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docx

    • 资源ID:3945428       资源大小:28.3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docx

    1、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摘要:二十多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密不可分。两岸经济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是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促使两岸经济关系形成以产业梯次转移为主导的发展特征。目前,两岸经济关系已成为两岸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两岸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今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两岸经济转型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纵深发展,并对建立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关键词:两岸经贸、全球化、产业转型、两岸交流合作机制壹、两岸经贸政策互动与经济关系的演变回顾二十余年来两岸经济关

    2、系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一、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两岸经贸往来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改革开放并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门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1979年5月8日,外贸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台贸易的暂

    3、行规定。1980年6月,商业部颁发购买台湾产品的补充规定,对进口台湾产品免征关税,对台商购买大陆货品优先供应。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1厦门市对台贸易促进中心编,对台贸易手册,页51.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给予台商在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费等方面一系列优惠,允许30%产品内销。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额由1979年的亿美元增长至1987年的亿美元,增长近20倍;其中大陆自台湾进口额由亿美元增至亿美元,台湾自大

    4、陆进口额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增长近6倍。这时的两岸贸易也基本处于互通有无阶段,与后来两岸间的投资推动型贸易特征有着很大不同。同时,随着大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在1980年代初期开始有部分台商通过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等第三地设立子公司方式,试探性的赴大陆投资,这些投资形式隐蔽、规模很小,均为加工出口型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主要散布在广东与福建沿海地区。二、两岸政策互动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由1988年的万人次迅速增加至1992年的万人次,五年间增长3倍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

    5、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针对这一形势,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贸易活动。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此后,国务院批准在福建省马尾、杏林、集美、海沧等设立台商投资区,有关部门并专门为台商投资设立专业配套资金。与此同时,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也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多年累积的巨额贸易顺差使台湾资本大量过剩,在当时台湾仍保持外汇管制和投资机会减少情况下,大量资金涌向房、股市,造成严重的泡沫经济。同时,新

    6、台币大幅升值、土地与劳动力价格迅速上扬,加上解严后环保、劳工等社会运动激发,使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从台商赴大陆投资情况看,按照台湾统计,台商大陆投资额由1980年代中期的1亿美元左右增加到1991年的亿美元,投资项目由不到100件增加到2,730件。按照大陆有关部门的统计,投资件数由1988年以前的435件增加到1991年1,735件,增长4倍多;协议投资金额同期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这时赴大陆投资的企业,其

    7、大部分生产设备由台湾搬迁而来,生产原料也多由台湾进口,拉动了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快速增长。据估算,从1988年到1992年,台湾经香港转出口大陆金额由亿美元增长至亿美元;经香港转进口大陆货物金额也相应由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2高长、宋恩荣,台海两岸三地间接贸易之实证分析两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三、两岸经贸政策的法制化与经济关系的深化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1991年,外经贸部提出发展两岸经济关系应坚持直接双向、互利互惠、形式多样、长期稳定、重义守约

    8、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25日,为便于管理两岸民间的海上贸易往来,外经贸部与海关总署又联合发布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1994年3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是第一部专门就台胞在大陆投资制订的法律,标志着大陆对台政策走上法制化轨道。199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对台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重点。随后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对台商投资的领域、项目和方式,采取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3人民网,http:/zixun/flfgk/item/dwjjf/falv/1/1996年8月,交通部和外经贸部又分别发

    9、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规范两岸航运市场,促进两岸海上通航的发展。2000年12月,为应对两岸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外经贸部颁布对台湾地区贸易管理办法,就对台贸易的指导原则、管理方式、纠纷解决等进行了规范,使开展对台贸易有了公开的指导依据。与此同时,台湾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加速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区转移,并进而带动了中上游重化工业的大陆投资步伐。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也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1992年后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对大陆投资、贸易等领域的许可管理办法,从而步入法制化轨道,并逐步开放大陆产品

    10、进口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规模与范围。在两岸间接三通上也有所松动。在上述背景下,两岸经济关系自1990年代以后步入深化发展期。一是台商赴大陆投资维持快速增长、迭掀投资高潮,其中1992年一年的台商赴大陆投资额就超过过去历年累计总额,1993年投资额又超过1992年前的累计总额。按照大陆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台商赴大陆投资项目为60,623项,协议金额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亿美元,大陆成为台商赴海外投资的最主要地区。同时,赴大陆投资的厂商由过去的中小企业为主转为大中型企业为主,投资行业也由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二是两岸贸易在投资带动下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按照台湾统计,两岸

    11、贸易总额由1992年的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亿美元,增长近6倍;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由97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由亿美元增加到90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三是两岸经济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除贸易、投资关系外,两岸在农业、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全面展开,两岸间接三通也取得一定进展。贰、全球化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两岸至今仍处于间接、单向的基本格局,即:两岸仍未实现全面直航;大陆企业、机构无法进入台湾投资、设点,对台产品出口也受到诸多管制;台商赴大陆投资仍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如此,两岸经济关系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这其中,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

    12、分工的深化发展扮演了主导力量。一、国际产业分工与两岸经济关系两岸经济关系由恢复到快速发展,与国际经济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新的浪潮,世界范围内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性规则或机制也趋于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国和地区间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迅速增强。尤其1978年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其充沛廉价的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迅速扩大的内需市场,越来越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进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及产业分工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产业分工尤其是电子产业分工的链条因此而大大延

    13、长。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实际上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发展的结果。而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则与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根据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May 1966,产品的成长过程可经历新产品时期、成熟产品时期和标准化产品时期三个阶段。一旦进入标准化产品时期后,该产品便进入海外直接投资阶段,以直接供应当地市场或利用当地廉价生产因素降低生产成本。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有异曲同

    14、工之处的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5小岛清,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日本模式。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或本地区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不断向外释出不具比较利益优势的产业,形成亚太地区的雁行分工模式。在这种雁行分工中,台湾等四小龙扮演着雁尾的角色,成为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海外的重要生产基地。而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亚太地区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雁阵队伍不断扩大,于是四小龙的传统产业又梯次向大陆等地区快速转移,自己则通过产业升级,发展新的具有比较利益优势的电子等新兴产业。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

    15、展,即是与台湾传统产业向大陆的快速转移相伴而生的。1990年代中期后,随着计算机低价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电子产品摩尔定律的作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边际产业转移理论的雁行分工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多数IT跨国公司开始改变过去以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序列进行投资,而是纷纷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从研发、制造、组装、运输、存货管理、采购、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加以细致的整合,将生产尽量推近市场,避免IT产品因运输周期或存储过剩,造成价值随着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而降低。供应链管理在1980年代末提出,目前已有超过80%的国际跨国公司将供应链管理视为第一选择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

    16、采用的专业化投资模式,使世界各地许多分散的制造业及销售厂商通过跨国公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全球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跨国公司对下游代工制造商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要求供货商要尽可能降低成本,生产地点也要尽可能接近市场以缩短交货时间和降低库存。大陆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其成为国际电子跨国公司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布局的重要目标。在跨国公司的要求下,作为其产品供货商的台湾新兴电子产业,在其产品尚未进入成熟期时,便开始加快赴大陆投资,并成为1990年代中期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主力。这种新的国际分工趋势,使两岸产业分工关系不断深化,并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信息电子产业领域

    17、,台湾通过将下游的生产与组装阶段移至大陆,自己开始充当关键零组件的生产乃至初步的研发与创新角色,从而使两岸信息电子产业在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不断强化。这种分工打破了美、日等跨国公司的整合生产模式,迫使其加快将中上游的核心零组件和关键技术不断向两岸转移,而自己则更专注于品牌开发、研发创新与标准的制定。这种生产上的分工也最终体现在贸易领域,即台湾不再承担最终产品的输出角色,而是转而扮演中间产品的中介者,并将最终产品输出者的角色转移至大陆。过去日本进口-台湾生产-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关系,转变为日本进口-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四角贸易关系。自90年代后,台湾对美国的出超逐年减少,反之大陆对美国的

    18、出超逐年增加,两者之间的消长关系相当程度上是台商在大陆投资所产生的出口转移影响的结果。二、产业转移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在两岸间的产业转移,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生在两岸间的产业转移,主要是以台商赴大陆投资来体现的。台商赴大陆投资拉动了两岸贸易的快速增长,并进而带动了两岸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按照投资与贸易的有关理论,投资对贸易的影响大体包括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效应,即通过在当地投资拓展当地市场,从而代替对当地的出口;另一方面则是促进效应,即:投资厂商通过中间产品的回购带动母公司所在地向投资地的出口,同时其产品的回销又带动了母公司所

    19、在地由投资地的进口。从投资与贸易的替代效应看,台商赴大陆投资对两岸贸易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尤其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主力是传统的加工出口产业,其所生产的产品大都由大陆出口至第三地,因此其对岛内同类产品出口大陆的替代效应并不大。而台商大陆投资对贸易的拉动效果则十分明显,这种拉动一是体现在台商向岛内回购中间产品形成的拉动台湾对大陆出口效果;二是体现在台商产品回销对大陆出口台湾的拉动效果。从实证分析看,1990年代以来台商赴大陆投资与两岸贸易增长趋势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大陆台商在中间产品等领域向台湾的回购,是过去拉动两岸贸易特别是台湾对大陆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估计,在1993

    20、年时,台商共向岛内回购1466亿元新台币的机器设备与中间原料,约占当年台湾出口额的%,占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的%;台商回销台湾的制造业产品金额为新台币340亿元,占当年台湾进口总额的%.有学者还估计,台商在大陆创造了约新台币2731亿元的出口,占当年大陆出口的%.6邱秀锦,两岸经济依存关系之分析,自由中国之工业,1996年8月。这个比例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根据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发布的台湾制造业发展升级策略长期研究计划的研究结果,2000年台商投资大陆所带动的台湾对大陆出口金额为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金额的%;而根据大陆发布的资料统计,则台商大陆投资带动的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143亿美元

    21、,占当年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金额的%.7许振明、林树明,对外直接投资之角色:台湾与中国大陆间之经济整合,国政研究报告,2001年10月5日,http:/.表3是根据1993年和1997年大陆台商回购系数推估的台商投资带动两岸贸易效应,大体可以肯定,在90年代后半期,台商对大陆投资带动的台湾对大陆出口金额,约占台湾对大陆总体出口金额的50%左右。而对于台商产品回销对两岸贸易的拉动效果看,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台湾严格限制大陆产品的进口,使台商产品的回销遇到极大障碍,所占大陆对台湾出口比重并不大。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逐步扩大允许大陆产品进口的幅度,大陆台商产品回销的比重有所增加。尤其进入

    22、21世纪后,台湾IT厂商出于两岸分工布局的需要,开始增加产品回销的比重,促使两岸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由于台湾市场规模要小于大陆的市场规模,因此总体上大陆台商回销的比例要大大小于美、日等在大陆投资厂商的回销比例。研究指出,1994年在大陆的日资、港资、美资、台资企业所生产产品,回销投资母国或地区的加权平均回销比例分别为%、%、%和%,台商回销台湾的比例最低。8陈丽瑛,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两岸合作潜力之研究,页333.据估计,直到1998年,大陆对台湾的出口中,也只有约10-13%是因台商产品回销岛内而产生的。9童振源,全球化下的两岸经济关系,页40-41.投资与贸易是两岸经

    23、济关系发展的两大主轴。而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的强力拉动作用,更使其成为影响两岸经济关系的主导角色。台商赴大陆投资扮演的主导角色,对两岸经济关系的整体格局与发展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两岸贸易产生的严重不平衡。据大陆海关总署统计,从1979年到2003年底,大陆累计对台贸易逆差为2,230亿美元,占同期大陆自台湾进口的80%以上。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加工贸易项下的逆差、台资企业进口设备用作投资的逆差和一般贸易项下的逆差。其中加工贸易项下的逆差占主要部分,据大陆海关总署的统计,2003年大陆加工贸易项下的对台进、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和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大陆对台进、出口额的

    24、%和%;该项逆差额为亿美元,占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比重为%.10中国海关统计资料,张世宏,两岸贸易严重失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之探讨,台湾研究,2004年第4期。这种加工贸易形态表现在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结构上,就是中间产品占对大陆出口产品比重的不断上升,据分析,1990年台湾对大陆产品按研发密集度分类,最终产品所占比重为%,一般中间产品为%,高阶中间产品为%;而到2002年,三者比重分别变化为%、%和%.11林昱君,台湾对大陆贸易出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经济前瞻,2004年1月5日。同时数据也显示,三资企业占大陆自台进口的主导地位,2003年自台湾的进口总值为亿美元,占同期自台进口总额的%;对台出

    25、口额为57亿美元,占同期大陆对台出口的%;逆差额为301亿美元。12同注10.因此总体来看,两岸贸易虽然存在巨额贸易顺差,但其中约三分之二左右是台商赴大陆投资形成的,逆差主要发生在台湾企业与大陆以台资为主的三资企业之间;同时这些逆差又大部分通过大陆出口转移至美欧市场,大陆并非这部分巨额贸易逆差的最终承担者,未严重增加大陆的外汇负担。这一状况也部分说明,两岸虽然存在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但近二十年来却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原因。如果巨额贸易顺差完全是由大陆最终来承受,这种状况是难以长期维持的。但是,由台商赴大陆投资引发的贸易转移效果,也加大了大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加重了中美贸易磨擦,客观上损及了

    26、大陆出口企业的外贸利益。参、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促进两岸经济的日趋密切和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促进了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使海峡两岸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在贸易方面。依台湾方面统计,台湾对大陆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占其总额的比重,在1990年分别为%、%和%,到2000年已分别达到%、%和%,2003年三者比重又迅速增加到%、%和%.而按照大陆海关统计的两岸贸易数额,2003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出口及进口依存度则分别已达到%、%和%.同时,大陆对台贸易依存度也相应增加,按照大陆海关统计,大陆对台贸易和出口依赖度分别由1990年的2%和

    27、%增加至2003年的7%和2%.目前,两岸已互为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2003年,台湾是大陆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地区和第六大出口地区;而大陆则是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地区和第五大进口地区。在投资方面。从台湾统计看,从1952到2003年,台商赴大陆投资共31,151件,投资金额亿美元,占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居台湾对岛外投资的第一位。13台湾陆委会,两岸经济统计月报,2004年5月。实际上,如果加计台商经由中美洲等地间接赴大陆投资额,台商赴大陆投资数额还要更高。台湾官方部门从2000年到2002年连续三年进行的制造业对外投资实况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制造业对外投资有七成以上集中于大

    28、陆。14台湾经济部,http:/meco/stat/.2004年1-5月,台湾核准的赴大陆投资金额占其对外总投资额的72%.而从大陆统计看,台资也已成为大陆吸引境外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2003年台商对大陆的协议投资与实际投资金额分别占大陆吸引境外总投资额的%和%,仅次于香港、威尔京群岛、美国、日本和韩国之后居第六位,1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而实际上来自威尔京群岛的境外资金中有相当部分属于台商赴大陆的间接投资。二、两岸产业分工关系日益深随着台商赴大陆投资的迅速增加,两岸间已形成日益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台湾失去竞争力的大量传统劳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大陆,并与台湾中上

    29、游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垂直分工关系。1990年代中期后,台湾电子产业也开始大量将生产基地向大陆转移,使两岸产业分工关系进一步深化。以信息电子产业为例,目前两岸已形成密切的产业分工关系。根据台湾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的统计,台湾IT产业最大的部门个人计算机及周边产业移往海外部分,1995年占其总生产值的比重为25%,1998年为43%,2002年又上升到%.其中移往大陆部分在2002年达到%,2003年又达到%.16台湾资策会,http:/.包括笔记本计算机、液晶显示器等在内的大部分计算机硬件产品在大陆生产部分已超过台湾。概言之,台湾中下游的信息硬件产业已基本移至大陆生产,台湾本地则承担新兴起的

    30、关键零组件、芯片设计制造以及产品接单、资金与研发技术的供给等角色。两岸产业分工尤其是信息电子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分工形态十分复杂,划分水平或垂直分工的意义相对降低。从过去的演变趋势看,两岸产业分工呈现动态性发展格局,即在台商投资初期,大陆台商会利用既有的产业网络,继续向台湾采购机器设备、零组件及原材料,并将成台品或半成品回销,使两岸垂直分工更为紧密;但另一方面,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厂商也会因产业网络的关系,主动或被动的随着下游加工制造业前往大陆投资,使两岸产业在制造方面的分工缩小,使投资初期所形成的产业分工格局不断被打破并重建。一些公司在生产线移往大陆后,台湾母公司发展成

    31、为营运基地,注重在经营管理、研发、市场营销、财务调度及人才和技术的支持,从而形成两岸企业间经营的功能性分工格局。17高长,两岸电子产业分工现况与合作展望,发表于昆山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发展论坛,2001年12月。事实上,即使这种功能性的分工也在不断处于变动之中。台北市计算机公会2002年的调查显示,有%的信息电子厂商在大陆的制造与生产部门将取代台湾事业,%的厂商业务部门将取代台湾公司、%的厂商表示大陆研发与设计部门将取代台湾,另有近30%厂商的大陆事业研发经费将在短期内超过台湾,18台北市计算机公会,2002年高科技台商赴大陆投资调查,数字周刊,2002年3月。显示台商在大陆除生产外,业务经营及研

    32、发设计也在相应跟进。而台湾投审会于2001年1月发布的大陆投资事业营运状况调查摘要也显示,19台湾经济部,http:/.由于大陆台商正逐渐建立其自身营销渠道,未来有可能取代台湾母公司,由台湾接单、大陆出货发展成为大陆接单、大陆出货的模式。这种趋势,与两岸至今未能三通、台湾方面严格限制大陆产品进口密切相关。因为在间接、单向的格局下,两岸产品与生产要素流动受到极大制约,使两岸产业分工难以合理地通过正常贸易与资金、技术与人员的往来加以体现,从而促使台湾企业进行连动性投资,将经营业务越来越多的向大陆转移。一般而言,水平分工体现为竞争性,垂直分工体现于互补性。但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分工形态向水平分工演变的趋势,并不必然意味着两岸间竞争或彼此取代关系的强化


    注意事项

    本文(两岸经济关系的演变影响与展望.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