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冰点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冰点文库
全部分类
  • 临时分类>
  • IT计算机>
  • 经管营销>
  • 医药卫生>
  • 自然科学>
  • 农林牧渔>
  • 人文社科>
  • 工程科技>
  • PPT模板>
  • 求职职场>
  • 解决方案>
  • 总结汇报>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冰点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必修3.docx

    • 资源ID:3413549       资源大小:192.7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必修3.docx

    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必修3教材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于国也(1)直不百步耳 通_,_(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_,_(4)涂有饿莩 通_,_劝学(5) 以为轮 通_,_(6)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_,_(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_,_(8)君子生非异也 通_,_过秦论(9)合从缔交 通_,_(10)而倔起阡陌之中 通_,_(11)赢粮而景从 通_,_师说(1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通_,_(13)或师焉,或不焉 通_,_答案(1)“只”只是、不过(2)“毋”不要(3)

    2、“斑”头发花(4)“途”道路(5)“煣”使弯曲(6)“又”再“曝”晒(7)“智”智慧(8)“性”资质、禀赋(9)“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10)“崛”兴起(11)“影”影子(12)“授”传授,教授(13)“否”不,没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 _(2)不违农时: _(3)数罟不入洿池: _(4)涂有饿莩: _(5)非我也,岁也: _(6)谨庠序之教: _(7)申之以孝悌之义: _劝学(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9)金就砺则利: _(10)故不积跬步: _过秦论(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_(12)氓隶之人: _(13)然

    3、秦以区区之地: _师说(14)句读之不知: _(15)君子不齿: _答案(1)荒年,谷物收成不好(2)耽误(3)细密的网;池塘(4)饿死的人(5)年成(6)学校(7)尊敬父母,敬爱兄长(8)验、检查;省察(9)磨刀石(10)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11)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12)下层人民(13)狭小(14)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即断句(15)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 _今义:形影孤单之人。(2)河内凶古义: _今义:泛指河流。(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_今义:一般行走。(4)是使民养生丧

    4、死无憾也古义: _今义:保养身体。劝学(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_今义:知识、学识渊博。(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 _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_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8)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_今义:双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过秦论(9)以致天下之士古义: 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 _今义:山东省。(1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义: _今义:泛指河流。(12)国家无事古义: _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师说(13

    5、)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4)小学而大遗古义: 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15)吾从而师之古义: _今义: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答案(1)古代君主的自称。(2)黄河。(3)逃跑。(4)供养活着的人。(5)广泛地学习。(6)爪子和牙齿。比喻得力的助手。(7)寄身、托身、容身。(8)文中指蟹腿。(9)用来招纳。(10)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11)黄河。(12)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13)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14)小的方面学习。(15)动词“从”和连词“而”,“从”译为“跟从”。4解释下列多义词寡人之于国也(1)发

    6、(2)加劝学(3)绝(4)假过秦论(5)道师说(6)传答案(1)打开、开启/征发、征调/开放/出发/兴起、崛起/发作、抒发/表现、显露/头发/启发(2)更、更加/夸大、超过/加上,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上/施与、给予/增加/益处、好处/施用、施加/胜过(3)挣断、断绝/横渡/隔绝/绝交/停止、中断/奇异、独特/极、非常(4)借助/假装/借给/宽容/临时的、代理的/假期/假如(5)道路/取道/行程/道理/方法、策略/法令、制度/说、谈论(6)传递、传送/传授、教授/流传/驿站、客舍/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寡人之于国也(1)养生丧死无憾: _(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_(

    7、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5)谨庠序之教: _(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_(7)填然鼓之: _劝学(8)故木受绳则直: _(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10)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_(1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过秦论(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1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_(15)天下云集响应: _(16)履至尊而制六合: _(17)序八州而朝同列: _(18)外连衡而斗诸侯: _(19)吞二周而亡诸侯: _(20)却匈奴七百余里: _(2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_(22)会盟而谋弱秦

    8、: _(2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_(24)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25)以愚黔首: _(26)赢粮而景从: _师说(27)而耻学于师: _(28)小学而大遗: _(29)孔子师郯子: _答案(1)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2)名词作动词,种植。(3)读“wn”,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4)名词作动词,穿。(5)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办好。(6)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7)名词作动词,击鼓。(8)形容词作动词,变直。(9)名词作状语,每天。(10)形容词作名词,高处。(11)名词作动词,游水。(12)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数词作动词,专一。(13)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

    9、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14)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15)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16)名词作动词,登上。(17)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依次序排列,使朝拜。(1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1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2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21)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2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23)名词作状语,向北。(24)名词作动词,做帝王。(25)使动用法,使愚昧。(26)名词作状语,像影子那样。(27)意动用法,以为耻。(28)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9)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写出下列句

    10、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2)而(3)其(4)则(5)以答案(1)衬字,无实在意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百姓(2)却,表转折关系而且,表递进关系地,表修饰关系如果,表假设关系就,表承接关系不译,表并列关系(3)那些,指示代词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他们的,人称代词多么,真是,表感叹的语气副词(4)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5)介词,用按时凭借把,用来因为把表目的,来7重点虚词系列练指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_(3)寡人之于国也: _(4)则移其民于河东: _(5)六

    11、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_(6)燕王欲结于君: _(7)业精于勤,荒于嬉: _(8)归璧于赵: _答案(1)从;比,均为介词(2)对,对于,介词(3)对于,介词(4)到,介词(5)被;向,均为介词(6)同、和,介词(7)由于,均为介词(8)到,介词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8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给予归类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拘于时,学于余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以为轮委命下吏耻学于师(1)判断句: _(2)状语后置句: _(3)定语后置

    12、句: _(4)宾语前置句: _(5)被动句: _(6)省略句: _答案(1)(2)(3)(4)(5)(6)四、重要语句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寡人之于国也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文: _答案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解析“何异于”的译法,译为“跟(与)有什么不同呢?”1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 _答案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解析关键词“谨”“庠序”“申”“孝悌”要译出。劝学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 _答案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解析关键词“于”,第一个“于

    13、蓝”表示“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1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 _答案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解析关键词“金”“就”“博学”“知”要译出,“日”活用为状语也要译出。过秦论1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 _答案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解析“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1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

    14、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译文: _答案胡人(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解析“怨”是“仇恨”。两个分句对称翻译即可。1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 _答案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过往行人。解析“陈”译为“执着、拿着”。“兵”译为“兵器”。“谁何”译为“盘问行人”。师说1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 _答案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解析“非者”,否定判断句。1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 _答案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解析“不齿”指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第一个“其”指“君子”;第二个“其”代词,“这”,指“智乃反不能及”。“乃”译为“竟然、反而”。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


    注意事项

    本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必修3.docx)为本站会员主动上传,冰点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点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


    收起
    展开