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教育学》复习提纲汇总.docx

    • 资源ID:3807812       资源大小:27.63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学》复习提纲汇总.docx

    1、教育学复习提纲汇总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1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教育是一种社会想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三、教

    2、育的产生和发展1.远古(原始社会教育的原始性表现: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农业时代教育的表现:独立性、丰富性、阶级性、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3、现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蒸汽机”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电气化”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信息机”第三次(20世纪中叶目前。第2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

    3、个性发展相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民;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三教育目标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还可分解为课时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知识、原理、定理等;能力领域(一般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品能力等情意领域(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目标的实施顺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第3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二教育要

    4、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三方面即关心别人,对道德问题作出判断,行动、性别角色社会化。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人口、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关系第4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二传统教育的扬弃1.扬: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等。2.弃

    5、:培养目标不全面;教学内容陈旧凝固;教学方法死板,重教轻学;教学形式单一;师生关系畸形。(三创造型人才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个性特征:敏锐、开放、直觉、宽容、不因循守旧、独立自信、内向且个别缺乏社交性、好奇心强,不满足。第二章:教师了解自己第1节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一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二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三积极的自我意识(四教育的期待:包括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推测和品德发展的推测。二、教师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

    6、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包括对学生、自己和情境的控制。第2节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一、教师的“教员”角色:较强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指导学生学习。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即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注意三个方面:领导技巧;领导品质;对权力的使用。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改造。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和沟通。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的角色。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

    7、角色。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九、教师的“研究者”角色。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十一、教师的角色冲突。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第3节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劳动对象、劳动任务、劳动过程;二、强烈的示范性:教育本质、学生学习、劳动特点。三、独特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育内容、教育机智等。四、显效的长期性。五、空间的光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第1节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教师的学生观分为三个层次:

    8、观念、法制水准的学生观;一般水准的学生观和具体的学生观。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第2节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一生理发展的特点:体形

    9、剧变;大脑发育;性成熟等;(二心理发展特点: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情绪等。(三针对初中生身心态度点的教育:生理、心理等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一气质差异和教育:认识每个学生气质的优缺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职业指导(二性格差异和教育1.性格有好坏之分: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价值;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身心健康密切相关。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3.良好性格是可以塑造的: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在困难中磨练自己。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

    10、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3节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师生关系表现(一工作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二人际关系:情感的融洽(三组织关系:施教者和受教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四心理关系:认知和情感1.认知关系: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2.情感关系:功能;特征(教师对学生具有社会性、普遍性和稳定性(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改善(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二教师的人格态型:(伯恩的PAC理论父母态、成人态和儿童态(三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集体和个体关系认知。第四章嘹望教育环境第1节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校

    11、园文化建设:建筑;设备(图书馆、实验室;校风等二、课堂内的环境:教室(颜色、教具、光线、噪音、温度、卫生等;班额;人际环境三、微观环境的影响:同伴影响;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等第2节首席教师-家庭教育的影响一、家庭的教育功能1.家庭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和旨趣方面起重要作用;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也具独特作用;5.家庭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二、家庭教育的特点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即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

    12、有多维性(认识和章法外,情感和经济辅助;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知子莫若父。三、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家庭的气氛、对子女的期望水平等方面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四、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互相关心尊重、民主平等等;(三父母的文化修养(事业心强、刻苦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式、责任感等;(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第3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一、社区文化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社区文化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

    13、文化。大致分为城市与乡镇区域,二、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一服务功能:指社区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自我意识,把教育的发展真正当成与社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二教育功能:尤其是德育工作。(三宣传功能:利用大众传媒宣传教育。(四经济功能:地方和区域有为教育筹集资金的主要任务。(五协调功能协调大众传媒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关系。第4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间的结合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一三者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的紧密衔接;(二三者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三三者

    14、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互相访问:内容三方面:了解情况、通报变化、共商配合等;(二通讯联系: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邮寄出版物等;(三召开家长会:全校、年级和班级三种;(四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五举办家长学校三、学校与社会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二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三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四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五学校有

    15、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第五章课程结构第1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一课程要素的演化1.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2.课程要素演化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二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1.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道德、审美和健身等经验要素。2.认知要素是新生一代需要掌握的人类科学文化中的基本知识以及人类有关的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的经验;3.道德要素是年轻一代需要继承的社会主义道德中最基本的观点、品质和行为习惯;4.审美要素是社会主义新公民需要学习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关于审美的基本

    16、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观点;5.健身要素是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获取的前人关于健身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习惯。6.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是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二、课程的结构(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1.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其所占比重约50%左右;2.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包括政史地理化生和公民等;3.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包括音体美和劳动技能课。(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三、课程的基本类型(一学科课程1.亦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

    17、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2.中国最早实行分科教学;西方是亚里士多德;3.优点是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缺点是互不联系,重结果等4.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5.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6.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7.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二活动课程1.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倡导者是美国的杜

    18、威和克伯屈,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提倡“从做中学”;3.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动机分为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概念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由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u966年正式提出。二者关系表现: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2.隐性课程的结构与要素(1三层结构: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和文化-心理类;(2隐性课程的特点:潜在性、非预期性、多样性;(3隐性课程的功能: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

    19、功能、健体功能;3.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1设计要注意:校内外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发挥正向功能,抑制负向功能;(2实施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隐性课程中的消极因素。四、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由三方面决定:社会、学生和学科。(一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知识以及某些相应的直接经验,每一类都由理论基础知识和实用基础知识组成;它们一般又由这些元素组成: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规则、规律及原理、有关活动方法的知识、有关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评价的知识。(二关于某些活动方式的经验,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三关于提高能力的经验;三特点:

    20、以提高能力为主要目标;与实际活动联系;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心理训练材料。(四关于对待世界活动的态度,即培养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内容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二我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

    21、人文教育的结合。第2节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一、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1学科设置;(2学科顺序;(3课时分配;(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3其他现有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包括(1前言;(2课程目标;(3实施建议;(4附录。三、教材1.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2.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第3节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特征:二、教学

    22、设计的步骤:(三要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三、教学目标的叙写:ABCD叙写法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第六章课堂教学第1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要素:(美国加涅(一引起学生注意;(二提出教学目标;(三唤起已有经验;(四提供教材内容;(五指导学生学习;(六注意学习表现;(七适时给

    23、予反馈;(八评定学习结果;(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一传授知识;(二形成技能;(三培养智能。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二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第2 节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原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三直观性原则;(四因材施教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启发性原则;(八可接受性原则。第3节教学中问题的处置-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一、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种类:1.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形式;2.谈话法:师生通过相互

    24、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和问答式谈话;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4.读书指导法:类型有分段型、双节型、课外及课后预习型、专任导师指导型、读书指导课型、弹性辅导型等;5.演示法:展示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用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实习法;9.发现法;10.情境教学法(二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1.是否符合学生、教师特点、课程标准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25、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三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引起动机;呈现教材;举例说明;归纳概括;布置作业。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三、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分类:先行组织者、概念形成、认知发展、随机管理、自我管理和行为练习策略等(三发展性教学策略(略第4节教室行为的形成-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四建立教室常规。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一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二学生的定型期望;(三班集体的特点;

    26、(四教师的行为方式(强制性、亲和性和操作性因素;三、课堂气氛(一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二“中性力量”的处理第5节教与学的联结-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上课是教学上课的基本组织形式(二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分有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等;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和复习课。2.课的结构: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作业、辅导、讲座、参观等;三、教学运行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评价等。第七章教会学生学习第1节学生知识和智力的获得-学习的分类和过程一、学习的类型(一知识的学习;(二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三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27、;(四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二、各类学习的过程(一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二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分解、定位、熟练四个阶段;(三能力学习的过程:主要是问题解决能力,杜威(提出疑问、分析、假设、评断、结论;华莱士(准备、孕育、明朗、验证;加涅(提出问题、明确问题、形成假设、检验假设;吉尔福特(初始信息分类阶段、归类信息储存阶段、材料转换阶段。(四品德学习的过程: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主要成分。三、学习的基本思想(一学生的能力;(二过去的经验;(三学习的准备;(四保持和遗忘;(五练习;(六理解关系;(七机能上的相似;(八概念的重要性;(九发

    28、现;(十学科内容; (十一评价和态度;(十二动机;(十三知道自己有进步;(十四自信心;(十五学习的自由。第2节学习的管理-学习活动方式的组织一、反映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一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二要使学习活动既有多样性,又有综合性;(三一般心理活动与学科心理活动的统一;(四学习活动的程序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二、学习活动总量的合理确定和分配:(一要保证不同年龄的学生必需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二合理分配主干活动与辅助活动的时间;(三合理设计各文化基础学科的作业量;(四合理安排劳动量与体育运动量。三、劳逸安排的节奏性第3节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态度、程序、途径、手段和技能一、学习方法指导的

    29、目标:(一学习条件的最优化;(二学习过程的最优化;(三逐步形成自学技能。二、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一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二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三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四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三、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一了解学情;(二制定计划,做好准备;(三实施指导;(四反馈控制。四、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和方式(一途径:教师指导;学生之间的交流;家长或其他人员等。(二方式:系统传授式;专题讨论式;学科渗透式;学习诊断式;经验交流式。五、几种主要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制定阅读计划;根据计划找

    30、书,进入“定向阅读;帮助学生控制阅读中的心理状态,调节学习情绪;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运用。(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态度;观察技术和方法;观察提纲;观察记录;观察整理等。(四指导学生学会记忆:明确识记目的和任务;正确使用记忆方法;掌握遗忘进程规律,科学地组织复习, (五)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六)指导学生学会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发问。 (七)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干扰。 第八章 教会学生做人 第1节 塑造完整的人-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特点 (一)涵义: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 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特点:整体性、基础性、内化性、综合性。 二、素质教育目标分解 (一)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及教育; (二)道德素质目标及教育; (三)文化素质目标及教育; (四)生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五)心理素质目标及教育; (六)审美素质目标及教育; (七)劳动素质目标及教育; (八)交往素质目标及教育。 三、现代人格素质的基本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学》复习提纲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