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方剂学》教学大纲.docx

    • 资源ID:3813479       资源大小:30.92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方剂学》教学大纲.docx

    1、方剂学教学大纲方剂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本科使用)前 言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是中医药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课程目的】本课程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以后研究方剂学奠定基础。【课程内容简介】本大纲所用方剂学教材为2010年7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王付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

    2、论共6章,即方剂学发展概要、治法与方剂、分类、组成与变化、剂型、煎法与服法等;下篇为各论共21章,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活血祛瘀剂、止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治痈疽疮疡剂。下篇每章中分别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为正方,正方之后设附方。每首正方分别设组成、用法、功用、药理作用、中医证、西医病、方证分析、临床运用,以及附方、方论选录、方歌等。下篇各论中每类方剂的要求,一般分为三级,即掌握、熟悉、了解。总的原则是:要求掌握的方剂,必须对该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加减变化等全面掌握,有部分方剂还要掌

    3、握其使用注意及现代研究概况等,并能背熟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以真正理解各方的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为主,能背诵部分方歌。了解的方剂为组成、功用、主治的一般内容,不一定背诵方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方剂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掌握各种临证组方的方法;从理、法、方、药等方面掌握各主要方剂的适应症及其运用。 本专业教学时数共7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 总论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概要【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3、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4、熟悉方

    4、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2、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3、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4、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1 学时。第二章 治法与方剂【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

    5、注意等)。3、了解治法的概述。【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3、治法的概述。【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0.5学时。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教学内容】以病证、组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授课方法与学时】自学,0学时。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目的要求】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2、

    6、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教学内容】1、方剂配伍的目的。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3、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1.5学时。第五章 剂型【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0.5学时。第六章 煎药法服药法【目的要求】1、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2、熟悉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教学内容】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

    7、本知识。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0.5学时。下篇 各论第一章 解表剂【目的要求】1、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败毒散。2、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3、熟悉:桑菊饮4、了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讲授方剂要点:(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应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

    8、(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应阐明桂枝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芍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行具体阐发。(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风寒挟湿而兼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也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其服法及剂型的变化均对其功效、主治均有影响。(4)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应阐明方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姜、辛、味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5)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前者偏于疏表,

    9、后者偏于宣肺。应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荆芥与淡豆豉、桑叶与菊花、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6)败毒散辛温透散药中稍佐人参,益气扶正解表,适用于正气不足而外感风寒湿者,时行感冒而见表寒重证也可使用。【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6学时。第二章 泻下剂【目的要求】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3、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黄龙汤、济川煎。4、了解:大陷胸汤。【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的讲授方剂要点:

    10、(1)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应重点阐明三承气汤在功能、主治、用法、配伍关系方面的异同。(2) 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应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和用量特点。(3) 温脾汤是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具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配伍特点。(4) 麻子仁丸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应从方义分析、用量特点、用法等方面,阐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的道理。(5) 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具有补中有泻、降中有升的配伍特点。(6) 十枣汤为峻下逐水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甘遂、莞花、大戟的

    11、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尤其是大枣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7) 黄龙汤以峻下热结之大承气汤,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而成攻补兼施之剂,是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之证的常用方。方义分析中应当重视桔梗宣肺以助通腑的特定意义。【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3学时。第三章 和解剂【目的要求】1、掌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逍遥散、半夏泻心汤。2、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及分类。3、熟悉:痛泻要方。4、了解:达原饮。【教学内容】1、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讲授方剂要点:(1)小柴胡汤是主治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亦是调和胆胃的

    12、常用方。应针对病机,全面阐明其治法原理,明确柴胡与黄芩为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结构。把握本方的配伍特点及运用一般规律。(2)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的常用方。应阐明其主治证候及组方原理。(3) 蒿芩清胆汤是主治少阳湿热痰热证的常用方。应重点分析其组方原理,青蒿与黄芩的配伍关系。比较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4) 逍遥散是治疗肝郁脾虚证之常用方。在全面阐明其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的基础上,明确疏肝、健脾、养血三者的关系。(5) 痛泻要方足治疗肝旺脾虚所致腹痛泄泻的常用方。体现培土抑木的治法。应阐明防风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6) 半夏泻心汤是用于

    13、寒热互结心下所致痞证的常用方,亦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应全面阐明其病机特点,方义及配伍特点。通过与三个附方在组成、功用、主治方面的比较,说明组方应方随法变,药因证异的道理。【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4学时。第四章 清热剂【目的要求】1、掌握:白虎汤、清营汤、凉膈散、导赤散、龙胆泻肝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2、熟悉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3、熟悉:竹叶石膏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泻白散、玉女煎、葛根芩连汤。4、了解:清骨散、当归六黄汤。【教学内容】1、清热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

    14、、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虚热的讲授方剂要点:(1)白虎汤是清热生津的基础方。应阐明其重用石膏、知母,配伍粳米、甘草的意义,明确其适应证与禁忌证。比较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二方功用、配伍及临证运用的异同。(2)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和热入血分的常用方。应阐明其组方原理及区别运用,尤其是“透热转气”的涵义以及凉血配伍活血的意义。(3)黄连解毒汤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其适应证为热毒壅盛,充斥三焦;凉膈散具有清上泻下,以泻代清的特点,是治疗中上二焦郁热之常用方。(4) 普济消毒饮以清热解毒药与疏散风热药相伍,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主治风热疫毒,壅于上焦,发于头面的大

    15、头瘟。(5)导赤散是治疗心经有热,心火下移小肠证的常用方。阐明其主证特点及配伍意义。(6)龙胆泻肝汤功能苦寒泻火,利湿清热,为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剂。在阐明配伍意义的基础上,应重视柴胡、当归、生地的运用及其与肝脏生理特性的关系。(7)左金丸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应阐明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配伍关系以及二药相配的常用组合对后世的影响。(8)麻杏石甘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9) 泻白散是治疗小儿肺经伏热咳喘的常用方,具有清中有润,泻中有补的配伍特点。体现了照顾小儿稚阴之体以

    16、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 (10) 清胃散为主治胃火牙痛之常用方。阐明其功用、主治、配伍特点以及黄连与升麻的配伍关系。(11) 玉女煎以清胃火有余之石膏与滋肾水不足之熟地相配,清火壮水并施,是主治胃热阴虚牙痛之常用方。(12)葛根芩连汤外解内清,而以内清肠胃之热为主,是治疗热泻热痢的常用方。(13) 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体现清热燥湿,调气活血之治法。应阐明“通因通用”的配伍特点以及肉桂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白头翁汤则以清热解毒凉血见长,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14) 青蒿鳖甲汤是治疗阴虚发热证之常用方。阐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以致暮热早凉,热退无汗证候之机理以及青蒿与鳖甲的配

    17、伍关系。【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7.5学时。第五章 祛暑剂【目的要求】1、了解祛暑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2、熟悉:香薷散、清暑益气汤。3、了解:桂苓甘露饮、六一散。【教学内容】1、祛暑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2、祛暑剂讲授方剂要点:(1)香薷散以香薷和厚朴相配,合扁豆而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治夏月感寒之常用方。(2)清暑益气汤具有清暑益气养阴功效,为治疗暑热之证兼有气阴两伤之常用方。【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0.5学时。第六章 温里剂【目的要求】1、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3、熟

    18、悉:吴茱萸汤、黄芪桂枝五物汤。4、了解:大建中汤、回阳救急汤。【教学内容】1、温里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通脉讲授方剂要点:(1)理中丸与小建中汤皆为温中补虚之剂。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温中补虚,是治疗脾胃虚寒,脾失健运的基础方;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为君,合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是既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又能调和阴阳,柔肝理脾之常用方。(2)吴茱萸汤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功用,既是温胃止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止逆之常用方。(3)四逆汤是主治阳虚寒厥证之基础方。应阐明附子与干姜的配伍关系以及方中配伍甘草的特定意义。(4)当归四逆汤是养血温经散寒之常用方。应

    19、重点阐明其主治证候病机特点以及配伍意义。(5) 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主治营卫俱虚,卫外不固,风寒客于营卫,以肌肤麻木不仁为主症的血痹证。【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4学时。第七章 补益剂【目的要求】1、熟悉补益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百合固金汤、肾气丸。3、熟悉:玉屏风散、当归补血汤、大补阴丸、地黄饮子。 4、了解:人参蛤蚧散、八珍汤、左归丸、益胃汤、右归丸、桂枝加附子汤、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教学内容】1、补益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2、补气

    20、、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讲授方剂要点:(1)四君子汤是补气健脾的基础方,后世诸多补气方剂都以此为基础加味而成,应阐明其功用、主治及基本配伍结构。(2)参苓白术散长于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是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的常用方。阐明其组方原理,注意说明桔梗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3)补中益气汤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为益气升陷、甘温除热治法之代表方剂。其方义分析中,应强调黄芪与升麻、柴胡之配伍意义和用量特点。(4)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效,不仅为暑伤元气、久咳肺虚之常用方,而且是气阴两伤证之急救方剂。(5)玉屏风散功能益气固表止汗。阐明其主治证及配伍特点。(6) 四物汤是补血调血之基础

    21、方。通过药量增减与药味加减,可化裁产生治疗血分病证的诸多方剂。(7) 当归补血汤是补气生血之剂,黄芪五倍于当归,使气旺血生,是主治血虚阳浮发热之代表方。应阐明其与补中益气汤主治气虚发热证之区别。(8) 炙甘草汤有气血阴阳并补之功,为主治脉结代、心动悸之常用方。(9) 归脾肠以补气与补血、健脾与养心并用,为主治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证以及脾不统血证之常用方剂。(10) 六味地黄丸是主治肾阴虚证的基础方,诸多滋补肾阴方剂都是由此方加味而成。应着重阐明本方三补三泻的配伍特点及其主次关系。(11) 大补阴丸是滋阴降火治法的代表方和基础方。应着重阐明其培本与清源兼顾的配伍特点。(12) 一贯煎有滋阴疏肝之功

    22、,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应重点阐明其配伍特点以及川楝子的用量特点及其意义。(13)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多用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的咳嗽痰血证。(14) 肾气丸于大量补肾阴药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内寓“阴中求阳”、“少火生气”之特点。为温肾助阳的常用方。(15) 地黄饮子具有阴阳并补,化痰开窍之功。是主治下元虚衰,虚阳上浮,痰浊上泛所致瘖痱证的常用方。【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7学时。第八章 固涩剂【目的要求】1、固涩剂的概念、分类与适应范围、注意事项。2、掌握: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完带汤。3、熟悉:牡蛎散、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4、了解:九仙散

    23、、桃花汤、易黄汤。【教学内容】1、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止遗、益气止带的方剂要点:(1)牡蛎散敛汗固表之力较强,收涩止汗之中又能敛阴潜阳,适宜于诸虚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者,兼心阳不潜而伴有心悸惊惕者尤宜。(2)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皆能温阳补肾,主要用于脾肾虚寒之泻痢不止,其中真人养脏汤长于补脾温肾,其固涩之力较大,用于泻痢日久而致脾阳虚衰,进而肾阳亦衰的久泻久痢,甚至脱肛,滑泄不禁者;四神丸偏重于温补命火,兼温脾阳而涩肠止泻,用于命门火衰而致脾阳虚衰的五更泄泻。(3)金锁固精丸功专固肾涩精止遗,善治肾虚遗精、滑泄之证。(4)桑螵蛸散在

    24、固精止遗中,并能调补心肾,主要用于肾虚不摄,心气不足之遗尿、尿频,尿色如米泔而伴见心神恍惚、健忘之证。(5)缩泉丸则以温肾缩尿见长,主治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之遗尿、尿频。(6)完带汤与易黄汤均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用治脾虚湿盛带下证,其中完带汤适宜于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色白而清稀之证;而易黄汤则宜于脾肾亏虚,湿热内蕴之带下黄白而质粘稠之证。【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3学时。第九章 安神剂【目的要求】1、熟悉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3、熟悉:酸枣仁汤。4、了解:安神定志丸、黄连阿胶汤。【教学内容】1、安神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

    25、及应用注意事项。2、重镇安神、养心安神、交通心肾的代表方:(1)朱砂安神丸以重镇安神的朱砂配伍清心泻火的黄连,佐以滋阴养血的生地、当归,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之证。 (2)天王补心丹重用生地为君,配伍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品,主治心经阴亏血少,心悸、失眠之证。(3)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与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之证。【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1学时。第十章 开窍剂【目的要求】1、了解开窍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熟悉:安宫牛黄丸。3、熟悉:苏合香丸。4、了解:紫雪、至宝丹。【教学内容】1、开窍剂

    26、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凉开、温开的代表方:(1)安宫牛黄丸为清热开窍之剂,主治热闭心包之证。紫雪、至宝丹亦为清热开窍之常用方,但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且安宫牛黄丸长于解毒豁痰,紫雪长于镇痉熄风,至宝丹长于化浊辟秽。(2)苏合香丸集辛温芳香药于一方,既长于开窍辟秽,又行气温中止痛,为温开的代表方,方中配伍白术、诃子收敛,防止香散耗气。【授课方法与学时】自学,0学时。第十一章 理气剂【目的要求】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掌握 :四逆散、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3、熟悉 :柴胡疏肝散、瓜蒌薤白白酒汤、厚朴温

    27、中汤、天台乌药散、暖肝煎、橘皮竹茹汤。4、了解 :加味乌药汤、四磨汤、金铃子散、橘核丸、丁香柿蒂汤。【教学内容】(1) 四逆散既是治疗阳郁四逆证之基础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气郁证之基础方。既要阐明本方用于阳郁厥逆的机理,更应重视后世在疏肝理脾,调和肝脾方面的发展和运用。讲授中应突出柴胡与芍药、柴胡与枳实、芍药与枳实等基本配伍结构的意义。(2)柴胡疏肝散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成,功善疏肝解郁,为主治肝郁气滞,胁肋疼痛之常用方。(3)越鞠丸为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的常用方,临证须随诸郁的主次而变更其君药与加味用之。 (4)半夏厚朴汤与厚朴、茯苓、苏叶配伍,具有理气化痰,散结解郁之功,为主治情志不畅,

    28、痰气互结所致梅核气的代表方。(5)瓜蒌薤白白酒汤以理气宽胸之瓜蒌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具有通结结,行气祛痰作用。为主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胸痹的基础方。(6)厚朴温中汤以厚朴行气为君,配伍温中除湿之品,具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作用,主治寒湿气滞、脘腹胀痛之证。(7)天台乌药散以温中与行气之品配伍。功专行气疏肝,散寒止痛。方中用巴豆炒川楝,既能增强川楝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其苦寒之性,而主治寒客肝脉之疝痛。(8)暖肝煎中以肉桂、茴香温暖肝肾为主,又以当归、枸杞补肝肾之不足,乌药,沉香散寒行气,主治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疝气或少腹疼痛。(9)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

    29、君药,配以下气祛痰之品,更用肉桂温肾纳气,在治疗上实的同时,又可助肾纳气,所以治“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定喘汤以麻黄、白果与黄芩、苏子配伍,组成宣肺散寒,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之方,主治素有痰热,外感风寒,肺失肃降之哮喘。(10)旋覆代赭汤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其方以旋覆花为君,配伍半夏、生姜与少量代赭石,又佐以参、草,化痰降逆而不伤胃。(11)橘皮竹茹汤以橘皮与竹茹为伍,理气清热和胃,加人参、甘草益气,共成益气清热和胃之剂,主治胃虚夹热,气逆呕吐之证。【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5学时。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剂【目的要求】1、熟悉活血祛瘀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

    30、用注意事项。2、掌握: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3、熟悉:复元活血汤。4、了解:失笑散、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教学内容】1、活血化瘀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2、活血化瘀的代表方要点:(1)桃核承气汤是破瘀泻热,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证的代表方,大黄桃仁配伍入血分破瘀泻热。方中于寒凉破血之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通经活血,更可防止寒凉凝血之弊。(2)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治胸中瘀血之主方,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佐以桔梗、柴胡,引药上行入胸走两胁,又以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柴胡疏肝。膈下逐瘀汤则配伍下行活血之品,专治腹中瘀血;少腹逐瘀汤以活血祛瘀药配伍温中散寒

    31、之品,主治少腹寒血瘀阻诸证。身痛逐瘀汤则配伍祛风湿,通经络之品,主治痹证而以瘀血阻络为主者。(3)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为君药,是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的方剂,主治中风属于气虚血瘀之证。(4)复元活血汤中重用大黄逐瘀活血,配伍柴胡疏肝并引药至胁下,故本方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之证。(5)温经汤以温经散寒药与养血活血、止血、滋阴之品配伍,组成温经活血,养血止血,调补阴阳之剂,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以及宫冷不孕等证。(6)生化汤中重用当归为君药,是养血活血温经之剂,主治产后瘀血腹痛。因产后多虚,易于受寒,故方中少佐炮姜。(7)桂枝茯苓丸以温经通脉之桂枝,配伍活血化瘀、消痰利水之品,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作用,主治妊娠宿有癥块而病漏下不止之证。【授课方法与学时】课堂讲授或多媒体教学,3学时。第十三章 止血剂【目的要求】1、 熟悉止血剂的概念、适应范围、


    注意事项

    本文(《方剂学》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