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docx

    • 资源ID:4270164       资源大小:2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docx

    1、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2014年以来,个别大学食堂开始引进炒菜机器人。由于火候、时间掌握得当等原因,使用炒菜机器人烹饪的时间比普通人工炒菜能节省5%-10%,全程自动化控制程序,除了能保障菜肴准时出锅,还具有油烟低、辨别过期食材等特点和功能。这说明A.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B.实践工具可以强化人某一方面的能力C.意识可以创造物质D

    2、.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联系,是上天对人类的一种警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工具的更新,目前人们已经对地壳运动有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但仍无法完全掌握地震的规律,也无法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A.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B.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有限的东西C.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D.人类无法充分认识客观世界3.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

    3、的此岸性。”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5.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

    4、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7.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

    5、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9.“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句话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D.认识来源于实践1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D.强调了感

    6、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12.“见多识广”这一成语包含的道理是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13.“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这反映了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C.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D.理性认识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且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对没有对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B.意识建构认识对象C.人的感觉是包含理

    7、性的感觉D.事物的本质取决于人15.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6.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7.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想,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句话强调了认识活动中A.实践的重要性B.理性因素的重要性C.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8、D.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性18.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D.真理是多元的19.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0.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在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这说明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

    9、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D.真理是相对的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没

    10、有确定的界限 23.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价值是主观的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C.矛盾是普遍存在的D.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2、多项选择题1.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

    11、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合一 B.知行不可分割,相互促进C.行先知后 D.行难知易 3.19 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A.感性认识不可靠B.由感性

    12、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5.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

    13、.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践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8.钱学森先生在美期间,撰写的一篇文章封面先是写上“Final”(最后的定稿),后又在旁边添加了“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是因为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真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认识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9.“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

    14、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发展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对列宁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真理是一个过程,具有历史性B.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C.真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D.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无法正确认识整个客观世界的 10.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叫“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对于患有胃下垂、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来说,饭后散步就适合。这个事例说明A.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B.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C.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无法确定1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

    15、蒂格利茨曾戏言说:“一个经济学家只有在他的理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才会获得这个奖。”对于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多数人认同的不一定是真理B.真理是由相对到绝对再到相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C.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转化成谬误D.真理是发展的,具有历史性12.列宁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说明A.真理是具体的B.真理具有反复性、周期性C.真理是有条件的D.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和对立不是绝对的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政治马原经典习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