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docx

    • 资源ID:3840160       资源大小:33.4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docx

    1、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1.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企业:死得太快了!首先,你必须知道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日本调查公司东京商工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全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竟达21666家之多,而在明年将又有4850家将满150岁生日,后年大后年大大后年将又会有7568家满150岁生日而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

    2、老店仅此5家。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变异,其字号的传承性其实已大打折扣。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日本企业平均寿命58年相比,相距甚远。日本被誉为是“工匠国”,其企业群体的技术结构犹如“金字塔”,底盘是一大批各怀所长的几百年的优秀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或许员工不足百名,但长期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很多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掌握着某种中间产品、中间技术的绝对份额,甚至不乏独此一家。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不会拿出手。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第一:一是研发经费占

    3、GDP的比例列世界第一;二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这意味着日本整个国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日本科技能独步天下。经济不只是单纯地建造工厂,然后高效运作。中日在经济基盘建设上仍有很大差距,日企不只在于表面丰田、松下、索尼、佳能、日立,而是更多在国际市场上众多领域的“隐形王者”。中国离强国还有很远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不能依靠炒房地产、炒金融、吹IT泡沫,还需要向日本学习务实精神,通过脚踏实地、培养扎实的实业做支撑。日本长寿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因有很多。日本长寿企业比欧美做得更好,日本企业投资都讲究

    4、战略,注重长远投资和利益回报,每每投资都考虑几十年以后的市场定位和变化。日本企业是家社会,重视员工利益。西方则重视股东利益。从现代资本理论来看,日本企业的资本利率不一定有西方企业那么高,但是他们可以保持长期利益不断延续。反思中国企业,是如何经营思考的?2. 为何中日差距越来越大?追求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家,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企业家,似乎对赚钱有着某种天赋。所以,很多人在主业上小有成就之后,便立马开始“多元化”战略,投资房地产、投资股票证券。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中国人的特性习惯,企业、百姓都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奇怪。而日本的企业家给人的印象似乎对产品本身更感兴趣。我这次去日本,和日本

    5、一个青年企业家交流,他们公司是做汽车轴承的。说实话,汽车轴承在我眼里确实是一个小产品,没什么了不起。但他一说到他的产品的时候,就开始手舞足蹈,两眼发光,似乎特别地享受设计和生产的过程。我一问,原来他父亲是公司董事长,他哥哥是总经理,他是主管技术的董事、副总。公司规模不大,一百来人,但是服务的客户却是丰田、本田、铃木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他们家里好像也没有别的生意。他说,光轴承需要研究的东西就太多了,几代人都研究不透,哪有精力再去做别的?从两者区别,我明白中国人只是赚钱,日本才是做事业。两者结果可想而知日本有几万家百年企业,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百年企业一个也没有,这是就是原因。其实我们仔细来看一看全

    6、球著名的品牌,无论是任天堂、微软、尼康、奔驰,丰田,麦当劳,他们似乎都永远只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始终在他们的行业里面越做越深,越做越有乐趣,越做越大。而我们的企业,包括海尔、联想在内的中国品牌,本行都没有完全成功,也开始搞投资,做房地产,甚至做保健品,忙着赚钱而严重忽视本行,典型不务正业。这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品牌和日本品牌之间的差距所在。记得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报道过浙江某个地区,这个地区可以迅速拥有某个产品全球前几名的加工生产能力,但同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又放弃了原来的行业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然后又迅速成为另一个行业里的前三名。但是无论做什么行业,厂房永远是那么破旧,设备永远是那么简陋。所以,他们经

    7、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他们确实是赚了一些钱,但是这种财富的积累是不可持续的,他们也没有获得同行的尊敬。我在东京中小企业促进中心考察的时候,带领我们参观的领导有一段话让我特别记忆犹新:“现在你们中国人太厉害了,你们的学习能力太强了,就像跑步一样,我们在前面跑,你们在后面追,你们追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担心被你们追上。所以,我们就不得不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就必须要提高价格,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保持自己微弱的优势,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专注,我们必须创新,我们必须精益求精,这也是你们逼的呀。”说实话,谈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的脸火辣辣的,他的话表面上说起来在表扬我们,说

    8、我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实际上是在批评我们不懂得专注和创新,只会山寨,抄袭。我们技术水平和能力根本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威胁,只不过说说而已,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更何况我们失之千里?中国的生产科技,众多核心技术和设备都来自日本,并且无法替代。国民生活方方面面也都充斥着日本技术与产品,即使国货产品里面的核心技术也依然是日本提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几百年,我们连自身的基本状况都没有搞清楚,有一点点成绩就特别自大,这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要说的是,企业家爱的应该是产品和品牌,而不是钱。赚钱只是经营的结果,而不是经营的目标。3. 对技术的理解不同

    9、在中国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记得以前给一个家具公司做企业形象设计的时候,听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位家具公司的老板愿意花750万买了一台日本的设备,但是需要花40万培训一批技师却舍不得,以至于被不懂操作的人把机器搞坏,只有再花50万去修。其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说我们身边的例子吧。中国商人背的相机一个比一个高档,从佳能的50D到5D-MAX2,甚至到1DS-MAX3,一个比一个专业,一个比一个高档,但仔细一看,他们使用的全是傻瓜模式。买相机容易,因为咱“不差钱”,但舍

    10、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研究。我团有个小姐,见我给她拍的照片好,问我是什么型号的。我说我的是佳能,只有一两万。她说她们家的相机也是佳能,有15万多,但是拍的效果还没有我拍的好。所以,人们狭隘地认为只要设备好,拍出来的东西就一流,这个观点显然有点滑稽而愚蠢。日本人跟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买设备可能精打细算,但是学习技术比较舍得花钱,而消化技术则更舍得花钱和精力。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们的设备是100分,他们的设备可能是80分,我们用的能力可能只有30分,人家用到95分,这样10030%,只有30分,而8095%有76分。他们用80分的设备却胜过我们100分的设备,这就是技术的差距,也是软实力的差距。所

    11、以,设备并不是最主要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技术的关键就是全面消化和全员掌握。事实上,如果一个企业长期从事某一种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他们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就一定越来越系统和深入,优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新的进入者要想在短期内赶超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还可以用一句话总结:表面看得懂,根本学不会,更是坚持不了。举个简单小例子,日本人要求每天车间的地板要清洁十次,这样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日本人听了以后,保证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坚持不懈。我们头三天十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十次就变八次,慢慢地八次变五次,五次变两次,最后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证不了。我们连一个

    12、最基本的事情都是如此。很多的技术指标、细节,就是在这样的自我松懈中变形,进而影响产品的品质和企业信誉。长此以往,何来品牌?4.对速度的理解不同中国人做事特别喜欢追求速度大跃进,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极为严重。中国人做事喜欢讲究立竿见影,讲究所谓效率和速度。而日本人似乎和我们不同。我们的导游英子介绍说,日本人看起来比较程序化和呆板,背后是严谨、精细、执着、精益求精、专注、专业、认真。而中国人大都比较灵活,背后是小聪明、偷工减料、自以为是、粗制滥造。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的发展还是远远走在我们前面,而且发展的结构、质量比我们要好得多。日本经济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跟我们根本不在一个层

    13、次上,而是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150倍,也就是说消耗同一个东西,日本创造的价值是我们的150倍。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何为快?何为慢?日本发展经济是让民众受益,让本已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有更高追求目标。中国发展经济是用来攀比、炫耀的。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民众盲目的“爱国热情”会让中国走更多弯路像中国新兴城市的马路一样,刚刚修好又刨开铺煤气管道,过半年又来铺水管,没过几天又刨开铺液化气管我们修高速公路的速度之快也是令世人惊讶!可惜每每你走到高速公路上会发现,这里在修路,那里也在修路,高速公路修好没两三年就得翻修。而这些都计算在GDP里面,修一条路要一个亿,再修一次又得花八千万,再修一次

    14、还得花五千万,我们的GDP就2.3个亿了。人家一次花一亿,或者一点二亿就搞定,表面上看起来人家花的钱多一点,人家的速度是慢了一点,但是一次到位,用不着折腾和浪费。在我看来,所谓“快”,首先要以保证品质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快,才有意义,否则来得快也去得快,生得快也死得快,建得快也倒得快。我们任何的发展都应该遵循自然科学规律,不要想一蹴而就,违背自然规律的拔苗助长,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做品牌也是如此。日本的品牌,比如索尼、松下、丰田、佳能等等,最少都花了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国除了老字号之外(其实品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正市场化的品牌屈指数来也不过二三十年。所以,我们不要急躁,不要

    15、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专心专注地发展,再过五十年中国肯定会出一批大品牌。但如果中国一如既往地如此急功近利、浮燥,自以为是,好大喜功,中国永远都不会出现世界级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体验,或者是一种可以信赖的承诺,而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利的工具。所以,做品牌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投资。当然,有些投资可以立竿见影,而有些投资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而是需要等很长时间以后才能够看到成效。有长远目光的人懂得在品牌建设上加大投入,因为他有耐心。而有些人看到自己在品牌上的投入短期内没有回报,便心灰意冷,觉得还不如炒股、买楼来得实惠。久而久之,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而到那

    16、时候,这个错误已经无法挽回。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河北奔亚服饰,他的老板很沮丧地告诉我,“我们厂以前和天津的大维制衣规模差不多,我们的生意比他们的好,订单做不过来,所以,我们觉得根本不需要做品牌。”而在这时,大维制衣看到了做品牌的价值和意义,加大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塑造自己的品牌。现在的情景是,同样一件衬衫,打上“大维”的能卖好几百上千元一件,而打上他们的品牌只能卖几十上百,品质、材料、做工都一模一样。奔亚的老板现在知道错了,想奋起直追,但是代价多大,可想而知。5. 对规则的理解不同所谓“规则”就是规定和法则。在这方面中国人总是比日本人“聪明太多”,总可以找到规则的漏洞,总要耍点小聪

    17、明。而日本人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傻,只懂得死心塌地的严格遵照执行。所以,日本人做事非常守时,从不迟到。这一点和中国人经常迟到,坐飞机从来都是误点,而且有层出不穷的理由不同。此外,日本人之间都是文质彬彬,特别尊重,即使是特别熟悉的朋友,分手时也是点头哈腰。刚开始我还真有点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有点假,都那么熟了还那么客气干嘛?后来才发现他们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也许中国人太虚伪了,让我对他们的做法形成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但我现在非常羞愧,我不能因为这个世界有不真诚的人而认为所有的人都不真诚,更何况是中国人自己不真诚,我不能这么轻易就认为别人不真诚,这是我的无知和不礼貌。这一点也与“规则”有关。因

    18、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文明的高素质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规则和秩序的社会。在日本等车,看不到中国特色式的争先恐后,而实际上按规矩排队不但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节省大家的时间。如果都去挤,总体而言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个道理可能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就是做不到。所以中国人只有小聪明,从地方官员到企业老板、高管,再到普通百姓,时刻都在表演我们的小聪明。我们不断在为自己的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但我们却依然死性不改。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与人们对规则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规则越多的地方,秩序越好,自由其实也就越多。没有规则,就会一盘散沙,一片混乱,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中国有句古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19、说的恐怕就是这个道理!可悲,可叹!(来源:日本窗/日本微商会)康斯坦丁:是谁拉大了中国制造的贫富差距?中国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评价,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剥削、无含金量,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公众在谈论起制造业时,也常常充满着鄙夷的口气。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制造业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会被舆论无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坠楼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最疯狂的讨伐岁月中,人人都变成了上帝,变成了拯救流水线工人的救世主,莫说是超时加班或者职业危害等问题,就连园区里的一棵树倒了,舆论也恨不得把责任归到郭台铭的管理头上;另外,自去年春节开始,

    20、珠江、温州、江苏等地的制造工厂纷纷陷入倒闭潮,也助长了舆论的不正之风,大家解剖完企业倒闭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的快感,也即中国制造业真的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当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一些明星企业的业绩却蒸蒸日上,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他们如今最头疼的是,招不到足够的流水线员工去满足苹果巨大的订单需求,自然,随着iPhone6s热卖,他们势必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里再大赚一笔。有些企业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业却正值盛夏,车间里的流水线如永动机一般从未停止转动,不用高唱赞歌,只消看一眼堆积如山的高端手机就能感觉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丝毫没有衰退的

    21、迹象。中国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远不止是一个客户订单差异就能全部解释的,它更关乎企业发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门文化。无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要枯竭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风靡一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力补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发户开始自诩为企业家,有的甚至出书立传、到处走穴,但企业家和暴发户最本质的区别正在于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考。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其实,也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十年,那时候的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听话,像狗一样听话。因政策更倾向于制造业,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才促成了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国外的资本同样看中了这里宽松的政策和勤劳的人民,而且

    22、这里的领导比较关心政绩和经济指标,至于环境治理或者人才培养这种需要深耕、文火慢炖的事儿,从来只是下一届的任务,久而久之,中国制造赢得了订单,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留给后代的却是恶劣的环境,以及从未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拿温州举例,这座城市号称中国制造业之都,他们生产出来的眼镜、鞋子、打火机等日常用品可销往全世界,这里的土著居民瞬间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这种制造业的富裕只是短暂的,他们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价生产资料的差价,商业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随着同质化制造的出现,相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此外,中国一些小型的制造

    23、企业,基本上没有管理体系,总体上属于游击战,企业主接到订单了,就联络工人过来生产,订单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说是人才培养,连最基本的培训都无法展开,这种环境下,制造业的工艺、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场需求稍有变动,他们就无法适应了,更谈不上永续经营。另外,一些相对大型的制造业,比如苏州的联建科技,昔日也曾作为苹果的供应商红极一时,但因技术变革较慢,没能适应客户需求,最终落得个惨淡出局,这种境况也不能完全怪联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为苹果的供应商本就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儿,干好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干不好,随时有可能倒闭,因苹果产品出货量太大,任何供应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苹果的单,必须要押上

    24、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贷兴建厂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跟不上苹果的节奏,死的会非常惨,除了联建之外,GATA也如此。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也抢走了很多本该流入制造业的钱。过去10年,领导们突然开窍了,他们竟然能发现品牌溢价、高薪技术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在改革的红旗下,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驱赶制造业,不仅之前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渐行渐远,还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从,富士康从深圳陆续迁往郑州和昆山,就是这种驱赶最鲜明的写照,巨头企业自然有实力坚持到内陆,东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迁徙之中就饿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说政策是中小制造业的天灾,那么,房地产则更像是中国制

    25、造的一场人祸,最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制造业主,他们对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则常常高大39%,开始把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业,变成了鬼屋、无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该用于升级设备、培养人才的资本。现在这个资本又转移到了股市,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锱铢必较,制造业的抠门之道中国制造业正集体过冬,有的人甚至已经冬眠,但这并不包括一些巨型的明星企业,他们的车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要提高UPH,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架起了流水线,也变得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正散发出新的能量,工人不担心失业,甚至不担心收入降低,在他们眼中,流水线是不会停歇的,偶尔地旷工

    26、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调剂,总之,这里不缺订单、不缺钱,中国制造业的冷气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华为莫属,诚然,把他归到制造业中有点委屈,他们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可是屈指可数的,但正如三星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华为也正开始锱铢必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从基础的电信设备扩展到智能终端,以及芯片领域,他们的Mate7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这源于他们电信品牌的加成,更是对制作工艺的不断追求,而且,他们的立足之本也是值得中国全部企业学习的,华为人从来都是居安思危,每年都会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之中,同时,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到员工手中,留下人才,培养浓重的工程师文化,逐渐建立起万事不拔

    27、之基,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华为的牌子有可能金光闪闪100年吧,至于说,再卖出1亿的手机,也只是顺便的事儿。与华为的光芒万丈相比,富士康则显得普通的多,这个代工大王总给人一种农民的感觉,朴实、勤劳、兢兢业业,但也赚了不少钱。笔者刚刚读了一个帖子,数据显示鸿海2015年的预计营业额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员工人数则从2010年的80万增长到现在的130万,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仅创造的就业岗位来看,历史就应该给其记上一攻,我想1000年以后,跟在郭台铭身后的绝对不是什么坠楼事件,而是之于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但光芒的背后却是富士康人的朴实付出,笔者有一位朋友在这家企业任职,每每聊起

    28、工作的事情,他都会抱怨单调、重复、简单到白痴都可以做,比如要注意5S管理、宣导员工穿好静电衣,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定期擦拭设备上的尘土,以防止粉尘影响iPhone6s的生产良率,全部门没有人高弹阔论发展战略,上至高层、下至操作工,大家谈论的都是基本功,日复一日的强调,也日复一日地提高,或许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品质要求,像苹果、小米这样兼具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没有点决心,还真搞不定。太聪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业的,这个行业里没有快速赚钱的途径,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拉开中国制造业贫富差距的,除了客户、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则是企业本身,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基本功精神。(

    29、本文来源科技新发现康斯坦丁/文,个人简介:本名王鲲,曾在多家IT知名企业就职,先后担任过Tecomm副总以及多家知名企业特约顾问,科幻星系和科技新发现网站创建人,多家知名媒体特约IT评论员,国内知名科幻作者。目前已发表IT、影视、动漫、科普评论及科幻故事数千篇,以及发行出版有老康谈IT互联科技等系列丛书计数千万字。)康斯坦丁:谁把中国制造困在“作坊”里?前不久,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大致内容如下:在一个脏乱的商业街上,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手持金杯,大声呵斥手下的总经理,你不修理它,我就修理你,我富士康不要这样的员工对面站着一位少年,典型的流水线工人打扮,有点不屑、有点烦,网友给他配的内心独白是:老子

    30、正好不想干了!笔者读过一些关于郭总的传记,也知道他的强大和温柔,对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我们实在不应该再去奢求他总是心平气和地讲话,毕竟,他的灵魂属于那个旧时代,那个粗狂的时代,但对于富士康,以及它背后的中国制造业,我们不禁想问:除了用骂声施压,难道我们就没有更好的管理手段吗?中国靠制造业崛起,世界工厂的美名享誉全球,但却没有出现经典的管理案例。按照正常逻辑,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保持平衡与稳定,势必需要管理者花费巨大的心思来研究管理手段,可直到今时今日,中国制造业竟没有向世界输出任何的管理理念,究其原因,是我们消耗了大量的人权,在一种低人权的工作环境下,企业能轻松获取大量竞争力,难免没有足够的动

    31、力去开发新管理手段,同时,中国制造从业者普遍学历较低,之于先进的管理理念有着天然的隔阂,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某制造业当主管,他经常翻看一些管理书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制定学习计划,练习办公技能、在专业上进行拓展,但员工只是表面应付,私下里抱怨这些培训占据了他们玩游戏的时间,久而久之,培训成了企业的累赘,而朋友转了一圈才发现:怒吼才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最佳途径,于是,办公里到处回荡着拍桌子的声音,且弥漫着一股“死亡”的味道。现在,中国制造面临着巨大困难,强悍如富士康也不得不寻找苹果之外的大型客户,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人员管理,新一代的员工没有办法如父辈般像狗一

    32、样工作,像狗一样听话,而世界制造的竞争格局中,再也没有“双手”的一席之地。未来制造业拼的工业4.0,拼的是大数据,拼的自动化,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现代化科技人才,也就是说,中国制造若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将会被永远困在作坊里,直至坍塌。圈养管理,谁动了中国员工的人权?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靠低人权管理赢得了竞争优势,这种低人权包括低工资、低劳保、低工伤事故价格、低环境补贴等等,企业靠廉价的生产要素,只靠简单地扩大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自然没有提高管理、增加效率的冲动,更不要提什么创新应用了。这种低人权优势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优势,但勤恳的70/80后们渐渐老去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体力,支撑自己在流水线如机器般工作10个小时,而新晋的90后员工则再也找不到父辈们的勤恳,于是,中国制造业普遍要面对的困难就是招工难,而这种低人权制造业最该控诉的地方在于:它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正当美国的孩子们泡在实验室里研究领先未来10年的技术时,我们的孩子却日复一日地组装iPhone6和iPhone6 Plus,永不停歇!新周刊在描述东部沿海制造作坊里的生活时,出现了一句经典:流水线上的工作,单调、枯燥,用2个小时就能望见一生。制造业中,有一个部门叫做工业工程


    注意事项

    本文(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企业.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