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资源ID:4328308       资源大小:22.24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四)体会作者如何将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四、教学重点:(一)积累文言文中实词和常用的文言虚词。()二体会文中作者写景抒情的方法。五、教学难点:(一)作者寄予怎样的情感于山水。(二)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六、教学方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控制教学节奏,以诵读、背诵为主的教学。(二)增加互动和讨论的环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引导质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循循善诱的解决问题。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文章,了解生字词,利用注释了解文章大体的脉络。2、细读文章,掌握诗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思。3、理解课文第一节大意及其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导语: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教师:“现在我们只看题目小石潭记,很明显这是描写风景的一篇文章,那么我想请同学描述一个自己最喜欢,认为最美丽的地方。”学生描述过后,教师继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为很美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眼中最美的地方,又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章的。”教学时间预设:5分钟二、预习效果抽查(一) 作者和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

    3、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后来

    4、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牵连,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方去当刺史。柳宗元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高兴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好像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好像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高兴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苦。2、文体简介小石潭记中的“记”含义是识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5、。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二)抽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学生先读,老师纠正,后齐读。篁竹(hung) 清洌(li) 为坻(ch) 为屿(y) 为堪(kn) 佁然(y) 俶尔(ch) 差互(c) 寂寥(1io) 悄(qio)怆(chung) 幽邃(su) 翕忽(x) 10分钟教师活动预设: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并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活动预设:1、展现预习成果,积极发言。2、分小组展示预习成果。3、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互相

    6、评价。三、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二)利用书下注释或者工具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掌握第一节的意思及翻译。1、老师在学生读过后,进行范读。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生字词、节奏和语气语调。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变化的方法:课文中1、2段写出的是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4、利用书中的注解,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第一段的内容,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极参与朗读和讨论。四、精读研讨 探究

    7、质疑 (一)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段意点拨:发现小石潭并且进行描叙。(二)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文中语句回答。“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三)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全景?文中原句,最后一句。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四)作者为什么给这潭取名为“小石潭”?本段围绕小潭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最后一句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尤清冽”,最后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

    8、状和姿态然后又就树的长势从旁描绘“石”。以“清冽”、“石”、“青树翠蔓”的外景为主。经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只是提问,最后点评,补充不足。以原文为主回答问题。五、精读研讨 品味欣赏(一)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是按照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去看,而是边向前走去,边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的美丽影片。(二)选择第一段中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一句话,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

    9、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都是以优美的语句体现出景色的美丽。1、以课文为主对第一段进行整理,细节讲解。2、指导学生学会从修辞、感情、词语的色彩等角度品味课文。1、体会课文中刚才朗读时的情感。2、在原文中做批注,深层体会第一段的景色描写。第二课时1、体会作者描写景色的方法,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2、学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体会作者如何借景寄情,感受情思的基调。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一)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请同学回答。(二)第一

    10、段的白话解释,以开火车的方式一人翻译一小句。二、积累展示(一)利用书中的注解,对二至五段进行翻译,了解大意。(二)加入情感朗读。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翻译。1、对文章进行自主翻译,然后讨论,最后老师总结。2、根据翻译有感情的朗读。三、精读研讨、品味欣赏(一)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潭水、游鱼;用的是镜头特写的方法。2、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写出小石潭的特点?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

    11、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二)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然后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小石潭源流是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

    12、看到的特征。(三)教师范读第四段,并提出问题: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凄清寂静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在寂寞的处境中的忧伤感情。1、让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课文的内容。2、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章中的情感部分。1、学习景物景色的描写方法,抒发己见。2、体会作者在当时情景下的心境。四、精读研讨、探究质疑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

    13、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大体意思相近即可)8分钟提问,并且让学生注意当时作者的遭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五、拓展延伸从文中选取其中最让自己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动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组员听,然后组内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只要是文中的景物都可以,要求语言简洁流畅,语句优美即可)7分钟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点评。展开想象,积极讨论,给予同学意见。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

    14、地区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倾注了孤寂抑郁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动静结合,有化静为动;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七、布置作业(一)背诵全文。(二)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写一篇300字的景色描写。八、板书设计柳宗元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忧伤情感潭中景物 特写镜头游鱼: 动 静 结 合 溪身

    15、:曲 折 蜿 蜒小潭源流 形象比喻岸势:参 差 不 齐潭中气氛:凄清寂静 寓情于景教学反思: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


    注意事项

    本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