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治理XX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资源ID:4225412       资源大小:87.21K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治理XX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第一节 经济评价依据 第二节 国民经济初步评价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附表:1.绵竹市气象特征表2.绵竹市社会经济情况表3.绵竹市土地利用现状表4.绵竹市水土流失现状表5.绵竹市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现状表6.绵竹市综合治理措施数量汇总表7.施工总进度和分年度进度表8.综合治理措施投资总估算表9.分年度投资表10.资金筹措表附录A:绵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特性表附表B:附图1.绵竹地理位置示意图2.绵竹水土流失现状图3.绵竹水土保持现状图4.绵竹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示意图及分期建设示意图附录D:绵竹市发展计划局等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的意见第一节 项目建设的依据绵竹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属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为沱

    2、江水系源头地区之一。东径1035410420,北纬3193142之间,市东南方与德阳市中区、广汉市接壤,西北方和茂汶羌族自治区县接壤,西南连什邡,东北邻安县。绵竹古为蜀山氏地,秦惠王灭蜀后,隶于秦蜀郡。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因地处绵远河之滨,其地多竹,故名绵竹,属广汉郡。1996年撤县建市成立绵竹市,属县级市,行政区划隶属于德阳市,全市辖24个建制镇、2个乡、263个村、1910个社、187189户。全市幅员面积1245.3平方公里,东南宽约42公里,南北长约61公里。时值绵竹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之机,为更好地抓住西部大开发,建设四川生态屏障

    3、的机遇,进一步促进绵竹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依据绵竹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参照新一期“长识”(基建)工程前期工作要求,提出了绵竹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并望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家在建设资金上的支助。第二节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本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绵竹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重点治理区范围内,涉及市境内绵远河、石亭江、马尾河、龙蟒河、白溪河、射水河等众多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该项目区内沟壑林立,地表破碎,坡耕地多才多艺,水土流失严重,是制

    4、约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实施本项目,完成坡面水土整治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植物防护工程和其他防护工程各项任务,它既是德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纲要、德阳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分体)规划主要内容及德阳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要求,又是促进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缩小城乡差别,平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绵竹沿山综合经济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人民群众切身长利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三节 项目建设的任务 本项目计划用4-5年时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35

    5、平方公里,分阶段建设坡面水土整治工程、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植物防护工程、其他防护工程所载各项工程任务。第一节 自然概况一、地质地貌绵竹市西北部属龙门山中南段的褶皱地带,市东南部属成都平原。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700米一线山势陡降,向下延伸是富饶的成都平原。绵竹市最高点是位于什邡、茂汶交界线上的山脊火焰山,最高达海拔4405米,最低海拔504米,位于观鱼镇赵家咀,是射水河同石亭江汇合处。地貌类型多样,大体可分为山地、台地、平原三种类型。整个市境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地层发展较为完全,震旦系、 寒武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灰系、二选系、三选系、侏罗系、第四系的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出

    6、露。各系地层不同程度的是西南至东北向的平等相同或相钳的分布。二、水文气象绵竹市属于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夏季暴雨较多,秋季气温下降快且多连绵阴雨,冬季长而温暖,少雨多阴天。绵竹市多年平均气温15.7,最高年平均气温16.1,最低年平均气温14.9。最热月份为七月,月平均气温25.15;最泠月份为一月,月平均气温5.0。多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4887.5,年均无霜期为285天。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0.8毫米,最多可达1421.4毫米,最少为699.3毫米,实测最大二十四小时降雨量:山区408.0毫米,坝区为25

    7、6.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年平均蒸发量达1100.8毫米,历年平均气压947.3毫米汞柱高,多年平均风速1.5米/秒,多年平均大风日数1.4天。年均日照时数为976.8天,全年太阳辐射值平均为80.05千卡/平方厘米。气象灾害主要为低温、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其中的洪涝灾害为主。三、土壤植被绵竹土壤,根据普查结果,较为复杂,共分为5个土类,6个亚类,38个土种和8个变种。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土壤区:一是西北部山地黄壤、棕壤、灰化、草甸土区,低于绵竹西北部,包括金花、清平、天池、汉旺四个乡镇山区的大部分,面积为580.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00-4405米。二是低中

    8、山山区紫色土区,包括金花、广济、土门、遵道、九龙五个乡镇的十七个村,面积78.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00-1400米。三是沿山台地,二级阶地老冲积黄泥土区,位于沿山地带,包括汉旺、拱星、武都、九龙、遵道、土门广济七个镇乡的部分村,面积115.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00左右。四是河滩一级地新冲积沙石薄土区及平坝一级阶地灰棕冲积土区,包括九龙、遵道、汉旺、武都、土门、广济、拱星七个乡镇的个别村的部分村民小组,面积66.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650700米。五是灰棕冲积水稻土区,包括东南部平坝地区的十六个乡镇,是绵竹政治文化中心和水稻主产区,面积405.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04650米。绵竹市经过近

    9、几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植被状况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5.5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25%。由于我市地处川东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利于各种常绿阔叶植物的生长,但因山区平坝界线明显,气候岩性母质类型不同,使植被种类及其分布各异。在平坝主要农作区,植被以人工为主,树木以屋侧和四旁的桑树、桤木、椿芽树、桉树、梨、苹果、桃树以及竹林为主,自然植被中以草本为主,有麦麦草、鹅儿肠、苣苣藤、狗尾巴草、剪刀草、三棱草、安板草、水芹菜、牛毛毡、板筋草等。沿山和低山地区主要木本植物有麻柳树、椿芽树、桦子树、核桃树、梨树、苹果树、柑、桔树、棕树、茶

    10、树等,草本植物有鹅儿肠、野棉花、巴地草、竹叶草、泥鳅草、酸荞苗、麻柳草、鱼腥草等。中高山地区,主要木本植物有漆树、青杠、杉树、桦子树、柳杉、铁桦子树、冷杉、羊角树以及白夹竹、斑竹、楠竹和灌木林等,主要草本植物有扁竹叶、被子草、峨眉草、竹叶兰、野兰草、沙草、苔草、油渣子草、盘香丫丫、山谷草、香英子草等。四、矿藏资源全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磷矿、煤矿、铝土矿、硫铁矿、白云母、石英、钾长石、油页岩、天然气、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花岗石、粒土和砂石等。绵竹的磷矿在全市具有重要地位,在境内磷矿矿床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什邡式磷矿,另一种称为清平式磷矿。磷矿岩中一般含五氧化二磷为27.830.9%。什邡式

    11、磷矿在境内各级储量共有13717万吨,硫磷铝锶矿5239万吨,清平式磷矿在境内各级储量3247万吨。绵竹境内有较丰富的煤岩资源,境内须泉河经地层展布面积40多平方公里,其三江等井田储量322万吨,金花井田储量353.8万吨,遵道井田274万吨,马尾井田130万吨。绵竹石灰石储量达2亿吨左右,油页岩300万吨,粘土矿994万吨,硫铁矿1439.4万吨,白云母968吨,钾长石17557吨,石英石12714吨,大理石150万立方米,花岗石100立方千米,建材用砂石5000万立方米,天然气日产量达2.4万立方米。第二节 社会经济一、人口状况绵竹市2002年底统计总人口为512359人,其中,男性261

    12、840人,女性250519人,农业人口411202人,非农业人口101157。全年出生人口2989人,出生率5.83,死亡人口3970人,死亡率7.75,人口自然增长率-1.9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1人。全市年末城乡从业人员30.94万人,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40063人,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28679人,乡村从业人员23.83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428人,登记失业率为4.6%。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数250432人,其中转移出川劳动力8766人。二、土地利用及工农业产值全市土地总面积1245.3平方公里,其中,农地面积3.05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2.73万公顷),占24.5

    13、0%;林地面积5.51万公顷,占44.25%;草地面积0.10万公顷,占0.82%;荒地面积0.19万公顷,占1.54%;其他用地3.60万公顷,占28.89%。2002年,全市面上国内生产总值为6312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09596万元,第二产业为309583万元,第三产业为21202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总产出的比重分别为17.36%、49.05%、33.59%。2002年工业总产值718800万元,农业总产值9787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可比价)。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二、三产业推动,由农业经济向城市型工业经济的格局基本形成。自1994年起,在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我市一直被评

    14、为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三、群众生活水平2002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4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672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5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177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4961元。年末全市社会福利机构25个,床位数538个,收养各类人员313人。全市有城镇居民6587人,农村居民3655人得到政府最低保障救济。从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抽样调查表明,我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已逐步发生变化,用于穿、用商品和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用

    15、于食品方面比重下降,日用品消费日超城市化和现代化。四、基础设施状况我市有德天铁路连接宝成线可通往全国,公路交通以成青路、德汉路、绵茂路(绵竹段)构成十字骨架、乡道公路、专用公路为支线,连接城乡区镇、沟路内外,广拱沿山公路链接沿山七镇乡,现有营业性车辆2546辆,一级公路64公里,二级公路94公里,三级公路318公里,好路率达100%,四通八达的水泥标美公路网和强劲的运输能力,为绵竹市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加强邮电通讯事业的建设,已经形成程控电话、长途直拔、光纤传输相配套的信息传递系统,形成了与全世界、全国电话直拔的信息网络。全市固定电话及移动电话用户149938户,因特网

    16、用户2372户,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29.26部。我市市政建设突飞猛进,先后相继完成了马尾河城区段防洪综合治理一、二、三期工程,北门花桥新建工程,仿古街一、二期工程,北河坝街道路工程,迎祥广场工程,城东新区迎宾道工程,第二水厂工程,完成了紫岩市场、飞凫市场、宏正市场、花园泉市场等七个市场建设,新建了多个绿化广场,实施了城市“光彩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绵竹城市形象得到较大辐度的提升。第三节 水土流失情况一、水土流失现状根据1998年省遥测资料和实地调查分析,我市水土流失面积179.7平方公里,占全市辐员面积的14.43,平均侵蚀模数为5928吨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为

    17、106.52万吨。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有面蚀、沟蚀、泻溜与滑坡为主的重力侵蚀三大类。面蚀分布较广,占流失面积的80,沟蚀占13.0,重力侵蚀占7.0。面蚀主要发生在裸荒坡及坡耕地中;沟蚀是在面蚀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主要发生在顺坡开垦种植的坡耕地和岩性松散的裸露山坡地带;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岗性风化、岩基裸露的斜坡陡坎。项目区内农耕发达,土地利用率较高,坡耕地较广,表土流失较为严重,同时,荒山荒坡较多,疏幼林地较多,难利用地量大,矿产资源开采较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市域总面积1245.3平方公里,微度水土流失面积1065.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57%,轻度水土流失14.70平方公里,占

    18、总面积的1.18,中度水土流失10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60,强度水土流失45.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6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10.5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84,微度冻融侵蚀1.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5%。二、水土流失成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市范围来看,主要是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破碎,岩性松散我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属龙门山脉中段,海拔高度为5044405米,地质构造复杂,有数条断裂带穿越境内,断层发育,地表破碎,坡陡谷深,受水力影响造成了水土流失。2.雨量集中,降水强度大境内多年降雨量为1040.8毫米,山区、沿山区多年

    19、平均降雨量达1400毫米,夏季(6月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9.6,一日最大降雨量达256.3毫米,在全国实属罕见。由于降雨集中、强度大,必然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3.山高寒冷由于山高寒冻,在九顶山高寒地区,我市尚有微度冻融侵蚀1.8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15。人为因素:1.山高坡陡,坡耕地量大,大多数坡地前无地埂,后无背沟,地无边函,耕种到边,顺坡耕种,重用轻养,耕作粗糙,套种不适当。在植被遭破坏,雨多雨集中的情况下,一遇暴雨,轻则表土被冲,重则坡地崩塌,形成泥石流。2.滥坎乱伐,破坏植被。我市近四十年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沱江源头原始森林区植密草茂,对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20、,但经德阳市伐木厂多年采伐后,植被减少,已消耗大量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下降。而我市森林生长年蓄积只有5.4万立方米。森林的消耗量大大超过了生长量,因而加剧了水土流失。3.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剧了新的水土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的矿产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山区和沿山区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近百家。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反映在剥离表土,破坏植被,开挖掘进,碎石尾渣乱堆乱放,一遇暴雨顺坡而下,形成泥石流进入河道。少数企业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大面积地损坏原有植被和地貌相对稳定。清平王家坪村磷矿山区、清平磷矿、金河磷矿、汉旺万灯村、香樟村露天矿等

    21、少数矿区,由于露天裸采,到夏季多雨天气常有泥石流发生中断交通,摧毁房屋等现象,王家坪磷矿的泥石流顺坡推移面长度达2公里多,清平磷矿、金河磷矿也有类似地段。4.城市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水土流失建国以来,我市各项基地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几年在修建公路,房地产开发,兴建工厂等活动中,对平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建设过程中的废弃土。建设垃圾被一些单位大量倾于河道中,生产过程中的废渣堆放在河道旁或挤占河道,一遇暴雨洪水则顺河而下,淤积河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这些任意倾倒的废弃物为水土流失提供了物质基础。三、水土流失的危害1.生态失调,旱洪灾害加剧。植被减少,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22、严重又进一步破坏植被。如此恶性循环导致生态失调,区域性水量减少,气候变劣,洪旱灾害频繁。2.淤毁水利工程,抬高河床。由于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沿河顺流而下,使河床升高,渠塘埝库受淤(马尾河水库由于泥沙淤塞现已接近报废,付家河水库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水库蓄水量减少近二十万立方米。)灌溉、防洪、发电等工程效益降低。四十几年来,绵远河河床已升高1.5米左右。现在每涨一次中等量的洪水,汉旺镇官、宋、硼埝进水口和渠道内则涌进大量泥沙,多则几万方,少则几千方,严重影响农村灌溉和人畜饮水以及沿途工业用水,而且随河床抬高,河道来水量已明显减少,已严重制约了沿河水电站满负荷运转。石亭江上游平均含沙量达0.45公斤/立

    23、方米,在石亭江出山口处,输沙率为7.065公斤/秒,输沙量达13.93万立方米/年,下流淤沙量为28.5万立方米。3.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肥力。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大量有机物及矿物质元素随之被带走,土地肥力大大降低。全市区内年流失土壤84.3万吨左右,年均剥蚀厚3.6毫米,造成土地中的氮、磷、钾等有机质流失,根据市土地资料我们对区内坡耕地土地养分的流失作了一个推算,每年流失的全氮2000余吨,全磷1200余吨,有效钾4000余吨,有机质2000余吨,折合标准化肥近3000吨,折资40多万元,全市共有低产田土18230公顷,占现有耕地的54.99%。第三节 水土保持现状一、水土保持现状和效果建

    24、国以来,绵竹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水土流失的加剧过程又是那样短暂。绵竹市地处川西北边缘,建国初期,坝区田园肥沃、物产丰富,山区山高林茂,植被完好,河道流水四季清澈,常年不断,素有四川盆地的洞天福地和“小成都”之美称。随着年代的推移,这美丽的景象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大跃进时代的木伐。大炼钢铁和后期人类活动对木材需求的增加,加快了森林的砍伐速度,过度的滥伐严重违背了森林生长规律,人们眼睁睁的看着沿山地带满坡荒凉,继而成片的山头开始剥去绿装,逐步失去了保水固土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极大的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发展,但在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

    25、实后的山区,政府和人民在很短的十几年间就发现这种经济的适时繁荣是建立在失去水土保持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为代价的基础上,这是一辈人甚至是几辈人都难以治愈的。面对这种现状,绵竹市人民政府站在更高更远的利益上,及时采取了果断措施,加强了对森林砍伐和矿山资源开采的规范管理,大面积停止了破坏性极大的露天裸采矿山企业和矿点,积极推广先进的采掘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泥沙裸露和流失。对森林砍伐进行“双限”,即限制年度采伐量,对伐区限期进行新植补种,并对林区、新老林木的采伐进行科学间伐,以保证成林量的相对稳定,增加山体保水固土的能力。 自九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实施以来,绵竹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

    26、工作,从组织上加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九四年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九五年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同年编委核编5人建立了绵竹市水土保持监督站。陆续编制印发了绵竹市贯彻水保法实施细则,转发了德阳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试行)、绵竹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地方性配套规章、文件。其次,全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培训考核,全市建立了包括水土保持主任监督员、副主任监督员、监督员、助理监督员共三十三人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通过调查摸底,全市涉及水土保持工作的100余家矿山企业申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并依法关闭了24家水土流失

    27、严重的采矿场,每年至少减少40万立方米的废弃渣倾倒于江河之中。对涉及水土流失的企业,依法征收了部份“两费”。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建立绵竹市境内“五河一江”上游段水土保持带的方案,并获人大、政府批准实施。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管理控制和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同时,积极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19992000年,我市的清平、天池、汉旺、拱星、武都、九龙、遵道、金花、土门、广济、绵远和东北等12个镇乡,实施了“以粮代赈”退耕还林30000亩,其中生态林10000亩,经济林20000亩;全市实施了529000亩的天然林保护工

    28、程;建立了3.52万公顷的九顶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999年至2001年,共投资3665.96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60万元);连续三年在清平、天池、汉旺、拱星、武都、九龙、遵道、土门、广济等九镇乡实施三期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施了九龙猫儿坪、遵道坪安村国债资金水土保持工程;开展了省水保补助资金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市政府以奖代补2万元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自然修复工程。迄今为止,全市已基本治理水土流失50.8平方公里,初步治理34.8平方公里,自然生态修复44平方公里,每年减少土壤侵蚀57.2万吨,全市实施坡改梯600余亩,改良土壤13000多亩,新修蓄水池300多口,整治山坪塘埝近20

    29、座,新增蓄水10余万立方米,新建各型排灌沟渠100多公里,植树造林近1万亩,这极大地改善了山区、沿山区水保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经果林业等特色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为全市实施沿山综合开发战略提供了强力的支撑。特别是最近两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治理经费紧缺,组织实施难度增大等新问题,我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观念,服务“三农”,努力探索和实践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方法。一是以水为核心,以水保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山区群众“吃水难,吃粮难,行路难”等热点问题,通过兴建蓄水

    30、池、排灌沟渠、供水管道和人行便道等工程,一方面有效拦截地表径流,防止雨水乱流、冲毁农田,明显减少水土资源的流失,促进生态自我修复,另一方面积蓄天然雨水,反季节调节使用,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群众长期得到水土保持的实惠。二是注重水土保持工程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推行“民建、民管、民营、民收益”及“以奖代补”的政策,采取“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办法,有效解决资金难题;同时市水利局加大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引导村民成立用水协会,试行产权颁证,明确把水保供水工程的安全维护和经营管理的权利与责任交由用水协会,让农户把它当作自己“份内”事来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从而

    31、消除了农民顾虑,激发了参与水保的热情,形成农民自愿修建、自主利用、自行维护管理、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有效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保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水土保持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区内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始终把水土保持预防工作放在首位,强化管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赢得了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使我市水土资源利用基本走上了科学、有序的轨道,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极大地改善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基本实现了“土不见天,泥不下山,水不乱流”的初期目标,为最终实现绵竹“山秀水清人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经验有,一是与时俱进,强化宣传,营造水土保持浓厚氛围;二是政府重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三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建设过硬的队伍;四是依法行政,联合执法,敢于碰硬,同时,创造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有利条件:第一,政府重视,地方财力雄厚,匹配资金足额到位;第二


    注意事项

    本文(治理XX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