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教案第五单元.docx

    • 资源ID:3581829       资源大小:138.19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教案第五单元.docx

    1、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 语文上册 教案第五单元第五单元17猫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重点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郑振铎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

    2、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二、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2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3再次朗读课文,完成下表。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

    3、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难看。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四、课文精读1品读文章写第一只猫的部分:(1)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气,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家里

    4、人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3)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2研读文章写第二只猫的部分思考:(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从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现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是它的本领

    5、。(2)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大家持什么感情?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3)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捉去小猫之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的行为的谴责与鞭挞。3熟读文章写第三只猫的部分思考:(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2)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6、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五、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部分。第二课时一、复习提示前两只猫都遭遇了不幸,此时又有了第三只猫的到来。不同于以往的两只猫,第三只猫的到来似乎并不受大家的欢迎。在大家眼中这只“可厌”的猫,将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二、巩固理解1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不幸随之而来,猫被冤的“罪名”是什么?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那只花白

    7、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3“凝望”是何意?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目不转睛地看。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4“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不准确。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

    8、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6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比之对于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7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愧疚,为了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

    9、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8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细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9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

    10、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10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三、文章脉络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第1534自然段):写第三只猫的故事,且其

    11、死亡让“我”难过自责。四、写作特点1抓住细节,描写逼真。本文作者用生花妙笔,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三只小猫呼之欲出,各有特点。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样的细节描写,读来生动有趣,小猫淘气、顽皮的情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2对比手法的运用。“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远超过了前两只。“我”对前两只猫十分喜爱,对第三只猫不喜欢,却对它难以忘记。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是精湛的,使作者所欲彰显的部分更加突出、醒目。五、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内精读”部分。六、板书设计猫作品借助生动形象的描写,诉说了一个动人心弦的关于猫的故事,淋漓尽

    12、致地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一番做人的道理,我们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18鸟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梁实秋散文小品的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的脉络;赏析优美语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领会作者对无拘无束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重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写鸟的特点,感受作者的爱鸟之情。难点把握文章线索,学习多角度描写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生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

    13、1课时一、新课导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文鸟。二、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三、整体感知1学生泛读课文。指导阅读时,要求学生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写作对象的特点,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

    14、,列出不懂之处。2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我爱鸟。3快速阅读第27自然段,概括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见到笼中鸟,羽翮不整,蜷伏不动,我感到苦闷;听到鸟声音,清脆嘹亮,圆润和谐,我感到喜悦;看到鸟形体,俊俏优美,玲珑饱满,我感到快乐;知道杜鹃鸟,豪横无情,鸠占鹊巢,我感到坦然。教师小结:梁实秋先生在文中,写鸟的喜,鸟的悲,鸟的生,鸟的死,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作者这种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也寄托着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四、课文精读1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

    15、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也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有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楚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2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并作简要分析。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并组织全班交流。(1)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鸣声比作“和谐的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其悦耳的效果。(2)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用短句写出了杜鹃叫声的凄绝

    16、。(3)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作者化用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语句,用语典雅,描画了鸟优美的体态,表现出对鸟的喜爱之情。(4)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一个“刺”字,生动地刻画出“我”见到鸟儿的喜悦之情。(5)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拳”“缩”形象地写出了白鹭立在稻田的样子,衬着山色和梯田的背景,好一幅“青天白鹭图”!3作者写道,鸟“有时也给人悲苦”,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17、)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2)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运用比喻和联想,由鸟及人,写在贫困中挣扎的鸟与人,表达了作者对贫苦人民的同情。4在这篇散文里,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1)最后一段中“自从离开四川以后”点出了另一番寓意,作

    18、者离开故乡后,岁月飞逝,眼前所见的可怜的麻雀、寒鸦等早已失去了“天府之国”各种鸟类的活泼多姿,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2)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5小结: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6搜集与鸟相关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19、晏殊浣溪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五、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开篇点明爱鸟之情。第二部分(26):写不同的鸟带给“我”的不同感受,表达了爱鸟之情。第三部分(7):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深化了爱鸟的主旨。六、文章主旨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色鸟的鸣声、外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鸟的欣赏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自由之鸟的同情,暗含了作者对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七、写作特点1反衬。用寒鸦、鸱枭、笼中的鸟来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里的鸟,

    20、更写出了作者不满于把鸟囚在笼中的做法。2托物言志。作者借鸟表达自己的情感。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八、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部分。九、板书设计鸟爱鸟爱自由本课教学,我重点引导学生赏读作者笔下的各种鸟,分析笼中鸟的特点、欣赏自然界原生态的鸟儿之美,了解梁实秋的语言特点。通过引导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让学生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以及通过情感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意图,进而理解全文的主旨。19*动物笑谈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过程与方法浏览课文,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重点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自读法、合作交流法。学生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劳伦兹及所罗门王的指环。2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新课导入你喜欢小动物吗?其实动物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近动物笑谈去感受一下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二、作者简介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

    22、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我们身边的鸭、鹅、狗、鸟、鱼的生活全都鲜活地呈现眼前,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同时也对动物的友情世界及相类似的人类行为本身,产生更深一层的了解,得到心同此理之感,从而体味生命的真谛。三、整体感知1解题:“动物笑谈”,意思是谈论和动物有关的趣事、笑话。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我与小凫和我与黄冠大鹦鹉的趣事,既有作者与它们相处的荒诞经历,又有小凫的可爱和大鹦鹉的“恶作剧

    23、”。 四、课文精读1文章写了“我”在研究动物行为时的一些趣事,谈谈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学生自由畅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读完课文,你是不是也觉得很好笑呢?探讨一下你对这篇文章内容的看法。(1)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了“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的“高贵身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不明原委的人很容易把他的行为视为怪诞或发疯,由此产生喜剧的效果。 如:我在研究刚从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时,“我带着那群小鸭子在我们园里青青的草上又蹲又爬又叫地走着,而心中正为它们的服从而暗自得意的时候,猛一抬头,却看见园子的栏杆边排着一排人,他们全都脸色煞白。”“脸色煞白”一词写出了不明原委的人把“我”的行为视

    24、为怪诞或发疯,还真的以为遇到了神经有毛病的人。这既产生了喜剧的效果,也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2)可爱的动物们有时像捣乱的孩子一样搞恶作剧,让人生气之余也忍俊不禁。如:“可可不但把这位老教授身上的扣子全咬下来了,而且还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袖子上的扣子作一堆,背心上的作一堆;另外,一丝不错地,裤子上的扣子也排作一堆。”“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它总是蹿得高高的,然后就绕着我们屋子前面的柠檬树有规则地打起转来。”3本文语言诙谐风趣,有时还带着调侃的味道,这大大增加了文章幽默的效果。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小组

    25、交流,说说表达效果。示例:“我忽然听见他在阳台上像个大兵似的大声咒骂起来。我连忙赶去,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大鹦鹉“可可”把我的父亲的裤子上的扣子全部咬下来了,还整齐的排在地上,看到此情此景,让人忍俊不禁。可可多像一个爱搞恶作剧的小孩啊!“逗笑”是全文的文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更好地激发我们对动物们的喜爱之情。4课外通读所罗门王的指环。五、文章脉络第一部分(1):总写。研究动物行为,常发生一些趣事。第二部分(29):分写“我”进行小凫实验的趣事。第三部分(1019):分写“我”和可可的趣事。六、文章主旨作者为了研究动物行为、“探求真理”,不惜放下人类“高贵身

    26、段”,与动物们打成一片。本文通过讲述“我”与小凫、可可的趣事,表现了作者对动物发自内心的热爱、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还让读者感受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七、写作特点1语言生动,诙谐有趣。本文不像一般的科普文那样平实枯燥,而是语言生动,诙谐有趣。文中既有水鸭子怎样辨别母亲的科学知识,又有作者亲自扮演水鸭子的妈妈体会到的辛苦。当水鸭子的妈妈必须时刻不停地叫唤,否则,“好像只要我不出声,它们就以为我死了,或者以为我不再爱它们了”,劳伦兹这样调侃。 2.运用修辞,形象生动。“又一次我让农场里的一只胖大白鸭代孵,那些小家伙却高高兴兴地跟在她后面,好像她是它们真正的母亲似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凫跟

    27、在大白鸭后面高兴的样子,情态可掬;“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生了根似的”运用比喻,写出了人们对“我”的行为怪诞的惊异之情;“他在脖子上挂个铃铛,嘴里发出哞哞的叫声,小牛就以为他是母牛”,引用布什的诗句,佐证了劳伦兹关于水鸭子靠声音来辨认母亲的结论。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自然、亲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八、布置作业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部分。九、板书设计动物笑谈趣事(总写)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写人与动物之间的趣事,写动物的可爱,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很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对细节描写、语言特点的分析很到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

    28、果。20狼知识与技能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2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过程与方法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重点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朗读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课文录音磁带、狼的视频片段、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狼的视频片段(狼对天嚎叫)。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请学生概括狼的特点,如凶残、狡诈等。说说你所知道的狼的成语(限时一分钟的成语比拼赛),例如: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

    29、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从小热衷功名,并在19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后来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代表作是聊斋志异。三、文本链接“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借鉴过去的题材,有采于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

    30、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四、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磁带,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把握停顿、节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1)一词多义。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止:止有剩骨(只,仅)一狼得骨止(停止)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对方)前:狼不敢前(上前,动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名词)(2)重点实词。缀行甚远(紧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旧,原来)屠乃奔倚其下(跑过去倚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一会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打算)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3)特殊句式。投以骨: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4)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五、课文精读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2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屠夫遇狼、惧


    注意事项

    本文(新版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教案第五单元.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