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传播学概论重点.docx

    • 资源ID:4204652       资源大小:47.49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播学概论重点.docx

    1、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学概论考点 选择10个 30分名解4个 20分简答3个 30分论述2选1 20分对照传播学教程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和特点【5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选择】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25页】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

    2、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8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选择】【57页】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60页】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简答优缺点】优:这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对形成传播学

    3、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传播学界对“五W模式”积极一面的评价。缺: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映(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发亏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这是传播学界对“五W模式”不足之处的评价。拉斯维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一韦弗数学模式【选择】【60页】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选择】【66页】第七章 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定义【111页】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大众传播的特点【重点】【111

    4、页】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单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选择】【114页】1.环境监视

    5、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选择】【115页】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生产与发展过程【116页】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拟态环境:美国着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着作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定义: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在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

    6、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简答】【136页】(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从约翰弥尔顿发展而来的。主张:(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利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的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障*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

    7、其缺点。(二)社会责任理论【选择或简答】【138页】A背景:(1)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 (2)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 (3)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 (4)主要通过广告媒体来沟通商品或服务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从而为经济制度服务; (5)提供娱乐; (6)保持侧正的自给自足,以免于受到特定势力的压力。B现代社会理论包括的原理原则:(1) 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为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 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 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

    8、我约束,不能山东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 受众有权要求媒体从事高评委的传播活动,这种是正当的。C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重点】【148页】三个主要观点A “媒介即是讯息”:【名解】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便是信息。因为媒介铸造、控制了人类关系和行为的规模与形式。这些媒介如何被使用,也就是说它的内容,既不一致,而且无力铸造人类关系的形式。说实话,媒介的内容足以蒙蔽我们对媒介的个性质了解。”麦克卢

    9、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选择】B “媒介是人的延伸”:【名解】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斧子是人手的延伸, 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 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C “热媒介与冷媒介”:【名解】分类标准不明确,最易混淆和最受争议的主张。区分标准可能:媒体在认知上使人们介入的深浅程度。“热媒介”:低参与度的媒介,提供大量的资讯,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人们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高参与度的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人若理解,必须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关人理论【161-165】195

    10、0年,传播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把关”模式。【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信息自身的因素(5)、组织的自身因素(6)、受众因素(7)、技术因素(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个人的传播方式【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的信息属性标准“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新闻制作的业务标准、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盖尔顿和鲁治的新闻“把关”标准 盖儿顿、鲁治(鲁奇)1965年国外新闻的结构打破惯性思维,着重分析新闻内容或社会事件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因素才可能被守门人选中,并进入

    11、传播媒介与受众见面。九种要素对新闻到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影响1、时间跨度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符合某种媒介的时间表,会更受亲睐。2、强度或阀限价值一个事件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加,也就越有可能受到传媒的重视。3、明晰性事件的意义越清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处理为新闻。4、文化接近性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成 为新闻。5、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作新闻。6、出乎预料性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被选新闻。7、连续性一旦某个事件被确认为有新闻价值,就会引起对该事件或相关事件的持续关注。8、组合性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构成或平衡性的需要。9、社会文化价值受

    12、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总体评价把关理论】“把关”过程的实质对把关过程的考查不能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要素考虑在内。1、没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受亲睐。3、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在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当前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

    13、、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把关理论的最新动态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几种受众观:1、作为靶子的受众 本质:把受众笼统视作整体,在大众传播面前一击即倒 2、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的群体背景分为两个方面:(1)、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 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2)、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 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 层,宗教信仰群体等 3、作为差异性个体的受众(个人差异论)理论观点: 受众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诸多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因此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因人而异, 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差异” 特

    14、征。4、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受众强调群体差异,理论视野与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有着直接联系。5、作为使用者与消费者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理论)6、作为商品( “市场” )的受众 “受众即市场”理论基础:1、大众传媒经营组织,必须将信息或服务在市场上卖出去;2、产品或服务有使用/交换价值,满足需求;3、各传媒机构之间激烈竞争,以争取消费者 。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180页】定义:使用与满足理论乃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理论,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研究视角意义重大:

    15、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1、媒介接触: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能动性”的选择,纠正了“受众绝对被动” 观点。 2、受众媒介使用形态多样,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3、大众传播具有一些基本效果,对20世纪40-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使用与满足” 不足之处:1、过分强调个人因素、心理因素,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色彩较浓,相关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因素并未深入展开。2、脱离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

    16、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被动”的能动,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意见领袖【名解】【209页】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基本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二是均匀地分布在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

    17、度高、接触量大。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 议程设置功能【213页】一个定义、三个特点、三个理论研究、两个意义、两个不足。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指的是媒介的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即为公众安排议论的话题,决定人们谈什么和想什么。定义: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新的判断。特点:第一,从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看,聚焦于最初的层面认知层面的效果。第二,宏大的考察对象: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18、第三,暗示了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业”的机构。理论研究: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2、对“议题”不同类型的深入研究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4、将“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结合考察重要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无力的“有限效果论”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2、包含着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将长期被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媒介话语霸权、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提上台面。3、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舆论引导”的第一阶段不足之处:1、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未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

    19、面。 2、任何国家、社会,起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很常见。第二节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答】【219页】一个背景、三个构成命题、两个特点(舆论观与效果观)、两个不足、两个重要意义。背景: 当我们把舆论视为社会控制机制的时候,我们便不能再谈论民主或权利之类的问题,而只能把它作为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来探讨它的形成过程、社会作用和客观规律。理论的诞生:德国社会学家 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 )1965年 最早注意到社会生活中的 “沉默的螺旋” 现象1974年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出现于诺依曼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论文1980年,沉

    20、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全面概括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1、理论前提:个人意见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媒与“沉默的螺旋”: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假说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理论特

    21、点:1、独特的舆论观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独特的效果观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具有“改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不足:1、假说中所强调的趋同行为的动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受到条件制约的变量。(是否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所属群体的支持;个人对己见解/信念的确信程度;意见表达后面利益的期待这一动因,超过了对孤立的恐惧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已问题的类型和性质有程度上的不同。(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 技术性、程序性的问题)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重要意义: 1、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查

    22、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 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理论起源、背景20C50S ,美国家庭TV普及(88%)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媒介之一。60C美国社会,恶性暴力事件频发基本观点:电视的影音符号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差别很大;收看电视暴力节目和暴力行为之间确有关联。具体而言,即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真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收看

    23、电视的时间越长,这种倾向就越明显。即电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涵化或是培养、教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 第四节 知沟理论【简答】【230页】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Tichenor)等人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导致“知沟”扩大的因素:主要因素:A:“社会经济地位”(衡量指标:受教育程度)教育的高低导致了“知沟”的扩大。B:教育实际上包含了5种特征:1、传播技巧:教育程度高的人有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容易消化公共事务和科学信息;反之则否。2、资讯库存:教育程度高的人有较强的

    24、阅读和理解力,一有新的资讯马上可以放入事件背景中去观察,从而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人际关系”人以类聚”,教育程度高的人生活圈子广,人面熟,有较多的参考团体和人际接触,所来往的又多半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自然喜欢讨论公共事务;4、选择性理解人们都是凭着信仰和价值,去吸收、解释并记忆所接触的资讯;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会自动接触不同的传播内容,而公共事务资讯符合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口味,因此其吸收公共事务资讯的速度快。5、媒介的选择(性质):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利用印刷媒介来了解公共事务和科学新闻,反之则否。(媒介的特征)6、学习知识的途径差异大众传媒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C

    25、:个体获取信息的动机及信息对个体的功用差异,是造成“知沟”的另一重要原因。”上限效果“假说提出:J.S.艾蒂玛/F.G.克莱因 1977观念: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优势者早就知道,劣势者因媒体传播也迟早知道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不会带来“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依据:1、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

    26、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2、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社会中的优势者(即社会地位高者)在感觉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很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3、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如果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四、“知沟”理论的扩展”信息沟“ 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 如何防止、解决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和信息贫困者( information-poor)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知沟”推而广之即“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信息富有者和信息

    27、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看一下:根据时间来决定此处是否要背】【1974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 “信息沟”理论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换句话说,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较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

    28、过程中尤其明显。理由:(1)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2)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3)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均等;(4)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信息沟”、“知沟”理论的两个应用研究领域一是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二是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信息主权【名解】【251页】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本国信息资

    29、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学派【260页】四个奠基人和一个集大成者经验学派【选择】【266页】和批判学派4个【重点】【270页】传播学的12345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二大学派:批判学派、经验学派三大来源:信息科学、“三论”、新闻学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五大研究领域: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聚焦传播效果问题【选择题看一下就行了】洛威里、德弗勒效果研究的1

    30、4座里程碑1、20世纪20年代,佩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一个内向的研究开创经验调查法考察效果的先河;2、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引起恐慌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3、1940年“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1944),经验研究的典范精心设计的方法、程序。“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与两极传播”等概念影响深远。4、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间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开创了“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传统。5、 20世纪40年代农村社会学家对玉米良种推广与普及过程的考察,推动了对新事物的“创新扩散”传播过程研究;6、霍夫兰等人在二战期间关于电影的说服效果的试验,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制约因素。7、二战后至60年代的“耶鲁项目”,进一步从传播的主体条件、内容条件、对象条件等方面对传播的社会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心理试验。8、20世纪50年代个人影响是对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项理论假说的进一步验证,其意义在于揭示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性;9、1951年1953年的“里维尔项目”,对传单和标语的传播效果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10、 20世纪50年代之60年代施拉姆等人关于电视对儿童生活影响的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对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揭示了电视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传播学概论重点.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