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金融大格局.docx

    • 资源ID:4258546       资源大小:133.72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金融大格局.docx

    1、中国金融大格局中国金融大格局基于2007年至2011年中国金融企业地域、行业数据分析吴文军 张中石内 容 提 要金融格局即金融产业在不同地域和行业的分布结构,对中国金融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为金融业未来改革指明方向。本文以2007年到2011年中国金融企业地域、行业数据为基础,分别对各大经济区域、国内三大金融中心、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金融格局进行细致描述,并概括分析了中国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的格局,由此针对性地在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金融中心建设、行业结构完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现阶段中国金融格局综述1.中国金融业区域格局中国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鼓励东部地

    2、区率先发展,大量改革试点落户东部。而在金融业方面,东部地区也率先建起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了完善的金融产业结构。而受到经济基础、国家政策、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慢,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需求相对较小,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也不完备,金融产业市场化的程度相对较低。东北地区是传统重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迟缓,被东部沿海地区落在了后面。东北地区的金融产业无论在规模和市场化程度上都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2011年,中国主要的金融资源仍然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的十二个省市的金融企业所占有的金融资产占

    3、到全国的66%。相比之下,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的金融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仅占15%,不及东部的四分之一。处于中部腹地的六省所拥有的金融资产占到13%,东北三省则仅占到6%。不同地区的金融资产数量差距相当明显,金融资源分布整体呈现出集聚于东部发达地区的特点。与四大经济区域的金融企业资产总额相类似,在区域金融企业营业收入数额这一指标上,东部地区也占据了全国的半壁以上江山。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金融企业营业收入数额分别占全国的12%、14%和5%,相比上一个指标,分别减少了一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仅占全国的54%,远远小于在第一个指标上的66%和第二个指标上的69%。因此平均来

    4、看,东部地区单个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占全国的52%,中西部各占20%,东北地区占8%。相对于前三个指标,在这一指标上,东部地区的优势更加削弱,仅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多。2.中国金融业行业格局金融企业的经营类型是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所处的业态,根据经营类型,我们可以将金融企业分为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担保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类、金融集团控股公司类。其中,银行类金融企业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信用社、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企业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

    5、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在年末资产数额这一指标上,银行企业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2007年至2011年间,银行类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从508902.48亿元增长到1133276.42亿元,翻了一番。其他几类金融企业和担保类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虽然相对自身有较快增长,但仍难以忘银行业之项背:2011年保险企业资产总规模仅相当于银行业的5.3%,证券业资产规模则仅为银行业的1.35%。虽然银行类金融企业的收入额在这五年间仍然处于绝对领先的位置,但居于第二位的保险类金融企业的收入数额也是相当可观,基本保持在银行类金融企业收入水平的一半左右。受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证券企业收入总额起伏不定。在这五年里,银行

    6、类企业的收入额与其他行业的差距还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银行企业和保险企业的四级以上机构户数居于前两位,而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证券类金融企业的机构户数在2007到2011五年间有起有伏,基本稳定在5000户左右。在年末从业人员数额这一指标上,银行类和保险类金融企业分居前两位,证券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额则相对较小。3.中国金融业所有制格局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中,各类国有金融机构组成的国家队一直引人注目,它们有的对某类金融业务进行实质上的垄断,有的依靠政府隐性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显著优势地位。而在金融危机之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国进民退”现象也在中国金融行业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根据所有制结

    7、构,可将金融企业划分为国有绝对控股,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和私有企业。国有绝对控股的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末的397179.97亿元跃升到2011年末的856301.42亿元,翻了一番还要多。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年末资产规模从2007年到2011年增幅超过200%,国有参股企业资产规模在这五年间也呈现出上涨趋势。然而,私有金融企业资产规模在这五年间增长缓慢,在2011年甚至出现了下降的现象。相对于2007年的水平,国有绝对控股的金融企业的在2011年营业收入的增幅约达87.96%,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增幅超过200%,国有参股企业的增幅约为83%。而私有金融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仅有50%

    8、左右,远远低于另外三类企业的水平。在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这一指标上,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在2007年较高的基础上又有所增长。国有相对控股企业的增长更加迅猛,相对于2007年,2011年该类企业分支机构户数整整增加了两倍。从2008年起,私有金融企业的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开始缓慢滑落,至2011年,户数仅是同年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的六分之一。而在这五年间,私有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数虽仅次于国有绝对控股企业,但两者差距明显。4.中国金融业管理层级格局在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下,下级政府在上一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权力在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由上到下依次递减。而在金融领域,各国有金融机构往往与各级

    9、政府联系紧密,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金融政府”关系。从2007年到2011年,中央所属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由397354.84亿元增长到835002.09亿元,涨幅达110%。而地方金融企业的总规模增长更为迅猛,省、市、县三级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在这五年总涨幅为138%。不过,地方金融企业与中央金融企业在资产规模上的差距仍然相当明显,2011年,地方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中央企业规模的28.5%。省级政府所属金融企业资产规模增速明显小于市、县两级金融企业,而市一级所管辖的金融企业的年末资产数额增幅最大。2011年,中央金融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相对于2007年增长86%,而地方金融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相对于

    10、2007年增长104%。在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这一指标上,地方金融企业与中央金融企业的差距相对较小。具体来看,在从2007到2011的这五年间,市、县两级的金融企业收入增长势头迅猛,而省一级所管辖的金融企业营业收入并无大幅度的增长。地方金融企业的机构户数在2007到2011的五年间增长迅速,2007年,省、市、县三级金融企业的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为27637,而到2011年这一数字达到了47139,接近了2011年中央金融企业57113户四级以上分支机构的水平。从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额这一指标来看,相对于各级地方金融企业,中央金融企业引入了更多的金融从业人员,而省、市、县三级所管辖的金融机构相互之间

    11、在从业人员数额上差距在2007到2011这五年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二、中国各大经济区域金融格局1.东部地区金融格局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上海、北京、广东是东部地区的三极,也是全国的三极。浙江、江苏、山东则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位于第二梯队。其他省市的金融产业与上述各省市有明显差距,海南省则排在东部地区的末位。2007到2011五年里,东部地区的金融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增长在不同的省、直辖市之间并非同步进行:有些省、直辖市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在较高的基础之上在这五年间继续急速上升,例如北京在这一指标上增幅达到129.53%;有些省金融企业的资产规模虽然基数不小,但在这五年间增幅则相对较小,例如2

    12、011年上海市金融企业资产规模相对于2007年仅增长了91.25%;而有些省份虽然金融产业规模基础较差,但在这五年间实现了巨大的进步,例如海南省,其2011年金融企业资产规模为6,240.09亿元,是其2007年金融企业资产规模的2.74倍。这五年间,东部各省市金融企业收入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北京市金融企业在2011年的收入额为7,816.77亿元,同年度海南省金融企业收入额为180.37亿元,两者相差7,636.4亿元。而在2007年,北京市金融企业收入额为5,243.63亿元,而海南省为78.82亿元,两者相差5164.81亿元。广东与上海的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在东部各省市中居于绝对

    13、的前列,且两地金融企业分支机构数量在2007到2011这五年间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同样,广东和上海金融企业从业人员数额也位居东部地区前两位。而在这两个指标上,北京均位列第一梯队之外。2.中部地区金融格局在中部六省中,在金融产业方面具有较强发展实力的是河南和湖北两省。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势头很猛,也带动了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安徽两省在经济发展基础和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与山西省一道处于中间位置。而江西省则在传统上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上都位于中部的末位,且与中部其他省份差距较为明显。从2007年到2011年,中部六省的金融资产规模增长幅度基本一致,相互之间的差

    14、距仅是稍有增大。在金融企业收入总额这一指标上,除河南省以外的中部各省在2007到2011这五年间迈着几乎同速的步伐前进,而河南省金融企业收入数额则在这五年实现了相对较快的上涨。在2007年,河南省与第二位的湖北省在金融企业收入规模上的差距为140.54亿元,而在2011年,河南省与湖北省在这一数值上的差距为373.91亿元。2008年之后河南省四级以上金融机构户数迅猛上涨,而其他五省的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则呈现出了逐渐趋同的现象。在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数方面,河南省金融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2011年末,河南省金融从业人员数额达到324,873,而位于第二的湖南省从业人数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二

    15、。3.西部地区金融格局目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四川省金融业发展规模最大,其后是重庆市和陕西省,其他地区在金融业发展方面相对落后。而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西藏自治区金融产业发展居于西部地区的末位。不过,西部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金融产业规模在这五年间也拉开了较大的差距。一枝独秀的四川省与稳居末位的西藏自治区在金融企业年末资产总额上的差距从2007年的15845.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9191.64亿元。而在西部各省中,四川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在金融企业收入数额上的差距也在逐年扩大。除西藏、宁夏和青海以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区在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和年末从业人员这两个指标

    16、上波动较大,但相互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而西藏、宁夏和青海三省区则处于西部地区的后三位。4.东北地区金融格局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辽宁省依靠其环渤海的地理位置,可以在东北亚地区广泛发展经贸往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体系也相对健全。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不具备沿海的地理区位,经济和金融产业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于辽宁省。在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和密集程度无疑是最高的。在金融企业资产规模方面,辽宁省稳居第一位, 2007年,辽宁省与第二名黑龙江省在金融产业资产规模上的差距为10698.46亿元,而在2011年,两省之间的差距达到了21183.33亿元。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在金融资产规模上相差不大。

    17、在金融企业的收入总额方面,辽宁省仍然处于绝对的王者地位,从2007年到2011年,辽宁省金融企业的收入总额增长了一倍多,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而在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和年末从业人员数目方面,辽宁省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差距相对较小,且在2007到2011这五年间变化不大。5.区域金融发展的横向比较首先,从金融企业年末资产总额增速来看,东部发达地区上涨幅度为113%,这一增幅小于西部地区146%的增幅,亦小于中部地区金融企业120%的增幅,仅高于东北地区金融资产规模实现的104%的增长水平。可见,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产业规模在这五年具有很强的增长势头。东部中

    18、部西部东北年末资产总额113%120%146%104%年度收入总额84%121%130%102%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66%30%21%39%年末从业人员数额38%12%19%6%表1:东、中、西及东北四地区2011年金融业各指标相对于2007年的增长幅度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等资料计算得出之后,从金融企业年度收入总额增速来看,东部地区增长幅度为84%。而同期西部地区金融企业收入总额的增长幅度为130%,中部为121%,东北地区为102%。东部地区金融企业收入的增速不仅明显低于其他三大经济区域,更显著小于该地区金融资产规模的增速。综合前两个指标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金融产业在获得国家较多优

    19、惠政策倾斜的背景下,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中部地区则紧随其后。东部地区在较高的基础上显示出了增长乏力的疲态,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潜力则有待开发。东部地区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从2007年的33810增长到2011年的56162,增幅为66%,而同期西部地区增幅为21%,中部地区为30%,东北地区为39%。在企业分支机构户数涨幅方面,东部地区居于绝对领先的位置。从2007年到2011年,东部地区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额增长38%。而同时期西部地区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增幅为19%,中部地区增幅为12%,东北地区则约为6%。东部地区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东部

    20、地区在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入驻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力。而东北地区在金融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其他地区,金融发展前景堪忧。6.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之策(1)优化金融结构,深化金融改革。要优化区域金融结构,首先要改善我国金融结构。中国的金融结构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极不协调。政府应从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规划。同时要优化金融开放结构,促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2)要实现差别化金融发展模式。对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模式。对东部地区来说,可以允许多样化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优胜

    21、劣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金融创新,有效促进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快推进民间资本进入东部地区金融领域,充分发挥民营投资主体的重要作用。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要以扶持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调整;注重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不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为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3)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保持其有效性。依据金融发展相对于经济的超前性,可以对于一些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试行适当的超前立法,以保证区域金融有一个良好健康的运行环境。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应控制在一个“适度

    22、”区间内。没有差异是不客观的,但差异过大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目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已经明显地超出了合理范围。在未来,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金融发展要紧密联系各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并在保持适度差异的同时实现整体均衡发展。三、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及展望1.三市金融发展概况无论从何种意义而言,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都当之无愧为中国的三大金融中心。这三座城市分别位于中国三大发展最迅速的经济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拥有最知名的金融机构的总部,设有门类齐全的金融交易场所和基础设施,更是全国金融专业人才的聚集地。有趣的是,这三座城市的金融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

    23、,上海、北京、深圳的主力金融企业正是当前中国正规金融机构的三大类型。“上海模式”核心在于“国际化”三字,基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远大目标,上海引进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汇丰、东亚等银行都将其总部设在了上海。“北京模式”特色则在于国有背景,首都不仅掌握着政策法律制定、金融业监管等权力,还拥有大部分国有资本控股的金融企业的总部。而“深圳模式”则更强调创新和市场化,中小板、创业板等金融创新都首先在深圳先试先行,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基金业在深圳蓬勃发展。图1: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市金融企业年末资产数额占全国总额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在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

    24、下,拥有全国最大四家商业银行总部的北京把持着最大规模的金融资产,远远超过上海和深圳。从2007年到2011年,在该项指标上,这三个城市不仅在排名上保持不变,而且两两之间的差距都基本稳定在5%到8%之间。可见,在当前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北京所代表的以国有金融企业为主流的发展模式仍然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而大量外资金融企业落户的上海和最具市场化特色的深圳特区,则显然处于劣势,即使将这两座城市的金融企业资产加总,也难以超越北京。图2: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市金融企业收入数额占全国总额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得出涉及到金融企业收入数额指标,北京模式便不再占据绝对优

    25、势,而上海的国际化特色则充分展现了它的实力。尤其是在2009到2011这三年间,上海金融企业收入数额逐渐赶上了北京,在2010年,上海金融企业的收入额占比则首度超越了北京。在这一指标上,深圳则与另外两个城市仍有较大差距。资产总量上保持着绝对第一的北京,在金融企业收入数额上却风光不再,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北京模式下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能力存在一定问题。而国际化的上海金融企业则有更好的市场表现,其运营出色地完成了其商业目标。图3: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市金融企业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占全国总额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在四级以上分支机构户数方面,上海远远超越了

    26、深圳和北京,北京则一直稳居第三名的位置。在2011年,全国12.46%的金融机构户数都属于上海,远远超越了同期深圳的5.76%和北京的2.69%。上海拥有多个在国际国内都占据重要地位的金融交易所,市场非常活跃,加上政策宽松,自然吸引了金融机构纷纷落户。深圳在金融创新和市场化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的重视,也促成了该市机构户数的增长。图4: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北京、深圳三市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额占全国总额比重变化趋势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得出在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间,上海和北京在金融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额占全国总额比重这一指标上互有输赢,而在2007和20

    27、08年,上海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深圳与另外两座城市仍保持着一定的差距。而这一现象的发生与金融危机之后各行业的国进民退有直接关系。北京吸引了大量想要加入体制内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才,在2009年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形下依然保持了金融从业人员比重的增长。而上海金融行业则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较大冲击,在2009年出现大量裁员的现象。2009年深圳的金融从业人员规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在2010年和2011年恢复了增长的势头。2.上海市金融中心建设之路想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本无需过分重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无论是上海市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还是国务院的19号文,其政策

    28、的基本依据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所谓“渐进式”发展理论,即先建设国内金融中心,再随本国实力增强和本币国际化程度提高,将国内金融中心逐渐演变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最终建成全球性金融中心。而这种发展模式的一大弊端便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建设严重受制于中央政府对人民币的管制,在此思路下建成的金融中心将空有“市场化”的外壳,却不具备“市场化”的灵魂。若要更高效地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新加坡在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税收优惠的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将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严格分隔开来,成功地吸引到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而建成了离岸金融中心,最终发展为具有重要

    29、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与新加坡不同的是,中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近些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在上海近年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的时候,可以仿效借鉴新加坡走离岸金融中心的经验,同时发展在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采取这种“阴阳相济”的发展路径,可以在促进市场化的同时实现短时间内金融资源的大量集聚,还免于受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太多影响。话说回来,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征途中,无论选择哪条路线,金融基础设施、金融行业人才以及相关配套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目前,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上海在相关方面的优势并不够明显,与

    30、现有的各国际金融中心更是有着较大差距。要想实现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梦想,重现“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荣光,无论是在硬实力,还是在软实力的建设上,上海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北京市金融中心建设之路从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和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我们依稀可以体会出政策制定者的用心。他们深知,作为当之无愧的“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在发展所谓“总部金融”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北京要建设金融中心,必须充分依靠其自身独特优势以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建立能够有效满足各方面需求的专门市场,而不能模仿上海,从头开始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金融市场机构。因此,北京所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政策推动型”金融中心。鉴于其金融

    31、市场体系不够发达与完善,大部分创新业务是以政府试点的形式出现,而无法像上海和深圳那样从市场中了解实际需求并汲取智慧,只能在政策的导引下开展活动。然而,北京要建设成为更加成熟且辐射能力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仅仅依靠政策推动是远远不足够的。如前所述,历史上的著名金融中心大部分都是当地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政策引导可以在城市金融业发展初期起到奇效,但能够保持金融中心长青的因素还是市场经济的推动。虽然在北京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培养包括离岸金融在内的心的金融业态,然而,在市场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贸然推动金融创新很难起到预计的效果。京津冀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其经济发展必将推

    32、动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况且,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和农业领域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急需金融市场提供资源。北京的金融行业可以在满足京津冀地区资金需求的基础上拓宽发展思路,大胆开展创新,在市场中实现本行业的更好发展。另外,北京作为全国金融管理中心,应当在提升管理效率上多下功夫。总部普遍给人造成尸位素餐人浮于事的印象,而这应该是北京在发展总部金融时注意避免的。过分奢华和铺张浪费现象不仅会损害企业的经营业绩,也会对北京城市发展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总之,北京这座金融中心城市要想真正拥有持久的国际影响力,便要借力市场建设,而不能单纯依赖首都丰富的政治资源。虽然在目前看来总部金融符合北京的城市特点,然而仅依靠引进总部来发展金融是远远不够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盘踞在北京的众多支金融国家队会渐渐失去垄断地位,到时金融街对全国金融资源的控制力将会显著减弱。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才应当是配置资源的基本途径。然而,培育市场是长期才能见效的工作,前人要敢于种树,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金融大格局.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