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汽车电动座椅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4190102       资源大小:210.77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汽车电动座椅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1、而是应市场需求,被厂家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如温度湿度的控制功能、自动按摩功能等等,都是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在汽车座椅设计上的体现。除了汽车座椅整体的变化外,汽车座椅面料也在发生着变化。总体看来,汽车座椅面料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大力创新,提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在用料的考究上,织纹与材质色彩的协调上,力求表现产品的经典、尊贵等特点,突出多样化、个性化,以应对众多消费群体挑剔的选择。因此,未来汽车座椅面料应综合体现它的美学要求、性能要求、安全要求、卫生要求及环保要求等方面的内容。1。2 电动座椅研究的意义驾驶座椅状态主要是指驾驶座椅与方向盘距离的远近,座椅面的高低和座椅靠背的俯仰角度。而驾驶员座椅状态

    2、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到驾驶员的身心状态以及视野大小,从而影响到行车安全。而实现座椅状态在人员要求下的自动调整,将会使得调整变得轻松和快捷。现如今,座椅的舒适性不仅要让驾乘人员坐在座椅上时感到舒服,还应综合考虑驾乘人员的各种感官知觉(比如视觉、触觉、听觉和嗅觉)、心里感觉和功能性感觉(是否符合人际工程)等,这将在未来的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动座椅、座椅加热的通风装置、双密度的坐垫泡沫等技术的普及也将大大提升座椅的舒适性。而且,在今天座椅的设计和开发过程更注重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例如采用可再生的原材料生产坐垫等用品。另外,轻量化的产品设计,即采用更少的材料也是提高产品环保性的一大举措。电动座椅是指以

    3、电动机为动力,通过传动装置和执行机构来调节座椅的各种位置,为驾驶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而又安全的驾驶位置;为乘客提供不易疲劳、舒适而又安全的乘坐位置。按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必须具有良好的静态与动态舒适性。其外形必须符合人体生理功能,在不影响舒适性的前提下,力求美观大方。座椅应采用最经济的结构,尽可能地减少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汽车座椅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对汽车座椅地调节能够更加简单、方便、快捷.更简单更轻松的调整座椅位置,减轻驾驶疲劳,使人更舒适的操控汽车。汽车电动座椅以驾驶者的座椅为主。从服务对象出发,电动座椅必须要满足便利性和舒适性两大要求。也就是说驾驶者通过键钮操纵,既

    4、可以将座椅调整到最佳的位置上,使驾驶者获得最好视野,得到易于操纵方向盘、踏板、变速杆等操纵件的便利,还可以获得最舒适和最习惯的乘坐角度。3 课题的要求1.座椅负载:150kg;2.电源:车用电源;3.车型:微型轿车;4。各方向调节范围:前后250mm,俯仰60度,高低150mm。第二章 电动座椅的组成部分为满足不同体型、不同坐姿的驾驶员的喜好,驾驶员座椅通常具有较大范围的调节功能,座椅由3个直流电机牵引,其中高度调节电机1个以支撑驾驶者在垂直方向做上下移动,水平调节和靠背调节电机各1个用来控制座椅靠背的角度变化和水平位置.直流电动机电枢电压为12V。汽车座椅自动控制系统89C52单片机、驱动模

    5、块、传动机构以及按键开关构成。电动机的转速和座椅的位置信息由安装在电机上的霍尔传感器检测,经整形和放大后送入单片机,构成系统的速度反馈。通过手动开关控制直流电动机正反转,改变传动轴的行程和方向,从而调节汽车座椅的位置.电动座椅主要由座椅开关、控制部分、位置传感器、执行机构的传动机构五大部分组成。开关包括座椅各位置(靠背、滑动、垂直)的电动开关。单片机内容包括对于电机控制,本设计中主要采用的是89C51单片机.执行机构主要包括座椅调整的驱动电动机等,而且这些电动机均可灵活地进行正反转,以执行各种装置的调整功能.座椅电控系统框图和整体结构图如图1。图1 整体结构图第三章 电动座椅执行系统结构3.1

    6、 电动机电动座椅大多采用永磁式电动机驱动,此类电动机多采用双向电动机。其电枢的旋转方向随电流的方向改变而改变,从而使电动机按照不同的电流方向进行正传或反转。并通过装在座位侧板上或门扶手上的肘节式控制开关来控制电路通路和电流方向,使某一电动机按所需的方向运转,以达到调整座椅的目的.为了防止电动机过载,大多数永磁式电动机内装有热过载保护断路器。有些电动座椅采用直流电动机来驱动,并装有两个磁场线圈,使其可作双向运转.这种电动机多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流方向。3.2 调节开关它主要是用来调整座椅的各种位置.当按下此开关后,电控单元就会控制相应电动机运转,按照驾驶员的要求调整座椅的位置。3。3 控制部分单片机

    7、是最小的应用控制系统.本课题的控制部分我主要采用89C52单片机控制电机的运转.但由于应用系统中有一些功能器件无法集成到芯片内部,如晶振、复位电路等,需要在片外加接相应的电路。对于片内无程序存储器的单片机,还应该配置片外程序存储器.构成最小应用系统时只要将单片机接上外部的晶体或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即可。座椅位置信号取自变阻器上的电压降.根据每个自由度上的电动机驱动座椅,从而使变阻器随动。根据变阻器的电压降,控制单元识别座椅的运动机构是否到达“死点”,如果到达“死点”位置时,电控单元及时切断供电电源,保护电动机和座椅驱动机构.3.4 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座椅的各种位置,其结构如图2所

    8、示。设计中我采用的是霍尔传感器.它主要由齿轮、滑块和螺旋杆(可变电阻器)组成,其工作原理和一般电位计相似.螺旋杆由电动机通过齿轮驱动旋转,并带动滑块在电阻器上滑动,从而使输出电压信号发生变化.电控单元根据此电压信号决定座椅的位置。图2 座椅位置传感器图3 霍尔式座椅位置传感器的结构图第四章 电动座椅的传动机构传动机构由永磁式直流电动机、位置传感器、滑块、涡轮蜗杆、导轨等构成.在座椅底部的支撑架上,有导轨、涡轮和位置反馈传感器,电机安装在座椅的底部,电机的转子轴驱动蜗轮转动,涡轮转动拖动座椅在导轨方向前后移动,实现座椅前后位置的控制,位置反馈传感器仅仅用于前后极限位置测量,具体的移动位置测量采用

    9、霍尔传感器,其输出的脉冲数量和移动的距离成比例,因此在前后位置,汽车座椅安装时,需要进行初始位置调校,移动的距离都是以初始位置为参考。1 座椅的前后调节机构纵向调整机构由蜗杆、涡轮、齿条、导轨等组成。齿条装在导轨上,调整时,电动机转矩经蜗杆传至两侧的蜗轮上,经导轨上的齿条,带动座椅前后移动。图4 纵向调整机构 1支撑及导向元件 2导轨 3齿条 4蜗轮 5反馈信号电位计 6调整电动机 4.2 座椅的高度调整机构高度调整机构由蜗杆轴、涡轮心轴等组成。调整时,蜗杆轴在电动机的驱动下,带动涡轮转动,从而保证心轴旋进或旋出,实现座椅的上升与下降。 图5 高度调整机构 1。 铣平面 2 止推垫片 3心轴

    10、4涡轮 5挠性驱动蜗杆轴 3 座椅的靠背倾斜部分调角器是对靠背、坐垫夹角进行调整和锁止的机构。调角器分为机械调角器和电动调角器,机械调角器又包括机械板式调角器、机械杆式调角器、双联动调角器等。机械板式调角器一般是采用棘轮棘爪或齿条齿板工作原理及板簧式复位结构,最大能够实现180度范围有级调节及折叠,适用于各类汽车驾驶员座椅.电动调角器一般采用齿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或齿差双联摆线针轮行星齿轮传动原理,具有传动平稳、强度高、调解范围大等优点,适用于高档汽车驾驶员座椅。这里采用行星齿轮结构,可以实现汽车座椅背靠角度的无极调整,在电机的驱动下,行星齿轮的传动使心轴转动,心轴转动会驱动滑块上下移动,滑块是

    11、和座椅靠背骨架固定在一起的,滑块位置改变使座椅靠背的角度改变,滑块向上移动,座椅靠背推动人体坐直,滑块向下移动人体自然会向后仰。滑块和心轴之间,靠机械齿合,当心轴转动时,给滑块以推力,当心轴静止时,机械齿支撑靠背和人体后靠的重量.图6 靠背调整机构1.行星齿轮结构2.滑块3.心轴4.反馈信号电位计5.调整电机6.调整齿轮第五章 电动座椅的控制部分单片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以及输出设备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单片机是把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少量的存储器、最基本的输入输出口电路、串行口电路、中断和定时电路等都集成在一个尺寸有限的芯片上。MCS-51单片机内部的振荡电路是一个高增益反相放

    12、大器,引线XTAL1和XTAL2分别是放大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单片机内部虽然有振荡电路,但要形成时钟,外部还需附加电路。MCS51单片机的复位是靠外部电路实现的。MCS-51单片机工作后,只要在它的RST引线上加载10ms以上的高电平,单片机就能够有效地复位.5.1 内部时钟方式利用其内部的振荡电路在XTAL1和XTAL2引线上外接定时元件,内部振荡电路便产生自激振荡,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到XTAL2输出的时钟信号。最常用的是在XTAL1和XTAL2之间连接晶体振荡器与电容构成稳定的自激震荡器,如图3-1所示。晶体可在1.212MHz之间选择。MCS51单片机在通常应用情况下,使用振荡频率为6MH

    13、z的石英晶体,而12Hz频率的晶体主要是在高速串行通信情况下才使用。C1和C2可在20100pF之间取值,一般取30pF左右。5.2 外部时钟方式在由单片机组成的系统中,为了各单片机之间时钟信号的同步,应当引入惟一的合用外部振荡脉冲作为各单片机的时钟。外部时钟方式中是把外部振荡信号源直接接入XTAL1或XTAL2.由于HMOS和CHMOS单片机外部时钟进入的引线不同,其外部振荡信号源接入的方式也不同。HMOS型单片机由XTAL2进入,外部振荡信号接至XTAL2,而内部反相放大器的输入端XTAL1应接地,如图3-2所示.由于XTAL2端的逻辑电平不是TTL的,还要接上接电阻.CHMOS型单片机由

    14、XTAL1进入,外部振荡信号接至XTAL1,而XTAL2可不接地。5。3 复位电路MCS-51单片机通常采用上电自动复位和按键复位两种方式.最简单的复位电路即在上电瞬间,RC电路充电,RST引线端出现正脉冲,只要RST端保持10ms以上的高电平,就能使单片机有效地复位。在实际的应用系统中,为了保证单片机可靠地工作,常采用“看门狗监视单片机的运行.采用MAX690的复位电路如图3-5所示,该电路具有上电复位和监视MCS-51单片机的P3.3的输出功能.一旦P3.3不输出高低电平交替变化的脉冲,MAX690就会自动产生复位信号使单片机复位。4 复位状态复位电路的作用是使单片机执行复位操作。复位操作

    15、主要是把PC初始化为0000H,使单片机从程序存储器的0000H单元开始执行程序.程序存储器的0003H单元即MCS51单片机的外部中断0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留出的0000H0002H 3个单元地址,仅能够放置一条转移指令,因此,MCS51单片机的主程序的第一条指令通常情况下是一条转移指令。5.5 时钟电路和复位电路图通常,单片机由单个集成电路芯片构成,内部包含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等。因此,单片机只需要和适当的软件及外部设备相结合,便可成为一个单片机控制系统。其整体控制部分如图所示。6 整体控制电路图第六章 设计总结通过这次汽车座椅系统的课程设计,对

    16、自己学习机电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本科目时首先感觉内容很多,而且有些理解很抽象,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遇到比较大的阻碍。在老师发给我们设计题目的时候,感觉思路没有打开。通过看网上的相关文献,以及去图书馆找资料慢慢看出了些眉头后,通过请教老师把部分不懂的细节弄清了。完成这个艰难的第一步后,对整个题目解析宏观的把握,对整个系统的设计也有了大致思路。第二步就是详细分析并作出整体的结构框图,这一步相对进行的比较顺利。接下来就是理清思路选取试适用的机械结构、电机、控制器等.后面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这次的课程设计还有着一层特殊含义,那就是它是与毕业设计挂钩的。所以我更用心地去摸清了设计的

    17、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时立即向老师或同学或者上网寻求解决办法。我相信会在之后的毕业设计中发挥作用。在本次的电动座椅系统课程设计中,我重新了认识到,我们对掌握的知识还不扎实。在考完之后或是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没有印象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性学习。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学的扎实,学的牢靠,并且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次是大学最后一次课程设计,希望能做到最好,也暗示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参考文献1.孙仁云,付百学主编.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赵福堂编。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符大兴。对汽车座椅设计的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 22 (12):3133。罗卫东,李鹏登。基于人机工程汽车座椅设计【J】.现代机械,2008,28(03):5960, 69.郁建平.机电控制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边春元等编著.C51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注意事项

    本文(汽车电动座椅课程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