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精编清丰县单拐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 资源ID:3624679       资源大小:148.22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精编清丰县单拐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

    1、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7八、 名村综合环境规划 18第八章 单拐村近期保护规划 20一、 近期规划目标: 20二、 近期整治重点:第九章 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建议 21第十章 附则 22第一章 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 规划目标1)近期目标:以保护为主,保护和抢救面临破坏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单拐村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单拐村保护规划总体目标的实施奠定基础。2)中期目标:历史建筑按照综合评定进行修复,传统建筑按照综合评定进行更改、更新,逐步恢复再现单拐村历史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合理控制文物周边的建设活动和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调整保护区划内的用地性

    2、质和道路系统,满足通行、游览、消防功能并逐步恢复适宜地方地理环境的植被。以文物安全为先决条件逐步开放各建筑群,丰富展示内容并创造良好的展示环境,体现革命旧址革命教育特色。适当调整旅游服务设施,合理布置管理用房。3)远期目标:历史建筑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整治;村庄格局和风貌得到保护;单拐村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二、 规划指导思想1)注重单拐村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的挖掘、延续和弘扬,处理好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村庄整体文化风貌与历史格局特色保护并重,协调全局、突出特色。2)对文物以保护、修缮为主,强调文化遗址保护的绝对性和原真性,采

    3、取“本体保护”的保护原则。3)要力求避免大拆大建,以把建筑做旧来主要体现单拐村的历史风貌。4)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村庄建设中绝对地开发与绝对地保护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观。三、 规划基本原则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应当坚持如下基本原则:1)历史建筑和相关环境的原真性原则;强调尊重历史。2)风貌格局和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原则;强调全局把握。3)新建建筑和历史建筑的协调性原则;强调和谐统一。4)分期实施保护近远期的结合性原则;强调相互结合。5)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的互促性原则;强调良性促进。6)保护规划与建设规划相衔接性原则;强调衔接一致。第二章 规划依据、范围与规划期限一、 规划依据1)国家相关法规文件

    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7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通过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5.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7.0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5)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1997.5)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1994年9月) 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河南省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濮阳市总体规划2005-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办公厅、

    5、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12月 20052010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计划纲要豫办200514号 清丰县单拐村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文献资料 国家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2)国际相关法规文件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1987.10)二、 规划范围本规划适用于单拐村行政区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遗存、历史街巷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拐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范围是在单拐村行政规划范围内,以冀鲁豫革命旧址历史街区为中心,面积30.47公顷。规划范围详见规划图纸。三、 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1年中期:2012-2015年远期:2016-2020年单拐村

    6、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作为清丰县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规划,其规划结论将作为相关地区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涉及本地区的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要求。 第三章 规划重要指标解释一、 专有名词解释1)单拐村现单拐村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是双庙乡辖下的行政村。2)单拐村规划范围 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区域,是本规划的法定实施区域。是以单拐村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包括周边其它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历史街巷,以及为了规划控制的整体性需要所涉及的区域。3)单拐村核心保护区以单拐革命旧址文物建筑群以及其外围历史建筑群、历史街巷为重点保护对象而形成的保护范围。4)文物保护单位(国保)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7、的文物建筑、古迹。在本规划中指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清丰)的文物建筑、古迹。5)文物建筑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人类活动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由国家公布应予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以及其中原有的附属文物。6)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针对于单拐村而言,历史建筑是指建造年代较早,具有较好的建筑质量,保存完整,能够体现单拐村历史风貌和村落特色的建筑。7)传统建筑建筑风格、体量、材质都与村落传统风貌相协调,但建造年代相对较晚的建筑。

    8、8)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为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第四章 单拐村概况一、 自然及历史概况单拐村位于清丰县东南部,双庙乡东北4公里处,南与西南庄村相接,西与东安上村相邻,北与桂寨村相望。单拐村地处黄卫平原,黄河冲积扇的北缘地带,地势较为平坦,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单拐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其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水量较大,秋季气爽,日照较长,冬季寒冷,雨雪偏少。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总人口1127人,耕地1475亩,辖14个村民小组。农民主要收入为种植粮

    9、食作物小麦、玉米等,养殖户有30余户,主要养殖鸡、鸭、牛、羊、蜜蜂等。每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口占全村的2/5。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村农业生产总值为500多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3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相传以明洪武年间单姓人氏从山西洪洞县迁于西南庄村北面而取名单拐。据调查,洪武迁民时,还有胡姓人家迁于单拐与东安上村之间,称为胡家,但与单拐为一个自然村,对外统称单拐。单氏移民单拐,逐渐兴旺发达,广置地产。据传在距今约260年时间,单姓家族还建起了单家大楼,并雇佣东安上村陈姓农户做长工,并将陈姓人安置在单家东南,现文物旧址区居住。其后,在距今约200年时间,又将东安上村为单姓做长工的

    10、陈姓人家安置在紧邻单家的地方居住。由此,单拐形成了单、胡、陈三姓共同居住的村庄。但很快单姓、胡姓衰落。而东面陈姓崛起,尤以陈大春最富,于咸丰之年,带头出资建起陈氏祠堂(又名大春祠堂,该祠堂券门上方至今保留有“大春祠堂”字样的砖雕),并陆续建了东、西厢房,大门和穿堂,成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与此同时,迫于时势渐乱,匪盗蜂起 ,单拐村和西南庄村还联合夯筑了土寨墙,建了东、西、南三座寨门,并在寨门上设置了自制土炮。其中,东、西寨门在单拐东西大街两端,南寨门在西南庄现南北大街南头。单拐胡姓人家则在西寨门外。该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敌伪和蒋军士兵不敢轻易进村。二、 建制沿革单拐村自

    11、建村以来,一直属清丰县管辖,曾先后为直隶省、河北省、平原省属地。民国7年(1918年),毕业于天津陆军军医学院并留校任教的单拐村人陈笃之,当选第二届国会议员。1915年,他还积极倡导建立了本村小学,推行现代教育,校址就在陈氏祠堂。抗战爆发后,他率全家从京返村,积极抗日,曾任冀鲁豫行署实业处处长,并在本村推广“斯”字棉、八一谷等优良品种,引进了西红柿,建立了酒作坊,发展经济。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二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参加了我党的抗日战争。二女儿陈友菊(肖林)曾任冀鲁豫抗日救国总会妇女部长。二女婿鲁西良曾任冀鲁豫边区文联主任、冀鲁豫日报社社长。大儿子陈平曾任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干事、科长、长垣县工委、县委

    12、书记、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副厂长等职。二儿子陈希忠则在抗战中牺牲。正是陈笃之一家的良好政治背景和陈笃之在村中的威望及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良好村风,1939年,冀鲁豫边区在该村祠堂举办了文教干部训练班,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机关也在陈平的引荐下,于1944年9月从观城红庙迁至单拐,一直到抗战胜利期间,北方局代理书记、八路军129师政委邓小平也于1945年3月率北方局机关到达单拐村,领导边区军民开展民主民生斗争。单拐逐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邓小平、黄敬、宋任穷、王宏坤、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一时期都居住在这里,并在此举办召开了部队整训大会、“七大”胜利召开庆祝大

    13、会、分局群众工作会议、庆祝抗战胜利万人大会。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还带头参加大生产运动,并帮助村民干农活,和当地群众建立了亲密的鱼水深情。1945年,该村60多户还收养了军区72名伤员。陈笃之也主动将自己家的酒作坊捐献给了军区,帮助军区创造收入。抗战胜利后,分局、军区机关根据形势需要迁走,但军区随即又在此成立了军事工业部、军区第一兵工厂、华丰机器总厂,并于1946年4月成功研制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式”七十毫米步兵炮。为保护兵工厂,单拐村群众还成立了20多人参加的护厂联防队。单拐村也因此在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三、 传统产业构成单拐村自建村以来,一直以农业为

    14、主要传统产业。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红薯、谷子、高梁、黍子、荞麦等。一些富户为壮大经济,也兼营商业、手工作坊。部分贫户因无土地或土地很少,而从事锔匠(修壶、修锅)、染匠、磨油、酿醋、造土纸、木工、建筑、屠宰等行业。也有几户世代行医。广大妇女闲时主要从事纺织、掐草辨、织发网等,以补家用。改革开放后,单拐村除在传统农业和商业方面继续发展外,还先后发展了规模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建材业、新型工艺品制造业等乡镇企业和餐饮服务业,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000余万元,年利税达200万元。近年来,随着单拐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初见成效,单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逐步发展开,红色旅游、农家游项目已逐渐成为该

    15、村新的产业项目,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小工艺品制造、零售、餐饮住宿、生态农业、民俗展示、表演等新型产业的欲望。如今,广大村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观念已有极大提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他们的共识,建设富有单拐历史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四、 传统文化及民俗精华单拐村民风淳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有深厚的积淀。这里不仅有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节日,也有一些地方特色的节日,如:正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的上坟祭祖,彰显浓厚的孝道色彩;二月二吃粘糕祈丰收;三月初三新媳妇回婆家;五月十三纪念关公(俗传关公此日磨刀,磨刀就需水,以示祈雨)等。此外,还有一些日期并不固定的

    16、节日性的习俗,如:新女婿在结婚第一年的麦收后要带大寿桃馒头看望岳父母,既庆丰收,又示孝敬岳父母。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广大人民虽然贫穷落后,但也流传着一些歌谣、童谣。既有教育后人的,也有自娱自乐的,更有祈盼丰收、祈盼平安的。如:歌谣小麻雀是后人长大成人后孝敬父母长辈的;傻二小则是少年儿童自娱自乐的抗战爆发后,在共产党、八路军的宣传教育下,特别是领导机关到来后,一些抗战歌曲也随即在村民中传唱,如: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生死已到最后关头、好人要当兵、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大刀进行曲、我们战斗在太行山上也有提倡妇女解放的,如:放足歌等。农闲季节,尤其是重大节日期间,这里的人们还常常学习民间文艺表演和

    17、戏剧表演。男人们习武成风,以防匪护家,防病健身。单拐村流行的民间文艺有秧歌、二鬼板、踩高跷等;戏剧以大平调、四平调、梆子为主;武术主要是大洪拳、六合拳。改革开放后,为扩大商品流通,发展市场经济,成立了集市,逢二、五、八为赶集日。第五章 单拐村保护现状分析及展望一、 保护现状分析1)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 现状历史建筑遗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好,但需要通过修缮、保养得以延续。 现存历史建筑以自然因素破坏为主。 现存历史建筑需要合理有效、及时的保护措施。 革命旧址原有规模由于多年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但其主要建筑及布局基本存在。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较好,但需要通过修缮、保养得以延续。 现存文物以人为破坏为主。

    18、 现存的34处地面建筑群,除北方局组织部旧址等10处院落近几年经过维修外,其他木构建筑急需修缮,部分建筑应列入抢修项目。 文物建筑遗址需要合理的保护措施。2)历史街巷 单拐村内历史街巷均形成于清末民初,拥有保存较为完整、传统建筑景观连续的历史街巷十四条,其中长度80米以上的有四条,总长度为1658米。街巷现状格局形态、空间尺度、街巷立面相对较为完整。其中主要街巷有:电台西胡同,长100米;西大胡同,长165米;东大胡同,长165米;东西大街,长630米。 其中街巷铺地形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只有极个别街巷胡同保留着青砖铺地,其它绝大部分街巷铺地为土路或者水泥路面,这与历史风貌不相符。3)环

    19、境与管理 需要加强对村庄发展的控制,加强环境卫生的治理,对现代化广场进行整治。 急需完善消防系统。 由于人力有限,管理深度、广度不够,导致村内大部分历史建筑年久失修,旧址大部分房屋被村民占用,难以管理。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现有管理用房集中布置在冀鲁豫第一兵工厂内,缺少真正管理用房。4)展示利用与辅助设施 现状历史建筑、历史街巷以及东西大街北侧的几处文物建筑群并未对外进行展示。 目前除冀鲁豫第一兵工厂旧址、邓小平旧居等部分文物建筑对外开放外,其他各类文物建筑均未对外开放,且展示条件较差,不能充分展示革命旧址,不能全面地展示以进行革命教育。 展示路线和展示内容都较为单一,展示设施和手

    20、段还有待改进。 革命旧址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 冀鲁豫第一兵工厂旧址南院绿化茂密,展示方法不合理。 缺乏游客服务设施。 展示区东侧为停车场。 旧址内大多为土路,道路条件较差,雨季泥泞不堪,加之整个村的建设环境和卫生条件不是十分理想,因而限制了游客的游览范围。 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到位。二、 保护展望1)单拐村资源优势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单拐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内现有集中的革命旧址核心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文物建筑、宅院、文物建筑遗址、祠堂、民居建筑、历史街巷等类型,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与传统建筑,均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此外,村内还保留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传统、

    21、手工艺、和民俗精华。 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单拐村以革命旧址和名村落为整个村的核心部分,其北边和东边仍保留有成片农田。此外,革命旧址入口东侧成片的林地和池塘水域仍保留着原始自然风貌,绿意盎然,池水清澈。2)单拐村资源劣势 村庄缺乏活力:由于居住环境没有改善,单拐村有部分居民长期外出务工并导致逐步迁出,这对名村的保护不利。 建筑风貌破坏:名村革命旧址文物建筑群中有部分后人新建建筑及部分被后人修复过的文物建筑,材料色彩上采用红砖与文物建筑的青砖、土墙十分不一致。传统建筑中有个别村民自行修建的民居建筑,外立面有的贴了瓷片,有的用水泥砂浆抹灰处理立面,导致其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十分不符。同时也破坏了

    22、历史街巷的立面及空间效果。 基础设施落后:名村内的市政基础设施落后,给排水管网十分不完善,尤其是排水系统非常薄弱;供电线路多为电线杆结合架空电线穿梭于建筑之中以及街道之上,既不安全也有碍于历史风貌的保护;街区内部缺乏足够的消防栓等消防设施。3)存在的机遇清丰县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保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城市的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将会提供保护发展的运作空间,产生带动作用。4)面临的挑战在看到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以下挑战: 作为私有产权的农村民居,村民缺乏投入保护修缮资金的积极性,如果为了保护而由政府加以购买,如何将由于原住民流失对于村落活力、对于非物质文化

    23、遗产传承产生的影响降至最小。 为了激活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名村内的历史建筑,需要适当地引入商业和旅游,在此情况下,需要协调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5)保护展望 通过规划明确单拐村的价值和定位,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指导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通过规划对相关用地功能和建设性质、强度进行调整和控制,改善历史风貌,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规划提出具体的建筑保护措施,保护文物古迹; 通过规划对相关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 落实合理的展示利用规划和保护管理措施,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第六章 单拐村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一、 评估标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24、评价指标体系中认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评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建筑遗产

    25、、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对于历史村落的专项评价,国家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关于价值特色评价的指标共有10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二、 历史文化名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单拐村中的应用根据上述价值评价标准,本规划对单拐村进行分项评估如下:1)历史久远度单拐村现存传统建筑、文物古迹最早的为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时期的建筑,其次还有清代末期以及民初时期的代表

    26、建筑。2)文物价值(稀缺性)单拐村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清丰)。3)历史事件名人影响度 重大历史事件是单拐村历史文化价值最显著的亮点,其红色历史价值和名人领导者在整个新中国历史中影响度很高。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名人生活居住地原有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名人或历史事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对于历史事件及名人价值作如下简要介绍: 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原地区的冀鲁豫边区已成为我党领导的全国的最大的抗日根据地。1944年到1945年平原分局和军区机关及邓小平带领的北方局,先后进驻这里

    27、。领导八路军和冀鲁豫军民英勇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944年1946年之间,清丰县单拐村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一代伟人邓小平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黄敬、王宏坤、杨勇、苏振华等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单拐成为抗日战争战略大反攻阶段冀鲁豫边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是邓小平在河南省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同时单拐成为“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起点。此外,1945年9月在此成立了军区第一兵工厂,1946年4月研制成功我军兵工史上的地一门大炮。4)历史建筑规模单拐村现存大量清末民初时期的历史传统建筑群,现存历史传统建筑面积为约10000,房屋约3

    28、60间,其中核心区历史文物建筑面积约8140。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和体量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村落在近代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封锁的中原地区得以保存至现存状态是非常难得的。5)历史传统建筑(群落)典型性、特色及价值评估 单拐村拥有体现村镇特色、典型特征古迹,古井3处、100年以上的古树2处,6棵。古井分别位于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院内东南角、酒作坊遗址东侧、西大胡同内北方局妇委会西侧。古树中有2棵柏树位于陈氏祠堂正房与厢房间东西两侧的空地;有4棵柳树位于陈氏祠堂正房北侧空地。曾经存在的寨墙就是单拐村旧的村界,现在已经演变为村内的道路来延续它的使用价

    29、值。 总体来看,历史传统建筑青砖蓝瓦、四梁八柱、建筑拔檐线条流畅、墀头简洁明快、砖雕、木雕做工精细,是清丰民初建筑风格。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看,单拐村传统建筑布局以北方合院形式为主。以三合院或者四合院的形式出现,以三合院居多。建筑形式不仅有北方代表性做法,而且融入了南方建筑细腻的做工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手法,丰富了单拐村的建筑特色。单拐村建筑,多为砖木和砖石清瓦房,属典型的明清合院建筑。大部分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而建,座北朝南,冬暖夏凉;从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工艺上看,房屋墙体采用了“里生外熟”的砌筑方法,即里为土坯,外为青砖,中连跋石,坚固一体,冬暖夏凉;单拐村的木雕、石雕、石刻技艺,与其文物古迹相得

    30、益彰,为古老村落增光增彩,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明清古建筑清一色的木构架,木雕、木刻成为村中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木雕则包括丰富的雕刻图案样式,如植物、文房四宝等。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如圆雕多施于家具、单体物件或斜撑等处;浮雕施之于隔扇的涤环板、雀替等处;透雕则施之于隔扇、漏窗、神龛等处。有时一处雕刻品上,往往多种工艺并用。 历史价值:1)单拐村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巷、历史院落等有形的历史遗存和反映居民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礼仪风俗等无形的传统历史遗产无不体现出单拐村的历史演变、历史遗存以及记录历史的价值。2)革命旧址建筑群中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机关和中共中央平原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是我党领导的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指挥中心;是能够反映边区军民鱼水情的纪念


    注意事项

    本文(精编清丰县单拐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说明书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