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docx

    • 资源ID:4082963       资源大小:23.11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docx

    1、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重点:所有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

    2、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在上古汉语里,“我”和“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用作宾语。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如今我忘记了自身),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能换成“今者我丧吾”或“今者吾丧吾”。但是这只是位置的关系;如果在否定句里,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却又可以

    3、用“吾”字了。例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第一人称代词还有“朕”,先秦一般人都可以用,如:皋陶曰:“朕言惠。”(尚书皋陶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用乍朕皇考大仲尊簋。(大簋)“朕”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为皇帝专称,一般人不能使用。(2)“女”(汝)“尔”“若”“而”“乃”都属於第二人称。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4、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5、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例如: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其入”是名词性结构作“见”的宾语。)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其负大舟”等于“水之负大舟”,是名词性结构作“无力”的主语。)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

    6、,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偏正结构译为主谓结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译文来分析古代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以上是本教材的观点。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与此说法相悖,“其”其实可作主语。如: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襄公三年)(“其”指代魏绛)其似

    7、恶闻君王之臭也。(战国策楚策)(“其”指代楚王新纳的美人)因此,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例如: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其”“之”外,还用“彼”。它

    8、本来是指示代词,但有时也用来称代人。如: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也比较特殊。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现在的闽方言仍保留着“伊”,粤方言则保留着“渠”。如: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世人欲得知姓名,良

    9、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传)而表示女性的“她”,本是“姐”的异体字,见于玉篇,“五四”时期,由于刘半农的倡议,后用以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刘半农她字问题:“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

    10、);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以上是尊称。)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文倦於事,愦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战国策齐策四)(以上自称其名。)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称人之字。)总的来看,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1)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2)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二)指示代词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彼”、“夫”、“之”、“其”、“若”、“尔”、“然

    11、”等。、是、此、兹、斯这四个是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等。其中“此”的指示性最强,与远指代词“彼”相对,是真正的近指代词。“斯”有些近似远指代词的“夫”,指代性比“此”轻。“兹”出现得早,甲骨文中就有,本来是远近不分的,是个泛指代词。“是”更多的是用在承前指示中,用于复指。例如:、彼、夫这两个是远指代词。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彼”的指示性很强,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差不多完全等於现代的“他”或“他们”。例如: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上)但是,“彼”字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由於它表示远指,所以它又常

    12、常带着轻视的意味(如论语宪问:“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意即“那人哪!那人哪!”不加以评论。),可见“彼”到底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所以古代汉语里一般不用它来表示“他”或“他们”的意义。“夫”的指代性较轻,翻译时往往不必译出;用在句首时,往往虚化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实这种句首语气词“夫”还仍然带有指示性质,因此语气词“夫”和指示代词“夫”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之、其“之”是一个泛指代词,“其”是一个特指代词。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天)(于归:出嫁。)这种“之”既非远指,又非近指,杨树达

    13、称为泛指代词。这种“之”只作定语和宾语,不作主语。“其”是和“之”相对的一个代词,相当于“那个”、“那种”,用作定语。如: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左传)、若、尔、然“若”常作定语。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孟子)“然”和“尔”字,经常用作句子的谓语。略等於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诗)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例如:王曰:“然。”(孟子,梁惠王上)这三个指示代词和前面八个指示代词的区别在于:前面八个是体词性的指示代词,而这三个是谓词性的指示代词。体词性指的是名词、代词

    14、等;谓词性包括形容词和动词。所谓体词性的指示代词,就是说它们具有形容词或动词的性质。、无定代词“或”和“莫”a.“或”字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字通常用来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例如: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代词,译成现代汉语可以作“有人”。b.有时候“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字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例如:宋人或得玉。(左传襄公十五年)(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c.在古代汉语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後相应,以表示列举。在这种情况下,“或”字仍然是无定代词,它既可以指人(译为“有人”),又可以指物(译为“有的”)。例如:或百步而

    15、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孟子梁惠王上)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这是应该注意的。“莫”是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意思是“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在先秦汉语里,“莫”字一般只用作无定代词,偶尔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小子何莫学乎诗?(论语阳货)汉以后,发展成为禁止性的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莫”字问题在“否定句否定词”一节中讲过,可参看。(三)辅助性代词“者”字和“所”字“者”字和“所”字在有的语法书中把它们叫做助词。但是这两个词有一定的称代作用,因此从马建

    16、忠开始,许多语法学家就把它们归到代词中。不过这两个词作为代词,又与一般的代词有所不同,它们虽然都有指代作用,但又不能独立用作句子成分,而必须与别的词结合,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辅助性代词或特殊指示代词。一、“者”字“者”字作为特殊指示代词,主要有两个作用。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後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後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例如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种“者”字词组译成现

    17、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译作“的”,但是古代汉语的“者”并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是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不能说“勇者人”。现代能说“谁的”、“我的”、“木头的”之类,古代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者”字还可以用在数词後面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即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四者”指代鳏寡独孤四种人。)“者”字除了作为特别指示代词外,还可以作语气词,附此简单说明:语气词“者

    18、”字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後面表示提顿,在古汉语通论(七)里已经说过。这种“者”字又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後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例如: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论语雍也)“者”字用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後面,例如: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战国策燕策二)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语气词“者”字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後面表示停顿。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假设分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结果分句二、“所”

    19、字“所”字作为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主要有以下用法:它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这种“所”字词组译成现代汉语有时候可以简单地作“(所)的”,但是古代汉语的“所”不等於现代汉语的“的”,因为这两个字的性质和用法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与及物动词结合以後“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有两点:a.位置不同:“所”字放在动词前,“者”字放在动词后;b.指代不同:“所”字表示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受事者、被动者,例如“所食”指代“食”的对象,意即吃的东西;“者”字表示行

    20、为的主动者,是施事者,例如“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意即吃东西的人。再比较: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我看见的牛没有不是全牛的。)、“所”字和“者”字结合,构成“所者”的格式,表达的意思与“所”字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如“所食者”就是“吃的东西”,但加了“者”,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更加明显了。这种结构中“所”字和它所带的动词是“者”字的修饰语,“所”的指代性减弱,它的作用在于使后面的“者”字由表示行为的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如: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由於“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後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例如“所

    21、食”可以扩展成“民之所食”。又如“曾西之所不为”“君之所知”“须臾之所学”(荀子劝学),等等。“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所以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例如“其所憎”“其所爱”。、“所”字词组虽然带有名词性,但是离开上下文,它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事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麽人、什麽事物。因此还可以在动词後面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让“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如“所食”可以扩展为“所食之粟”。归纳以上“所”字的用法,有四种形式:、?所动词(如:所食)、?“所”字结构者(如:所食者)、?修饰语(之)“所”字结构(如:“民之所食”或“民之所食者”)、?“所”字结构名词(如:民所

    22、食之粟)、“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後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相结合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示剑从坠的地方。)这种用法似乎比较特殊,其实应该说这也是上古汉语“所”字的基本用法。後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所为”“所与”等等,但是这种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被这类新兴的结构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同一篇作品里既可

    23、以看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的说法,又能看到“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的说法。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所以”的用法。在古代汉语里,“所以”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比较具体,相当于“用来的方法”“凭它来”,说明“怎样”。例如:吾知所以拒子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二个意思比较抽象,说明“为什么”,大致相当于“导致的原因”,它用在上半句的主谓语之间,提出需要说明原因的事情,下半句解释原因。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二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还沿用,有时也说成“之所以”。例如:我所以对他比较熟悉,是因为我和他在一起工作过。他之所以会出差错,是因为不专心。现代汉语的“所以”除了沿用这种

    24、用法外,“所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而不是“所”加介词,我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所以”去硬套古代汉语的“所以”。、在上古汉语里,“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例如: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输)(“所不足”指人民而言,“所有余”指土地而言。)但是这种用法在古书里并不常见。、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在古代汉语被动句中也用“所”,不过这种“所”已经虚化,失去了指代性,在被动句中表示动词用于被动,明确句子的被动性。这种“所”有人称为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有人称为表被动的助词。


    注意事项

    本文(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精选所字精选.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