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论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还能走多远Word格式.docx

    • 资源ID:3527457       资源大小:29.1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论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还能走多远Word格式.docx

    1、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还没有观测到大气氧浓度变化。然而,作为大气微量组分的一些气体浓度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CO2和O3等气体浓度的变化。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

    2、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2.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3.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

    4、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

    5、,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农耕文明建立起来,人类社会得到长足发展。4.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当今世界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石油和煤炭均来自于此。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另一方面,岩石圈又是其上面各圈层的基础,并且与各圈层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对岩石圈的任何干预,也必将对其他圈层发生影

    6、响。众多地震、海啸起因于此。5.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6.人类与近地太空一直以来就有陨石、陨铁等天外来客影响着地球表面圈层,包括对人类生活的影

    7、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在近地外太空的活动越来越多,开发新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对太空和自己造成了相当棘手的麻烦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之多,以至于火箭、飞船升天还得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至于落入大气层,虽被燃烧殆尽,但也有少部分残留回归地球表面,若是其中有放射性物质,恐怕人们无法视之不见。由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并在对于人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逐步转变、提升。(二)人对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转变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与人的整体系统功能的拓展及其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根据人类劳动工具的变化历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

    8、人与自然的原始共生阶段。在人类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由于生产技术等限制,人类只是依靠摄取自然界的现成果实来获取能量,人对自然依赖性很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和顺从的关系。2.人类利用自然的农业社会阶段。随着农业社会生产工具的发展,人类开始逐渐掌握利用自然的能力,例如开始驯化动物及栽种植物等。然而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认识水平的不足,加之人口规模小,资源需求量少,人类与自然还处于一种和谐发展的阶段,人地关系未表现出对立的层次关系。3.改造自然的工业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规模大大增强,此时人类对自然的关系由顺应转为征服。特别是随着第一次、第二次

    9、工业革命的兴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影响了生态自然系统的平衡体系,例如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等的过度利用,破坏了地球圈原有的碳平衡,致使工业时代开始出现温室效应问题,诸如此类的全球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已将人地关系放到了一个对立的层面。4.现代人地关系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工业时代后期开始,发达工业国家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发展的矛盾,人类通过反思,找到一种新的顺应时代的发展策略,这个时期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经过近些年来人类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熟。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自然环境扮演的角色以及人对环境认识的转变。不论是从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来看,人

    10、所居住的地球自然环境自始至终都是最重要的影响者,同时也是被影响者。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人的能动性对环境的改造。(三)人类对环境的能动性作用与影响1.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以往长满森林的平原,逐渐被人类驻扎,建立起村庄。经过工业革命后,现在更是变成了高楼耸立的繁华街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人口的数目在不断上升,人类居住的面积也大大的扩大。于是大片的高山林地被开垦成平地,用来建造房子。原来的湖泊、小江现在已经成了农耕田。郊区外建设的水库是旱地变为水地。高原土壤肥沃地区变成阶梯状的农田等等。2.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球表层环

    11、境变化的速率。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水,农业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土壤污染问题加剧,造成土壤被腐蚀损害的速率加快。大量肥沃的土壤如今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土。绿色植物的减少,气候的变化,沙漠化的速率也在不断加快,大片沙漠开始向人类居住的城市进攻。3.改变了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按照自然界自身的演化规律,地球的温度将会向着寒冷的方向发展。由于人类的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臭氧层的破坏使得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增加,全球温度普遍升高。由此可见,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演化的方向,未来的气候不会变冷,而是会越来越热。4.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

    12、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大自然了。人类正试图使用各种技术,方法来改变地球表层环境的物质循环。如水循环,如今很多国家利用干冰技术来解决干旱问题,人类可以随时控制下雨的时间。我国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丝毫不会影响水流量,反而会增加某些河流的入海量。同时,另外一方面,现代社会使用的各种商品都含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的大量存在造成大气中物质循环失衡,给地球表层环境带来了不少的影响。例如湖泊富营养化,引来大量水藻的繁殖;氟利昂造成臭氧层空洞;赤潮现象等。水库的建设,也增加了局部地区的降水量。5.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结构的变化,是的地区间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存在差别,也

    13、就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平衡。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中心温度比郊区要高,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而引起的温室效应,这些都足以证明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平衡。6.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为了维持日常的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开采大量的自然资源。虽然自然资源是可再生,但这需要时间,如果人们开采的速度大大地超过再生的速度,这反而会影响人类自身而已。如人们为了生产,大量地砍伐树木,这样做不仅会损害资源,而且还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匀,再加上人们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各地农田严重缺水,最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如今,我国正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

    14、缺的危机。7.对环境的污染人类活动给环境带来的不少污染,特别是温室效应,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汽车的大量使用、工业的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导致全球变暖。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使用化妆品、空调制冷剂等里面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里昂,从而破坏地球表层的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空洞,更是给全球气候变化、生物的多样性带来威胁。工业、生活排放的废水,污染了水体环境;化肥的使用,破坏了徒弟的盐碱性;绿色植物的两砍伐,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说明了,人类的活动的确与环境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地球表层环境当中,是地球表层环境发展、演化、分异的产物。早期的人类

    15、最大自然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都是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和发展,加上生态环境中“适者生存”这一不变的法则,这就促使了人类的发展。随之人类也试图去改变地球的表层环境,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从人类诞生早期的环境对人类单向的影响为主,变为现在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格局。由此可见,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对立统一性。(四)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一、何为对立与统一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

    16、不然,就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就会随之发生。所谓统一,即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止境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永远不加限制地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所能允许的范围。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刚从动物分化出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就已处于初级的状态。早期的人类已懂得猎取食物、取火、制衣、穴居,在各种环

    17、境中进行着生存竞争。然而,因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以生活活动和自己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这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矛盾尚不突出,人们的努力目标仅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变环境。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使用的工具也日益改善,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农耕、养殖、穿衣、住房,人ISI得以大量的增加,特别是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将大片的荒山、草地辟为良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又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证。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却显得突出起来。由于不节制地毁林垦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原的毁灭招致荒漠的扩张,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又造成土壤盐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曾

    18、使繁荣一时的巴比伦文明古国变为一片沙荒,也使玛雅人经受不住干旱、洪水、风沙的侵袭,而不得不丢弃自己亲手创造的文明,离开了故乡,这就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引起警觉,并未认识到这是环境的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尚不明显,环境问题尚未达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故人类仍是我行我素。到了现代工业时代,情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范围和规模等已是今非昔比, “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循环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随之明朗起来,现代工业使

    19、大量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出来,投入环境之中,并随着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又把废气、废水、废渣排放出来,其中许多废弃物难以处理、同化,使之对人体及生物造成难以忍受的危害。随着这些有害废弃物的不断累加,造成了环境质量的逐步恶化,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现代工业还带来了人口问题、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派生出来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发挥其积极作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之时,也同样给环境带来消极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风暴”到我国大跃进年代内蒙古的“人造荒漠”;从60年代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以至当今世界性的人口的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一系列的

    20、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体现。当然,有对立,必有统一。从古人类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的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能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不体现出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人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屋居,从采集自然食物到发展农耕、畜牧等,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与环境的统一过程。随着危及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省自己,并作出了一系列的反应,诸如封山、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对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对环境的治理等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能适应环境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地改造着环境,创造出更能适应人类

    21、生存发展、又与环境协调的空间,以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例如:英国的“雾都改观”、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 防护林带和700多处自然保护区等等,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值得庆幸的是,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 的口号,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6年以来,针对大气臭氧层空洞问题,曾多次召开国际会议探讨解决的办法,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氯氟烃” 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

    22、开了有各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二、对立统一有什么必然关系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 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因此,理顺下列几个关系非常必要: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2人类的活

    23、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3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4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5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五)人与环境的现状国际空间站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称,过去40年,

    24、地球生命力下降了28,处于“很不健康” 的状态。报告强调,人口增长和过度消费是造成环境压力的主要因素。到2050年,全球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那时我们将需要2.9个地球。目前全球城市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的75。种种迹象显示,地球的生存环境与素质,正在急速向下沉沦。全球人口在极短的200年(现代人类历史约4万年)内剧增了65倍(地球存在约45亿年),有如急速暴涨的洪流,摧枯拉朽。为了应付巨幅人口膨胀的需求,从土地运用、地域开拓,到粮食生产、资源消耗等,人类不断让地球受到快速的侵蚀及剥削,以至于山河为之变色,生态惨遭蹂躏。而随着19世纪5O年代“工业革命”的延续发展,人类的自私行为更进一

    25、步促使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各类毒素弥漫,令我们周遭的“生物累积”负面效应更为明显。事实上,现在的65亿人口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将会扩增为90100亿,到时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地球面积,才能维持现有的人类生活方式。过去150年间,随着巨幅人口的增加,危害健康的自然现象,随处可见: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骤升了30,毒性“氮”化物不断增加,“汞”的散播更是达到地球史上的高峰,大量动植物及鱼类濒临绝种,而过一半以上的“珊瑚礁”更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由于人类的过渡消费,地球上23的自然资源已经被消耗破坏殆尽。沼泽、森林、草原、江河、沿海渔场以及循环空气、水和营养物质的生态环境有一部分已经遭到了无可

    26、挽救的破坏。现在,人类正在威胁着地球1000万物种的生存同时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全球大约60的人口营养不良,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长在100年内,当化石燃料耗竭殆尽时,倘若依赖于可再生能源,同时削减每人平均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那么世界仅仅可养得起大约20亿人口。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是摆在人类面前两大重要问题,而且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资源短缺而过度开采,例如森林资源,致使土地沙漠化;由于环境被破坏而导致某种资源越发短缺,比如被污染的水资源。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是天然的依附关系,没有健康的地球,就没有健康的人类。所以保护地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承载率限制,人类

    27、的消耗资源始终超过存在的资源。延长达一过程的有效方法是尽可能循环使用现在的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是当下人类刻不容缓的工作和义务。(六)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伦理问题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即为可持续发展。基于各学科不同的侧重点,可将传统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分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前者侧重于发展,可持续性是一种因其在发展中所需生产资料的受限而改变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和手段;后者则更加强调可持续性本身,维护可持续性以约束发展作为前提。不论是哪一种,传统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建立在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基础上的。生态保护是否应以人类为中心,这就涉及到环境伦理学问

    28、题。环境伦理学是以伦理学探讨环境问题的学问。环境伦理学是属于应用伦理学的其中一种,并且也是环境哲学的其中一项探讨的领域,是对于环境问题从不同的立场来分析行为的学问,从以往单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学延伸到包含自然环境的伦理哲学,其中探讨领域常包含法律、社会学、宗教、经济、生态、地理等。以环境为中心的道德伦理探讨,常见例子如下:是否应该为满足人类消费而砍伐林木? 人类是否应该继续繁殖?是否应该为发动汽车继续开采石油?为了将来的世代,我们对环境有什么义务?人类是否为满足私利而默许自然界的动植物绝种?以往(现在仍然有)大家多以公害、自然破坏、污染等等的问题做讨论,会因为各文化的差异而各有不同结论的状况存在

    29、。现今探讨的“环境问题”则有比较新的概念产生,环境伦理思想家认为即使各种差异不断在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与文化也需要对环境具有道德性的思考和对待。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生态环保问题争议已久,在基本的主张中,到底是“人类”还是“地球”优先格外引人注目。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利益置于首位,认为“人类共同利益”为先。但是如果因为发展的需要,例如科技进步,环境资源及其保护相对而言是比较次要的,那么就会有一大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举例而言,人类在进行科技发展活动中所进行的生产生活会产生生产性污染物。如工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噪声等;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商业活动中产生的大宗工业品废物;环境工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农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农业废弃物等等。这些污染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力,控制不严,排放到环境中,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再者,科技活动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向环境中输入大量的污染物质,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效应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不合理地毁林开荒,不合理地围湖造田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要超越人类利益,以“地球优先”为最高。而在理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人类利益, 以“地球优先”上,则出现了两种不同层次的偏差。一种是“融


    注意事项

    本文(地球科学概论论文论地球环境与人的关系人类还能走多远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