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docx

    • 资源ID:3788171       资源大小:190.85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docx

    1、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摘要:我国传统村落由于量大、面广及质异的特性,以致其保护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分类保护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运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基础、资料整理、文献分析、关键词共现为依据,得出以多维特征视角进行划分的传统村落类型,尝试构建由保护发展总则、规划及策略三个子系统共同形成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并聚焦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为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专项保护发展体系研究及策略支持,以期实现传统村落整体的分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关键词:传统村落;类型划分;保护发展体系;黄山市 引言近年来,随着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更新,在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趋于完整的同时,其后续的保护发展工作也迅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研究。在我国,传统村落的量大、面广、差异大,整体研究较为复杂困难,因此分类保护发展一直是保护发展领域的热点话题。类型划分也作为实现针对性保护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广泛地应用在各项研究中。目前,学界对于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们从具体的研究需要出发,因研究视角、划分标准的不同而得出了各异的划分结果。例如以聚散关系视角可分为集村与散村1。以地理位置特征视角可分为山地、平地及背山临水等八种类型2。以乡村形态视角可分为线轴

    3、、串珠、中心、均衡、星点五种类型3。以村落地形视角可分为滨海渔村类、盆地块状类及平原傍水类等七种类型4。以文化遗存视角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和综合类三种类型5。以传统功能视角可分为地理、服务及行政等七种类型6。以地势格局视角可分为平坝型、山麓型、半山隘口型、山洼型四种类型7。以主要职能、规模及等级的多视角综合划分传统村落,结果也不尽相同8。以类型学视角可分为原生型、组合型及创新型三种类型9。以村落景观视角可分为一产发展型、二产转向型、三产转向型及生态恢复型四种类型10。以多维价值视角可分为建筑遗产、特色产业及民俗文化等五种类型11。综上所述,类型划分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进行针对性的

    4、保护发展,既实现实用、高效的保护发展效率,又能促进传统村落的类型多样性与价值特色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千村一面的保护发展同质旋涡。 1 研究区域概况黄山市历史悠久,传统资源丰富,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徽派建筑独树一帜。作为儒家文化的沉淀区,市域内传统村落众多,近千个保存完好的以宗族聚居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村落,代表着徽州鼎盛时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记忆。黄山市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徽州区及黄山区,从分布特征上看,黄山市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总量不大且分布较散。徽州文化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典型的标本意义,作为徽州文化主要载体的黄山市传统村落在全国范围内

    5、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 2 研究基础与依据2.1 认知基础黄山市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自国家级传统村落推荐申报工作开始以来,黄山市先后五批共有271个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歙县148个,黟县44个,休宁县33个,祁门县25个,徽州区11个,黄山区10个(见图1)。从宏观上看,安徽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数量有400个,位居全国省级第七;黄山市有271个,位居安徽省第一、全国同类市第二,而其中黄山市歙县的传统村落数量更是位居全国区(县)级第一。可以说黄山市传统村落占了安徽省传统村落的“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传统村落大市,其中还有一些既是传统村落,又是历史文化名村,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性村落

    6、。图1黄山市各区县国家级传统村落分批次数量统计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2.2 资料整理分析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研究任务,需要构建一套分类指标体系作为类型划分的标准,从而得到较为准确的村落类型。一方面,从整体上对村落类型指标资料进行分析和借鉴,参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等现行指标体系纲领性文件及传统村落相关资料,从政策层面了解到传统村落普适性存在的价值观念与指标方向,对指标的确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搜集传统村落的一村一档、调查推荐表与保护发展规划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众多传统村落悉数整理,从调研实践层面了解传统村落的相关信

    7、息与现状环境,能够对传统村落的突出价值进一步加深认知,有利于抓住村落分类的关键指标,提高引导类型划分及指标体系构建的方向性。2.3 经典文献分析除了对相关政策文件、现行指标体系及相关资料的梳理分析外,还需要对类型划分的相关经典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寻找出评价或分类的指标体系。通过绘制出相关指标体系的表格,对其进行解构与对比,探索大多数指标体系存在的共性方向与关键词,再结合自身视角综合进行归纳提取,提高类型划分的准确性。经典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都从不同视角进行类型划分,其中指标层主要从资源价值、传统产业、传统职能、整体特征及文化传承等层面对其进行标准锁定,因子层主要从历史、环境、景观、建筑、生产、产

    8、业、非遗、宗族及人物等因素对其进行赋值打分。整体来看,文献中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叠现象,表明各指标间存在的共性方向是认可度较高的重要评价指标,应当予以重点选取,例如历史资源、地形格局、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村落环境及产业发展等(见表1)。表1经典文献评价指标体系表注:Bn代表准则层,Cn代表因子层。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12-17。2.4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能够体现文献中主要研究方向和核心观点,对有关传统村落类型研究领域内相关文献进行共现频率和共被引分析,可以直观呈现关于传统村落类型领域的研究侧重、研究趋势和知识结构。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传统村落类型研究领域的72篇文献数

    9、据进行分析,利用软件的关键词路径计算法,计算出关键词的共现频率和中心度,并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见图2)。根据图谱中对传统村落类型研究结构的分析,表明建筑类型、空间类型、地域类型、文化景观、村落特征等高频率关键词与类型划分有着紧密联系,可以此来选取某一视角,寻找公众认可的传统村落划分的几大类型。图2传统村落类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17。 3 基于民俗文化类的保护发展体系研究本文以多维特征的划分视角为切入点,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得出传统村落主要有历史积淀类、村域环境类、格局风貌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五种类型,涵盖了历史、人文、环境、风貌、物质及非物质等多个层面。本文以此视

    10、角划分的类型为基础,尝试构建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体系,继而绘制出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图(见图3)。图3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结构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3.1 保护发展总则研究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应遵循“尊重传统、保护优先、深入挖掘、择优发展”的原则,应深入发掘村落内的传统文化底蕴,尊重村落特有的传统习俗与生产生活习惯,保护发展现有的非遗项目与民间技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发展下去,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达到“文化突出、文化自信、文产兴旺、活态传承”的保护发展目标,对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发展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3.2 保护发展规划研究3

    11、.2.1 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对于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主要针对已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传统村落为整体评估对象,以前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主。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文化价值、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生活及文化收入等方面,通过实地调研、一村一档及保护发展规划文本等资料分析,从保护情况与发展情况入手,包括实体保存、空间形态、文化传承、保护措施、风貌控制、保护认知、村庄设施、旅游发展、村民收入、村庄环境及村民满意度等方面,对保护发展规划的后期实施效果进行整体评估。整体来看,实体保存与村庄设施方面的实施效果较好,但在文化传承、风貌控制与村庄环境方面保护发展效果不太理想。传

    12、统村落保护发展效果与其村落本身的资源品质、特色程度有关,但更多的还是与后期规划、保障措施及科学监管等因素所形成的规划实施效果更为相关。3.2.2 规划内容问题认识根据资料分析发现,大部分保护发展规划的完整度较高,在一定规划原则指导下,通过前期的保护现状与价值分析,形成规划思路,确定保护发展内容、要素、范围、层次,提出分类保护发展措施,继而优化发展布局与支撑体系,最后制定规划保障措施,虽然各村落规划的框架逻辑不尽相同,但已达到一定的规划共识。但是几乎所有的保护发展规划都存在着共性问题,即由于内容追求面面俱到,导致规划缺乏针对性与侧重点,且发展规划内容较少,无法做到因村制宜地编制保护发展规划,普适

    13、性规划对于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文化厚重的黄山市传统村落来说并不相适应。对于民俗文化类的传统村落来说,具体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内容偏重物质文化层面的保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层面的保护发展提及较少,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2)保护发展措施太过空泛,缺少针对特征、价值及资源的具体保护发展的详细活化策略,文化资源若无法通过产业转化为经济价值,传统村落将始终处于有保护无发展的现实困境;(3)缺乏重点的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的专项规划,缺少对村落文化未来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因此,出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虽然已经编制,但保护发展实施效果一般的现象。3.2.3 规划编制策略提升基于保护发展规划

    14、的整体评估与共性问题的认识,提出针对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的策略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1)夯实编制基础。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前应详细、全面了解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相关的基础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全力发掘村落文化特色,对村落生产生活、非遗项目、传统节日、民间技艺及美食美味等文化遗存进行深度认知,再根据村落的现状资源与发展需要,将民俗文化的元素进行整合、叠加,综合编制保护发展规划,以保证有足够的基础作为规划编制的理论支撑。(2)鼓励多元规划主体参与。传统文化作为最复杂的概念之一,对于它的规划不是政府或规划师个人的单方面意愿,应是综合多方需求与建议,以达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因此,参与规

    15、划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政府作为主导者,把握保护发展的大方向;规划师作为服务者,为乡村社会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专家作为支持者,为规划编制进行文化顾问与技术把关;村民作为参与者与监督者,应积极参与规划讨论中,将村落自身的真实情况与现实诉求表达出来,编制人员应更多地倾听村民、乡贤们的想法与建议。由此形成“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科学编制模式。(3)构建保护发展体系。为了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还应当进行文化保护发展体系的构建。厘清保护发展各项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文化保护核心、范围、层次,制定文化传承发展的策略建议,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文化保护发展体系,强化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4)编

    16、制专项规划。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更多地抓住或突出民俗文化的内容,将侧重点放在突出的特征上,保护好村落中承载民俗文化的空间载体,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表现形式的恢复,增加编制民俗文化的专项规划,明确包括非遗项目、民俗种类、传统节日、生产生活及民间技艺的保护发展重点、方法与措施。3.3 保护发展策略研究3.3.1 保护发展方向对于民俗文化类传统村落而言,通过充分了解和分析当地特色物产、民俗节日、传统技艺及非遗项目等资源,寻找适宜保护发展的方向态势。(1)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活态保护是其保护方向,传承创新是其发展方向,要走一条特色的文化、产业及空间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民俗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17、2)转变僵化、固化的保护态度。文化保护并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需要在保留其原有表现形式的同时,向外界进行展示和宣传,让公众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进行自觉的活态保护。(3)科学理性地发展文化内涵。文化发展也不是一味的感性发展,文化作为敏感的中性概念,应理性真实地分析提取本地特有的文化,要“取精去糟”,恢复优秀民俗文化,选择正能量文化,同时不应“弄虚作假”,伤及文化尊严。3.3.2 活化引导路径(1)展示民俗技艺,积极申报非遗项目。传统村落文化厚重,民间技艺更是多种多样、不胜枚举。他们大多由于适用范围、发掘程度及发展力量等局限性,影响了知名度与传承,但不代表这些技艺缺乏实力与价值。应当努力挖掘、适度开

    18、发、充分展示,及时地发展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同时给予一定的认可与鼓励,更好地保护发展,提高重视程度,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2)活态传承非遗文化,培养传承人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或表演的表现形式、知识体系、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代表性,活态传承非遗对于文化继承发展、文化传承线路、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创新空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人作为非遗文化的展示者、发扬者及传承者,是非遗发展中必要的核心力量与传承载体,为了保证非遗文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对于传承人、组织或团队的培养与支持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点与难点工作,应当投入更

    19、多的资源与精力去发展建设。(3)利用优势物产资源,打造民俗文化品牌。各村落间优势物产各不相同,特色的物产资源、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村落创造了独特的价值特征,通过原始生产加工产出的商品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村落的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可借助村落民俗特征打造“民俗博物馆”“民俗美食街”“民间艺术剧院”“生活加工场”等产业展示形式供游人参观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区位与交通的优势,融入现代互联网技术,宣传、打造村落的文化品牌特色,树立代表性与典型特征,发展特产的推广远销,使传统村落的民俗文化价值创新性转化为村落的经济价值,在转化中得以活态传承。(4)延续或恢复生产生活模式,提

    20、升活态传承力。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为村落提供了自给自足的基本生产能力,主要体现为在特色物产、传统节日、商业集市、服装服饰、美食制作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结构提供了基础支持。延续生产生活模式,使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及生产工艺得以保留延续;恢复淡化或失传的生活习惯与重要节日,让遗忘记忆、交往情感及文化认可重新拾起、复合及叠加,有利于强化传统村落生产关系的连接与生产体系的完整,达到村落的活态保护与传承。3.3.3 保护发展机制(1)在教育宣传方面,通过开展关于民俗文化保护发展交流活动,以会议、座谈、表演、影视及阅读等形式为主,对乡镇干部、规划从业者及村民进行理论宣传教育与特色文化普及,使其了

    21、解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与魅力所在,强化各保护发展主体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的效果,增强文化保护发展的积极性和动力。(2)在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奖惩赏罚、法律法规等相关民俗文化制度,约束、管理公众的文化建设与传播行为,营造和谐的文化保护发展环境,同时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规必守、违反必究”的监督管理局面。(3)在政策保障方面,依托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文化优惠保障政策,成立民俗文化专家库,预留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推动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的开展,为民俗文化解决保护发展的后顾之忧。(4)在技术人才方面,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是保障民俗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人

    22、才的培养,以专业的技术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强化文化保护发展队伍的建设力量,更好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做好服务工作。(5)在市场营销方面,将村落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文化+空间”的形式业态化,形成文化产业链,制造文化产品与商品,呼唤情感回归,刺激外界消费,以文旅模式在市场作用下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村落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消费者变为文化爱好者与传播者,变相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影响力与知名度,促进实效的保护发展效果的产生。 4 研究展望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新发展理念的出现,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传统村落的热度与关注度将会持续上升,其保护发展研究也将越来越复杂,其中分类保护已经成为一项有效的研究方法。文章选取民俗文化类型的传统村落,在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浪潮背景下,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与具体实证,为其他类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积攒一定的研究基础与经验。基于类型划分而构建的保护发展体系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从理论高度指导实践深度,能够更好地应对量大、面广、质异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需求,系统性解决保护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促进保护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新血液、新动能,加快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实现。


    注意事项

    本文(基于类型划分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体系初探以黄山市传统村落为例.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