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一政治文明历程 人民版.docx

    • 资源ID:3771937       资源大小:38.4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一政治文明历程 人民版.docx

    1、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一政治文明历程 人民版模块综合(一)政治文明历程(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C.各国想藉此继承周王权威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显然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不予遵守,体现出分封制维系下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材料不

    2、是体现对于先王的尊崇,故A错误;B属于现象,不是本质的意图;C中各国说法绝对,材料是模仿周天子制度。答案D2.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 B.春秋战国已出现C.全面取代分封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A项错误;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故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B3.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

    3、,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解析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谏官对赵普的批评是针对尊王的礼仪,并非其权力的掌控,因而材料也无法反映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没有体现赵普相权与君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非尊王之礼”“引咎谢之”,说明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故

    4、D项正确。答案D4.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此条款表明英国()A.与清朝关系友好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侵犯了中国领土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中方屈膝投降而非双方友好的产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可知,这是英国殖民者在赤裸裸的培植代理人和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故C项错误;根据条约可知,英国殖民者干涉的不仅仅是司法

    5、主权,更多的还是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答案B5.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B.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所经过的地区的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能说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中国已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趋势,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注定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结论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

    6、错误;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结论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6.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A.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B.最终推翻清王朝C.是农民战争最高峰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解析根据材料“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外国人

    7、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由此可知只有B项符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答案B7.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A.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B.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C.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D.国民革命军和北伐解析民国十六年一月是1927年的1月,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辛亥革命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故A项错误;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是在1927年10月后,故B项错误;八路军是1937年之后才出现的,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是从1926年7月开始

    8、的,1927年1月达到高潮,北伐军所到之处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项正确。答案D8.这是一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对敌作战的木刻漫画,下列对其寓意的解读错误的是()A.毒蛇象征着邪恶的侵华日军B.剪刀喻指出击平汉路的八路军C.反映正面战场抗战的战术特点D.鼓舞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解析漫画中平汉路破袭战是为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牵制日军南下的一次突击战役,显然是敌后游击战的战略特点,不属于正面战争的作战,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均符合漫画信息。答案C9.1945年9月,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该地区奸匪。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

    9、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该密令发出的背景是()A.抗日战争进入决胜阶段B.蒋介石正积极筹备内战C.国共已经达成和平协定D.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解析1945年9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故A项错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发出“剿匪”密令是针对共产党,表明蒋介石积极筹备内战,故B项正确;国共达成和平协定是在1945年10月,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D项错误。答案B10.“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这首诗赞颂的制度是

    10、()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自治制度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中“人民当家做主”说明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正确;B涉及少数民族管理;C是1998年才确立;D是1949年形成。答案A11.1963年,周恩来指出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等到时机成熟后,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对此解读错误的是()A.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已隐含后来“一国两制”的构想C.中共对台湾政策向和平方式转变D.打击了美国“两个

    11、中国”的阴谋解析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并非材料中的“1963年”,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符合材料“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当地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和平方式符合材料中“悉委于蒋介石”“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后再进行”,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台湾必须回到祖国的怀抱”表明是一个中国,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12.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等主要是为了()时间外交活动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

    12、:40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16:50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A.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B.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C.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召开D.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印、中缅会谈解析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7月召开的,会议主要为了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故A项正确;由英国、苏联、法国参加,可排除C、D两项;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10月,且当时与亚、非国家联系较密,排除B项。答案A13.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

    13、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A.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促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C.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D.达成了遏制苏联的共识解析中美双方的关系早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就已经开始正常化,故A项错误;中美会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并没有促使世界格局的改变,故B项错误;中美两国从来没有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

    14、、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可知,毛泽东的这条横线,就是为了孤立和割裂苏联,故D项正确。答案D14.“公元前5世纪,普尼科斯山建成一个半圆形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了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A.全民参与 B.轮番而治C.直接民主 D.公开透明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政治,而非所有雅典人的政治,故A项错误;从参政方式上来说,具有轮流坐庄的特点,与材料中公开发言无关,故B项错误;直接民主是指雅典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上来,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雅典时代建筑保障参政公民能够亲眼看

    15、到国家政策出台的全过程,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故D项正确。答案D15.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这里的“本性”主要指()A.自然法 B.习惯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解析自然法精神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罗马法存续的奴隶社会中法律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本性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精神和原则,习惯法、公民法、万民法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故B、C、D项错误。答案A16.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

    16、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C.破坏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解析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答案D17.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

    17、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这些认识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权力制衡 B.民主自由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解析美国宪法权力机构、中央地方等互相制约,是关于政权组织形式的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而未体现自由的思想,故B项错误;美国宪法认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体现了人民主权的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中认为中央宪法高于地方“普通法律”,强调中央集权,而非法律至上的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C18.列宁指出:“(十月革命)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意志,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沙皇专制直接导致革命发生B.资

    18、产阶级放弃革命的领导权C.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D.无产阶级尚未做好革命准备解析“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说明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故C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革命爆发,故A错误;资产阶级是二月革命领导者,故B错误;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一直参与,故D错误。答案C19.1950年在美国国内,成千上万的华裔和亚裔被怀疑为“间谍”。他们甚至被禁止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乡,还有不少人因被指责“同情共产党”而受监禁、驱逐。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A.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C.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D.两极格局在政治领域凸显解析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目的是遏

    19、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据此可以得出材料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是在1945年,故B项错误;美国对亚洲采取敌视政策太笼统,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是在1955年,故D项错误。答案A20.英国BBC广播电台曾发行了一部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这说明()A.中国是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力量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解

    20、析“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突出了在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A项正确;“热门的问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没有强调中美的对抗,故B项错误;这部影片没有突出中国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霸主,不存在美国“单极世界”彻底破灭,故C项错误;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是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发展和深化,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4分,第23小题14分,共40分)21.(12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21、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

    22、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宗法制破坏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朝统

    23、一以及地方制度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分析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来回答。第(4)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调整地方制度变化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3

    24、)创新:实行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1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分)(4)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2分)22.(14分)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

    25、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4分)(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

    26、意义?(6分)(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求”,据材料一“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得出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第二小问“结局”,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第三小问“影响”,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第(2)问,第一小问“思想”,据材料一“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得出独立自主,据材料二“我们认为

    27、,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得出和平共处;第二小问“成果”,在日内瓦会议上,达成了日内瓦协议,推动印度支那地区民族独立,缓和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第(3)问,第一小问“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追求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答案(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1分)结局: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2分)影响:成为五四运动

    28、爆发的导火线。(1分)(2)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2分)成果:达成日内瓦公约;推动印度支那地区和平。(2分)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2分)(3)追求: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2分)因素:综合国力;国际地位。(2分)23.(14分)冷战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战后和平政治取代战争政治,联结美苏同盟的纽带不复存在,从而使两国之间的斗争重新表面化和尖锐化。战后动荡和混乱的国际局势,为两国插手地区冲突提供了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战后初期两国的激烈

    29、对抗,是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于对方的认识有主观、不符合事实的成分,从而导致相互不信任和猜疑。材料二冷战结束之后,有人不断发表有关一场新“冷战”已经或正在出现的言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冷战结束后,导致冷战的基本前提条件即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但是,目前还不能说,人类已经超越冷战了。因为冷战的影响不是短时间所能消除的。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的观念等冷战思维,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形成的主要

    30、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冷战”没有出现的理由。(4分)(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简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当时国际环境下的产物。同时,美苏两国领导人相互不信任和猜疑”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的信息从多极化趋势加强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安全与军事安全以及非友即敌”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际局势和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回答。答案(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

    31、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变化;美苏两国领导人之间的误判与猜疑。(4分)(2)理由:两极对峙局面不复存在;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4分)(3)主要表现: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过于强调国家政治军事安全;“非友即敌”的观念。(4分)影响:造成国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2分)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XX文库是XX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XX文库的文档由XX用户上传,需要经过XX的审核才能发布,XX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XX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XX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专版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综合一政治文明历程 人民版.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