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 资源ID:3717832       资源大小:117.5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1、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组成,共8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

    2、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15分,共48分)1史载:“丞相旧府有四出门,随时听事,帝本欲依之,迫于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国每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这段史料最可能出自( )A后汉书 B宋史 C明史 D清史稿2秦朝虽然短暂,但其采取的众多举措对后来影响深远。以下对秦朝叙述正确的是( )为了平定西南,开凿了灵渠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使贵族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第一次将云贵高原等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A B C D3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郡县制的出现(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4在西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具有多重关系,对这些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天子与诸侯属于君臣关系B比较强调血缘关系C天子与诸侯之间都是父子关系D在天子与诸侯之间,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5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

    4、”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力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6下图是中国古代君臣议事情景演变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朝臣对君王日益尊敬 B皇帝与官员矛盾激化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中央集权加强7帝王的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下列各项中属于年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宣统8一位史学家在

    5、评价太平天国时说:“从所代表生产关系来说,资产阶级比农民阶级先进,但从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性上说:“农民阶级远远超过资产阶级。”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 C社会史观 D现代化史观9“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 “礼物”是A割占香港岛 B火烧圆明园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10“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11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

    6、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对辛亥革命不支持1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3“中华第一金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位于四川省

    7、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顶。“重走长征路”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下列报道正确的是A红军长征是从四川开始的 B四川是长征最先到达的省份C四川是长征最后确定的落脚点 D红军长征在四川经历长且最艰苦14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蒋介石的演讲反映出当时A全面抗战开始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15“介石先生慧

    8、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该史料反映此时 A蒋介石尚未叛变革命B国民党处于国民大革命的领导地位 C中国共产党尚未走向成熟 D在特定时期,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 16几十年来,日本一直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如果进行反驳,可以作为直接证据提出的是 松冈环: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侵华日军原士兵102人的证言 禹硕基 等主编:日本帝国主义在华暴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李克痕:沦陷后之南京,汉口大公报1938年7月13日张生、吴凤照、费仲兴 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9幸存者调查

    9、口述续编(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 A B C D17一位青年在1947年入伍,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反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当时人民军队的名称是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C八路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18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到:“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9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

    10、,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表明他们研究的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来侵略C新民主主义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20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中共“八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1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以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下列相关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1954-1958二届人大19591963三届人大19641975四届人大19751977五届人大1978198254112A第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展三大改造C第三、四

    11、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干扰D第五届人大期间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2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之支持票数增长示意图”,对图中现象出现解读错误的是A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与中国友好交往B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份量逐渐增强C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政策23杨建同学准备制作主题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网页,收集了下列材料,其中可以入选网页的是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C周恩来率团出席亚非会议 D四川组团到台湾参加活动24西方海洋文明与中国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

    12、,形成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A思想观念不同 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C地域位置差别 D人口数量不同25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A伯里克利、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C群体决策的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D雅典民众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2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

    13、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A维护贵族利益 B纵容犯罪 C主张重罪轻罚 D重视证据2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政治制度源于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人民宪章28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A公民大会 B内阁 C议会 D首相29“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

    14、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其中精巧的“设计”应是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的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0英国史学家约翰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对比古希腊和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的阶级属性相同 B两种制度下都不可能出现专制统治C二者的适用对象完全相同 D体现了民主形式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的变化31“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A民主性 B平等性 C专制性 D军事性32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英国

    15、漫画家为此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33题24分,34题28分,共52分)33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上的中日、中美、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中占有可能影响世界局势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4分)材料

    16、一: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种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哪部不平等条约?(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4分)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此后三年

    17、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内,中、美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4分)材料三: 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次威胁美国及世界和平和安全。对日本本土必须进行军事占领。这种占领必须有利于在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下时,为盟国利益而行动的主要同盟国在主要盟国中,意见发生不统一的时候,就按美国的政策执行。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日) 材料四: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订购了不少于36亿美元的军事及后勤物资。此外,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据统计,仅1954

    18、1958年年间,美国政府对日本的援助就达466亿美元。-世界近代现代史(人教版下册)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占领日本的目的。(2分)材料四和材料三相比,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试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材料五:注:此题为多选题,各选项之和比例大于100%引自2011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研究报告 (4)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多少年?(2分)根据材料五指出中国民众对日本印象不好的主要因素。(4分)34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8分)材料一:“法

    19、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险,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胜。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摘编自古罗马法材料二:汉初,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概括材料一中的古罗马法思想。(6分)综合材料一、二,汉朝的法治思想与古罗马有何不同 (4分)材料三: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

    20、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美国1787年宪法(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4分)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6分)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3)材

    21、料四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两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基本精神?(8分)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5 AABCD 610 CDBCC 1115 CADBD 1620 CDDCB2125 CABBC 2630 DACCD 3132 CD33(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分)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野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社会的反思与觉醒(4分)(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

    22、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减轻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4分,任答两点即可)(3)目的:消除日本对美国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2分)变化:由处置到扶持。(2分)原因: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2分)(4)43年。(2分)中日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日本追随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福岛核危机。(4分,注:任答两点得4分)34(1)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是维护正义的工具(理性与正义是法律的灵魂)无证据不定罪(或疑罪从无);不得因言获罪(言论自由、思想者无罪)(6分)不同:古罗马强调法,汉强调德(德主刑辅)(4分)(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原则:制约和平衡(2分)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制。(6分)(3)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分)特点或原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2点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2分)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