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案中图版Word格式.docx

    • 资源ID:3846819       资源大小:191.99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案中图版Word格式.docx

    1、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情景导入先思考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该观点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提示:反映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核心要点掌握好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经历了从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三个发展时期,各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具体分析如下:时期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史前文

    2、明时期极为低下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生物资源遭到一定的破坏,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崇拜、依赖自然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都增大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形成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工业文明时期极大地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先后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 应用体验不可少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

    3、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命决定一切 B人类主宰自然C人定胜天 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C史前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解析:1.A2.C此思想形成于史前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

    4、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34题。3“狩猎生产图”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4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3.B4.C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5、: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2015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2016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1)当前的环境主要有哪些方面?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用内容和要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发展

    6、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具体做法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

    7、关系共同性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A人定胜

    8、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1.D2.C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2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34题。 3可持续发展思

    9、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竭泽而渔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而明年无兽”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 A BC D4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3.D4.A第3题,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造成了森林的破坏;导致人口增加过快;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4题,公平性既包

    10、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示意图的判读经典母图判读技巧1读组成可持续发展由三个子系统组成,人的管理调控居于核心地位,是该系统实现恶性循环或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2理关系图中三个子系统间的箭头可分为两类:首先是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索取资源,同时又把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再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力和技术等,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资金等。3拓问题该图蕴含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一是当人类(经济、社会系统)索取资源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二是人类(经济、社会系统)

    11、向环境(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污染。常见变式图1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合理的,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属于资源开发,F表示产业活动,G表示产品消费,H表示废物排放。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健康的经济

    12、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演练冲关(江苏高考)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图中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回答12题。(双选)1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 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A社会保障建设 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 D生态与环境建设1.AB2.CD第1题,由图可知,19952010年我国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即经济高速发展,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

    13、,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第2题,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4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A BC D3.A4.B第3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收集废水;废水通过a可返回

    14、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4题,该区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5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表示经济系统 B乙表示工农业生产C丙表示资源 D丁表示人口6图中乙丙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工业生产排放“三废” B人口增长过快C可再生资源遭破坏 D城市交通拥堵5.B6.C第5题,可持续发展系统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乙为经济系统提供资源,并接纳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废弃物,应该表示环境。第6题,乙丙过程为过度开发

    15、资源,可导致资源破坏和生态破坏。如今“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据此回答13题。1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C适应论的思想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2下列中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涵了上述思想的是( )A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B竭泽而渔,焚薮而田C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3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A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1.B2.D3.C第1题,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

    16、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可以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3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46题。4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深刻的环境危机A BC D5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6解决

    17、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B控制人口数量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4.C5.B6.B第4题,我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6题,我国人口问题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图,完成78题。7上

    18、图反映的现象应发生在哪个时期( )A史前文明 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 D后工业化8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7.B8.C该图反映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活动。该社会阶段人们开垦土地,破坏森林、草原,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就是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

    19、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其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910题。9“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协调思想D人地对抗性思想10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 D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9.C10.C第9题,“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第10题,在该人地关系的影响下,环境质量逐渐好转,经济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一、选择题读山区道路与房屋建

    20、设示意图,回答13题。1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 )Aa、d Ba、cCb、d Dc、d2能够体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演变过程的是( )Aabc BbcdCadc Dcdb3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放虎归山,与狼共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开荒开到山顶上,围湖围到湖中央A BC D1.B2.C3.A第1题,道路与房屋建设的规划施工原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a道路与地形有机结合,图c房屋依山而建,山水和建筑合一。第2题,从原始的山间村落到毁林依山而建的别墅,再到绿化荒山,与山融合在一起,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第3题,放虎归山,与狼

    21、共舞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46题。4图中箭头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 )A台风、寒潮 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5为了防治风沙侵袭包兰铁路,在宁夏沙坡头地区,人们用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包兰铁路,人们的这种做法与图中相应的环节是( )A BC D6下列属于人类与环境对立的做法是( )A洞庭湖四周围湖造田B我国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C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D为改善大城市交通状况,修建立交桥和地铁4.C5.A6.A第4题,图中箭头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当人类索取资源

    22、方式不得当时,就会造成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一些自然灾害。如,乱砍滥伐就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第5题,箭头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这个作用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此题是人类正面作用于环境。第6题,围湖造田会使湖泊蓄洪能力下降和生态遭到破坏。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78题。7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8“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引进

    23、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A BC D7.A8.B第7题,危害人体健康违背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8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不能使用剧毒农药、增白剂、防腐剂等化学制剂。二、综合题9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人类四大文明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1)图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3)如果图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图体现了人类怎样的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第(1)

    24、题,图反映了原始人的活动场景,属于采猎文明时期,那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靠采猎才能维持生命。第(2)题,环境问题是在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四幅图中代表了该阶段。第(3)题,图所示为滥砍滥伐导致植被的大量破坏,甚至消失。第(4)题,图反映了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为,说明人类意识到对后代应承担着道德的义务与责任。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2)。(3)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答案合理即可)(4)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案中图版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