和忽略了自我。其次,来访者前来咨询和求助,表面看来是为了改变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局促不安、紧张和脸红等行为方式,而实际上,这并不是症结之所在。根本原因,是由于来访者个性中人际沟通能力的缺乏,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感受到社会适应性压力。再次,来访者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能够清楚

    16、地意识到由于人际冲突所导致的自我封闭,是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因而,来访者有意识地开放自己,但突兀的开放环境,必然在一段时间内给来访者带来更为巨大的人际性压力,如果应对或自我评价不当,很有可能给来访者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正如来访者所述的苦恼和自卑等。第四、当来访者面临迫切的人际压力时,一开始采取的是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但由于对于个性和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科学认识,过于急功近利,在受挫后,极易滑向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错误的自我评价,使心理问题不断趋于严重化。 四、大学生的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理论探析 1、压力系统及其交互作用。 压力,亦称为应激,是指紧张或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

    17、解释性的、情感性的、防御性的应对过程。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都是由许多特定的压力造成的。这些压力多半是来自外在事件的刺激,或者来自内在生理方面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由个体心理认知所诱发的。正如许多社会应激理论都把个体与社会整合起来,认为个体压力本身就是社会压力的一部分。当人们不能获得安全、工作、家庭、教育、技术培训时,就会产生压力。因此,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机会和成长机遇是至关重要的。 从压力源的形成来看,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三个系统: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这是大学生生存的外在环境系统,无论是家庭的变故,还是学校和社会竞争的

    18、加剧,都会产生巨大压力,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出现紧张状态,失去原有的某种稳态。生理系统,是指生物有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防御系统。许多有关应激的生物学理论,如汉斯薛利的适应综合症和遗传发生论等认为,生物有机体都有一种先天的驱动力,用以毕生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病菌和过度的工作,均可能成为破坏这种稳态的应激源,而抵抗应激的能力则除了依赖于面临危机时所使用的策略,还依赖于有机体贮存的有限的适应能量,以及个体遗传有关的生理趋向因素。心理系统,这里是指个体内在的认知图式和意识系统。人们感知和评价事件,贮存有关的经验信息,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取和使用这些信息,而所有这些对于如何影响新环境,对于应激唤醒以及应对策

    19、略的采用是很重要的。此外,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系统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它们诱发的各种压力,又以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形成一个特定的压力系统。如案例1,来访者A形成了一个以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为核心,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睡不着、缺乏安全感)等构成的压力系统;案例2,来访者B的压力系统,是以家庭变故导致的压力为核心,同时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压力(不敢回家)和生理压力(吃饭没胃口);而案例3,来访者C的压力系统,却是以社会适应性压力为主,同时包括了自我评价压力(自卑)、人际压力和生理压力(行为不自然)等。 在压力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压力之间往往相互转化,甚至

    20、转移到无关紧要的事物上,从而产生新的压力。压力和焦虑会给心理功能施加紧张,如果使用弗洛伊德的术语,其结果就会表现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化,即把冲突性的想法转变为一种没有害处的东西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把来自冲突的能量转变成一种心理症状。这在案例1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例如来访者A把社会竞争压力和恐惧就业的压力导致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室友放收音机这一行为上,并进而产生新的人际压力。 2、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 可见,能否有效地应对来自社会环境系统、生理系统和心理

    21、系统的应激(压力),与大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霍米尔顿认为:“从这些压力源中(冲突、挫折、焦虑)获得的压力越多,那么应激源的数量和严重程度也就越大,也就越接近应激极限。”也就是说,当压力系统的合力超出了个体生理及心理上所能够提供的应对资源(能量),或者持续作用于个体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虽然至今还没有研究能够提供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准确的生理指数,但二者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唤醒动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人们要获得最高效率,要有一些应激(压力),而且必须把应激唤醒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应激太多或太少其结果是一样糟糕的。

    22、同样,大学生要保持心理健康,也应该把应激(压力)唤醒水平控制在一个最佳状态,并不是彻底消除。薛利指出:“完全脱离应激等于死亡。”我们所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应激(压力)。判断某种压力是否会引起生理和心理损害,则依赖于个人对需要和资源的评价。 3、应对策略的有关理论 一般来说,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策略可以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类型。在心理咨询的临床案例中,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消极的应对策略。可见,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与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消极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面临压力时采取逃避或退缩的策略,用以防御不需要的情感。采取逃避的人通常是以身体或心理上离开特定的环境来寻求对应激

    23、(压力)的消除。例如人们可能会逃避见医生因为害怕听到坏消息。逃避不能面对现实。当极端使用这种方法,过度的逃避对自尊和自我效能产生消极影响时,可能会干扰有效地处理应激。这时,逃避行为就增加了有机体的压力而不是取消了压力。实践证明,逃避策略与其他策略相比,只在短期内有更大作用;然而在二至六周内,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注意策略变得更优越。消极的应对方式,主要表现为:、外在行为防御使身体离开某个具体环境,或者用安眠药、酒精和其他药物来降低唤起或减缓应激的后果。、内在心理防御否认和压抑。在弗洛伊德的个性理论中,否认和压抑有一个特别的名称防御机制。否认对应激源给以忽视,压抑将某一事件推倒无意识的深层。这些防御

    24、拒绝接受客观现实。尽管否认在一些情况下是有帮助的,但它可能导致自我击败。极度的否认会阻碍健康的应对,减缓对紧急情况的适应和恢复过程。否认或压抑对现实歪曲得越多,结果越可能是消极的。 积极应对,亦称为斗争性应对,它是通过集中各种应对资源,包括对有效的应对努力进行组织和安排,然后用这些资源应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应激事件,从而减轻或打败存在的应激源。所谓应对资源,是指应对策略的基本材料,包括个体的、社会的和物质的。重要的个体资源是自尊、自信、自谦、信念、价值、控制感和自我效能。社会资源是指密切的关系和扩展网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支持,它起着一种屏障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个体受压力的消极影响;物质资

    25、源包括满意的健康、足够的体力,还包括实际的资源,如住房和金钱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主要有:、在行为上,首先,它表现为面对客观现实,正视问题,获取足够信息,认识问题,然后寻求和选择应对问题的策略;其次,改变产生压力的行为方式和调整要求水平。需求应与一个人的资源相符,做超出个人能力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压力;例如超出个人经济能力购买商品可能会产生压力;再次,自我暴露或宣泄。自我暴露是指对外开放,能够向他人交流思想和感情;宣泄指释放或澄清情感。将压抑的情感放开,这样就可以直接面对它们;封闭的人通常比较痛苦,因为他们通过行为使自己远离社会支持,就象用大坝止住了情感的巨大洪流。当情感最终冲破大坝时就会无法控制。

    26、、在心理上,认知重组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积极应对策略。当一个应激源无法用直接的行为消除时,认知重组就成为根本。其重要性在于能够改变个体对某个事件和情境的评价,从而消除或减少压力。就拿乐观主义来说,它是一种感知过滤镜,使许多情境都改变了原有的色彩。此外,自我效能与控制是一种与自我有关的信念,是我们对需求与应对压力的能力之间的感知。实践证明,凡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信心的人往往体验到较少的压力。大学生要想有效地应对压力,除了扩展应对资源以外,根据一定的方式组合或组织应对资源,构建一个应对策略的系统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本文的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力源,往往是以系统形式存

    27、在的。单凭任何一种应对策略,那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而必须集中多种应对资源和应对策略,才能有效地消除或者减少压力,从而实现个体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 五、应对策略 其实,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诱发的原因,那么,诱发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认为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两个方面,外界因素又主要有社会、历史、学校、家庭三个方面,个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心理品质。,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有赖于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过去,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我们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问题关注、认识、研究的是不够的。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

    28、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科学的青睐,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这种社会现象要求得转变,关键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为此,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不可歧视他们、嘲弄他们。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颗平常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夫妻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

    29、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份溺爱,对其生活包办代替过多和对其错误言行及不良习惯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确实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头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最后,从学校方面来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一个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前班开始抓起,并且始终坚持不懈,贯穿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高校角度来说,一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根据大学

    30、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以有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做细,心理咨询指导教师应该由生理、心理卫生知识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来担任。同时,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疏导。 总之,当今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如何,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因此,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标

    31、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注意事项

    本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