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

    • 资源ID:3916180       资源大小:26.9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学习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门人合著孟子一书。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2、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2探寻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自主学习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 谨庠( )序之教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3、 )狗彘( )之畜( )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 )有饿莩( )2.字词解释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鼓 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兵 而 走。或 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4、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二、合作探究翻译下列句子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达标检测(一)、文言实词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

    6、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4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两个词,“然”这样,“而”表转折。今义:一个词,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转折。(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5词类活用(1)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

    7、(3)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4)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5)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生者;“死”,死去的人、死者)(7)则移其民于河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一、自主学习:文言虚词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2)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3) 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8、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 连词,表并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2) 代词,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 形容词

    9、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文言句式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

    10、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

    1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二、合作探究: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12、何也?”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提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

    13、政治雄心。3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提示:(1)王道之始,恤民、养民。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实质: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效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王道之成,保民、教民。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质:发展经济,搞好生活;兴办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加强社会稳定。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不王者,未之有也。三、达标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4、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武器)A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称王B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C河内凶 谷场收成不好,荒年D弃曳兵而走 士兵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句末语助词,可不译/代词,这里)A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B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C以勇气闻于诸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河东凶亦然 然而不王者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

    15、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一、合作探究: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要“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原创者就是孟子。孟子运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什么?这样说比直接讲好在哪里?提示:用打仗作比喻,是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用此比喻易于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另外也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从而明确自己的观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

    16、老百姓看透了他的目的,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多于邻国。“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非常贴切,使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同时,运用比喻说理,显得从容不迫,机智而又风趣。2“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提示: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

    17、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二、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数罟(g, 网) 饿殍(pio,饿死的人) B.颁白(bn, 通“斑”) 曳兵(zhui, 摇着)C.庠序(xing, 学校) 衣帛(y, 穿)D.孝悌(t,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 猪)2

    18、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19、憾也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 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A/ B/ C/ D/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D )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8翻译下列语句“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观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百姓,头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阅读文段,完成下列题目不违农时,谷不

    20、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

    21、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谨庠序之教,不负戴于道路矣。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分三层:一层(13句),提出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二层(4句)小结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三层(5句)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a统治者_;(限9字)b_;(限8字)c_。(不超过16字)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13.“之”字用

    22、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广施仁政,若百姓生活不好,要归咎自己而不归罪年成。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三、课外提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

    23、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节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从郦山下,道

    24、芷阳间行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C若无罪而就死地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以衅钟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B王坐于堂上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3、下面对文意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相是 (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王行仁义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B当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孟子回答得简短肯定,

    25、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宣王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C孟子引用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但这个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译文: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 (3)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译文: 1C 2 A 3C 4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26、(我)可以听听吗?(2)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3)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

    27、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注意事项

    本文(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